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读心术

个人日记

不要放过对方的眼睛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人类是一种视觉动物。以品尝食物为例,我们绝不会只靠味觉,而是会同时注重食物的色香,以及装盛方式或排列方法等。这些都是视觉影响心理的现象。假使我们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餐,就是知道那是美味佳肴,也会产生不安的感觉,使我们无心品尝。反之,在整洁、明亮、灯光柔和、食物装盛器皿精致的餐厅进餐,就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就餐情绪。可见,视觉位居“五官之王”,和人的心理息息相通,堪称“五官之王”。

  眼能传神。虽然每个人内心所思所想不一样,可是透过眼睛这扇窗户却能看透人内心最隐秘的东西。另外,眼睛的清浊如何,也折射出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经常表现为睡眼惺忪的人,看起来就是一副傻相;而表现为眼睛雪亮,目光炯炯的人,自然显得聪明伶俐。

  眼睛与脸部其他部位不同,其周围的肌肉更发达精巧。这既能保护眼睛不受伤害,又使得眼部本能的动作反射性很强,能最直观地反映内心活动。比如,当危险物品袭来时,眼睛周围的肌肉会反射性地让眼睑立即合上;当强光射来时,眼球内部的瞳孔立即收缩,以避免眼睛受到刺激。正是因为眼睛具有这样本能的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脸上最诚实的部位之一。那些源自内心的各种情绪,冲突、烦恼、愉悦,总会不自觉地透过变化的眼睛流露出来。

  另外,瞳孔的变化也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或收缩,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一个人在兴奋、喜爱、感到愉悦时,他的瞳孔就会比平时扩大四倍;相反,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没有变化,表示他对看到的人或事物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因此,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都在传递着一些信息,传递着一个人内心的秘密。通过眼睛,你便可知道面前的这个人是和善还是凶恶、诚实还是油滑、喜欢你还是厌恶你。或许他整体上掩饰得很好,但总有那么一瞬间,眼神就可出卖他。所以,尽管每个人内心所思所想不一样,我们也能透过眼睛这扇透明的窗户,能看透别人内心最隐秘的东西。

  美国的大文豪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下面一则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观点。

  三国时期,曹操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刘备。刺客见到刘备后,没有立即下手,而是先和刘备“套近乎”,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刺客的分析深得刘备的欢心。过了一会儿,刺客还没有下手,诸葛亮走了进来。这时刺客很心虚,借故上厕所。

  刘备对诸葛亮说:“依我之见,刚刚那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攻打曹操。”诸葛亮却连连叹道:“此人一见我,神色慌张、畏首畏尾,视线低而流露出忤逆之意,奸邪的形态完全暴露出来了,他必定是个刺客。”

  于是,刘备赶紧派人追出去,但是那个刺客已跳墙而逃了。

  诸葛亮能够识破那个刺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刺客的眼神暴露了太多的秘密,那种闪烁不定的眼神,就算我们平常人看上一眼也会深刻地印在我们的头脑中。

  不知道有没有人向你投来过不屑的目光,那些不太友好的人会轻轻地斜视你,你一旦察觉就永远忘不掉。

  所以,在日常社交中,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的话,是能够通过一个人的眼神变化看出他内心的,只是要达到诸葛亮的水平,就需要后天加强训练,多多揣摩。

只看“两眼”,你能得到什么信息(1)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俗话说:“欲察神气,先观目睛。”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自己对别人以诚相待外,还要留意多看对方“两眼”,让自己在交际中占据主动地位。以下就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几个“知人”的方法:

  1.双眼皮的人

  这类人个性比较为开朗热诚,感情丰富,别人一些贴心的举动或嘘寒问暖,尤其是来自异性的,就非常容易受感动,因而往往抵抗不了异性的诱惑。

  2.单眼皮的人

  这类人个性比较冷静沉着,对感情的表达方式含蓄内敛,即使眼前站的就是平日欣赏或喜欢的人,也会尽可能保持镇定,不露痕迹。虽然为人积极,但其表现却让人感到冷漠而热情不足。

  另外,单眼皮的人,通常耐力较强,比较能够承受压力,可以成为组织的主管人才。

  3.内双眼皮的人

  内双眼皮的人感性与理智平衡,既不会过度热情,也不会过度冷漠。这样的人善解人意,能适时表达情感,不会扭扭捏捏,也不会过于大胆热情,所以比较不会发生“表错情”或“会错意”的情形。

