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对联·第三章 学习与练习
个人日记
第一节 一些初步的学习与练习方法
了解一些术语
在这里,我们先把前一章中讲过的,以及还没有讲到的一些和“对联”本身相关的术语综括在一起,进行解释。这样,既便于初学者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更有利于此后的学习。
先说对联,它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一组平仄基本调谐的对仗的句子;二、从内容上看,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三、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品,有载体。
楹联,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但是,粗俗的对联,如某些黄得露骨的喜联,称之为楹联,恐怕它就当不起了。只可还叫它对联吧。从这一点上看,对联的涵盖范围比楹联略宽。
单就对联上的文字内涵来说,可以称之为联语。大部分联语是成句的,有的还有分句,从而可称之为联句。对联的一组联句分上下,习称上联、下联,合在一起就是全联。上下联,从平仄、对仗等方面看,都是相对的,称为对句。另有一组术语:把上联称为“出句”,下联则称为“对句”。此“对句”与上下联合称“对句”的那个“对句”是两种场合下的不同概念,阅读相关书籍时,必须注意区分开。
对对子,就是组织起一对汉语语言和文字的对偶,从一个字到无数个字,只要能对得上就行。这种对偶,在诗句中称为对仗。后来在对联中也沿袭了对仗这一专名词。注意:光对对子,可以不必顾及是否能在意义上组成一副对联,也就是说,不一定追求非得在最后写成对联。所以,对子还不是对联,讲对对子的书和讲对联的书,严格地说是两类。清代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所录绝大多数是楹联的联语,实用于载体之上就成了真正的楹联。可是,同是他编著的《巧对录》,所录的绝大多数是对子,那是很难实用于载体上的。也就是说,那些都不是楹联,或说都不是对联。但是,对对子,如果不是字词对而是成句地对,也可称为对句。当然,这里所谓的对句,也是专就内涵说的,牵涉不到载体问题。
对对子是撰写对联的基础,是写对联的基本功。但是,学习对对子不仅是作对联的基本功和基础,从历史上看,更是创作中国古代格律诗、写作骈体文(包括八股文等)等诗文的基本功和基础。讲对对子的书籍,涉及古代启蒙教育中为创作诗文作准备的面很宽。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对联,所以,讲对对子,也是环绕着作对联来讲。
读一两本启蒙的讲授对对子的书籍
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儿童一入学,认识了一两千字,读过几本启蒙书如“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总合简称)之后,就要练习对对子了。在学习对对子的同时,学习押韵。这都是为了给以后写律诗,特别是写试帖诗作准备,同时为写八股文作准备。
讲授对对子的书籍有多种,主要的常见常用的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笠翁是清初著名戏曲小说家兼大杂家李渔的字),还有《声律发蒙》、《对属发蒙》、《对类》等。
这种书籍大致上都是从一个字对一个字的对子开始,发展到十多个字的对句为止。从少到多,由浅人深。它们是按诗韵编排的,这就使学童在学习对对子的同时,也熟悉了近体诗的押韵。再进一步,为了学习写近体诗,特别是写试帖诗,就要经常参考《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诗韵全璧》这类书籍。这种书籍中也附有现成的对子,当然更是按韵编排。所以,那时候的读书人,对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入声字,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他们看来似乎都不成问题。这与他们自幼熟读以上两类书籍有关。
当然,上述两类书籍主要是为作近体诗作准备的。可是,因为它们都从对对子入手,或是提供许多对对子的素材,所以古代人(特别是明清两代)讲授写对联,同时也用这种书籍启蒙。或者说,是把学习写对联和作诗放在一起处理了。我们建议:初学写对联的人,也可从这方面人手。一则看看现成的对子是什么样的,一则还可扩大自己的词汇。这种学习方式经过上千年的实践,证明十分有效。我们也应该试一试。
找现成的词语作简单的对对子练习
初学撰写对联的人,每每感到自己的词汇有限。那就无妨先作一些简单的对对子练习。从历史上看,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人名对
最简便的方法是,找一部书,将其中的人名挑出来组成工整的对仗。扩而大之,用几部书,甚至书籍目录中的著者目录、花名册、点名簿等,都可用来作这类文字游戏。但应注意:不可随意将男女人名作成对子,除非他们是夫妇。切记,切记!就是用古人名字也不行。养成了坏习惯,很难改正。
