改写博文——老子道经第二章解读,老子不谈美丑善恶,全是专家读者自作多情!

个人日记

 

 

本文是根据今日学堂张校长博文改写  《老子道经第二章解读,老子不谈美丑善恶,全是专家读者自作多情!》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biwn.html

 

原文(通行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原文(帛书版):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题记:张校长思维非常清晰,先把《道德经》两个用得较多的原文版本列出来,再把现代几位有代表性的有名学者的译注摆开(任继愈、陈鼓应、傅佩荣先生的),接着用古人王弼(老子译注的权威人士)论证,然后用常识和逻辑指出他们译注中好几个自相违背的地方(注:不为挑错而挑错,是为了更好弄明白原文),并且用事实验证。最终告诉读者,老子《道德经》那几章其实不是现代学者所译注的那样,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被名相误导,自己多研究、多思考、多用,《道德经》是一部非常平和易懂的人生指导工具书。
图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现在公认帛书版更接近老子原意)。要弄明白《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就要清楚“美、恶、善、不善”的意思。美丑并不是单纯对立的漂亮、丑陋的意思。如果按照这个含义翻译,这句话是不通顺的,甚至会自相矛盾。结合古人(老子权威译注王弼),美恶可以理解成个人情感上的喜欢与不喜欢。善和不善,也没有道德含义在其中,只是擅长(优胜)与不擅长。

如果理解成漂亮、丑陋,这就是没有好好思考的简单对立的二元思维。那么二元思维是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南京的夏天经常38度以上高温,很热。热和不热是对立的二元思维,事实上真的很热吗?对于南京达到42度高温的天气,38度是不是不算热?对于在赤道附近居住的人来说,这个温度应该一般般吧;对于在60度左右繁殖的细菌而言,这个温度似乎有点凉;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多很多,足以说明一件事情,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之下,还有不同的参照物之下,所比较的结果是有变化的,有无限延伸的可能。

美、丑、善、不善,这些是不同的人赋予的名相,名相只是人为附加的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更不代表事物本身。一切名相,只是我们对于宇宙万物关系认知的一个角度,而且是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当认知的角度改变,原有的名相也随之消失;同时又产生新的名相,需要建立新的关系认知。

佛家有段风动,幡动、心动的公案,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的比较。在二元思维的空间,能论证出风动还是幡动吗?儒家《论语.颜渊》篇中孔夫子说道:“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断案我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但断案不是目的,最终是要使辖区内无案可断。就好比夫妻间吵架争论谁对谁错,争赢了又怎样,惨胜下感情没了要对错干嘛?最高境界是和和睦睦无架可吵。孔子就是站在更高处看待诉讼。

二元思维可以比喻成人站四楼蹦跳着摘窗外树上的果子,使用各种方法均难易搞定。当走到五楼去摘呢,轻松摘到手。这就是三元思维乃至更高元次思维与二元思维的不同。道家讲既然如此,我为何还削足适履,非要跟随大部分人所的“善”和“美”呢?学会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思维和境界),找到最适合我的不就行了吗。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所有的定论从长远看并不是定论。对古文的理解,会随着时间、阅历、个人境界的提升变得更加丰富且接近古人智慧。阴阳本一体,无好无不好,超越善恶,超越现今常用的二元思维,才能真正领会《道德经》的内容。

 

文章评论

楚风

怎么配上麻姑山的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