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本心
个人日记
我没有去过陕南旬阳。虽然大堂姐在西安,故而我成为陕西的常客,跑来跑去应有不下二十余次。认得旬阳,不是因为风光奇秀的秦岭大巴山脉,不是因为汉江旬河曲水环流形成的天然太极,不是因为有了文字记载就有了她的文化沉淀,不是因为我在这里有好十几位安康汉中一带的好友。主要的,还是因为突然映入眼帘那一缕清隽淡哀的文字。
欧洲之行归来,办公桌上堆放着若干书籍邮包,其中有一包拆开是两本书,都是旬阳文联郭华丽老师的大作,分别是《草木本心》和《诗意流年》。这是我期待已久的,原设想能够在欧洲之行的途中阅读,遗憾的是来晚了些。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在整理自己旅行游感的同时,不断择时翻看。
两本书上的文章风格,于我并不陌生,虽然从未在网络上言语一声,但她早就被我设定在有限的关注人之中。网间好文章极为有限,网间好文字更是难得。从始一品读,就认定这不绝非业余玩味文字的,肯定有着专业的素养,至少受过专门的培训。她的下笔看似随意,却舒俊、朗逸,去掉了浮华虚无和粉饰造作的元素,只留下真实的情感、饱满的文风、清净的文趣和内敛的气息。
说专业,不妨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写作的体裁。
假设一个男子携女友在河边散步,我们可以观察的角度肯定是多维的。发挥了自己足够的浪漫想象力,多形成诗歌;描写了晓风残月的环境,多形成散文;烘托出紧张气氛的,多形成戏剧;虚构出各色的故事,多形成小说。一样的落笔,就能形成不一样的文学体裁。而即便是同一种体裁,由于作者的视境、心境、语境,也能脍炙烹饪出绝然不同的味道来。
华丽老师就属于那种观察一个场景,便可以提笔写出多种不一样文体的作者;而她的视野、她的心态、她的语言习惯,又决定了她的视境、心境与语境不乏哀婉,不经意间却透出淡然的惊艳。
翻开《草木本心》和《诗意流年》,一个父亲的话题,贯穿了这两本书的始终。源于父亲的英年早逝,也源于父亲曾经赋予给她的浓浓爱意。给她起名时特意插入一个字,代表父亲的故乡情结,代表了父亲对家人长者的惦念,更表达了对这个孩子特殊关爱。关于父亲的诗歌一般的美好,关于父亲的散文一般的挥洒,关于父亲的戏剧一般的效果,关于父亲的小说一般的故事演绎,于是也就流淌于整个书籍之中了。
意气风发的少年学子,走出回荡秦腔慷概激昂音域的故乡,来到陕南山区扎根这片陌生的土地;为了妻子不愿离开故土的坚持,他固守在这成为永远家乡的地方,并且将英魂也留在此地,普通绿松石替代美丽金饰品的承诺成为遗愿,同时也将自己的爱意留在这片打拼奋斗数十年土地上,留在自己家人的思念之中。岁月长河流逝,所有的磨难与积淀,都汇成了自己人生的多姿多彩。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那些熟悉的画面,那些美丽的景致,那些温馨的记忆,宛若柔软的内心无法容下的一粒故土沙砾,触摸便会是那份心悸,那份惊惶。所有这些,对逝者或许早已成为过往,而让来者唯有缅怀与追抚,有了更多的心伤与悲恸。
一个女儿眼中的父亲,一个漂泊他乡的故人,一个对家庭有着无限眷恋的老者,显然,这是笔者流淌真情的亮点,也是笔者掐准自己情感脉搏的聚焦点。
假如仅仅是纪念性质文章的汇编,对局外人看多了也许会感觉渐趋淡然,当然这两本书不会局限于追忆那份父爱。笔下的文字总会是自己心声的流露,那心声由何而来,当然也不会脱离作者对周遭事物的感觉、感怀与感悟,那所谓周遭的事物,就构建了她的生活。
我常与同事朋友交流写作经验时,总结自己的写作心得是,写一篇文章不是很难,啰里啰嗦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堆积一下谁都会的,尤其参加过高考的学子,更是易如反掌,然而写一篇好的文章,关键是找到说明主题的切入点。《草木本心》和《诗意流年》绝大多数文章来源于她的生活,也超然于她的生活,书里有亲情,有乡情,有对大自然的讴歌,更有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锅碗瓢盆,繁杂琐事。需要称道的是,每一个切入点都是让人觉得恰如其分,从这个点化开的文字,也极具说服力。这说明笔者懂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也说明其笔力的功底足够的老辣。
很多人都会写几笔文章,或短或长,按理说文为心声,将文字谱就自己的心路,应当是无可指责的。然而,这样的玩味,显然属于低层次的,毕竟我们过日子不是对生活行尸走肉地捱日度夜,也不是对世事愤世嫉俗地鄙夷不屑。《孟子˙尽心上》有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圣人境界,凡人不可能达到,可是,如果我们都能用一种精细敏锐、微妙灵动的生活态度认真品味日子、认真咀嚼日子,从度过的岁月里获取真情实感,获取良能良知也能达到这种圣人境界。
感觉中,《草木本心》和《诗意流年》中,我就读到了那份对生活认真品味和对世态认真咀嚼的境界。谁的生活没有无聊,谁的生活没有悲抑,谁的生活没有痛苦。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致友人中写过一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我看来,读得懂无聊的人,才有可能懂得生活的充实;读得懂悲抑的人,才有可能懂得生活的欢愉;读得懂痛苦的人,才有可能懂得生活的快乐。所谓凤凰涅槃,所谓浴火再生,我在文风清隽淡哀的纸页之上,分明就读出她对家人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生活的憧憬。
唱了赞歌,难免会提些自己对那书感受不足的看法。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心境是怎么样的,亦或是快乐,亦或是兴奋;亦或是忧烦,亦或是痛苦,留于笔间,终该化为娓娓道来的溪流,节奏快了,用字重了,就会破坏它整体的美感,也无法让受众读者感受到笔者的随意。毕竟,我们写的,多还属于随笔,与杂文相较,会有较远的差距。杂文需要有体系的思想深度来支撑,就像周氏兄弟的作品,周作人的《知堂书话》就让人感受到轻松,睡前翻阅,也多有长进;周树人的《呐喊》、《彷徨》等就让人沉重,非正襟危坐无法审读。
此为个人鉴赏文字的见解,也许不适合其他读者对作品的品赏习惯,权当抛下一块文学欣赏的敲门板砖。
“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古人张九龄以一阕诗文道出高洁之士自有自身价值,无须他人垂青之意。然则,奇文共欣赏,诗意会流年。华丽老师的文字起点颇高,倾向于民间,接纳度广,有雅俗共赏的效应,是盛放在秦岭大巴之巅汉江旬河之畔的奇葩。因为她的文字,我知道了旬阳;也因为她的文字,我感受到了那份草木本心的精神。
(很多朋友欲了解作者和该两本书,请直接与作者郭华丽女士联系,qq号:381503341【网名:草木本心】;也可以通过当当网或者卓越网直接购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