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时,可以注意到,特别是明清的章回小说,给人物起名字时,就经常成组成对。如《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殷郊的左右二将是温良、马善;《水浒传》中杜迁(千)对宋万,押送林冲的是董超和薛霸;《济公传》中两大捕头是雷鸣(明)和陈亮。此种例子不可胜数。可见对对子深入明清以来作家之心。他们所作的章回回目,也是一代胜于一代,越来越工整了。
作人名对,有时可以作成“无情对”,即字面上每个字能对上便可。在内容方面不作任何要求。实际上,人名对和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地名对,差不多都是无情对。最著名的一副人名对,是以“胡适之”对“孙行者”。出句是陈寅恪先生于1932年给清华大学出的入学试题。据说,全场对出者不过数人,其中有后来成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笔者的老师周燕孙(祖谟)先生,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张政烺先生等。可与“孙行者”作对句的,还有“王引之”、“祖冲之”等。
因为人名对在内容方面一般不作要求,在追求对仗和调平仄方面就一定得严格要求了。单从平仄方面说,起码两个尾字得一平一仄。进一步,因为人名也就二至四字为常,最好平仄全都调谐,不过很难做到就是了。例如,唐代有一位“东方虬”,自称数百年后可以用他的名字与先秦的“西门豹”作对。实则从字面上看还可以,从平仄方面要求,则六个字中只有“豹”字是仄声。好在两个尾字一平一仄,勉强算对上了吧。
熟能生巧,便可把几个名字连在一起作对子,还可联成句子,例如常被引用的一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应该说明:人名对在作练习时因为内容方面不作要求,所以对起来还容易。真正放在对联之中,可就难了。这问题在古代的骈文和近体诗等文体的创作中就很难办,结果是用妥协的办法解决:诗文中对仗的全句,只要别处作成比较工整的对仗,相对的两个人名,主要就只要求平仄调谐便可。发展到以名对字,以名对官衔、封爵、谥号等均可;甚至把人名、封号等去掉一两个字,以求得对仗调谐。对联继承了这一传统。试举数例:
真人白水生文叔;
○○●●○○●
名士青山卧武侯。
○●○○●●○
这是清代河南南阳府城门门楼上的一副对联。文叔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字;诸葛亮逝世后谥为“忠武侯”。这一则整体属对工整,“人名对”部分也是工整的,只是不要对于以字对不完整的谥号过于苛求就是了。
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昭赋手;
●●●○○ ●●○○ ●○●●
前贤有逸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
○○●○● ●○●● ●●○○
这是清代扬州府衙门客厅中一联。说的都是本府衙门中发生过的名人故事。不赘述。只就人名对说一说:这是句中自对兼上下联相对的格式。上联讲前贤中的客,都用姓名。鲍照的“照”字,避武则天的名讳,用避讳代用字“昭”替代。清代人本不必避唐代讳,这里是为了调平仄而故意使用。下联中的“魏公”指北宋封为“魏国公”的韩琦;永叔是欧阳修的字。都是在这里当过主官的。可见,人名对在对联中要求不严。
正因要求不严,所以有了从内涵到平仄都调谐的工对,大家就都认为特别好。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清照有一副名对: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后人都认为整体对仗工整。特别是“变”字与“成”字,都是古代音乐术语。苏轼在此前曾有过一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比起李氏的对句,工整方面就差一截子了。请读者自行比较分析可也。
二、地名对
可以从书籍中、地图中寻找配对。如找北京地名配对:北海对西山;磨盘大院对烟袋斜街;东棋盘街西棋盘街对南芦草园北芦草园,等等。
还有用地名对人名的,如:陶然亭对张之洞。
清代光绪年间巴哩克杏芬女史编辑成《京师地名对》二卷,分二十类共五百余副地名对,堪称大观。还有编辑杭州等地地名成书的,均可供参考。
三、书名、戏剧名、电影名对
鲁迅先生是书名对能手。他自己写的书,书名就两两相对。如:《呐喊》对《彷徨》;《伪自由书》对《准风月谈》;《朝花夕拾》对《故事新编》,等等。
清代沈起凤著《谐铎》,书中各则题目均两两相对,如:狐媚对虎痴;梦中梦对身外身;奇女雪怨对达土报恩;菜花三娘子对草鞋四相公,等等。
戏剧名对,如:《乌龙院》对《白虎堂》;《三气周瑜》对《七擒孟获》,等等。
电影名对,如:《车轮滚滚》对《春雨潇潇》;《试航》对《创业》,等等。说相声中的对对子。就经常用到戏剧、电影名。
四、成语、俗语对
《巧对录》等书籍中录有此种对子甚多,可以参看,必要时采择引入自己的对句中。例如:瓜熟蒂落对藕断丝连;隔靴搔痒对画饼充饥;守株待免对打草惊蛇;风吹草动对日晒雨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等等。
