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芜尽处是春山

个人日记

                                                       平芜尽处是春山

             ——阅读无因《青芳集》随感

             浸淫网络经年,阅尽文字无数,或为写意,或为心声,不管著者本意几许,然则都是自己的心血,也都是自己内涵的挥洒,让人通过文字读懂了一个人,读懂了一种韵。

     近日又读到无因好友的文字,顿觉一股清雅润心之感。忙不迭,下载了其人结集的《青芳集》,打印成册,又在上班午休茶歇间隙,又在摇晃的公交车上,又在入睡前的床榻头,又在回来北京高铁的颠簸中,细细品吮阅览。每次翻开,总会油油然心间升腾出了回归之感: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曾经,回归心灵。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前置的诸多“外婆”篇,而又诸多的“美食”篇,包括后面穿插着的“乡土”篇,实则也与文者慈祥的外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赶好正拜读《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系列,其中范小青《走不远的昨天》有一专门章节是说“外婆”的,当时一边看,一边竟又回忆起早已淡出自己记忆的那仙逝已久的外婆。点点滴滴,润于心头,情到浓处,眼眶不免有了涌动的热感。前数日,曾与友人坐在东外滩的日式餐厅喝茶,俯瞰蜿蜒东去的滚滚黄浦江,将隐匿于心头的记忆泛起。事后,朋友致电,说很感动我的叙说,如果将她汇成文章,一定也是很出彩的。

冥冥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搅动。此番《青芳集》,范小青、无因和我,身份各异兴致迥然,本无任何牵扯,一个知名的作家、一个澹静的雅者、一个浮躁的病人,却依然殊途同归,多少峥嵘,多少流转,诸般往事均与简淡幽幽古意的人生琴音飘渺于时光的尘烟,然则因为都曾在生命历程中拥有过一个爱自己与自己爱着的人,她同样称谓叫做“外婆”,至少在我的心间又弹奏出一阕美妙的和弦,那应该是岁月积淀带来的无词歌。

位贵至江苏省作协主席的范小青,外婆是高贵的女师高材生。外公在乡下独自混迹,外婆在城里倾心倾力为自己的孩子抚养下一代,直到临终,也不知道乡下的人生伴侣早已撒手尘寰;

无因眼中的外婆也同样高贵着,“冬穿绫罗夏着纱”,家道中落依然不失大家之风的传承。同时,还承袭了乡间女子聪慧与勤劳,做大酱、健脚爪、肉蒸饭、盐菜、榨面,哪样都是令人垂涎的。至于老人家付出的善良与爱意,包括对孩子,包括亲友,包括对乡邻,甚至对曾经恶意的某某老嬷,所有这些在其笔端处处挥洒流溢;

我印象中自己的外婆,惟有慈祥。不知道她的出身,不知道她的人生演绎,忘记了她的音容笑貌,极少听到母亲或者舅舅姨妈们对她的回忆,但在我的记忆中最多的,给我们兄弟偷吃点心、为我兜揽过失、为亲邻全心付出,桩桩件件,都化作对我们下辈人的笑靥与和蔼。

“从小,外婆的乡音俗语,感发起衣食住行的活泼有趣;外婆的童谣歌调,吟咏着寻常日子的清美野逸;外婆的处世行止,熏陶了为人处世的纯良温让。”是无因的感悟,相信也一定是亲近睿智亲和的外婆所有人的感觉。

无因的笔墨,异于一般网间的文字。说的是俗事,却清新不流俗;说的是爱意,却无任何刻意的煽情;说的是故土,却让乡韵弥散在空间。

无因的文字唯美清新,适宜于慢慢品读,读到会心处,可换得受众会心一笑,因为,我们宛如回到了曾经的童真,宛如回到了曾经的乡村。

现在的人,好像更多倾慕唯美,却忘记了生活状态需要实质性的内涵来支撑。唯美是必须的,也是点缀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毕竟,素直与简净是牵系内心的态度。然而这世界千变万化,我们的人生旅途也千差万别,仅仅是简单偏面地追求唯美,其结果往往就是口头上的表面道貌岸然,内心中的实质纷纭杂乱,于是也就很多人常常在烦躁究问,为什么遇见到的,都是凌乱割裂,都是滞重疲惫。

真正的静美,需要有净美来支撑,而那份净美,需要有自己的人生来沉淀。我们从襁褓走向蹒跚,我们从懵懂走向强壮,心里荷载了太多东西,于是,我们需要将从世界、从亲友、从社会曾经汲取的能量加以分挑,加以重组,那样才有可能驾驭自己的心灵,才不至于让身心杂乱到无法明辨,无力捡择。孔孟程朱正心诚意养心冶性,老庄佛禅寂灭虚空清净无为,我们多为凡人,高深了玩不起,但是我们只有从我们的前辈身上多多参量那份面对世界的巧妙,多多汲取那份面对人生的善良,应该并不难为的。

《青芳集》的文字,让我读到了那份采撷,读到了那份获得,读到了那份沉淀。

北京之行,行色匆匆,尚未理顺自己的思维,然而,始一阅读,便有着笔执念。许是文路杂乱,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腾现出惠特曼《有个孩子向前走去》的诗句:“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不知道怎么,脑海里回味起《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可能,是所谓信服“君子谓母师能以身教”之缘故;可能,是所谓信服“平芜尽处是春山”之缘故吧!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