  4.大眼睛的人

  眼睛偏大的人,通常个性比较大胆直爽,他们对许多事都感到很好奇,而且容易相信别人。

  如果眼大且是双眼皮,人际关系通常不错,但有些多愁善感,较为天真没心机;如果加上眼睛水汪汪的,如电眼般,则是个“多情种子”,可能会有很多的风流韵事。

只看“两眼”,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5.小眼睛的人

  这类人通常胆子比较小,因为他们个性比较为保守谨慎,除非有把握的事,否则不轻易行动。对人对事都富有警戒心,不容易相信别人,所以让人感觉个性多猜疑、精明且冷淡。不过眼小的人,在感情上较为专一,不容易变心,但却容易钻牛角尖。

  6.眼睛细长且大的人

  细长且大的眼睛,性情忽冷忽热,直觉且敏锐,情绪变化明显,是心性宽大明朗的博爱主义者。

  7.三角眼的人

  眼尾稍微上扬,给人一种阴险狡诈的印象。事实上,有这种眼睛的人,气短且占有欲强烈。当他爱上一个人时,会掏心挖肺地奉献,但由于没有耐性所以很容易立即表达感情。

  8.垂眼的人

  这种小眼睛又可分前上扬及后上扬。眼睛比眼尾上扬的垂眼人,胆小、缺乏果断力。

  9.三白眼的人

  三白眼,瞳仁很靠上或者很靠下,看上去三面的眼白很多,故称为“三白眼”。这种眼睛的人,属于野心家,直觉敏锐。但是,很难以诚心交友,善恶观念全凭自己的利益而定。有危险性,若与之以兄弟好友相称时,要谨慎。

  10.猿眼的人

  整体上看来,眼睛圆溜溜,除了有上双眼皮外,下也呈双眼皮,头脑转得快,主意点子多,能靠自己的实力一展专长。

  以上的方法,也可以试着对照自己看看。社交中如果觉得对方有什么不对劲时,先观察对方的眼睛,再结合以上经验,便可以有所领悟了。

眼珠的转动也是一种语言(1)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眼珠的转动流露了怎样的心理

  现在,我们就来做个实验:正对镜子,试着想想你把钥匙落在哪个房间了,你有几件白色的衣服,小赵长什么样,你看到自己的眼球如何运动了吗?没错,它们都在向上运动。其实,不管你是在回想过去的情景,还是在勾画未来的场面,只要是有画面感的情景,眼球就会向上运动,进入视觉影像。如果你是在仔细聆听音乐会或是别人的话,眼球则会跑到中间,这意味着你进入了听觉世界。而当你觉得腰酸背痛、被你家的小动物咬了、被针扎了时,眼球就会往下运动,因为你正被感觉、身体触觉的情绪所控制。

  也就是说:一个认真听你讲话的人,眼球绝对不会向上翻起。一个正在积极动脑的人,眼球也绝对不会定住不动。总之,眼球往上时,是视觉的、影像的;眼球在中间,是听觉的、声音的;眼球往下时,是感觉的、身体的。

  当眼球运动时都在想些什么

  1.眼珠惯于向右上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右上,表示视觉想象,想象从未见过的样子、创造新的画面组合。比如,想象明天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眼珠向右上方转时,人的脑中便会浮想幻想中的事物,这说明这类人其实很喜欢做白日梦的。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只会凭空想象、天马行空,很多发明和新的实质性的建议都是从想象开始的!这类人的另一专长是在逻辑分析上,只要他们把他们的想象加以逻辑的分析,说不定会发明一些惊人的产品呢!

  2.眼珠惯于向右下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右下,表示内心感受,情感的触动、身体触觉。比如,摸仙人掌的刺有什么感觉?恋爱的滋味怎样?郁闷时有怎样的感受?

  这类人心思细密,思考力特强。与这样的人相处时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疑心重重,常以为自己是侦探,只要有少许的蛛丝马迹,便会想很多东西出来。而且这种人做事太精,所以千万不要与这类人有金钱上的瓜葛,否则便会为自己惹来最大的麻烦。但如果对方不是每次思考时都是转向下方,只是偶尔才这样的话,也表明他在此时所说的大概不太可靠。

眼珠的转动也是一种语言(2)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3.眼珠惯于向左上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左上,表示视觉回想,是在回忆过去所见的画面和脑海里的场景。比如,昨天午餐有几道菜?附近有几间便利超市?路过了几条街?