阅读“联话”等对联书籍
具备一定的属对能力后,进一步应经常阅读专门辑录对联及其故事的“联话”、“联语集成”等书籍,借以扩大视野,并学习前人的经验。“联话”是辑录前人成联并加以评说的一种书籍,代表作品是清代梁章钜父子编写的《楹联丛话》及其续编“续话”、“三话”和“四话”。有笔者和李鼎霞点校的《楹联丛话全编》本,附载《巧对录》等,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当代联话不多,代表著作有香港梁羽生编著的《名联谈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大部头的对联集成之类书籍,虽然售价较高,可是包罗万象,属于对联百科全书性质。有志者无妨忍痛买一部,即使不能一劳永逸,也可应用多年。据笔者所见,这样的大书有以下几部:
《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等编,1991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对联大典》,谷向阳主编,199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
《中华对联大典》,龚联寿编,199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至于专科性质的对联集成,如《春联大成》、《中国名胜对联大典》等书籍,市上随时有售,可随机购买。
总之,要常读对联专业书籍,有的要精读。这里特别向读者推荐上海辞书出版杜1994年出版的《绝妙好联赏析辞典》,此书是笔者所有的惟一一部对联鉴赏书籍,收录了优秀联作千余首,分为六个大类,每一联之后均有简要的分析欣赏文章。若是熟读此书,“不会编联也会编”啦!
第二节 集句联语
说集句
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集句联语是各种体裁的集句中最为流行的。从所集体裁看,有集各体文,集碑帖(也是一种特殊的集文),集各体诗,集词,集戏曲等。集俗语、成语、熟语等,按说也属于集句范畴,但往往与我们上述的人名对、书名对、戏剧名对、地名对等另列为别一类。我们这里讨论的,就以集文章和诗词曲的集句为限。
从所集范围看,则有从单一种材料中选材的,如,集名家专集,从李白、杜甫等大作家的诗文集中选材便是;集专书,从《庄子》、《论语》、《诗品》、《华严经》等书中任何一书内选材便是;甚至从一部杂纂性质的书中选材也算,如从《易林》一书中选材(此书中的吉祥词语颇多);还有从传世的著名的总集中选材的,例如从《文选》、《花间集》中选材。还有从两种以至多种材料书中选材的。上下联只两句的,当然至多只能从两种材料中选;若是多于两句,比如说四个分句吧,就可以(不是必然)从四种材料中选了。这里面的花样可就多了。例如,集诗,有专集唐诗的,有唐宋诗相配的,甚至有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中随便选择相配的,还有集古人成句配上自己撰写的新句的;集词就更是从唐、五代、两宋之间随意配合了。
前人常常利用集句来进行一种高级的作对联练习。作这种练习有种种好处:一则能熟悉对联作法,特别是如何巧妙作对仗,同时练习调平仄,因为近体诗的对仗和平仄是对联的对仗和平仄的基础。二则还可就此熟悉所用的材料,如利用李白、杜甫的诗句作对仗,经常使用,肯定对这两位大作家的作品会加深理解,起码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则积累了内容多种多样的资料,需要时可以派上用场。如果自己要撰写寿联、室内外联、春联和应酬用的挽联时,这些联料就可供选择了。
明清以至近现代,明白作这种练习的好处的人很多。他们配搭出许许多多的集句联。已经发表的不少。联话和各种类型的对联集里面大多辟有专门的章节采录之。更有专书,如谷向阳、何慧琴等编著的《中国唐诗联集成》,是专门集唐诗的;集词的,则有近代邵锐编著的《衲词楹帖》等书。集句代有专家,如梁启超先生,就是著名的集词大名家。
集句比较困难,需要有较高深的文学素养,要有博览群书的基础。它的难点,也就是对集句的要求,主要有下列几条,今姑以最常见的集诗句为例,略作说明:
一、最好以大作家的名句配对。如,用杜甫诗集中的诗句,自相匹配:
闻说江山好;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
○●○○●
终嗟风雨频。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
○○○●○
甘从千日醉; (《白首))
○○○●●
耻与万人同。 (《敬简王明府》)
●●●○○
或者,伟大作家对伟大作家,如杜甫与李白的诗句相对:
柳深陶令宅; (李白《留别龚处士》)
●○○●●
月静庾公楼。 (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
读书破万卷;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落笔超群英。 (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
●●○○○
退而求其次,唐代诗人诗句互对,如果相对的两句诗句好,也能说得过去:
闲看秋水心无事; (皇甫冉《秋日东郊作》)
○○○●○○●
