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格【一】
诗坛
诗之九韵十体
《诗格旧题》
诗有九对
一曰切对。二曰切侧对。三曰字对。四曰字侧对。五曰声对。六曰双声对。七曰双声侧对。八曰叠韵对。九曰叠韵侧对。
切对一。谓象物切正不偏枯。
切侧对二。诗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字对三。诗曰:“山椒架寒露,池筱韵凉飚。”
字侧对四。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诗曰:“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
声对五。谓子义别,声名对也。诗曰:“疏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
双声对六。诗曰:“洲渚近环映,树石相因依。”
双声侧对七。诗曰:“花明金谷树,菜映首山薇。”
叠韵对八。诗曰:“平明披黼帐,窈窕步花庭。”
叠韵切对九。诗曰:“浮钟霄响彻,飞镜晚光斜。”
诗有十体
一曰形似。二曰质气。三曰情理。四曰直置。五曰雕藻。六曰影带。七曰婉转。八曰飞动。九曰清切。十曰精华。
形似一。谓貌其形而得似也。诗曰:“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
质气二。谓有质骨而依其气也。诗曰:“霜峰暗无色”,“雪覆登道白。”
情理三。谓叙情以入理致也。诗曰:“游禽知暮返,行客独未归。”
直置四。谓直书可置于句也。诗曰:“隐隐山分地,苍苍海接天。”
雕藻五。谓以凡目前事而雕妍之也。诗曰:“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
影带六。谓以事意相惬而用之也。诗曰:“露花如濯锦,泉月似沉钩。”
婉转七。谓屈曲其词,婉转成句也。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飞动八。诗曰:“空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
清切九。诗曰:“猿声出峡断,月影落江寒。”
精华十。诗曰:“青田拟驾鹤,丹穴欲乘凤。”
唐朝新定诗格:
十体
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
一、形似体。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是。诗云:〔风花无定影,露竹有馀清。〕又曰:〔映浦树疑浮,入云峰似灭。〕(如此即形似之体也。)
二、质气体。质气体者,谓有质胄而作志气者是。诗曰:〔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雪覆白登道,冰塞黄河源。〕(此是质气之体。)
三、情理体。情理体者,谓抒情以入理者是。诗曰:〔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又云:〔四邻不相识,自然成掩扉。〕(此即情理之体也。)
四、直置体。直置体者,谓直书其事,置之於句者是。诗曰:〔马衔苜蓿叶,剑莹鷿鹈膏。〕又曰:〔隐隐山分地,苍苍海接天。〕
(此即是直置之体。)
五、雕藻体。雕藻体者,谓以凡事理而雕藻之,成於妍丽,如丝彩之错综,金铁之砥链是。诗曰:〔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
又曰:〔华志怯驰年,韶颜惨惊节。〕(此即是雕藻之体。)
六、映带体。映带体者,谓以事意相惬,复而用之者是。诗曰:〔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此意花似锦,月似珠,自昔通规矣。然蜀有濯锦川,汉有明珠浦,故特以为映带。)
又曰:〔侵云蹀征骑,带月倚雕弓。〕(〔云〕、〔骑〕与〔月〕、〔弓〕是复用,此映带之类。)又曰:〔舒桃临远骑,垂柳映连营。〕
七、飞动体。飞动体者,谓词若飞腾而动是。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又曰:〔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波流。〕(此即是飞动之体。)
八、婉转体。婉转体者,谓屈曲其词,婉转成句是。诗曰:〔歌前日照梁,舞处尘生袜。〕又曰:〔泛色松烟举,凝华菊露滋。〕(此即婉转之体。)
九、清切体。清切体者,谓词清而切者是。诗曰:〔寒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又曰:〔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此即是清切之体。)
十菁华体。菁华体者,谓得其精而忘其粗者是。诗曰:〔青田未矫翰,丹穴欲乘风。〕鹤生青田,凤出丹穴。今只言〔青田〕,即可知鹤,指言〔丹穴〕,即可知凤,此即是文典之菁华。又曰:〔曲沼疏秋尽,长林卷夏帷。〕(曲沼,池也。)又曰:〔积翠彻深潭,舒丹明浅濑。〕(〔丹〕即霞,〔翠〕即烟也。今只言〔丹〕〔翠〕即烟也。今只言〔丹〕〔翠〕,即可知烟霞之义。况近代之儒,情识不周於变通,即坐其危险。若兹人者,固未可与言。)
九对
第一,切对。谓象物切正不偏枯。
第二,双声对。诗曰:〔洲渚递萦映,树石相因依。〕
第三,叠韵对。
第四,字对。字对者,谓义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飙。〕〔山椒〕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此义别字对。又曰〔何用金扉敞,终醉石崇家。〕〔金扉〕、〔石崇〕即是。又曰:〔原风振平楚,野雪被长菅。〕即〔菅〕与〔楚〕为字对。
第五,声对。声对者,谓字义俱别,声作对是。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路〕是途路,声即与〔露〕同,故将以对〔霜〕。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深松。〕〔茑〕草属,声即与〔飞鸟〕同,故以对〔蝉〕。