  当人在回忆过去的经历时,便会望向左上方。这类人时常喜欢翻来覆去地回忆往事,所以对这样的人要有耐性。这种人在社交场合聆听别人的发言或自己发言时,时不时也会把这种思考方式带进来,所以这样的人在交往中也较为常见,可以作为一个类型化的表现吧。

  4.眼珠惯于向左下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左下,表示听觉在发挥作用,是有情绪的内心对话,是在对自己说话。比如,对自己说句鼓舞的话,哼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

  这类人想象与思考力都很强,他们喜欢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这种人可能会给人好吃懒做的感觉,不过这是一种错觉。事实上,这种人比任何人都会安排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他们会比较认真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也会把自己的见解坦然地表露出来。所以对这种喜欢自由自在、坦然相对的人,千万不要给他们一种压迫感,否则你会把他们吓怕,令他们从此与你保持距离,以后再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很困难了。如果你是领导,就该给他们一个轻松的氛围;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就该保持平和的态度。

  5.眼珠惯于向左右运动的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眼球向左边运动是对过往的记忆,向右边运动则是对未来的、未发生事件的畅想。可能的例外只有左撇子。

  当眼球向左运动时,你可能在回想昨天晚餐吃了些什么,前天去了什么地方,上个月认识了几个朋友,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眼球向右运动时,你则可能在计划明年的生日怎么过,明天的工作有什么安排,你的新家要怎么布置。可见,在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时,眼球会朝不同的方向运动。

  如果眼球出现了迅速地左右运动的情况,表达的意思又不同。在辩论赛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种高频率的眼球运动。通常,辩论中被诘难的人,眼睛会快速地左右运动,因为他的大脑正在展开忙碌的思考,希望寻找到合适的办法来应对诘难。可见,一个人在绞尽脑汁思考时,就会出现这种眼球动作。此外,一个人紧张、不安,或怀有警戒心时,同样会左右运动眼球,因为他们希望在全幅的视野中把握住情况,尽量收集情报,或者试图稳定心情。

  眼球动向提供的线索最明显,蕴藏的信息也非常丰富,它告诉我们这个人内在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的运用也很广泛,深入各个领域,如人际沟通、教师的教学与辅导、销售领域等。

瞳孔会把最真实的感觉告诉你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人们很早就知道怎样透过瞳孔解读别人的内心。据说,古代波斯的珠宝商人出售首饰时,就是根据顾客瞳孔的大小来要价的,如果一枚钻戒的熠熠光泽能使顾客的瞳孔扩张,商人就把价钱要得高一些。这种瞳孔放大的情况生活中经常发生,人们凡在出现强烈兴趣或追求动机时,瞳孔会迅速扩大。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还发现除了视觉刺激,其他感官也可引起瞳孔的变化,如呈现在眼前的一盘美味食品同样会使人的瞳孔扩张,饥肠辘辘的人扩张得更大些。如果加上吞咽唾液的动作,就构成了人们常说的那种“馋相”了。另外,在恐怖、紧张、愤怒、喜爱、疼痛等状态下,瞳孔都会扩大;而在厌恶、疲倦、烦恼时则会缩小。这些都表明瞳孔活动与心理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恋爱期间,眼睛是最能传递感情的器官。女人们给眼部化妆,也是为了更加突出眼睛的神采。如果一个女人想要吸引一个男人的注意,她就会在注视那个男人时瞳孔扩张,而这个男人很可能会心照不宣地读懂女人发出的信号。为什么罗曼蒂克的相遇总是发生在灯光朦胧的地方呢?瞳孔扩张就是答案。在微暗的光线中,人们的瞳孔会不由自主地扩张,从而让相遇的两个人互相产生吸引力,成就罗曼蒂克的爱情。

  当情侣们深情地互相凝视时,他们是在不知不觉地寻找对方瞳孔扩张的信号,而且彼此都会被对方扩张的瞳孔激发出兴奋的情绪。

  通常,当男人们观看色情电影时,瞳孔会扩大到原始尺寸的三倍。而女人们则是在看到妈妈和婴儿嬉戏的图片时,瞳孔扩张最为明显。婴儿和幼童的瞳孔比成年人的瞳孔要大,而且只要有父母在场,他们的瞳孔就会始终保持扩张的状态,流露出无比渴望的神情,从而能够引来父母的持续关注。这也就是卖得最好的儿童玩具总是把儿童广告模特的瞳孔弄成超大尺寸的原因。

