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丰满才有思想的健全[转自『天涯时空』 ]

个人日记

  我始终认为,思想不是一种纯理性的活动,而是与非理性的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个人是否有慈悲心肠,是否有蓬勃生命力,是否有正直的人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思想是高尚的还是卑劣的,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人性不同,人们的思想也会截然不同。  
  同样是别人身处不幸之中。有的人是乘人之危,幸灾乐祸,坐视不救,落井下石。在别人的不幸中,他们的自我得到了满足。人之为人应有的同情之心,在这些人身上荡然无存。体现了他们人性的萎缩。有的人则是对别人的不幸福深切同情,安慰别人,帮助别人,似乎灾难击中的不仅仅是别人,而且也深深击中了他自己。如果他与不幸者有着商业或职场的竞争关系,他决不会乘人之危,而是认为乘人之危是一个人人格彻底失败的表现。体现了他们人性的丰满。  
  同样是黑暗。四周一片黑漫漫,不知哪里是道路,哪里是陷阱。也不知还要坚持多久,才是黑暗的尽头。面对黑暗,有的人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沉浸于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体现了他们人性的萎缩。有的人则不然。正如张中晓所说:“在黑暗之中,要使自己有利于黑暗,唯一的办法是使自己发光”。他从生命深处唤来更为伟大的力量,点起火烛,驱散黑暗,照亮四周。体现了他们人性的丰满。  
  同样是遭受别人的伤害。有的人想到的是冤冤相报。他们将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一代代传给后人,美其名曰“家耻教育”。或者,他们将自己遭到的伤害转嫁到更弱小的一方,以得到心态的平衡。或者,因为遭到侵害,他们不再相信道德,而相信拳头,他们忍辱负重,以求一朝出头之日,同样可以为所欲为、称霸一方。体现了他们人性的萎缩。有的人却将自己遭到的伤害隐藏到内心深处,自己独自忍受。他们仍然以一颗仁爱之心待人。他们尽量不将那段不愉快的经历告诉后人,免得后人的心灵留下阴影。他们也尽可能淡化曾经伤害自己的那些人的过错。在这样的人身上,我们看到这样的美德:“尘土受到损害,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体现了他们人性的丰满。  
  同样是两军对抗。有的人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哪怕使用危害极大的生化武器。哪怕给周围的民众造成巨大伤亡。哪怕先签订和约,再突然撕毁,使对方完全处于无备的状态之中。哪怕置作战双方的老弱病残士兵于不顾。他们的逻辑是:只要是为国家利益,就是正义的,只要是正义的,就可以不择手段。体现了他们人性的萎缩。有的人则不然。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胜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争的道德。要尽量减少作战过程中双方的伤亡。要尽量避免误伤普通民众。要尽量遵守已达成的和约。要允许自己一方的士兵在无力还击时投降,也要善待对方俘虏。要善待双方的老弱病残士兵。在他们看来,依靠违背道德、不择手段得到的胜利,一钱不值!坚持原则了道德,坚持了正当的手段,英勇作战,虽败犹荣!这种人身上,体现了人性的丰满。  
  同样是《动物世界》。有的人看到的是不同动物之间的互相残害,为得到食物和配偶而使尽手段,而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残酷竞争的关系,而认为人的本性也是自私自利的。他们只看到动物互相残害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动物温驯的一面。他们简单地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人的本质。体现了他们人性的萎缩。有的人则不然。他们在看到动物互相残害的同时,也看到动物善良温驯的一面。他们为动物善良温驯的一面而感动,而动物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处境迅速恶化,又使他们深为揪心。他们看到动物互相残害,而想到这是一件何等的不幸的事。而想到人之为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克服了这种动物之间的互相残害,弘扬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弘扬了彼此友爱、四海一家的精神。他们的观点无疑是更加深刻、更加博大的。体现了他们人性的丰满。  