第六,字侧对。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是。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引桂酒。〕〔英彦〕与〔桂酒〕,即字义全别,然形体半同是。
又曰:〔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玉鸡〕与〔瑞雉〕是。又曰:〔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桓山〕与〔荆树〕是。如此之类,名字侧对。
第七,切侧对。切侧对者,谓精异粗同是。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第八,双声侧对。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对。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阴檐楹。〕〔雉堞〕对〔檐楹〕,亦双声侧对。
第九,叠韵侧对。谓字义别声同,名叠韵对是。诗曰:〔平生披黼帐,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又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叠韵。夫为文章诗赋,皆须属对,不得令有跛眇者。跛者,谓前句双声,後句直语,或复空谈。如此之例,名为跛。眇者,谓前句物色,後句人名,或前句语风空,後句山水。如此之例,名眇。何者?风与空则无形而不见,山与水则有踪而可寻,以有形对无色。如此之例,名为眇。
文病
第一,相类病。〔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拂岩如写镜,对林若耀琼。〕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
第二,不调病。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於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不远山红。〕〔下〕次〔远〕,同上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寒上翁。〕〔寒〕次〔上〕,同去声。
第三,丛木病。诗云:〔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棹唱喧难辨,樵歌近易闻。〕〔桂〕、〔梧〕、〔棹〕、〔樵〕,俱是木,即是病也
第四,形迹病。形迹病者,於其义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佳山〕、〔佳城〕,皆为形亦坟埏,不可用。又如〔侵天〕、〔干天〕,是谓天与树木等,犯者为形迹。他皆效此第五,翻语病。翻语病者,正言是佳词,反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云:〔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伐鼓〕,反语〔腐骨〕,是其病。
第六,相滥病。相滥者,谓〔形体〕、〔涂道〕、〔沟淖〕、〔淖泥〕、〔巷陌〕、〔树木〕、〔枝条〕、〔山河〕、〔水石〕、〔冠帽〕、〔●衣〕,如此之等,名曰相滥。上句用〔山〕,下句用〔河〕;上句有〔形〕,下句安〔体〕;上句有〔木〕,下句安〔条〕。如此参差,乃为善焉。若两字一处,自是犯焉,非关诗处。或云两目一处是。
第七,涉俗病。诗曰:〔渭滨迎宰相。〕官之〔宰相〕,即是涉俗流之语,是其病。
调声
傍纽者,〔风小〕、〔月脍〕、〔奇今〕、〔精酉〕、〔表丰〕、〔外厥〕、〔琴羁〕、〔酒盈〕。纽声双声者,〔土〕、〔烟〕、〔天〕、〔●乌〕。
《王少伯诗格》
一、诗有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二、诗有三格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三、诗有三不
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四、诗有三宗旨
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立意一:立六义之意,风、雅、比、兴、赋、颂。有以二:王仲宣《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讥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讥小人用事也。
五、诗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君过函谷,驰马过西京”。古雅二:应休连诗“远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颓”。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神仙五:郭景纯诗“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六、诗有五用例
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萋”、“涣”二字,用字也。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遥?隔彼西掖垣”。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有八病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
平头一:谓句首二字并是平声是犯。古诗:“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披聚还散,吹扬凝且灭。”
平头一:谓句首二字并是平声是犯。古诗:“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披聚还散,吹扬凝且灭。”
上尾二:谓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是犯。古诗:“荡子到*家,秋庭夜月华。”“桂华侵云长,轻光逐汉斜。”内“家”字与“华”字同声,是韵即不妨。若侧声字,同上去入,即是犯也。