  有句老话说的是,在跟别人交流想法或者是谈判时,“要好好看着对方的眼睛”。但是我们觉得更好的做法是“好好看着对方的瞳孔”,因为瞳孔会把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你。

对方为什么老眨眼(1)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心理学家认为,人眨眼的频率与内心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瑟夫·泰切曾经做过这样一次有趣的研究:

  在1996年10月17日的一次辩论中,克林顿平均每分钟眨眼48次,而他的对手戈尔,平均每分钟105次。因此,克林顿看起来轻松自如,给人以自信的印象,而戈尔似乎局促不安,使人难以感觉到可靠,结果自然落选。泰切还对参加1960年、1980年、1984年、1988年和1992年总统辩论的候选人眨眼睛的次数进行了研究,发现,每分钟眨眼次数最多的候选人在大选中总是失利。对此,泰切解释说,人的正常眨眼次数每分钟是30到50次,当人感到重压,内心难以承受时,眨眼的次数往往就会增多。

  一个小小的眨眼的动作,这里面其实包含着很多细微的学问。通常情况下,人们的眼睛每分钟会眨6~8次,每次眨眼时眼睛闭合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但是,如果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比如,压力较大或是撒谎时,眨眼的频率就很可能有显著的提升。

  有的人眨眼的时候,眨眼间隔会不自觉地有所延长。也就是说,每次眨眼时,眼睛闭上的时间远远长于正常情况的十分之一秒。这种动作属于下意识的行为,表明人们的大脑想要阻止眼前的物进入自己的视线,因为他对眼前的一切已经感到了厌倦、无趣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因此,当你跟他人谈话的时候,对方若流露出这样的神情,很显然是在表明:你的话太无趣了,我不想听了,你赶紧说完就走人吧!他已经完全没法忍受与你无趣的谈话了,你的话在他听来,没有一点吸引力和用处。所以他每次眨眼时都会闭上两到三秒钟甚至更长的时间,那意思是让你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如果他的眼睛一直闭着,那就表示他的头脑中已经完全没有你的存在了。这时你就应该考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话说错了,或者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说话方式了。

  当然,一些自命不凡的家伙,也会用延长眨眼的间隔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有时候还会脑袋后仰给你一个长时间的凝视。这样的人都是些自视甚高的人,他们通常用这种姿势来表达自己藐视别人的态度。但是,当人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时,也会做出这个动作。

  延长眨眼的间隔也是西方社会的肢体语言,特别是英语国家里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人们,经常做出这个动作。当你遇到这样的人时,最好首先想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够精彩,不够恰如其分,引起了对方的厌烦。如果真是这样,你就需要采取新的策略来激发对方的兴趣。

  如果你认为对方这样做仅仅是出于高傲,那么你不妨给予这样的回敬:当对方第三次或者第四次长时间闭着眼睛时,快速地向左边或者右边移动一步。这样,当他再度睁开眼睛时就会产生错觉以为你消失不见了,继而又在旁边突然看到你,这一定会把他吓一激灵。如果跟你谈话的人一边不紧不慢地眨眼,一边渐渐打起了呼噜,那只能说明你们之间的沟通失败了。

对方为什么老眨眼(2)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如果你是一个女性,那么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的男同事在走廊里与你擦肩而过的时候,可能会微笑着向你眨眨眼。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比较自信的人,他们相信自身有魅力,并且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魅力。

  这些喜欢向别人眨眼的男人,一般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了帅哥,相信自己的一举一动能打动女性。因此,这类人也敢于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即便他们没有“帅气”的形象,但由于他们的自信,令他们的举动具有一股强烈的感染力,所以他们的举手投足在别人眼里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反而看上去十分亲切、可爱。他们还会刻意培养自己的魅力,通常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在别人面前总是希望表露出自己最有风度的一面,愿意给人一个“绅士”印象。一旦别人对他的形象给予肯定或认可时,他通常会喜形于色,更加显得神采飞扬。