静得天和兴自浓。 (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
○●○○●●○
实在不行,唐宋两代的诗句还可互对,前提也是要对得好。如吾师吴小如先生集联:
晚觉文章真小技; (苏轼《宿州次韵刘泾》)
●●○○○●●
春来花鸟莫深愁。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二、集句之难,难在铢两相称。所集的上下联中的句子,必须工力悉敌。不然,就好比上天平称量,轻重立判,分量差一点儿也能感觉出来的。例如,唐代诗人李贺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风格苍劲,气象雄浑。有人用北宋石延年的诗句“月如无恨月长圆”来作对。应该说,这就是“的对”了,再也找不出比下联这句更好的对句了。可是,下联终觉分量不足。前后两句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凑合着压住了阵脚吧。
三、书写集句联语时,常常要以附注方式将句子的出处写出。就是不写,也得防着人们询问。因此,匹配的两个(句子多时就可能在两个以上)作家的身分必须顾及。所谓“薰莸不同器”,如果相配的作家人格相差甚远,即使句子本身能匹配,好人和坏人也不宜坐在一条板凳上呀!例如,有这样一副联:
愿持山作寿; (武三思《奉和过梁王宅即日应制》)
●○○●●
潜与子同游。 (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
对句本身姑且不论,那武三思是什么人?我们能这样委屈诗圣杜甫么!所以,最好别去翻阅那些名声不好的人的集子,不用他们的材料。
四、千万别忘了:对联上下联是一起表达一个主题的。不可只顾对仗工整漂亮,而把不相干的内容硬往一块儿拉。例如,上引武三思与杜甫诗作对一联就犯这个毛病。又曾见有这样一副集句联:
我觉秋兴逸;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
●●○●●
君与古人齐。 (李白《口号蹭阳征君》)
○●●○○
也使人觉得像是两码事,聚在一起不拢气。可见集句佳作难得,有时显得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样子。类似情况,在相关的人名对、地名对、书名对中也有显现。例如,《红楼梦》,找何种能与此书齐名并肩的书,才能对得上它呢!从内涵方面要求,很难啊。
下面,按各种体裁的集句分述。
集诗句联语
集各体诗的,在集句中最为大宗。从渊源看,一般认为集句始于集古体诗成句为全诗,发展到北宋,逐渐以集近体诗为主,这种作法在大作家中开始流行。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中说:“晋傅咸作《七经》诗,此乃集句诗之始。”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七中进一步阐述:“集句,始傅咸。……又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皆集经语,是集句所由始矣。”这是集古体诗溯源。至于北宋时集近体诗之成为风气,则有如下几条重要记录:
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宋·蔡絛《西清诗话》)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之者。(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按,与王安石同时的孔平仲亦曾集句为诗,并且赠与苏轼。苏轼就写诗赞美他这种集句方式,说:
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婴儿。
今君坐致五侯鲭,尽是猩唇与熊白。
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
真是称誉备至,从中可觇之一时风气焉。
后来逐步发展为集各体诗均可。如,集四言,主要以集《诗经》和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为主。还有集“楚辞”体的。但是在集诗句成诗中都不怎么流行,恐怕是因为材料少之故。集古体诗和近体诗而成诗,特别是集近体诗中的七言诗的最多。明清两代盛行集诗,在某些场合,甚至被看作显示文才诗才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例如,清代沈起凤《清铎》卷八“十姨庙”一则中,那十位女性知识分子各集七律一首,以为唱和,就是一个逞才炫学的典型例证,用来反衬出同坐的男性草包之无能。文繁不赘引,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参看。
集句联语,就是从集句诗发展而来的。集诗,一般追求集成律诗,要的就是中间那两联。可是得八句才能成诗,也不太容易集成并集得好呢。集联,从集诗的角度看,只集一联,可就简单多了。
