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个人日记
黄宾虹生前预言:五十年后人懂我画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收藏黄宾虹画作的人,如今都“发”了。黄宾虹在被世人冷落了数十年后,日渐受世人特别是市场的追捧,然而这位大画家,但首先是大学者的艺术家生前对此早有预言:“我的画要过五十年后才会有人懂”。黄宾虹逝世于1955年,在过了五六十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逐渐被人所推崇。当年一块钱一张的画到现在以百千万计。黄宾虹 仿宋元法山水注:此作品系天津美术出版社藏画。
有人说不要将黄宾虹神化。但黄宾虹本人就是一个现代艺术史上的神话。其由社会活动家而为文化学者而终为大艺术家的生平阅历,其身处民族文化存亡与中外文化激荡关头,既保守又开明,不随变革时尚风潮,又不僵化守旧的文化态度,其作品所蕴含的上追三代古意的内美与不断探索实验甚至所包孕的现代物质,及至其人其艺的生前冷遇与身后热潮,无不令人三思而三叹。 其实,黄宾虹先生留给了世人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大问号。黄宾虹正在成为一个话题,无论你讨厌他还是喜欢他,都是如此。黄宾虹 秋林逸居著录:1.《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150周年——虹叟书画集》,P202,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2.《收藏家》杂志,2014/08,总214期。3.《艺术新闻》杂志,2014/08,NO.199。4.编入《浙江四大家》。展览: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150周年——虹叟书画展。 看懂黄宾虹,要有中国传统文化作铺垫。他为什么画得黑?为什么画得糊涂?为什么拖泥带水邋邋遢遢的? 《新民报》编辑张林岚就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四王’的山水是苍白的,没有多少生气。这不止是个技法问题,也是因为他们远离生活,远离人民,专事模仿古人的结果。画家如果不去探索真山真水,探索生活的真实,并且形成自己的见解,又怎能画得出好作品来呢?”画乃形象艺术,舍形象以求画,岂不令人茫然?是的,不执著拘泥于形象,并不等于脱离形象而求。中国文化一切皆在“活”中求,活脱脱的,便是;僵死的,便非。宾翁之画,画山川万物之气韵,活泼圆融,一片化机,千变万化,尽在其中。黄宾虹 山居图
出版:1.《浙江四大家·续集》P116-117,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11月。 2.《典藏古美术》P242,2011,第6期。 中国文化尚大、尚化、尚神、尚气,以此衡之,无论神韵气象,无论形象笔墨,黄宾虹之作都滔乎大方,技进乎道,也就是期于大化之境。小见小识之不窥大道,犹小技小工之不臻大美。以小窥大,焉见浑沌鸿蒙?一斑窥豹,总不知高广气象。黄宾虹 层峦耸翠出版:1.《近百年中国名家书画展》图册封底,北京荣宝斋,新华 美术中心,1986年5月。2.《新加坡秋斋藏画》卷二,P36-37,新华美术中心,2010 年。3.《中国国家画廊》P23,中国国家画院2012年。 黄宾虹之画,前后风貌异,同时之风貌亦异,千变万化,不可端倪。黄宾虹的画,笔墨形式幅幅有变化,在熟谙的五笔七墨功技中,黄宾虹体现了一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鱼龙变化,有难以捉摸之妙,特别是晚年笔墨,真的是千变万化,随心所欲,无法而法,法法尽化。不过,千变万化的笔墨方法中总会有某种一贯之的黄氏内在笔性:用笔藏头护尾,无起止之迹,贺中寓方,方中含贺,黑心折交待分明,笔气贯通,墨法浑然,造伪者较难达到此种“一波三折”之妙。 黄宾虹 白云红树拥归舟 出版:《穆旦斋珍藏》P38,今日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黄宾虹是一个勤勉的人,一个真实不欺的人,一个求知逐艺证道而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实际上,他用一生九十年光阴所求证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温柔敦厚和深邃幽缈!我们应以实践家、实验家、实证家视之。他实践的、实证的、实验的不过是笔墨世界的民族性而已。中国文化的理趣尽可在黄宾虹画作上寻绎。“理”是他的学术思考,“趣”是他的审美偏好。
[em]e1000058[/em]
文章评论
春江花月夜
[em]e100005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