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姜平解读风光摄影

个人日记

                                                                             怎样理解风光摄影构图

 

  在我们的周围美的视觉要素到处都有,占我们日常生活的比重很大,以致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熟视无睹。在风光摄影中,无论是平淡无奇还是雄伟壮丽,它都包含着无限量的视觉美点。有时候它只存在片刻,稍纵即逝,有时候它藏在极普通的外表下,貌不惊人,难以辨认。事实上,这隐藏着的视觉美点才是真正神奇有趣的东西。

  从自然景观中发现具有美感的线条、色调、形状和质感,把它们纳入取景器中,以摄影家完全自我的方式加以处理,随后制成照片,让观众对这些视觉美点也能一目了然,这就是构图的全部内容。

  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是对这些要素的反应过程,也是想方设法组织这些要素的过程,目的是让这些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和同情。构图所表现出来的气氛有时是平静的,有时是有力的或坚定的,有时也可以是活跃的。自然界本身会向摄影家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情绪。

  通过构图,摄影家澄清了他要表达的信息,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他发现的那些最重要的最有趣的要素。

  有人把绘画的构图和摄影的构图相比较,得出摄影的构图是减法的结论,是对大千世界自然景物的提炼。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构图再现自然给我们的感受,并用相机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赏者。

风光摄影的空间划分

  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取景器中,将自然景物合理地分布其间,这就是风光摄影的空间划分。自然的空间安排,其内容不外乎大地景物和天空之间、地面上的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比如,在画面布局上是天多地少,还是天少地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主观来决定。一般性的空间划分规律是哪部分精彩,哪部分所占面积就应大些。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风光摄影的主体是大地上的自然景观,天空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陪衬,因此当天空部分没有我们需要的创作要素时,就应将其从构图中彻底剪掉;如果天空作为画面主体,我们也应该在画面上保留部分大地的景物。没有大地的衬托,天空的表现力会大打折扣。

  拍摄地面为主的风景时,也要考虑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利用镜头的焦距、空气透视关系和放射性线条,最大限度地在画面中展现自然景观的立体空间效果,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风光摄影主体的位置

  风光摄影创作无论表现什么内容,什么对象,都有主次之分。主体是画面的重点,是主题思想的主要表现者。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若干个。主体景物的地位在画面中也应优于其他景物,处于明显的地位。但并非是主体都必须安排在画面中央,那样反而呆板,也不符合美学要求。关于主体在画面中摆放的位置,人们常用的方法是把画面划成一个“井”字,把主体摆在井字任何一个十字交叉点上。这种处理主体的方法是值得参考的。具体摆放位置,我们也要因景而异,因情而异,既要注意美学规律,也要敢于突破创新。

风光摄影的陪体

  陪体是指确定了主体之后的其他景物。 陪体在画面中属第二位的,但对画面中突出主体的作用极为重要。它主要起衬托主体、协助主体完成表达作者情感的任务;此外,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装饰美化画面,统一色调,表现气氛和表现深度空间,掩盖某些不足。因而,陪体的选择不应和主体同一颜色、同一影调、同一形状,而应有所区别。主体和陪体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风光摄影的景深

  景物在感光材料上结成比较清晰的影像,这个结像清晰的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也就是说,我们拍摄一张风景照片时,从最近清晰的景物到最远清晰的景物之间的距离,就是景深的范围。 大多数风光摄影要求景深范围越大越好,如果有可能最好让画面中的每一部分都清晰。影响景深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光圈的大小,焦距的长短,拍摄的距离

    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拍摄的距离越近,景深越短;拍摄的距离越远,景深越长。综上所述,在拍摄自然风光时,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全景深,即照片的最大清晰度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短焦距的镜头(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F11、F16、F22),拍摄较远距离的景物(大约两米以外)。以上三种方法同时使用,可确保照片的最大清晰范围

