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百年老街--东关街
个人日记
一座城市的历史,因为有厚重的人文情怀才精彩。散发着沧桑味道的老街巷,更是承载着老大连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因为种种原因,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老街区、老建筑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眼界;但它们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早已在我们的骨髓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此时此刻,我们以全新的角度,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它们伟岸的身姿,跟你一起回溯历史、展望未来。
刚来大连的外地人,往往会用破败、脏乱等字眼来形容东关街。事实上,东关街是大连现代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百年前富豪商贾曾云集于此,地位可谓大连的“曼哈顿”。东关街是大连人的母源地,是大连海南丢文化现象的亲历者。沧桑百年,侠肝义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东关街先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岁月更替,如今的老街已如迟暮老者,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日前,记者获悉,东关街旧城棚户区改造已上报为省级项目,昔日老街将掀开新的篇章。
追溯历史
东关街曾是大连“曼哈顿”
青泥洼一带,老大连人也称其为洼口,而东关街在西青泥洼河的西面坡下,故名下洼子。据《西岗文史资料》记载,在大连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老百姓俗称“小岗子”。俄国侵占时期,当时此处仅有10余户人家,他们将此处规划为中国人街区。
据大连文化学者嵇汝广考证,1903年,大连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4.3万、面积4.25平方公里的港口城市。但随着日俄战争的进行,到1905年,大连人口锐减到1.8万,其中大多数聚集在东青泥洼(南山)。
日本殖民者以“下层中国人的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为借口,将居住此处的1.4万中国人强行迁到所谓的“支那人居住区(东关街一带)。 ”从此,南山成为日本人的乐园,东关街开始形成。
东关街区域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商贾、大鳄云集于此,繁华街区成为大连的“曼哈顿”。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在大连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老百姓俗称“小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岗子地区划为“中国区”,专供中国人居住。后来山东、河北两地来连谋生的中国人多了,人多成市,到了1905年日本侵占大连后,小岗子已成为“中国商业街”。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带是华商集中之地。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西岗地区繁华地段。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大连东关街,始于1905年9月~11月日本殖民者以“下层中国人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为借口,将居住在大连南山附近(后改为日本人居住区)的中国人强行迁到小岗子。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带是华商集中之地,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西岗地区繁华地段。距青泥洼桥火车站仅500米。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东关街的建筑多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烙印,多是日式仿欧建筑。三、四层的连排式住宅,有厚厚的砖墙、小拱窗,山墙上雕着欧式刻花,房檐下也精心用砖块排出图案,坡屋顶上高矮不一的烟囱一排排挤在一起,房前屋后街巷都很狭窄,在当时可是市内人口聚集的地区,是西岗区的商业中心。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现在,小岗子的名字早已弃之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岗街、东关街等名称。可能因为这一带有有轨电车穿过,在东关街有一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说起这一带,人们都管它叫做“东关街”,叫常了,“东关街”就成了小岗子老街的代名词了。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东关街是老大连人最早的一块生活聚居区,是大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也是老大连人,特别是海南丢闯关东的重要遗迹。作为早年闯关东的后人,虽然我的家族不是从东关街最早开始生活,但作为祖籍山东的闯关东的人来说,对闯关东的先辈生活的地方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对东关街的记忆还是幼年的记忆,多年之后第一次这么细致的漫步于东关街附近的每一条街道。