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改写 人性与人际关系示范讲课记

个人日记

 

本文是根据张清一校长的博文改写的,原博文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oc38.html

人际关系是现在很多人都关心的课题,这个课题放大可以是人生,缩小了便是一家三口或是朋友间的相处。总之在社会为人,都躲不开人性和人际关系这个问题。

图片 

要弄明白人际关系,一定要清楚知道人性是善是恶。人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历史对此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中国儒家观点,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孟子,一个秉承性善论一个秉承性恶论;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崇尚“性恶论)”,人来到世间是来赎罪的;中国本土宗教道家认为人性有阴阳两面,“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佛家观点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但是要明白人性中有促使人堕落的贪嗔痴慢疑,要善于观察贪嗔痴慢疑,作为指导自己修炼提升的路标。

深入思考会发现,在社会上不是认同什么观点就会按照此观念去做的(有很多人有宽己严人的思维)。比如校长原博文中说到崇尚“性善论”的中国人和崇尚“性恶论”外国人,中国人实际行为与所崇尚的观念不符,中国人的很多行为实际为“恶”,而外国人的很多行为为“善”(或者可以表达为更符合人性)。我在想,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行为,不是只与其崇尚的理念有关联,也会与这个国家的教育息息相关。对人际关系而言,崇尚的理念和后天社会活动经验融合后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指导自己人际交往的关键点。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二元对立世界里理解这个问题很费力,就好比一群人讨论姚明是高是矮,如果一个一米七的人站在他身边,会说姚明很高,一个两米四的人站姚明身边会觉得他不高。在更高维度的空间会发现,人性没有善恶之分,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会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理解。事物本身就一体两面甚至多面,了解事物的多面,不是为了批判对错,而是为了更好地圆融事情的本质。那么可以这这样理解:人性本身有善有恶,若想圆融人际关系,首先一点不要去纠结善恶对立,因为判断人性善恶不是目的,了解善恶是为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顺畅,当然更高一点可以借此提升自己。

校长博文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同学们理解人际关系,案例如下:王教授有个远房表兄的女儿考上武汉一所(三流)大学,表兄托付王教授多关照,王教授依言经常照顾,在经济上也会给予帮助,一开始女孩会经常串门,之后就少了,王教授没在意,有天王教授接到警察局一个电话说要拿钱去赎女孩。交涉中王教授才知道女孩因爱慕虚荣出去做妓女,被警察抓到,要交一万多罚款,她提供王教授的电话,希望他能保释她出来。王教授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呢?张校长从女孩、女孩父亲、王教授(女孩远房叔叔)三个角色上让同学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色上希望怎么一个处理结果,最终融合起来,用最好的方式把事情处理完。

实际案例中王教授没有考虑对方的人性,打电话把事情直接告诉表兄,导致表兄气急败坏狗急跳墙式拉他背黑锅,最后事情虽然做了,却以惨败结束。对于那个女孩和她父亲来说,他们本性如此,错在王教授不懂人性,导致在这件事情似乎做了好人,实际做的是恶人,因为王教授把他们不想听的不能接受的事情说出来了。最终他和表兄一家亲情、友情不在,另外自己名声受损。现实生活中因为不懂人性不懂人际关系,我们常常就在扮演那个吃力不讨好的王教授。

人际关系中,人不能以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认为别人也跟你一样,用同样的方式说话做事,而要看对方是什么人,用与他对应的方式说话处事。如果王教授能真正了解人性,或者仔细推敲女孩和表兄的行为,就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女孩爱慕虚荣,没有底线、自私,那么她的家教一定有问题,由此推导出他的表兄做人、教育方式有问题)。和没有道德底线或者心性自私的人交往,不能用跟有品德的人打交道的方式进行,而要用他们习惯和接受的方式,讲他们能接受的那一部分。

真正看过这篇文章我才明白什么是求同尊异。很早以前的我经常以自己的个性,或者一成不变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外界关系,没有去考虑尊重对方的人性和对性格,不懂得换位思考,导致经常把事情办砸。当不懂得考虑他人又执着于自己的本性时,现实生活总有一些事情来对治,直到有天自己醒悟。实际上人性有“顺”和“逆”,对自己要,不能放纵自己恶劣的根性,这样害人害己;对别人要“顺”,根据他人的习性来处理问题。顺逆只在一念之间,对人对己,要求不一样。也就是说,自己做事要有原则,但要使别人和自己相处时,要舒服放心。

        对于处理人性和人际关系而言,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中国道家思维早就说的很明白。祝福所有看过原文和此文的人都能顺利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