风光摄影的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是指远处物体细节模糊不清的一种现象。摄影者与景物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景物的光线需要穿透的空气层就越厚,远处的景物好象是沉浸在一片蒙蒙雾气之中,空气透视会让远处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但正是这种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的视觉现象,给我们的照片提供了深度空间感,摄影家也正是利用了这种视觉现象,拍出了具有立体空间效果的风景图片

  在自然界中,除了拍摄距离的远近影响空气透视效果外,天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晴朗有风的天气下,空气透视度好,拍出的风景清晰度就高;有雾的天气空气透视度差,拍出的风景空间清晰度有限。因此,掌握了空气透视度与拍摄的基本关系后,我们可以在任何天气情况下自由选择拍摄场景,即空气透视度好时,可以拍摄大场景及远景的照片;空气透视度差时,则拍些小景和近景的照片。
测光是曝光的基础

  拍摄者将相机取景器对准景物完成构图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测光。

  现代相机和专业测光表的设计原理是以18%的反光率为标准制定测量基础的,也就是标准灰色板的反光率。但在自然界的万千景物中,不同物质的颜色、感光和受光方向均不同,所以,当我们面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景物时,如何测量被摄物体的反光率数值,就成为正确曝光的关键。

  面对不同的景物和光线的不同照射方向,使用的测光方法也有所不同。当我们想知道被摄物的反光率数值时,应该使用反射式测光方法;如果我们想了解太阳光或者天空光的照射强度时,应该使用入射式测光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测光方法,都是曝光数值的相对依据,这个数值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正确的曝光数值应该是根据天气、季节、光照的面积以及测光的基准点等诸多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后得到的数据

  以反射式测光为例,测光点的范围有时是被摄体本身,有时则是头顶的天空。比如需要以天空光的亮度为测光点,这种方式大多用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这一段时间大地上的景物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其反射的光线强度不能被测光表准确把握,而天空部分则在太阳的照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反应光线的强度,这时,我们测量的方向应该是天空,而不是景物。使用入射式测光还是反射式测光,在实际创作活动中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阴天时,天空的散射光线比较柔和,光照平均,使用入射式测光方法比较方便准确。如果光照比较强,无论是在逆光、顺光、侧光还是区域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采用反射式测光方法比较好,因为反射式测光可以准确地测量出物体高光部分和阴暗部分的光比反差数值,为我们准确地计算出正确的曝光数据提供可靠的依据。

曝光是风光摄影的关键

  利用相机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让一定数量的光线通过镜头折射到感光材料上,这个过程就是曝光。

  曝光数值的多少,决定拍摄画面的影像效果。曝光过度会使拍摄的影像色调偏淡,曝光不足会使影像的色调变暗。只有正确地曝光,景物的色彩才能被真实地还原,物体的层次和质感也才能被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不但要学会测光的方式方法,还要了解掌握曝光的补偿与修正。

  在拍摄高调、低调照片时,都需要对曝光数值进行修正。所谓高调照片就是调子明朗的照片,画面的大部分被浅白色调所占据,图像仅为中间色调组成的清淡影像。希望得到高调照片,一般要在测得的曝光数值基础上再加大一级曝光。所谓低调照片,是指画面的大部分为深色基调,仅有少量中间色调和强光部分。拍摄低调照片时,一般要比测得的曝光数值减少一级曝光。

  这就是“白加黑减”的曝光原理在拍摄中的实际运用。除了画面的基调需要上述原理外,拍摄对象色彩的深浅同样也适用于这个原理

  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准确曝光,曝光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欲表达的效果。下面的知识我们必须了解:在曝光宽容度允许的范围内,曝光欠半级或一级时,景物的高光部分的色彩更加饱满,反之,则高光部分的色彩就会淡化

