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女婿为何不能在娘家过大年?

手机日志

  
 




 
中国符号,太美了! - 宝贝梦 - 分享美丽·分享快乐·品味人生




大年初二“迎婿日”
 

    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过大年的。对其原因,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年,会把娘家吃穷;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能再吃回头饭,尤其是大年初一不能在娘家吃。
 

    然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那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根据流传久远的年节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俗称“迎婿日”,也有人说这天是“女孩儿日”。嫁出去的女儿全都要在这一天带着丈夫回娘家,一来是拜年,二来是探望父母。一般来说,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二这天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回娘家了,但也有些地方是初三。由于这一习俗对娘家非常重要,所以娘家人也特别重视。
 

 

俗谚“一个女婿半个儿”
 

    古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这句俗谚据说与唐朝公主许配给少数民族有关。
 

    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唐帝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为边疆各族人民所倾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许配公主给少数民族首领通过和亲作为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而少数民族首领也以娶唐朝公主为荣。
 

    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进入了迅速衰退时期,西戎常觊觎大唐领地。公元788年,唐德宗许配咸安公主给回纥可汗,回纥可汗很是感激,想为岳父唐德宗效力,就来信说:“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婿称“半子”便从此传开了,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女婿半个儿”的俗谚。
 

 

为什么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古代社会把嫁出去的女儿比喻成泼出去的水。认为女子出嫁之后就是外姓人家的人了,不会像儿子那样承接香火,为娘家创造价值。女孩虽然也是父母的亲生骨肉,但出嫁之后,尽管表面上还保留着固有的血缘关系,但实际上却由亲密渐渐走向疏远,像水一样已经泼出门外了。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三从”即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当时,无论是在娘家或婆家,女子都没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即使亲生女有机会回到娘家,但在娘家人的眼里,她已经是外姓人了,家里的事不会让她参与。
 

 

“结发夫妻”说法的由来
 

    “结发夫妻”一般是指原配夫妻。《古诗》中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作《为焦仲卿妻作》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南朝梁江淹《杂体·李都尉从军》中有:“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
 

    一般认为,“结发夫妻”的说法源于古代婚俗中的“结发”仪式。所谓的“结发”,就是“束发”的意思。在古代婚俗中,“束发”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婚礼上将新郎、新娘的头发依男左女右扎在一起;二是把新郎左前额的头发剪下一绺扎在新娘的头发中;三是把新郎、新娘的头发各剪下一绺打成同心结,放在火里烧成灰,然后搅在一起。
 

    这种“结发”仪式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爱情巫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所以古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可以随意毁损;而且受迷信思想影响,古人认为头发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而且里面还藏着人的灵魂,倘若对它施以法术就可以控制它的主人。正因为此,“结发”在古代婚礼上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是一个无声的爱情契约。
 

    现在,虽然已没有了“结发”仪式,但人们仍然用“结发夫妻”比喻夫妻间的患难与共和互助互爱。
 

 

“倒插门”习俗
 

    有女不出嫁而招婿入赘者,谓之赘婚。赘婚是一种夫从妻居的婚姻形式,而“倒插门”就是对赘婚的一种通俗叫法。
 

    这一习俗的形成,因素不一。有因女方种种困难,乏人照料,故招婿以服役者;有因女不忍离开父母,求侣有心,故招婿以入赘者;有因女家境况穷困,家口以单,故招婿以防穷养老者;有因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绝,故招婿以接嗣传代者;有因兄弟众多,或随其所欲,或无力婚娶,故愿就赘于女家者,凡此种种。大多入赘改姓。不改姓者,亦有其例。
 

    “倒插门”的习俗,始于周代,相沿至今,而有几种不同的型式。秦汉之“赘婿服役”;宋之“舍居婿”;元代的“赘婿养老”;乃至今之所谓的“招夫养子”、“招婿养老”等。这类基于招赘求养的心理要求而成婚的,可称之为“招养婚”。而宋之“赘婿补代”,今之所谓“赘婿承祧”,这类本于招赘求嗣的动机,而发生婚姻关系的,可称之为“招嗣婚”。

 

 

中国符号,太美了! - 宝贝梦 - 分享美丽·分享快乐·品味人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