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轶事 (昭君篇)

个人日记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轶事
(昭君篇)
 图片 

      
    
公元前52年,南郡娣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个名叫王穰的家里,伴随着一阵清亮的哭声,一个女婴女孩诞生了。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遂取名王嫱。

    建昭二年(公元前36年)春,汉元帝刘奭诏告天下,遍选秀女。此时的王嫱已经十六岁了,出落得丰姿绰约,楚楚动人。由于美丽出众,王嫱被定为南郡首选。一个月后被正式选入宫中"待诏"。

    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琴棋歌舞,无所不精。按常理,定会得到元帝的宠幸。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在以后漫漫的后宫岁月里,却始终无缘见皇帝一面。

    原来,汉元帝刘奭每年都从全国各地挑选秀女入宫,经年累月,人数已近两万花多眼乱,元帝知临幸哪个美女才好。后来,元帝想了个办法,由画师毛延寿负责等人将待诏宫女一一画成图像,自已则“按图索骥”。

    西汉后宫有严格的编制系统,元帝时后宫等级扩大至十五级。除嫡妻皇后为女主外,昭仪次之,位比宰相,爵比亲王;婕妤第三,位比上卿,爵比诸侯。最后一级的待遇也比宫女高得多。因此,很多宫女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贿赂毛延寿,把自己画得更美一些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然而,嫱生性,她并没像其它宫女那样偷偷地给毛延寿送厚礼,她自信:只要画师如实绘成图像,凭自己的身材容颜,自会得到皇上宠幸的。 

 临到画像时,习惯了收受贿赂的毛延寿,见嫱没有半点表示之意,恼羞成怒,连声道:“可惜,可惜!”,故意在她的画像上的右眼和左眉之间点上丧夫落泪痣。

 待诏宫女的画像全部画好后,元帝一一过目审视。当看到画像上的丧夫落泪痣时,认为是不吉利之相,遂将画像扔在一边。就这样,失去了面见皇帝的机会。一直以待诏宫女的身份,孤独寂寞地在深宫度过了漫漫的三年时光。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初春,南匈奴单于(国王)呼韩邪前来朝觐大汉天子。元帝正为北部边境的安宁担忧,见此情景,太为高兴,于是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间,呼韩邪提出了“愿为天朝之婿”,永作汉朝之臣的请求,元帝爽快地答应了。

    元帝本想选择一个真公主,嫁给呼韩邪。但金枝玉叶谁愿意呢?于是,他派人到后宫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听到这一消息,起初宫女们欢腾雀跃,争先报名,但冷静下来后,想到前朝细君公主的故事,想到匈奴地处塞北,天寒地冻,荒凉无人烟且语言不通,却又不愿意了。

    细君公主的故事确实让人悲凉辛酸:汉武帝时,朝廷为了联络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远嫁给乌孙王昆莫。昆莫当时已经年迈,夜晚独居外帐中。细君悲伤远嫁,又面对老夫,再加上语言不通,整日悲愁哭泣。她作《黄鹤歌》一首向汉武帝告哀:“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鹤兮归故乡。”汉武帝写信劝她以国事为重。后来,昆莫死去,细君公主要求回归大汉,汉武帝又传旨让她依照当时的风俗嫁给了继立的君王。

 王当然知道细君公主的事,但在宫中三年多的时间里,她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宫女无法言喻的悲哀:尽管锦衣玉食,但心境却悲凉寂寞。她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咫尺天涯!什么是那种不堪的境地了!那是令人万般无奈,柔肠寸断,悲怨似海的境地。她更渴望像民间夫妇那样,虽生活艰辛却能恩恩爱爱厮首在一起。于是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和亲”。元帝欣喜异常,赐王嫱“昭君”并择吉日让昭君与呼韩邪成婚。将这一年改年号为"景宁",意为边境安宁之意。从此,宫内宫外,人们不呼其名而称昭君