  喜欢向别人眨眼的人,一般都是性格开朗、前卫的人,他们自信大方、追逐时尚,喜欢自己受到别人的追捧,愿意成为一群人中的焦点。他们还很喜欢模仿,对于电视电影中主人公的一些比较花哨、比较前卫的动作和语言,他们都会悄悄地记在心里,在可以用到的时候便会拿出来“表演”一番。在他们看来,这是增强自身魅力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当然,喜欢向别人眨眼的人最大的缺点是,过于注重外表的魅力,认为一个人的魅力大多来自外表。在这样的思想下,他们会很容易忽视内在的修养。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魅力正是从内在散发出来的,而不是单凭外表塑造的。外表体现出的魅力是禁不住考验的。

  当你的同事从你身边经过时没有向你问好,而是以眨眼代替,你便可推知此人十有八九是个比较注重外在形象、相信自身魅力的人。在与这样的人交往的时候,你可以以热情洋溢的笑脸去回报他的举动,他会因你的热情回应而变得更加自信。

从视线透视人心的学问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内心有什么欲望或情感,必然会表露于视线上。因此,如何透过视线的活动了解他人的心态,对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视线的交流是沟通的前奏

  一个人的视线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观点来了解。其一,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关键;其二,对方的视线是如何活动的,对方直盯着自己,或视线一接触马上撇开,其心理状态是迥然不同的;其三,视线的方向如何,也就是观察对方是否以正眼瞧着自己,或以斜眼瞪着自己;其四,视线的位置如何,要注意观察对方究竟是由上往下看,或者是由下往上看等;其五,视线的集中程度,这是指观察对方是专心一致在看着自己,还是视线缥缈,不知究竟是在看什么地方。这些表现所代表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亦即有无视线接触,已经说明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好感或兴趣。如果对方完全不看自己,便是对自己不感兴趣或无亲近感。相反,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发现陌生人一直盯着我们,必定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觉得害怕。

  不相识的人,从彼此视线偶尔相交的时候,便会立刻撇开。这是由于人们觉得,一个人被别人看久了,会觉得被看穿内心或被侵犯隐私权。当我们在等公共汽车,或站在影剧院卖票口排队买票时,多为背向后面的人,这种表现司空见惯,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往前进,也是为了避免同不相识的人视线相交。但也有面对面者,这些人多为朋友、夫妻、亲人、恋人等。这些人会彼此默许自己隐私权受到某种程度的侵犯,因此,他们偶尔会视线交错,便于相互言谈,心理沟通。综上所述,相识者彼此视线相交之际,即表示为有意进行心理沟通。

  但若是这种情况发生在女人之间时,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因为,当女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传递给对方时,多半会产生凝视对方的行为。心理学家艾克斯莱恩等人曾做过人们对视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事先指示受测者“隐瞒真意”,在受测中,注视对方的比率,男人会降低,女人则反而提高。男人在未接到指示的情况下,其谈话时间内有668%的时间在注视对方;但得到指示后,却只有608%的时间在注视对方。至于女人,在接受指示之后,居然能提高到69%的时间在注视对方。因此,当在公开场所遇见女人注视自己过久的时候,不妨认为她可能心中隐藏着什么,要注意她言不由衷的真相。

透过视线的活动看心理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人的视线活动方式,必然映射着人的心理。一般认为,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诚实(不一定是自始至终在盯着不放)。

  另外,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其性格较为主动。因为他们企图在谈话中站在上风,因此本能地先移开视线。所以,对于初次见面就不集中视线的人,应特别小心应付。不过,同样是撇开视线的行为,如果是在受人注意时才移开视线,那又另当别论了。一般而言,当我们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隐瞒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一位名叫詹姆士·薛农的建筑家,曾经画过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抽象画,镶于大透明板上,先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其原意是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果然,在悬挂期间,偷窃率大大减少。虽然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那些做贼心虚的人来说,却构成了威胁,极力想避开该视线,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觉,因此,便不敢进商店内,即使走进商店里,也不敢行窃了。

  透过视线的方向看心理

  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视线方向,也能透视人的心理。在交往中,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是由于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兴趣。譬如,在火车上或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几乎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压抑作用而产生自制行为。假使兴趣欲望增大时,便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由于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缘故。

