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仁堪书法
书法
■人物简介
王仁堪,清代,(1848―1893)字可庄,又字忍菴,号公定,闽县(今福州)人,故居在东街孝义巷。王仁堪却勤奋好学,同治九年(1870)二十二岁时中了举人。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殿试状元。授殿撰,官苏州知府。善设色花卉。书宗欧、褚,名称一时,卒年四十六。
■人物平生
王仁堪中举之后,连续三次参加会试都遭到挫折。他平日的文名很高,自己也充满信心,但第一次会试(1871)没有连捷,第二次(1874)又没考中,第三次光绪二年(1876)丙子,增设了一次恩科,熟悉他的人们都推测他必中,他也以此自许,结果又落第了。他并不为此颓丧,格外努力用功,甚至私刻一印曰“落第状元”。到第二年(1877)果然中了状元。这种立志夺魁和自信的毅力,一时被传为佳话。(见李伯元《庄谐诗话》)
王仁堪文章、书法和品貌都十分端正秀润。初期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爱重。光绪十三年(1887)奉旨在上书房行走,每参加宫廷宴礼和节庆大典,得到的赏赐都格外丰厚优渥。其间多次外放学政,光绪六年(1880)冬,任山西学政时,整饬学风,严禁学官生员吸鸦片。十一年(1885)任贵州乡试副考官,取才甚严。十二年(1886)秋,充教习庶吉士,徐世昌(后来民国初任大总统)就是他这时的学生(见王孝绮《王苏州年谱》)。十五年(1889)五月,又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提拔了不少好人才,梁启超(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政论家)即出其门下。梁是这一科广东举人中最年青的一个,王仁堪阅卷后,就认为是个奇才,送卷给正考官李端棻看,李也十分赞赏,就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梁,并托王仁堪作媒。在王仁堪尽力说服之下,才使梁启超由坚辞而同意婚姻。王仁堪的知人识才,也于此可知一斑(见古直《梁任公轶事》)。(在孟祥才编《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年11月第一版)中说,这时王仁堪原也想招,梁为女婿,却被李端棻抢先开口了,而梁对“如此难攀的高亲,当然是惊喜交集满口答应。……”与此小有出入。——编者)大约与此同时,王仁堪已渐次失去了清廷的宠信。他之所以不能见容于最高封建统治者,还得追溯到仕途得志之初。
王仁堪生当晚清政治腐败、外侮日蹙的局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已呈种种危亡的征兆,这是当时所有有识之士所共忧的。王仁堪青年时期对此已深有感慨。当他刚中了状元,衣锦还乡,拜会亲友时,其间曾到洋人横行的厦门一游。在一次交际场所中,认识一个因贫卖身的歌妓。他联系时局预感将有亡国的沉痛。题诗一首:“忧乐斯民百感萦,樽前丝竹且陶情。愿倾四海合欢酒,且学文山前半生。”(文山即宋末殉国名臣文天祥)这首诗很快被传到京城,引起一些当政者和道学家的议论。或以为以亡国前的文天祥为喻有问题,或以为行为不检,竟作冶游。王仁堪解释说,我只讲学文文山的前半生,没说学他的后半生(指国破身亡)呀!人们就无法驳难了(见李伯元《庄谐诗话》)。在这首诗和自解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寓警戒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他应付那些不怀善意的攻讦者的机智。
王仁堪殁后,灵柩运返福州葬于北门外马鞍山。在他任过知府的镇江府,人们特在金山冷泉之畔建祠纪念这位好官,春秋致祭,由当时名人樊增祥撰文,陈宝琛书碑。民国初,还由政府下令保护该祠,今已列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成为旅游瞻仰胜区。在福州孝义巷的故居,后改建为王氏家祠。
■后世评价
有清一代,福州出过两个状元;前一个是林鸿年,后一个就是王仁堪。他虽然官不过知府,寿不满五十,但他的品德、政声、文章、书法都名重一时。从历史上看,一般认为封建时代的状元,多数是少有建树的平庸之辈,真才不多,人品未必好。但是王仁堪这个状元确是品学俱优,名副其实,他立朝直谏敢言,出任地方官后,也能为人民做好事,是值得称道的。
王仁堪生前所作诗文,均由其子收入《王苏州遗书》,其中《惜阴赋》和《志不在温饱赋》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大小楷书法极佳,为世所珍,所作《千字文》帖,向为学书者的临摹范本。
在王仁堪的门风家学的影响下,后代继起者亦多优秀人才。第四子孝总(字彦功)曾输财募捐以赞助辛亥革命,长子孝缉曾任福建省教育厅长,三子孝絪任过辽宁实业厅长,孙女世静曾任华南女子学院院长,侄孙世颖是现代著名文学家,世锐解放后任福建交通厅副厅长,世襄是中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等等,还有不少后辈人从事文化科学工作,在国内外都有卓越的贡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