  曝光的掌握需要不断的经验积累,有些现成的规律也要熟记。例如:拍摄雪景要增加1.5级曝光;拍摄区域光照射的风景,按照高光区域测光后,减少半级曝光;拍摄比较暗的景物,测光后增加一级曝光;拍摄逆光下的河流,对准河流中的高光区域测光后,减少一级曝光;拍摄日出、日落的太阳时,如果将不刺眼的鸭蛋黄般的太阳放入画面,曝光数据是光圈F/16,速度1/15秒(100度的反转片);阴雨天拍摄风景,按入射式测光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拍摄,一般不需要增减曝光,景物的色彩还原真实且饱满,等等。

利用顺光拍摄风景

  光线照射的方向与照相机拍摄方向一致的光线称为顺光。

  由于顺光式被摄物体正面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投在背后,所以顺光拍摄的画面很少有阴影,正面往往比较明亮。画面的层次主要依靠被摄物体自身的明度差异或色调关系来传达。

  顺光拍摄的优点式画面中影调柔和,能较好地传达景物本身的色彩。

  但在有些时候,利用顺光拍摄风景,如果前景部分处于阴影里,背景的景物比较明亮,则景物的空间立体效果会有所改变。另外,采用顺光拍摄时,尤其是低照光线的顺光很容易将拍摄者自身的身影留在画面中,这一点要注意避免。

利用侧光拍摄风景

  光线照射的方向与照相机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的光线称为侧光,受到侧光照明的景物有明显的明暗对比。这种光线能很好地表现被拍摄景物的行政、立体感、质感,光影结构鲜明、强烈。

  由于侧光照射,景物的背光面会留下影子的形态,影子的长短以及影子与景物本身会构成丰富多彩的造型效果

  利用侧光进行拍摄也有不足之处,景物的受光面与非受光面存在较大的光比反差,这个差距往往会超过胶片所允许的宽容度范围,顾此失彼,景物中的层次、质感会有些损失。

  侧光是拍摄风景时经常使用的光线之一。为了准确把握景物的光影效果,侧光拍摄的曝光计算非常重要。具体地讲,用点侧光测得的数据和曝光补偿都要考虑进去。一般的规律是:侧光拍摄时,应以景物的高光部分进行点测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半级曝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和相机的拍摄方向大致构成垂直关系的光线称为顶光。这种光线一般在中午前后出现。

  顶光实际上也属于侧光的范畴,只是光的投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景物的上方会比较明亮,下部会留下浓重的阴影。

  在风光摄影中,顶光是较难利用的光线。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选择适当的景物,利用顶光的照明特性,也能拍出理想的画面。 由于顶光是从上向下照射景物的,云层或自然景物本身的遮挡,会在地面上形成浓重的阴影,所以如何利用这些阴影也就成为拍摄的关键。地面上明与暗的存在,也正是反差的存在,明与暗的反差效果自然而然地给画面增加了层次,这就是利用顶光拍摄风景的价值所在。

利用逆光拍摄风景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相对并且来自被摄体后方的光线称逆光。逆光照射下的景物边缘部分都被照明,由于受光面积较小,所以只形成清晰的轮廓光的效果,它是表达物体轮廓形态以及区别景物与景物之间界限的有效手段。

  逆光摄影可以很好的地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同时能表达较强的空气透视效果,使画面的影调和层次非常丰富。逆光拍摄会造成前景的大面积阴影,它是构成画面暗调效果的重要因素,暗的背景又是藏拙的理想手段。

  逆光拍摄也是风光摄影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除了利用逆光时的光影效果外,有时我们也会将逆光的光源——太阳放入画面中,尤其在早晨或者傍晚,这时需要考虑光源的亮度,最佳拍摄时机是太阳并不明亮刺眼,色彩为鸭蛋黄色时,这时拍出的照片色调温暖,色彩饱和,景物的反差并不强烈。如果逆光拍摄风景时,恰巧赶上天边出现漂亮的彩霞,这样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我们要表现的是天空中的彩霞,所以天空的面积一定要占据画面构成的主要部分,其他景物都应顺从这一主题。