  另外,行为学家亚宾·高曼认为: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怕你”的体态语言。所以,当看异性时,并不是把视线移开,而是闭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如此反复,就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尤其当女性这样看男性的时候,便可认为两人有交往的可能。

  透过眼睛移动的情况看心理

  在交往活动中,眼睛位置移动情况的不同,其心理也大不相同。譬如,当上级与下级讨论工作时,上级的视线肯定会由高处发出,而且会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来。反之,作为下级,虽然并未做任何错事,但视线却常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职位高的人,总是希望对下级保持其威严的心理作用。但也有例外,这与职位高低无关,而是性格原因。一般来说,在交往时,性格内向的人容易移开视线。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理查·科斯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患有强度“自闭症”的儿童与陌生的成年人见面,以观测他面对成年人时间的长度。将成年人的眼睛蒙起与不蒙的两种情况相比较,发现儿童注视前者的时间,居然为后者的三倍。这就是说,双方眼光一接触,儿童会立刻移开视线。由此可知,性格内向的人,大都无法一直注视对方。

  1.一直盯着对方的女性,心中可能有隐情;

  2.在言谈中,注视对方,表示让对方注意自己所谈的内容;

  3.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表示希望处于优势地位者;

  4.被对方注视时,便立刻移开视线者,大都有自卑感或缺陷;

  5.看异性一眼后,随即故意移开视线者,表示有着强烈的兴趣;

  6.斜眼看对方者,表示对对方非常有兴趣,但又不想让对方识破;

  7.翻眼看人者,表示对对方存有尊敬与信赖;

  8.俯视对方者,想显示对对方的一种威严;

  9.视线不集中在对方,很快移开视线者,大都为性格内向者。

目光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只有当两个人彼此目光相对时,才算是真正形成了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所以,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你送出的目光会对交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送出一个什么类型的目光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如果你是一位经理,要训斥犯错的下属,或者你是一位要训斥孩子的母亲,那么,你该采用哪种目光呢?如果你用普通社交场合的目光看着挨训的人,你的训斥就无法触到他们的痛处,不管你用多大的嗓门或者多么具有威胁感的话语。因为,社交场合的目光会削弱训斥的威力,暧昧的目光则会让挨训的人感到窘迫或是尴尬。这个时候就应该采取威严的目光,这将会让犯错的人感受到你的怒火,并且铭记教训。

  因此,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学会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目光,将会对社交产生极大影响。目光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社交场合的目光、暧昧的目光和表达权力的威严目光。

  1.社交场合的目光

  在普通的社交活动中,注视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由对方的两只眼睛和嘴巴组成的三角区域内,大约有90%的时间里目光都停留在这个三角区域。我们通常是在毫无威胁感的环境下把目光投向这个区域,而且,我们注视的目光也会让对方觉得安心,认为我们没有侵略性。

  2.暧昧的目光

  当两个人从较远的距离逐渐走近时,他们会很快地扫视对方的脸和其他较低的身体部位,以便判断对方的性别,然后第二眼便是衡量自己对对方的兴趣有多大。这种带有暗示的目光所投向的部位一般是从对方的两眼之间往下延伸,一直到下巴以下的身体部位。在近距离相遇时,目光投向的区域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由两只眼睛和胸部组成;而在远距离相遇时,目光则可能向下延伸到腹部甚至更低的部位。

  男人和女人通常都是通过这种暧昧的注视目光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兴趣,而对方如果也对眼前的人很有好感,就会回报以相同的注视。尽管很多人都强烈否认,但通过录像机的真实记录,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身体上迅速扫视两眼后,才把目光停留在对方的脸上,哪怕就是修女,也有着这样的本能反应。

  不过,在面对面交谈的时候,把目光投向地下,对于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含义。对男人来说,这样的动作表示他想再好好看看这个女人。对女人来说,这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是想再仔细看看这个男人;二是以低垂的目光向男人传递出温顺的信号。

  3.威严的目光

  想象一下,如果对方的额头正中长了第三只眼睛,把你的目光投向假想的第三只眼睛与其他两只眼睛所组成的三角区域内。这种注视肯定会让他人感觉到你的威严。

  这种威严的注视不仅会使气氛变得十分严肃,而且能让那些讨厌的人立刻闭上嘴巴。只要你不把目光移到对方眼部以下的区域,压迫感就会始终伴随他们。在友好或是浪漫的场合,千万不要采取这种威严的目光。但是如果你想要吓唬谁,或者有什么人总是絮絮叨叨惹人烦,那么就使出这个招数,一定非常奏效。