蜂腰三:谓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是犯。古诗:“徐步金门旦,言寻上苑春。”
鹤膝四:谓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是犯。古诗:“陟野看阳春,登楼望初柳。绿池始沾裳,弱叶未映绶。”言“春”与“裳”字同是平声,故曰犯。上去入亦然。
大韵五:谓二句中字与第十字同声是犯。古诗:“端坐苦愁思,览衣起四游。”又古诗:“胡姬年十五,春日正当垆。”“愁”与“游”、“胡”与“垆”是犯也。
小韵六:谓九字中有“明”字,又用“清”字是犯,古诗:“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正纽七:谓十字中有“元”字,又用“阮”、“愿”、“月”字是犯。古诗:“我本良家子,来嫁单子庭。”“家”与“嫁”字,乃是犯也。
旁纽八:谓十字中有“田”字,又用“寅”、“延”字是犯。古诗:“田夫亦知礼,寅宾延上坐。”
杂例
一曰根。二曰身。三曰花。根者古事。身者物理。花者当时风花。《咏竹诗》:“梁王园路侧,皆共竹相逢。”根也。“匿实私招凤,生枝密养龙。”身也。“直将摇落节,羞对岁寒松。”花也。
头尾不对例古诗:“使客倦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越戍人。露鲜花敛影,月照宝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问孙宾。”
俱不对例古诗:“平生年少日,分首易前期。及尔同衰暮,无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头尾不对例古诗:“使客倦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越戍人。露鲜花敛影,月照宝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问孙宾。”
俱不对例古诗:“平生年少日,分首易前期。及尔同衰暮,无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诗有三不:
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句例:出于《笔札华梁》。
一言句:天,地,江,河,日,月。
二言句:天高,地下,露结,云收。
三言句:斟清酒,抚素琴。
四言句:朝燃兽炭,夜秉鱼灯。
五言句:雪开山有媚,云蔽日无光。
六言句:仰桃花之类锦,笑柳叶之齐眉。
七言句:素琴奏兮三五弄,绿酒倾兮一两卮。
对例
一二三四,数之对。东西南北,方之对。韩魏燕赵,国之对。王侯公卿,势之对。张卫霍陈,姓之对。
信布良平,名之对。长卿孟德,字之对。金木水火,物之对。
六志
一曰直言,二曰比附,三曰寄怀,四曰赋起,五曰贬毁,六曰赞誉。
直言一:谓的中物体,指事而直。《画屏风诗》:“去马不移足,来车岂动尘。”
直言一:谓的中物体,指事而直。《画屏风诗》:“去马不移足,来车岂动尘。”
比附二;谓论体写状,寄物方形。《赠别诗》:“离情弦上怨,别曲雁边嘶。”
寄怀三;谓含情郁抑,语带几微。《幽兰诗》:“有怨生幽地,无情逐远风。”
赋起四;谓就迹题篇,因事遣笔。《赞鲁司寇诗》:“避席谈曾子,趋庭诲伯鱼。”
贬毁五;谓指物实佳,兴文要毁其美。《田家诗》:“且悦丘园死,未甘冠盖荣。”
赞誉六;谓小中出大,短内生长。《古诗》:“妆罢花更丑,眉成月对惭。”
八对
一曰正名。二曰隔句。三曰双声。四曰叠韵。五曰连绵。六曰异类。七曰回文。八曰双拟。
正名一:古诗:“东囿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正名一:古诗:“东囿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隔句二:古诗:“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双声三;古诗:“留连千里宾,独待一年春。”此头双声句也。又古诗:“我出崎岖岭,君行峣崅山。”此腹双声句也。又古诗:“野外风萧索,云里日胧朦。”此尾双声句也。
叠韵四;古诗:“徘徊四顾望,怅怏独心愁。”此头叠韵也。又古诗:“君赴燕然戍,妾守逍遥楼。”此腹叠韵也。又古诗:“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此尾叠韵也。
连绵五;古诗:“望山山似峻,看水水仍清。”
异类六;古诗:“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回文七:古诗:“亲情由得意,得意逐情亲。”
双拟八:古诗:“夏暑夏复衰,秋阴秋未归。”
起首入兴体十四
一曰感时入兴。二曰引古入兴。三曰犯势入兴。四曰先衣带,后叙事入兴。五曰先叙事,后衣带入兴。六曰叙事入兴。七曰直入比兴。
八曰直入兴。九曰托兴入兴。十曰把情入兴。十一曰把声入兴。十二曰景物入兴。十三曰景物兼意入兴。十四曰怨调入兴。
感时入兴一。古诗:“凛凛岁云暮,蝼蛄多鸣悲。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江文通诗:“西北秋风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皆三句感时,一句叙事。
引古入兴二。张茂先诗(缺)。
犯势入兴三。古诗(缺)。
先衣带,后叙事入兴四。古诗:“清风动帷帘,晨月烛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此两句衣带,两句叙事。古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此一句衣带,一句叙事。
先叙事,后衣带入兴五。陆士衡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此一句叙事,一句衣带。古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此六句叙事,两句衣带。
叙事入兴六。谢灵运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情,远峰隐半规。久昧昏垫苦,旅馆眺郊岐。”此五句叙事,一句入兴。古诗:“遥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长望,正见沧海流。”此三句叙事,一句入兴。