  境况相同。经历相近。面对的事物相同。但作出的判断却迥然不同。作出的选择却迥然不同。何以如此?人性不同使然。有丰满人性的人,用一颗健康的心灵看世界,能够看到更深刻、更全面、更本质的东西。人性萎缩的人,用一颗扭曲的心灵看世界,他们看到的只能是世界的假象,而看不到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需要人们用良心去倾听。  
  我想起歌德说过的话:“并不是一切思维都有助于思想。一个人必须生性正直,好思想才仿佛不招自来,就象天生的自由儿童站在我们面前,向我们喊:我们在这里啊!”“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在这两句话中,歌德告诉人们,人性是不是健全,与一个人的创作,关系密切。歌德上述观点,有其深刻之处。但歌德更多的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谈论人性健全与作品境界的关系。歌德却没有指出,道德的高尚,生命力的旺盛,人性的健全,不但关系到文学、艺术的境界,而且也关系到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门社会学科的建设!关系到一个学者在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换句话,人们在思想文化研究上能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有赖于他人性的丰满,有赖于他是否有一颗晶亮的心灵,有赖于他是否有爱人如己的人间情怀。  
  我想起雅斯贝尔斯的轴心说。在遥远的古代,许许多多思想家涌现出来,倡导仁爱,倡导对弱者的同情,倡导对灵魂的关注,倡导众生平等,倡导对精神生活的热爱。他们或著书立说,或建立社团,或游说公众,来影响社会,倡导他们的主张。他们的思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类,为后人所难以超越。他们中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保罗。等等。为什么他们能在思想上有如此卓越的造诣?在我看来,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者,有着丰满的人性,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心灵。这种心灵使他们能透过生活的种种假象,看到人性的真正需要,能越过时间的隧道看到人类的遥远未来。  
  我朗读中国古代民谣《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卢笼盖四野”;阅读陶渊明的田野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阅读孟浩然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阅读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深叹服于前人笔下自然的宁静,山川的优美,风光的明媚。我深信,只有心地质朴、未被尘俗污染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意境澄碧、格调清新的好诗。我读互联网许多博友的文章,不时读到一些作品,歌颂真善美,歌颂生活,宁愿做正直的人,也不愿向强权屈服,宁愿一生平平淡淡,也不愿靠出卖良知而攀上高枝,我就情不自禁为他们喝彩!我认识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存有丰满的人性,这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我读泰戈尔的诗句:“谢谢神,我不是一个权力的轮子,而是被压在这轮子下的活人之一”,读托尔斯泰的诗:“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读《圣经》的言句:“要爱你们的仇敌”、“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我感到,这些言句,与其说是用头脑思考而得,不如说是用心灵感悟而得,只有一颗大海那样博大的胸襟,才能对芸芸众生有超越善恶的怜悯,才能对人生幸福有超越成败的标杆!我想起食指的《相信未来》。时代的邪恶,命运的艰难,使多少人对生活变得心灰意冷,对美德失去热爱。但是食指依然激情满怀地写下这样的文字:“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明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表明决不向邪恶屈服的铮铮骨气,表明对善良做人的倔强坚持。如果没有丰满的人性,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是达不到这种思想境界的!  
