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心得 对仗的工与宽
个人日记
对联心得 对仗的工与宽
对仗是格律诗的表现手法之一。因为涉及到汉语语法知识,所以为大多初学者以及没有系统掌握划分词性知识的人视为一道门槛。对仗又称排偶。它是把概念相同或对立的词语放在对联中相对应的位置,使之产生一种相互映衬的效果,从而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要考虑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语平仄相反,其次是考虑相对应词语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相对应词语的结构也要相同。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述补对述补。(注,特殊情况,形容词易被动词化或名词化,所以此情况下形容词是可以与名词,动词相对的)
对仗通常以工对、宽对为主,其次如邻对、自对、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类型无非是从工对和宽对中衍生的类型而已(主观想法)。
工对、顾名思义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是同一词性中同一门类词语相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堪为工对典范。
有些名词虽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在形式上有平等或对等关系的,也属于工对。如天地、花鸟、诗酒等。反义词也算工对。如昏对晓,长对短,高对低等。
另外,在同一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算工对。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有意化为桥“。
宽对,一般只要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平仄合理即可构成对仗。如“树从何代有,人与此堂高”即为宽对。
我认为,工对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宽对是近体诗中应用更为广泛的一种对仗形式。因较之工对而言,宽对会产生更为宽泛的思想容量,形成更厚重、深远的艺术想象力甚至一种穿越时空的距离美感。工与宽,古人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母华”。诗人不应为追求工对而损害思想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形害义。
对仗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或以纤微对宏大,“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或以阳刚对阴柔,“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或以实对虚,〃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实际应用中,对仗应宽工相济,以寻求不同的艺术效果。做到工而不拘,宽而有度,奉行和谐则生,拘泥则死的原则。很多诗人为了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甚至作出很多太胆突破,“二十三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值得借鉴。
最后说说有关合掌的间题。所谓合掌,是对仗的一种毛病。一比联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意思相同或相近,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称为 “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说实话,包括我本人在内,合掌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习惯于一种山对水,草对花,大陆对长空的模式。只要出句是天,对句则为地。我经常在群里说对得太死,便是此种。二、一味地追求工整、因形而害义。三、闭门造车,眼界不够开阔。只忙于创作,不注重学习。应广泛积累和阅读古人的著作,认真体会其中的思想和艺术上表现手法,吸取精华。
很多诗词爱好者会走入一个学习的误区、那就是把大多功夫甚至全部精力用于专研格律上。这种专研精神无可厚非,殊不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格律常握的再好,写出的东西也将会空泛无味的。我还是那句话:格律,一本书足矣!
后边这段文字是与主题无关的话。
对仗是格律诗的表现手法之一。因为涉及到汉语语法知识,所以为大多初学者以及没有系统掌握划分词性知识的人视为一道门槛。对仗又称排偶。它是把概念相同或对立的词语放在对联中相对应的位置,使之产生一种相互映衬的效果,从而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要考虑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语平仄相反,其次是考虑相对应词语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相对应词语的结构也要相同。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述补对述补。(注,特殊情况,形容词易被动词化或名词化,所以此情况下形容词是可以与名词,动词相对的)
对仗通常以工对、宽对为主,其次如邻对、自对、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类型无非是从工对和宽对中衍生的类型而已(主观想法)。
工对、顾名思义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是同一词性中同一门类词语相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堪为工对典范。
有些名词虽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在形式上有平等或对等关系的,也属于工对。如天地、花鸟、诗酒等。反义词也算工对。如昏对晓,长对短,高对低等。
另外,在同一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算工对。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有意化为桥“。
宽对,一般只要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平仄合理即可构成对仗。如“树从何代有,人与此堂高”即为宽对。
我认为,工对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宽对是近体诗中应用更为广泛的一种对仗形式。因较之工对而言,宽对会产生更为宽泛的思想容量,形成更厚重、深远的艺术想象力甚至一种穿越时空的距离美感。工与宽,古人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母华”。诗人不应为追求工对而损害思想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形害义。
对仗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或以纤微对宏大,“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或以阳刚对阴柔,“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或以实对虚,〃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实际应用中,对仗应宽工相济,以寻求不同的艺术效果。做到工而不拘,宽而有度,奉行和谐则生,拘泥则死的原则。很多诗人为了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甚至作出很多太胆突破,“二十三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值得借鉴。
最后说说有关合掌的间题。所谓合掌,是对仗的一种毛病。一比联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意思相同或相近,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称为 “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说实话,包括我本人在内,合掌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习惯于一种山对水,草对花,大陆对长空的模式。只要出句是天,对句则为地。我经常在群里说对得太死,便是此种。二、一味地追求工整、因形而害义。三、闭门造车,眼界不够开阔。只忙于创作,不注重学习。应广泛积累和阅读古人的著作,认真体会其中的思想和艺术上表现手法,吸取精华。
很多诗词爱好者会走入一个学习的误区、那就是把大多功夫甚至全部精力用于专研格律上。这种专研精神无可厚非,殊不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格律常握的再好,写出的东西也将会空泛无味的。我还是那句话:格律,一本书足矣!
后边这段文字是与主题无关的话。
文章评论
漫步人生
谢谢柳才子,带走了,祝夏安![em]e15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