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和现代都市里的孩子不一样,跳绳、扯皮筋、滚钢圈……是外来户孩子活动的主要内容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早年的老住户老少三辈挤在3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冬天没有暖气,做饭没有煤气,房子年久失修,门窗四处透风,墙皮很多脱落了,这对在平房住过的人来说深有体会。为了省火有的居民用自制的大铁壶,用街头捡来的小木块生火烧水。东关街四周很多老建筑拆除,人们搬走了,但东关街始终不见动静,现在绝大多数老住户已离开这里,东关街坐地户已不足20%了。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胡同是孩子们的天地。放学以后,他们蹦呀跳呀,无拘无束,乐而忘返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在东明街遇到一位骑车的大爷,看我们在拍老建筑停下来颇有微词的对我们大谈大连无序的“拆房”政策,规划建设的不合理性,一脸的愤怒之情。交谈得知他是一位美术爱好者,也是老建筑爱好者,喜欢闲暇时间画画大连的老建筑,可如今可以创作的素材越来越少,让他大为苦恼,也很无奈。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老街、老房子、老胡同,古镇、古城、古建筑,一直都是摄影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老街的建筑几乎是同一个模式的中国房,穿过胡同或门洞,是一处处天井式的四合院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当年的小岗子很热闹,商号旅馆、钱号当铺、诊所药房、赌场烟馆、春楼妓院、酒楼茶社、剧场影院一应俱全,光是妓院就布满了东关街一条长街,一点不亚于日商集中的浪速町(今天津街),当时社会上就有“东有浪速町,西有小岗子”之说,意思是浪速町是日本人热闹的地方,小岗子是中国人热闹的地方。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本来是中国下层贫苦市民的居住地,外国人看这里热闹,也插进了一脚,便有了日本人、朝鲜人开的料理店、妓院、茶社等。由于小岗子人气旺,至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商家最多时达一千多家,人口达十万之多。如今的东关街,其规模已经不能和原来的小岗子比,但里面纵横交错的小街依旧如当年。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或许是看好了这里老旧的环境,老街成了一些电影或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步行到顺利街时,一楼的一位中年男子走出房子,看着我们几个拿着相机的人,热情的向我们介绍老建筑,他说他是老坐地户,指着他家所在的三层楼说,一百年的房子了,你们进楼里拍,这房子住了30多户,基本全是外地的,没有老坐地户了!似乎有种无奈,也许有着难忘的童年记忆。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很多有条件的老住户搬出去了,老街现在的房子大多成了出租房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忙碌了一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抱抱孩子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尽管南北两地生活习惯不同,外来户和坐地户倒也能和谐相处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外来户的孩子也同样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他们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蹲在街头吃饭,是现在老街上常见的景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东关街的房子大多是二层楼建筑,偶有三层或四层的,都属中式房子。和传统中国房子稍有不同的是,设计者在房檐、门角加了些许欧式建筑元素。这些楼房每栋都有个门洞,穿过门洞,是个不大的中式庭院。每栋宅楼一楼人家门面都临街朝外,二楼的门则朝向院里,不论一楼或二楼,每家都有临街和朝院的两面窗户。每户房子均为三开间的居室方式,中间是灶屋,两旁是睡屋。
所属相册:《废墟》---人物摄影
生福街6号,当年的高档妓院。如今,近二十户人家挤在这不大的三层楼里。木制的天井式楼道虽已破败,
但仍能从楼内的诸多雕饰中隐隐想象出当年社会的浮华和这里生意的红火
所属相册:《废墟》---人物摄影
所属相册:《废墟》---人物摄影
所属相册:《废墟》---人物摄影
庭院内各家的楼梯都在室外,或水泥梯板或木质梯阶,经岁月的磨划,现都已面目皆非了。庭院内大家共用一个水龙头,水龙头设在院落的中央,不远处是共用的旱式厕所,空气中弥漫着臊臭味。不管是春夏秋冬,围着水龙头洗脸刷牙洗衣服,淘米洗菜做饭,排队如厕,每天都可以看到院里繁忙的景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在大龙街与平和街交叉路口开“888美容美发厅” 的店主刘丽华,也担心哪一天早上醒来这老街就突然不见了。几年前她只身从丹东来到东关街,靠着理发手艺和便宜的价格,回头客一直不错,到了年节,去她那的人更多,去年春节前那半个多月,最多一天达到50人。老街上的大人小孩都愿到她那理发,“别处涨价了她不涨,而且就在眼前,方便。” 老街上的人都认可她。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所属相册:我的城市印象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民工涌进城里,很多租住在廉价的东关街老房子里,他们为大连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九十年代末以后,这里几乎是南腔北调外来农民工的天下了。现在各个房子的院里和过道基本堆满了各种杂物,有很大的火情隐患。
所属相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