  许许多多人热衷于向西方向西方过去几个世纪的学术成果学习。他们声称,这些学术成果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西方今日经济和社会的兴旺发达是与这些学术成果的指引分不开的。他们声称,这些学术成果走出了对神学的迷信,弘扬了人类的理性,表明人类智慧迈向全新的台阶。他们对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和伦理学,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罗素的思想,尼采、叔本华、韦伯、萨特、海德格尔、哈耶克的思想,大肆吹捧,奉为至理名言。他们哀叹中国学术落后,认为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更多地吸取西方过去几个世纪的学术成果,中国文化才有希望,中国今后的进步发展才有希望。他们向政治家兜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然后借政治家的口,向热爱求知、却缺乏辨别力的无数学子兜售。  
  我却越来越认识到,不可高估西方过去几个世纪的学术成果,不可高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不可把包括达尔文、亚当斯密、马克思、韦伯、罗素、哈耶克在内的西方学者的观点,当做至理名言。在互联网,我读了西方学者Albert Treene的这一段文字:“现代西方文化的重大变化之一即是超验(transcendent)的丧失。不拘人们对超验一词如何了解,人类历史中一些主要文明的兴存都有一种深刻的超验感,不管人们是否相信神灵、命运或某种哲学体系,总有一些神秘的、超越一般经验的存在,它提供了日程生活的背景,也提供了道德价值观和决策的基础。在今天的西方,这个超验已不复存在”。我支持这段言论。在我看来,由于近代西方片面强调人的物质性,而忽视人的属灵性,片面强调人的利己一面,而忽视人的博爱一面,片面强调经济、技术、军事的作用,而忽视道德、宗教、内在修养的作用,已经使人性倒退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种人性的全面倒退,已经使人们的生活标准大幅度降低,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包括生态环境恶化、核武器竞赛、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两极分化严重、犯罪率增加,等等。过去几个世纪西方学术文化,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即热衷于为弱肉强食辩护,为人性自私论辩护,为放纵人性低级欲望辩护,严重缺乏道德、信仰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度,与其说是西方人在思想文化上的新的建树,不如说是西方人在人性上的迷失,在智慧上的歧途!西方人在人性的迷失、在智慧上的歧途,已经在社会发展上造成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西方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撰文批判之,我们不但没有从中引之为戒,反而对西方盲目崇拜近现代西方学术,仍然对西方人所写的、严重缺乏人道主义情怀、严重缺乏公平正义向度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顶礼膜拜,这岂不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愚蠢之极!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的石油企业便迅即调高油价,说是与国际社会接轨,当国际社会油价下降时,国内的石油企业却迟迟不肯调低价格,说是中国国情与外国不同。当民众需要更多资讯,了解某起官民纠纷事件的真相时,官老爷却以种种理由加以拒绝,当民众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披露这起官民纠纷的真相面目时,官老爷却说民众是造谣,是别有用心。稍有思考力的人,都会觉得上述情况极不正常。为什么会出现此类不正常的现象?一种解释是:国人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缺乏严密思维的训练。最近在某个论坛,就见到一篇题为《缺乏实证与逻辑能力的中国人》,大谈特谈逻辑思维缺乏,如何使中国人无法形成正确观点。在我看来,他们的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一是盲目迷信逻辑思维的作用,似乎一拿起逻辑思维的武器,什么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却不知逻辑思维只解决是与不是的问题,至于美丑、善恶等问题则更有赖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二是避重就轻,有意为权贵人物减轻罪责。事实上,那些官员之所以强辞夺理、混淆黑白,决不是他们缺乏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是他们丧失人之为人的起码良知,丧失对弱者应有的怜悯之情,丧失生而为人所当有的羞耻之心!在良心沦丧、人性泯灭的情况下,逻辑思维的说教,对他们是何等苍白乏力!在我看来,那些官员需要补的,与其说是逻辑思维这一课,不如说是做人的天良这一课!正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仍然热衷于为政客献媚、无视地震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余秋雨、王兆山们,需要补的,与其说是写作技巧这一课,不如说是作家良知这一课!  