集近体诗诗句的,成果最多,也最容易落好。因为近体诗主要就是五言、七言二体,每一体的平仄就那么几样安排。所以,集句时调平仄很容易。这是一。近体诗中,《全唐诗》连补遗,存诗不下五万首,除去古体诗不算(其实,集句时,古体诗也能和近体诗的诗句搭配),近体诗起码还存有三万多首左右。北宋以下则更多。材料足够用的。这是二。从古及今,近体诗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宽广,除了工业化和当代革命化等内容(当代诗人也开垦了这块处女地),古代近体诗中无不写到了。这一点,和词曲,特别是和词比较一下,就可看出近体诗的园地是如何宽广了。用来搭配撰写各种内容的对联,如寿联、喜联、挽联、门联、行业联,等等,无不得心应手。这是三。近体诗集句为集句联之正宗,盖无疑义。近体诗集句的成联记录也最多,请阅览各种联话联书,还有专门集近体诗的著作,均不赘述。这些都足供参考并从中变化取材,这是四。
现在,取几副近体诗集句成联,略观其实用范围:
文章辉五色; (李白《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
心迹喜双清。 (杜甫《屏迹二首之一》)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文学家的。
汲古得修绠; (韩愈《秋怀》之五)
●●●○●
开怀畅远襟。 (褚亮《临高台》)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中老年名家的。
深情托瑶瑟; (贾至《长门怨》)
○○●○●
逸气凌青松。 (李白《送长沙陈大守》)
●●○○○
这副联可以赠与音乐界人士。
白雪任教春事晚;
●●●○○●●
贞松惟有岁寒知。
○○○●●○○
这两句都是集元好问的诗句,上联出自《寄答飞卿》,下联出自《谢常君卿》。此联很适合赠与年老的经历过世事艰难又坚持个人理想的女性,特别是老年比丘尼。给有以上经历的老年女性作挽联也很合适。笔者就曾借来挽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的一位老领导人李健生先生。用作挽联的优点是,一洗悲啼哀怨之气息,是两个庄重沉稳的比喻。
近体诗中存诗最多的大名家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他自己的粗略统计,包括古体诗在内。他的诗,内涵覆盖面宽广,慷慨激昂、优雅恬静等各类型的全能找到。因此,专门集陆游诗句的很多,成果发表的也不少。因为他的诗句多,似乎还有发掘的余地。杜甫和李白、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大概已经被大家伙儿“挦扯”得差不多啦。清末民初,青年人喜爱龚自珍诗文的不少,集龚诗也是一时风气。其中最为优秀的一联,拙见当推冰心先生年轻时所集:
世事沧桑心事定;
●●○○○●●
胸中海岳梦中飞。
○○●●●○○
此联由梁启超先生书写,冰心先生至今珍藏。它必然会成为联史上写作俱佳的名作之一,永垂千古。
集诗句,以往全凭记忆与翻阅诗集,事倍功半。现在有了许多古籍索引,就好办多了。当代又有人——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等同志——将《全唐诗》中的几十位大名家诗集全文输入电脑,作成软件,同时印制成大体上以作者分册的索引,检索十分方便。如果把多种这样的索引都利用起来,从字词和句式等方面进行选择搭配,极可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大量集句。有兴趣的同志无妨一试,比在电脑上玩打麻将打桥牌等游戏强多了。附带说一下,《诗经》、《楚辞》虽然也都有字词索引,但集起来很不容易。即以《楚辞》而论,笔者所见以鲁迅先生所集一联为最佳:
望崦嵫其勿迫;
●○○○●●
恐鹈鴃之先鸣。
●●●○○○
集词曲联语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集诗句比较容易,平仄格律较为简单,就那么几种。特别是在集近体诗时,不过是把格律相同或相近的两句移到一起作对子罢了。主要考虑的是对仗,而诗句对仗的海洋本就十分广阔。集词和集曲则困难重重。它们都是长短句,有的还带衬字。各种词牌、曲牌对平仄、押韵的要求可谓五花八门。可用来作成对句的材料范围甚窄。因此,集词曲常常是勉强凑合着出成品,工对甚少,平仄调谐合律的也不多。
下面列举的是我们认为对仗好的集词联,先举郭沫若集毛主席词所成的联语: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 ○●○○●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 ○○●●○
接着再举集古代人所作词曲的:
双桨来时,有人似桃根桃叶; (姜夔《琵琶仙》)
○●○○ ●○●○○○●
画船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俞国宝《风入松》)
●○○● ○○●○●○○
冷香飞上诗句; (姜夔《念奴娇》)
●○○●○●
流莺唤起春酲。 (吴文英《高阳台》)
○○●●○○
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摸鱼儿》)
●○○●○○●
最可惜一片江山! (姜夔《八归》)
●●●●●○○
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谒金门》)
○●●○○●
能消几个黄昏! (赵德麟《清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