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字二贴

个人日记


                                                    

       
 》 棉布时光《



    爱情,如藤缠树绕,便是好。思还在彼岸,念就翻山越岭,风尘仆仆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来到此岸。
    中年的爱,实在的,是一饭一钵的烟火。但,隔着思念,又添了几丝浪漫。激情,几许痴狂,未尝不可。
    棉布时光很美,只消慢慢享受。
    孩她爸十月三号抵深市,十月十八返湘,十多天,一眨眼就过了,相聚总是时短,分别常是苦多。
    闺女在送别她老爸后,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劝了好久,
她才平静来。许是,年岁渐长,依恋愈深;又许是,女儿终归是老爸前世的情人。
    为了给正长身体的闺女增加营养,这回,她老爸可是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哄其胃,孰料,闺女的嘴更叼,没有几餐是大快朵颐的。
图片其实,我知道:这是闺女在她老爸面前撒娇,难得逮到机会嘛。憨实的他,便也由了孩子性子。
    很多时候,他都惯我们娘俩。或许是体谅我经常一个人带孩子上班辛苦,如此地十几日煮男,算来,是乐呵甘愿的。   
    三湘大地
,盛产真汉子。湖湘文化中,便广颂真汉子们的强悍,覇蛮而又灵泛。这是湖南人喜吃辣椒决定的性情。其实,而今,湖湘汉子刚的同时,貌似柔韧在递增。好脾气的湖南汉子越来越多。孩她爸亦是好脾气得很。婚姻的磨合愈理性而有质感,生活的美好便愈彰显。更何况,我们都是随遇而安的人。
    屑小事宜,诸多细节,点滴场景,快乐时分,都是棉布的感觉,软呼呼的温暖,馨香况味,如此,甚好,亦是满足。
   


                                       》布鞋情结《
 
    有些图片,总是如此温馨真切。此时,看到这张图片,便
想起了那时煤油灯下做女红的妈妈。一屋子浅浅的黄色灯光,一屋子的安静和煦暖。煤油灯下,母亲穿针引线,不紧不慢地拾掇布鞋,间或喝口热茶,伸伸腰。
    犹记那时,母亲做的棉鞋是何等的温暖。千层的底,深红或蓝布的鞋面。有松紧的平口或者需系鞋带的深口。春秋季,穿平口布面鞋;冬天,穿衬了厚厚棉花的棉鞋。貌似那时胶鞋、皮鞋稀有。农家普通孩子,大抵都穿妈妈们熬夜煤油灯下赶制的布鞋。
    至于布鞋的做法,略知一二。应是先团千层鞋底,再赶鞋面,然后用麻绳缝合鞋面和底。千层鞋底,必须先有俗语说的“背子”。而拾掇“背子”,一般是热闹的场景。那时,村里大媳妇巧娘们喜欢集体干活。大太阳的天,大家伙儿取出门板架在户外,然后开始烫“背子”。一个把硬纸铺在门板上,一个在硬纸上涮浆糊,另外有人把碎布一片片铺在硬纸上,再涮浆糊,再铺碎布。。。。。。如此涮好多层,铺好多层,干了,就成团鞋底的"背子"。娘们儿一边干活,一边东家长李家短的嘻嘻哈哈,似乎干活一点都不累,貌似蛮享受。接下来,就是把剪好的纸鞋样在"背子"上剪出一家大小的许多层鞋底。把好多好多层的鞋底叠起来,再在鞋里底铺白白的棉布,用大号锥子和麻绳一圈圈纳成千层鞋底,舒适又经久耐穿的鞋底!然后就是做鞋面。这也是个细致活,也要有纸鞋样。记不起是怎么个做法了。反正是又好看又暖和的鞋面。
    幼时
最常的图景,就是夜半醒来要喝水要如厕,睁眼便是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或做鞋面。直到长大,这情景依然在脑子里萦绕。
    
而今,我常去老北京布鞋店买布鞋穿,可是挑来挑去,都找不到幼时母亲为我们做的那种布鞋。虽然老北京的布鞋花色漂亮,样式也好,但鞋底却是胶底,难有棉布的千层底。所以,我常常不满意。可是,母亲老了,戴了老花镜也穿不了针引不了线,况她不做女红已经N年了。千层底的棉布鞋,便成了梦想。幼时舒服温暖的布鞋,就这样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我的布鞋情结,与日俱增。



文章评论

怡之若兰

这二帖是旧文,不过读来还是温暖如最初。。。[em]e163[/em]

武二郎

千针千线千层底,一心一意一情深。

孝感动苍穹

看着题目就想读下去,果然悠然妥帖。暖心暖肺。好文笔。不用点赞,还是好。

江南清韵

。。。。。。 想起了儿时 想起了每到冬季, 母亲总再煤油灯下为我妈五个孩子纳底做鞋, 心,好酸好酸。。。。。。

檐上草

千絲萬縷娓娓道來,一縷溫馨一縷陽光[em]e179[/em] ,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