  在特定的社会交场合,如果你的眼睛看起来显得温和柔弱或者怯懦无力,我们建议你练习这种威严的凝视,来让自己更具备威严的感觉。当你可能受到别人的攻击时,试着不要眨眼,并且死死盯住对方的眼睛。盯着攻击者的时候,要把眼皮压低,视线尽量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这种目光也是肉食动物在袭击猎物前使用的眼神。如果你面前站着好几个人,你还可以在不眨眼的情况下将目光在他们身上一一扫视。这样,看到你这种目光的人一定都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另外,在用目光扫视其他人时,应该先移动眼球,然后再让头部跟随自己的目光缓缓转动,但是你的肩部必须始终保持静止。在电影《终结者》中,面对那些妄想控制人类的智能机器人,阿诺德·施瓦辛格就是用这种威严的凝视,把恐惧的情绪注入他们的心中。不过,无论如何,更明智的做法是不要招惹那些难以打发的人,只跟和善友好的人打交道,这样你就不必使出威严的凝视这一撒手锏了。

为什么要学会用眼睛社交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在我们和别人交谈时,有的人会带给我们舒服愉快的感觉,有的人则会令我们局促不安,甚至还有一些人会让我们觉得不可信赖。这些感觉的产生都是从眼睛开始的,而且往往取决于对方注视我们的时间有多长或者面对我们注视的目光,对方有着怎样的反应,等等。

  眼神交流在人际交往中相当重要。一般来说,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40%~60%的时间里,我们会和对方目光相接;而在聆听别人说话时,这个比例会上升至80%。但是,这个普遍规律并不通行于全世界,在日本和某些亚洲、南美国家,长时间的注视会被认为是挑衅或者失礼的行为。日本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常常将脸转向一旁或是看着对方的咽喉部位。如果是对日本文化不了解的欧美人,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会相当局促不安。

  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如果想和其他人建立起和善友好的关系,就应该在谈话时多向对方报以注视的目光,这个时间比例至少应该达到60%~70%。这样的做法一定会让交谈对象对你产生好感。反之,如果在和别人谈话时紧张怯懦,注视对方的时间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么对方对你产生不信任感,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这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商务谈判时不能戴墨镜,因为这会让对方认为我们要么是借着镜片的掩护盯着他们,要么是躲在镜片后逃避他们的目光。

  用目光投送你的真诚和温暖

  目光交流是社交礼仪的要素之一,它对大脑感知欣慰、恐惧和愤怒具有重要作用。在出生的72小时内,婴儿的目光就会一直追随自己的母亲。当母亲靠近他的瞬间,婴儿的眼睛就会睁得大大的,同时,母亲也会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宝宝。

  就是说,目光对大脑感知欣慰、恐惧和愤怒情绪具有重要作用,而处理潜在威胁的大脑区域如何工作,取决于对方是否在看着你。

  比如,在病人身患重病的时候,他们特别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悉心关照,这个时候,护理人员就需要增强“目光护理”的意识,通过目光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交流,让患者从内心感知医护人员与家人的关爱与帮助,病毒的侵袭隔断不了那真诚、诚挚的目光。

用目光投送你的关注(1)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当有人向你投来了注视的目光,就表示对方对你有兴趣、想亲近你或关心你。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如果对方不看你一眼,就是我们常说的“完全不把你放在眼里”,就可认为他对你缺乏兴趣或不想关注你,是看不起你的做法。还有可能是这人心里有鬼,对你怀有歉意所以不敢看你,又或是对方很在意你,对于见你感到有点羞怯。究竟是哪种情况,要根据实际具体分析。

  如果有人想贬低你,他会不礼貌地长时间地盯视你,虽然他也向你投来了注视,但那是一种让你受不了的目光。这种盯视,在敌对的双方间,常常可以看到。

  如果走在大街上有完全陌生的人凝视着你,你会感到反感,甚至感到焦虑,会下意识怀疑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否不得体。互不相识的人,偶然视线相遇,一般会迅速转移视线,自然地避开对方的视线,因为被别人注视得太久,会觉得心理被看透了,有一种受到了侵犯的感觉。因此,在公交车站或电影院门口,和后面的人背向排列,除了是作前进的准备,还有避免和陌生人视线相遇的目的。如果互不相识的人交换视线,眼神中透露出想说话的欲望,则代表这两个人想要沟通。