  最近读了两篇文字。一篇文字,与印度总理曼莫汉有关。曼莫汉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就印度经济落后于中国,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中国的经济成就无疑已超越印度,但国内生产毛额不能代表一切,尊重基本人权、法治以及包容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等其他价值,才更为重要”。另一篇文字,是在“精英阶层”中甚有市场、但在广大民众中早已声名狼藉的茅于轼所写的。在这篇题为《要客观承认专政有它的好处》的文章中,茅于轼大谈特谈专政——也就是置中下层民众的正当权益于不顾——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茅于轼说:“专政情况下,国家可以动用巨大力量集中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问题,通过市场手段也是可以解决的,但需要很长时间,五六十年,八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搞起来,而我们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搞成了”,并用献媚式的语言,说道:“看来,专政还是要继续下去”。印度总理的言论,茅于轼的文章,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发展思维。前一种社会发展思维是:重视民生,重视弱者利益,重视社会正义,认为这一切才是最宝贵的,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过是第二位。后一种社会发展思维是:更重视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民生,忽视弱者利益,忽视社会正义,为了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不惜粗暴践踏中下层民众的权利和自由。为什么印度总理和茅于轼对经济发展,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学识不同使然?国情不同使然?都不是。而是人性不同引起的。前者的人性是健康的,有着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有着对弱者的同情,对公平正义的敬畏。后者则不然。由此可见,经济学的研究者(还包括经济决策的制定者),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性,是何等重要!有人说:“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应是哲学家”。此语有见地。不过我更认为:真正的经济学家应是一个仁爱的人。我想起甘地曾说过的一段话:“我冒昧地认为,世界经济著作关于经济学定律的论述,远比许多现代经济学教科书更可靠、更健全”。在我看来,甘地说得极好!相比较而言,世界经典著作,如《老子》、《论语》、《孟子》、《圣经》,印度古代宗教典籍,体现着更纯洁、更健康、更善良、更磅礴的人性,是经济学研究更为宝贵的资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无论是英国、美国版本,还是德国、苏俄版本——的盲目崇拜,可以休矣!立足于仁爱、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经济学,是到了全面提上日程的时候了!  
  我感到现代人的一个误区,是过于强调理性的力量了。现代人漠视人的情感,漠视人的道德和信仰,认为这些东西经不起理性的检验,因此是没有价值的。他们的口号是:一切要经过人类理性的审视,来断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断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觉得理性的作用决没有人们常说的那么大,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最高级的智慧不单单地建立在理性上,理性的知识分作物理,历史,化学,以及诸如此类的尘世科学,最高级的智慧不建立在上面。最高级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解释全部创造物和人在其中地位的科学”。在我看来,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之所以能得到幸福,之所以能和谐相处,与其说是因为人类有理性,不如说是因为人类有人性!是一种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知道羞耻,重义轻利,有灵魂向度的存在物!是一种以爱和信任来对待异己,而不是用暴力和谎言来对待异己的存在物。人们认识真理,固然有赖于理性,但更重要的是依靠人性,正如爱默生所说:“真理要靠全部人性来把握”。我倒是觉得,那些知识过于渊博、智力过于发达的人,往往离真理更远,而不是更近。他们知识和智力的叶,过于旺盛,遮挡住他们的树干和树根,结果反而使他们思想之树窒息。而那些智力程度并不出众,知识也并不丰富,却有一颗质朴无华的心灵的人,往往离真理更近。正因为如此,基督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赞美你,因为你把这些事向智慧和聪明的隐藏起来,却向婴孩显明”。最伟大的真理,不是用耳朵倾听的,而是凭一颗晶亮的良心倾听的!