  逆光拍摄的缺点与侧光拍摄的缺点大致相同,即画面中部分景物的细节层次受到损失。逆光拍摄时将太阳放入画面中,处理不好会出现“太阳光斑”,影像整个画面效果。

利用散射光拍摄风景

  光的散射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到达地面景物之前遇到遮挡和干涉后产生的一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太阳光在大气层中遇到较厚的云层时,由于云层物质的遮挡,阳光在云层中被反射、折射和吸收,最后透过云层的光已成为散射的光线。

  散射光与风光摄影关系十分密切。在实际创作中,我们经常能遇到看不见太阳的白天,这时的光线就是散射光。有人认为这种光线条件下无法派出视觉冲击力很强烈的图片。的确,在这种散射光下,自然景观的光感效果不是很强烈,风景摄影的视觉美感和色彩冲击力被淡化了。但恰是这种没有明显照射方向的散射光线,为我们拍摄柔和抒情基调的风光图片营造了很好的氛围。由于散射光比较柔和,景物在散射光的照射下几乎看不到阴影,被摄物体容易缺乏主体感,所以,摄影师对景物形态的选择就显得很关键。正如音乐中有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也有舒缓平和的小夜曲,散射光带给我们的是更加平和,更加真实的大自然。

利用区域光拍摄风景

  区域光是指景物的某一区域被光线照亮。

  这种光线也称舞台光,因为舞台上是某一只射灯只随主角而运动照射,故得此名。

  在自然界中,特别是在多云的天气条件下,经常能遇到这种光线。由于云朵的阻挡,阳光不能普照大地,而被区域性地分割成一束束“舞台光”,并且随着云彩的不断运动,区域性的光线也会不断移动

  雷阵雨前的区域光效果最好。一般雷阵雨前的云层较厚,风力较大,阳光在地面投射出的区域光明暗反差很大,并且云块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速度比较快,这为我们拍摄到预想效果的图片提供了许多机会。但机会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拍摄的难度,首先是拍摄的速度要快,要在区域光照射到预想的位置上时按下快门,这个时间段也许就几秒钟;其次,准确把握曝光数据是非常关键的,测光的范围必须以高光部分(区域光照亮的位置)作为曝光依据,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偿。

  在风光摄影中,把握区域光的运动方向,预测画面中景物的明暗效果,守株待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弱光拍摄风景

  弱光是指夜晚的星光、月光、淡弱的天空光灯光线。

  弱光的光源是多样性的,且光线的照射强度很小,被摄景物的光比反差会比较小,色彩还原很差,景物的层次和质感都会因光线的微弱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风光摄影创作中,弱光常常被人们忽视。

  早拍朝霞,晚拍日落,中午找个地方去休息,这是大多数风光摄影爱好者的创作规律。遵循着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摄影师起早贪黑地辛苦创作,虽然地方到过不少,但除了地域的差异外,创作手段和思维模式的单一,使拍摄的图片出现了许多雷同的相似。而利用夜晚拍摄风景,不但延伸了我们的创作时间,而且自然景物在夜晚的形、色、态与白天的巨大差异,为我们的创作拓展了全新的视角。用弱光作为主光源拍摄的风景有很强的神秘感,对意境的表现十分有利。

  在风光摄影中,利用弱光作为主光源进行拍摄,其难点在于曝光时间的准确把握。经验不足者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掌握了夜与昼风光摄影的规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风光摄影全天候。

风光摄影艺术的四个高

  “如果把学习风光摄影比作跳高,至少有以下四个高度:

    第一高度:技术的掌握
  第二高度:技巧的运用
  第三高度:摄影美的发现与创造
  第四高度: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风光摄影艺术的四个高度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技术是基础,技巧是手段,摄影美的创造是目的,而独特风格的形成是摄影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更高层次的摄影美的追求。没有技术无所谓技巧,离开了技术、技巧,谈不上摄影创作,没有长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就没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

文章评论

巧克力

风光真美![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