 昭君与呼韩邪成婚那天,元帝特意在金銮殿上设席欢宴。酒至半酣,便命将公主召出。只见一群宫女拥出一位美人,袅袅婷婷地轻移莲步,走近御座之前。元帝不看犹可,一看,却惊呆了,原来是一位绝代佳人。元帝当下如丢了魂魄似的,忍不住轻轻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何时入宫?”昭君柳腰轻折、缓语莺声地奏道:“臣女王嫱,入宫已有三年了。”元帝万分不舍,本想把王嫱留下,另换一人赐与呼韩邪。怎奈呼韩邪坐在殿上,只把一双眼睛尽管望着王嫱,不肯转动。元帝恐失信外夷,又怕被臣民谤以好色的訾议。没办法只好镇定心神,嘱咐数语,闭着眼睛,将手一挥道:“这是朕负美人,你只好出塞去了!”呼韩邪看见元帝恍惚的神情,还以为骨肉远别而难舍,慌忙出座,向元帝跪奏道:“臣蒙陛下圣恩,竟将彩凤随鸦,请陛下放心,臣定会对公主优礼相待,子子孙孙,臣服天朝,决不再有二心。”元帝听呼韩邪这番说话,木然地连连点头,吩咐护送公主至客邸成婚。
    
目送昭君起身远去,元帝拂袖入宫,立即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找出昭君的画像细细端详。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而粉颊秀靥之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完全是无中生有!汉元帝一气之下,下令将毛延寿推出斩首。

 临行匈奴前,昭君请求回老家看望亲人。汉元帝对这位无缘临幸的美人,充满了爱怜,特旨恩准了她的请求,并赏赐一大堆金银珍宝回家省亲。

 昭君回家省亲的消息一传开,家乡的人们早早在香溪夹岸十里盛情迎接。父母见到昭君,悲喜交集:见面即为永别,父母心中如刀绞,但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省亲结束离开家乡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昭君含着热泪,一路不停地向乡亲们致意。相传,绮罗绵缎装饰的画舫上,她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曲声中,桃花纷纷飘下,有的落在龙船上,有的飘到她身旁。看到渐离渐远的故乡与亲人,看到纷飞的花瓣,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江中的小鱼追逐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追随龙舟游动。随船民工顺手捞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鱼。

 公元前33年九月,昭君带着一种异样的心情,怀抱着琵琶,坐上马车,随匈奴单于(国王)呼韩邪起程回国,护卫的仪仗队载着元帝赏给昭君的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和等贵重物品,浩浩荡荡经过长安大街时,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公主的风采。

 这是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一路上,秋风阵阵,马嘶雁鸣,旌旗猎猎。昭君遥望南方,想到从此远离家乡,再也见不到亲爱的父母,她心绪难平,伤感不已。她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吟出一首《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琵琶声令人肝肠寸断,南飞的大雁听到了忧郁的琵琶声,看到了坐在马车上的美人,一只只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到地下。从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称。

    经过将近一年的长途跋涉,昭君到达漠北匈奴王廷的所在地。此时元帝已经去世,汉成帝刘骜继位。   

    为表达对汉朝的忠心,呼韩邪单于随即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家公主作“阏氏”,安宁始得保障之意

    昭君与呼韩邪单的夫妻生活恩爱甜蜜。一年后,昭君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此时是成帝建始元年。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去世,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王位,依照匈奴习俗,雕陶莫皋续娶昭君为妻。年轻的单于(国王))对王昭君百般疼爱,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须卜居次(“居次”意为公主,次女叫当于居次。

 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单于去世,昭君自始寡居。但也就从时起,开始参于匈奴政事

 昭君做了两代单于的阏氏,对于维系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沟通和调和的作用。在这期间,汉匈两族和睦相处,相互往来。昭君的兄弟被汉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而昭君的两个女儿先后在长安未央宫居住十多年,侍奉太皇太后即元帝皇后王政君。

 昭君出塞后,六十年来,再没发生战争,一派和平发展的美好景象。史称:“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直至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改国号“新”时,匈奴单于拒不承认。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两国再度交恶,断绝往来。 

 昭君卒于何年,史料无确切记载,这与昭君的绝世美貌一样成为千古之迷,存在着各种动人的传说与猜测,在此不一一述说了。

 据传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由于此处入秋以后草色枯黄,惟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故称“青冢”。
    
“青家”墓碑上刻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是对昭君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