  我也曾经相信文明,相信教育,相信知识。但我现在却越来越认识到,文明、教育、知识本身,都不是尺度。真正的尺度是人性,是人性有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是人性是不是得到健康发展。我常常看到,乡村的一些民众,是有纯朴善良的人性的。那些还未长大,未受到较多教育的儿童,他们身上有着更多的人性。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他们身上有着更多的人性。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为他们喝彩!我为他们祝福,希望他们的人性能得到茁壮成长,而不至于为生活扭曲。我常常看到,那些生活在城市,受过较多教育,在社会中混了多年的人,他们身上却往往缺乏人性的闪光。他们学会了狡猾,学会了欺诈,学会了矫揉造作,学会了涂脂抹粉。他们不再关注天上的星星,不再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感到惊奇。他们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别人的苦难缺乏同情。艾略特曾问道:“在信息中,我们的信息哪里去了?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我想在这两句提问后面再添加一句:“在智慧中,我们的人性哪里去了?”在我看来,文明不但没有培养人的人性,反而败坏了人的人性。就像虽然外表华丽、但充满病菌的襁褓,不但无助于婴儿健康成长,反而摧残了婴儿的生命。(我感到,中国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众,来到东部的大都市,不少人成为罪犯。他们走上犯罪,与其说他们本性恶劣,不如说文明败坏了他们纯朴的天性!)我想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近现代文明的强烈谴责,是有道理的。卢梭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上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毁坏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是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这段话告诉人们,文明在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弊端。而在数千年前,中国哲者老子所说的一段话,更是有先见之明。老子说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告诉人们,如果文明严重偏离人性,这样的文明不但不值得留恋,反而应该抛弃。说到底,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伟大,衡量一个社会是不进进步,不是别的,而是人性,而是有没有捍卫人性,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文明不过是外壳,人性才是文明的核心所在!  
  基于以上思考,我要提醒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希望你们不要以文化程度高低,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更优秀、更值得尊敬,而要看这个人是不是有一种更健全的人性。我们身边的那些人,如老农,如工人,如小商贩,如小学教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他们中许多人,往往不失一颗赤子之心,不失一种强烈的公平正义情怀,因此更值得我们去尊敬!我看许多文化程度很高的人,一个个自私自利,对别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却以精英分子自居,动不动指责普通大众素质不高。对这些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坦率地说,我心里只有厌恶!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我们的圈子里,有钱的,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使我嫌恶了,对我不再有意义了。而整个劳动人民,整个创造生活的人类,对我显示了他们的生活本色。我明白了,这就是人生自身,这种人生给予的意义是真实的,我接受了它”。  
  基于以上思考,我要提醒那些家长、教师,当你们考虑如何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时,不但要重视知识的灌输,智能的培养,而且要对他们进行人性的教育。使孩子们懂得彼此友爱,为人谦卑,怜悯弱者,崇尚公平正义,有羞耻之心,诚实待人。使他们不是用事业的成败当做人生成败的最高标准,而是把人性的成败当做人生成败的最高标准。使他们懂得用人性的尺度,来衡量各种观点、各种书籍、各种法律、各种现象、各种人物的是非得失,得出更为正确的结论。人性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本不是建立在尊重人性、培养人性的基础之上。这实在是一种罪过啊!一个人在孩子时代,其人性便遭到摧残,那么对他的损害将是终身的。正如一棵树,在其幼年时代遭到狂风暴雨的摧折,对这棵树的损害将是终身的。这种反人性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到了彻底摒弃的时候了。  
