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香》第十一章

个人日记

       与黄老汉(麻婆娘公公)死了,庄里的很多人暗自高兴截然不同的是,老队长的死让全庄很多人,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受过老队长恩泽的那代人痛哭流涕。老队长姓万,文化大革命时是社里的队长,也是庄里的老党员。他为人善良,在文化大革命时,硬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社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没有上交,而是私分给了庄里人,因此,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别的庄里死了好多人的情况下,东庄人却有幸度过劫难。每提及这事,东庄的老人无不对老队长感恩戴德,然而老队长是个苦命的人,生了个傻儿子,老婆又先他几年走了。在老队长重病期间,庄里人轮流伺候他,直到病逝。

在老队长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棺材被老婆背去之后,庄里人又凑钱给老人重新置办了老衣棺材,感念老人家的救命之恩。老队长的丧事也绝不逊于黄老汉,他虽只有一个傻儿子,但庄里很多人都为他戴孝。老人生前最爱听唢呐,庄里人就给他请了两只唢呐队,吹了两天两夜。西北人的唢呐吹出了西北人的艰辛和苦楚,那幽怨的唢呐声是对老人一生的叹息。

在老队长的丧事上,庄里的老人都在回念老队长在文化大革命时对庄里人的种种好处,就连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镌刻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中,在那个疯狂了的年代,老队长就是庄里人的主心骨。

王家老汉说,在最困难的时候,老队长就站在他家的窑洞上,看谁家的烟囱没有冒烟,他宁可自己挨上一顿,也不忍心庄里人挨饿……

赵家老汉说,老队长的声音嗓门很大,一嗓子足有呐巴传的远,但他从来不对妇人老人大吼大叫……

田家老汉说,那一年,他的大孩子高烧不退,是老队长半夜叫来大夫,给孩子看好了病……

庄里很多人都在追述这老队长的好。

……

前些年,在老队长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他经常还帮陆家老汉耕种,所以,因此陆家的女人哭的最伤心。

中国人最讲究一个盖棺定论,庄里人把最高的赞美都给了这个老共产党员,他用他平凡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承诺,为庄里人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虽然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老人也做了身不由己的事情——在他的主持下,东庄的庙被拆了,神像被捣毁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庄里人对他正面的评价。

在这一刻,在老队长的丧事上,东庄人摒弃了历史恩怨,放下了现实过节,都来到老队长的灵堂前,烧些纸钱,上一柱香,送老人最后一程。虽然,田家人极不愿意看到张家的人,虽然,王家的人对赵家人恨之入骨,但在老队长的丧事上,庄里的这几家死对头都没有把仇恨带来,而是出奇地理智了一会。像以往,很多次,在庄里的红白喜事上,田家人和张家人大打出手,赵家人和黄家人拳脚相向。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上辈人的恩怨,没有必要把仇恨延续下来,但农民人就是缺少胸怀和度量,他们硬是扣着历史的伤疤,来增加现实的痛苦。

比如,田、张两家的恩怨就是土改的历史遗产。田家是地主的后代,而张家则是贫农,解放之后,田家的大院被分给了贫农的张家,这让给田家做了几辈子长工,而且有人还被田家老地主打死的张家感到扬眉吐气,但这是国家的政策,原本无话可说,但张家后来发了百万确是很蹊跷。田家人一口咬定他们家老宅子里的银子被张家人挖出来了。好多次,田家人嚷着要和张家人分银子,但张家人怎么可能承认,为此,两家还打了一架。张家人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银子,就是有也是田家人该赔给张家的人命价,之后,田家人知道张家人不好惹,就再也没有上门要过银子了,只是田家人代代相传,没有忘了那祖上的银子。

黄老汉去世时,赵家人、王家人高兴地差点去放炮,这两家之间的宿怨也说来话长。村里的白阴阳对此一清二楚,他经常在庄里的十字路口给庄里的年轻人讲起这事,不过这绝对是在黄家人没有在的情况下讲。虽然这段历史被讲了好多遍,但由于白阴阳讲的绘声绘色而让人百听不厌。

“民国那会,“一贯道”在我们这一带很盛行,势力很大,我们庄的坛主就是黄尖尖(麻婆娘的公公),后来在黄尖尖的说服下,赵扁担(赵家老汉的父亲)和王罗锅(王家老汉的父亲)也加入了“一贯道”,加入“一贯道”的都是当时家庭情况好些的,因为要交道费,“一贯道”很有意思,说加入“一贯道”就会神通广大,加上簸箕就能上天,骑上擀杖就能过河。后来,解放了,国家把“一贯道”定性为邪教,在1951年镇压反革命时将“一贯道”列入镇压的对象。在甘肃的总道主被抓了之后,黄尖尖感觉大事不妙,连夜和赵扁担、王罗锅把“一贯道”的化名册,宣传材料销毁了,三人向明明上帝起誓一定守口如瓶绝互不出卖。直到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非常紧张时,黄尖尖就向工作组反咬一口,说赵扁担和王罗锅以前是“一贯道”,是他二人给自己传道,但自己没有加入。结果,赵扁担,王罗锅就和田家老汉一起被绑了,戴上高帽子游行,拷打,因为一贯道属于反革命,所以被打的还要严重,经常是打得死过去又用水泼活来,第二天接着打。“你们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那阵势有多可怕,一般人吓都吓死了。后来,赵扁担和王罗锅不堪屈辱,一个在家,一个在大树上上吊自杀了!哎,可惜了那两个人了,要是他们再能坚持几天就好了,在他们上吊之后没几天,运动就停止了”。

 

 

 



文章评论

励精图治

赵老师把擀杖误打成干仗了。“一贯道”是从日本传入中国,是配合日本军事侵华的另一种工具——精神控制。“在老队长为自己......对老人一生的叹息”写得很生动很感人也很诗意![em]e179[/em][em]e179[/em]

燎原

@{uin:1160262225,nick:天涯倦客,who:1,auto:1}[em]e160[/em][em]e100[/em]

冰雪

[em]e179[/em] [em]e160[/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