  用目光争取主动

  目光的移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移开目光的人是一种强势的表现;被动移开目光的人,可以视为是在逃避他人的目光。

  初次见面的人,谁先移开目光谁就握有主动权。在交谈时,如果自认为站在高于对方的地位,那个人就会试着先移开目光。这样做会让对方处在被动的局面,对方就会很介意,无端地猜想先移开目光的那个人的想法“他是不是讨厌我”或者“他对我有什么不满”,这样一味介意对方的目光,完全被引入对方的领域。由此可见,初次见面时,快速移开目光的人,比较具有攻击性。

  但是如果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已经寒暄了很久,有一方还没有移开目光,或者两个有敌对倾向的人一直瞪着对方,谁都不愿先移开目光。这两种情况都是想要握有主动权的表现,以致不得不增加眼神互相注视的时间。基于约定俗成,多数人在刚开始说话以前,或前四句话以前,会移开目光转而看别的地方;而当话说完时,大家又会把目光挪回来注视着对方。

  对于双方目光的注视交接,人们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是有人盯着我们看而被我们正巧发觉了,那个人就有义务首先移开视线。要是我们盯牢他的眼睛,他还是不把视线移开,我们就会感觉很不舒服,或者感到难堪和恼怒,认为这个人别有用心。

  被动地移开视线,不是指被人强迫移开视线,而是指逃避视线。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视线,不愿和人进行目光接触,是犯错的人、内向的人、有愧疚的人常做的动作。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鸵鸟的心理,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对方,对方必定也看不见自己。事实上,躲避别人视线的人,肯定极不愿意看到对方,同时,他心里也根本不想让对方看见自己。

用目光投送你的关注(2)

心理学与读心术 教你“望、闻、问、切”四种解码方式,让你读对心,看对人,做对事

收藏本书 字号 -+

  不可长时间死盯对方

  虽然大家都认为注视说话人的眼睛是诚实的,但也不可能自始至终注视,这会给说话者带来极大的不安感。因此,要看出一个人的意图,必须观察他讲话讲到何处时,进行视线交流。当人们开始说话时,一定先把眼光从对方那儿移开,这是一种避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在谈话之初和谈话结束时,抬起视线注视对方的比例较高。在谈话开始时,视线交流的目的是通知对方要开始讲话了,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讲话结束时抬起视线,就是想知道对方到底了解了多少,并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动态。

  切记不可死死盯住人不放,哪怕这人是正在和你交谈的那位,长时间地凝视是不适合用于社交的。盯视只可以在非人的场合使用,比如艺术品、雕塑、风景、动物、舞台表演等。随心所欲地凝视这些东西,想看多久就看多久,要看多仔细就看多仔细,都不碍事。可如果对象是人的话,就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和尊敬。

  通常,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四分之一。超过者可认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但从头至尾都几乎不看对方,那就是企图掩饰什么的表现,有可能是用不看对方的方式来抑制深藏于内心的欲望。

  学会通过目光捕捉对方心理

  交谈就像打乒乓球,有发球的一方,即说话的人,也有接球的一方,即听话的一方。我们要学一些用目光捕捉对方心理的知识。

  对听话的人来说,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诚实,但暴露出这个人沟通的技巧不足,要适宜地移动目光才能使对方感觉更舒适。说话的人话还没有讲完,听者就不再回头看讲话者,而看别的地方,这表示听者不完全赞同说话的人,和他的想法有点出入,也暗示听者内心有隐匿的成分。在交谈中,听者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也会全神贯注地凝望着对方。说话的人望着听者,而听者看别的地方,听者发出的信号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心中的感想。

  对正在说话的人,从他的视线动态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心口不一致。一个人说话时,把眼光看向别的地方,说明他还没有表达完他的意见,不想让别人打岔。要是他中止了谈话,目光凝视着对方,这就是他已经把话说完了的信号。如果他中止谈话后,并不把目光望着交谈的对方,这就是说他的话还没讲完,不过是暂时停顿一下,想听一下对方的反应或考虑一下以后的话该怎么说。要是说话的人一味看着别的地方,可能是在表示对自己所说的话并没有十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