  基于以上思考,我还要提醒人们,要学会敬畏儿童,学会敬畏儿童身上的童心。人类的许多宝贵天性,往往保存在儿童身上。如同情心,如正义感,如平等待人,如富有朝气,如敬畏自然。儿童身上这种天真烂漫、洁白无瑕的童心,引起多少诗人的赞叹,也使许许多多心肠刚硬的汉子变得心情和善起来。儿童身上的这种童心,决不是一些人所说的纯粹是幼稚无知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宝贵财富。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儿童要向大人学习,像大人那样做人处事。现在看来,我们的提法过于片面。我们还必须提出另一个口号:“向儿童学习!”。学习他们那种用善良的心境待人,学习他们那种用天真的心境看待世界!一个人一路向前奔跑,但把童心扔掉了,这样的人是可怕的,他们与其说是人类,不如说是人类中的怪胎。一个长大了,心灵仍然天真无瑕、有一颗活泼的童心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幸福。这样的人,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前景变得越来越和谐,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基于以上思考,我要对学者的职责作全新的界定。爱默生说:“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其责任可以归纳为自信。学者的职责是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使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我感到这句话忽视了学者更重要的作用:捍卫人性。茫茫世界,由于缺乏爱,缺乏引导,人们生而具有的人性,容易沉沉睡去。友谊,有助于唤醒人性,所以我呼唤人们珍惜友情,呵护友情。宗教有助于唤醒人性,所以我呼唤宗教信仰自由得到更好的尊重,也呼唤宗教教徒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心灵素养。而各种文学、艺术、伦理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在唤醒人们沉睡的人性中,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一部好的戏剧,可以使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灵魂得到洗涤。一首好的诗歌,可以使人们抛弃原来的错误认识,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一部像《复活》这样的小说,可以使许多人变得更加善良。由此可见,民众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太缺少对他们人性的浇灌,太缺少对他们人性的照耀!每一个珍惜自己生命意义、愿意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大成果的学者,不能不重视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质;与此同时,也不能不重视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唤醒民众沉睡的人性,激励民众向善的信心和意志,促使更多民众的人性得到生动而健康的发展!那种只关心自己的荣华富贵,或者只是沉溺于自己的个人苦难,这样的学者是可怜的。那种迷信知识、理性、科学、经济的增长,却不关注民众的人性,不愿意为唤醒民众的人性作更多努力的学者,同样是可怜的。在我看来,要更好地发挥学者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作用,有必须对学者的职责作新的界定:“学者应成为人性的维护者。其责任归纳为促进人性的生动发展。学者的职责是唤醒人们沉睡的人性,安抚人们的心灵,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  
  许许多多人仍然热衷于对政治人物的个人崇拜。他们压根儿就看不起普通大众,认为普通大众愚蠢、自私、懦弱,必须有政治人物作为大救星来指引他们,才能找到出路。他们对于牺牲千万个普通大众不足为惜,却听不进对政治人物的任何批评之词。  
  许许多多人仍然热衷于崇拜科学,崇拜知识,崇拜理性。似乎有了这一切,各种困难就迎刃而解。似乎有了这一切,人类文明就叩开了和谐发展之门。  
  许许多多人,崇拜物质生活,崇拜肉体享受,崇拜高楼大厦,崇拜小车别墅。对他们而言,物质上得到满足,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幸福。他们整天忙碌个不停,绞尽脑汁,以期得到更多的钱财,以期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 
  我也曾迷失于以上种种崇拜。但随着思考的深入,观察的增多,我逐渐认识到,以上种种崇拜,都是错误的。我认识到,用一种朴实无华的心灵去做人,用一颗朴实无华的心灵去做事,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我认识到,我童年时那种用自己的本性去观察世界,友好地看待每一个人,平等地看待每一种事物,不分什么贫富、不分什么阶级、不分什么国家,不分什么“专家说”与“民众说”,才是最正确的。我认识到,我身边那些一个个有爱心、用常识生活、用仁慈之心待人,这样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  
  我感到自己像一个寻找珠宝的人。看别人拿着珠光宝气的盒子,便以为它们真的藏有珠宝。现在才知道,那个盒子里并没有藏着珠宝,只不过是一些破铜烂铁。当我回过来,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发现珠宝就在自己儿时玩过的地方。在那个自己儿时整天玩耍的地方,珠宝闪闪发光,鸟鸣声声,招唤着我回去。作者:
中华亲爱家 

文章评论

白云

一个人的品性也决定了生活圈子。流云晚上好![em]e163[/em][em]e160[/em]

白云

过年了,流云。祝你及家人万事顺心,快乐幸福永远安康![em]e177[/em][em]e160[/em]

遨游太空

[em]e100[/em] [em]e130[/em] 常言道 黄金易得 ,知己难求 ,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知己是心灵深处的一种交流 ,是灵犀的感知 ,是一方纯净无暇的净土 ,是男女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 ,是可遇不可求的缘份 === 结晶 !! [em]e181[/em] [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