直入比兴七。左太冲诗:“郁郁涧下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此诗头两句比入兴也。潘安仁诗:“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此诗一句比入兴也。
直入兴八。陆士衡诗:“颜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此入头直叙题中之意。
托兴入兴九。古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此起于《毛诗·国风》之体。
把情入兴十。刘公干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江文通诗:“远与君别者,乃在雁门关。”此寄人、怀人,皆自此起兴。
把声入兴十一。王少伯诗:“潨潈三峡水,别怨流《楚辞》。”此耳闻也。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此心闻也。
景物入兴十二。曹子建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此诗格高,不极辞于怨旷,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兴十三。王正长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古诗:“竹声先知秋”。
怨调入兴十四。阮籍诗:“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曹植诗:“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此体哀而不伤也。
感时入兴一。古诗:“凛凛岁云暮,蝼蛄多鸣悲。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江文通诗:“西北秋风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皆三句感时,一句叙事。
引古入兴二。张茂先诗(缺)。
犯势入兴三。古诗(缺)。
先衣带,后叙事入兴四。古诗:“清风动帷帘,晨月烛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此两句衣带,两句叙事。古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此一句衣带,一句叙事。
先叙事,后衣带入兴五。陆士衡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此一句叙事,一句衣带。古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此六句叙事,两句衣带。
叙事入兴六。谢灵运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情,远峰隐半规。久昧昏垫苦,旅馆眺郊岐。”此五句叙事,一句入兴。古诗:“遥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长望,正见沧海流。”此三句叙事,一句入兴。
直入比兴七。左太冲诗:“郁郁涧下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此诗头两句比入兴也。潘安仁诗:“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此诗一句比入兴也。
直入兴八。陆士衡诗:“颜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此入头直叙题中之意。
托兴入兴九。古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此起于《毛诗·国风》之体。
把情入兴十。刘公干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江文通诗:“远与君别者,乃在雁门关。”此寄人、怀人,皆自此起兴。
把声入兴十一。王少伯诗:“潨潈三峡水,别怨流《楚辞》。”此耳闻也。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此心闻也。
景物入兴十二。曹子建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此诗格高,不极辞于怨旷,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兴十三。王正长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古诗:“竹声先知秋”。
怨调入兴十四。阮籍诗:“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曹植诗:“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此体哀而不伤也。
常用体十四
一曰藏锋体。二曰曲存体。三曰立节体。四曰褒贬体。五曰赋体。六曰问益体。七曰象外语体。八曰象外比体。九曰理入景体。十曰景入理体。十一曰紧体。十二曰因小用大体。十三曰诗辨歌体。十四曰一四团句
藏锋体一。刘休玄诗:“堂上流尘生,庭中绿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见也。
曲存体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乃直叙其事而美之也。
立节体
藏锋体一。刘休玄诗:“堂上流尘生,庭中绿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见也。
曲存体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乃直叙其事而美之也。
立节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