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构图是摄影成功的一半

手机日志

 好的构图是摄影成功的一半

把一个好的主题拍摄成很棒的照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通常都是由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没有处理好,所以影响了整幅照片的效果。相反,如果技术上的处理还存在一点小瑕疵,但是照片的构图恰到好处的话,仍然能拍摄出一幅成功的照片。
  怎样从相机的角度去观察? 再靠近一点儿 注意干扰因素 去掉脑中的“滤镜” 确定位置
  怎样从相机的角度去观察?
  尽管相机的结构和人眼相似,但是人类的感知明显不同于相机的机械感知。人类有两只眼睛,看见的是三维立体空间,而相机通常只有一个镜头,拍出来的是二维平面照片。在我们将观察到的景物从我们的眼睛转换到相机镜头的过程中,空间维度丢失了。

1/90 s f16 28 mm ISO 100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观看的时候,人类的眼睛对周围世界的“扫描”是持续性的,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扩大。但是由于大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运算,所以我们才会觉得世界是静止、没有晃动的。此外,我们的情感经验也会像过滤器一样,将那些看上去不重要的景物从我们的视野中滤除。其实我们在观看每个场景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关注其中的某个细节,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大量对细节的观察累加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整体感知的体验。这种感知不是纯视觉性的,而是包括了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味觉。但是拍摄照片的时候,相机的透镜是静止不动的,拍摄出来的二维照片只会呈现几分之一秒内的视觉信息。显然,我们感知到的所有信息并不能够以1∶1的形式在照片中完全表达出来。尽管如此,却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照片,它们传递的信息胜过数千万华丽的辞藻。这种照片之所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因为摄影者用适合主题的拍摄方式弥补了相机上述的那些成像弱点。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就是:凡是多余的都去掉。
  再靠近一点儿
  有的照片既无趣又空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照片里的景物太多了!倘若拍摄的时候只专注于一个明确的首要主题,照片的成像效果瞬间就会好很多。
  那种索然寡味的照片,其主要问题是它在一个景框内提供的信息过多。例如,在某个美得令人窒息的场景中,你同时看见了许多景物,于是你想把这些细节组合并用照片记录下来。由于每个细节都以某种方式存在于这个场景当中,所以你选择了全景模式,以便拍摄下尽可能多的景物。可惜从摄影的角度来说,你这样做反而会造成反面效果。拍出来的照片将会显得毫无头绪、乱七八糟,看照片的人会不知道先看哪里才好。因为如果在照片中没有可明确识别的首要主题。

  角度不好,细节太多:公共汽车和勃兰登堡门都没有显出其应有的效果,周围的建筑看上去也不怎么样,照片右下角的人和汽车则对照片造成了干扰。这幅照片的信息量超负荷,而且构图也不合理。

这幅照片并不完美,但主题却清楚了很多:采用竖幅的格式将与左图相同的主题呈现了出来,照片中只剩下了公共汽车和建筑。与左图相比,拍摄者与拍摄主题之间的距离更近,这样圆柱看起来就不再倾斜了。
  观赏者的视线就会在整幅照片上徘徊,尝试寻找“关键点”。倘若一个关键点也找不到,他就会觉得这个主题既不和谐又不清晰,效果令人失望。倘若你再次置身于某个复杂的场景中拍摄,请先问问自己:照片的首要主题是什么?我想让照片表达什么?然后在拍摄时专注于这一两个方面。比如,你可以再靠近首要主题一些或是把镜头向其推近,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能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到首要主题上来。如果这么做不太容易,那么在拍摄时就只去关注首要主题,先别去管其他的部分了。倘若你不愿意放弃全景,那就不要只拍一幅照片,可以再从这个场景的不同角度多拍摄几幅照片,这样可以提高拍摄的成功率。假如要通过照片显示拍摄的地点,拍摄的时候就不能拘泥于细节,取景也不能太紧凑。想要拍出有效的全景照片,就要让照片有一个明确的兴趣点:前景和背景要清晰、分明。

这里裁去了勃兰登堡门的绝大部分,它和路牌的组合构成了这一系列照片中拍摄效果最强、最不寻常的照片。这类照片的效果几乎是永恒的,并且可以用最平价的相机拍摄出来。这两页的照片都是用佳能Powershot A460拍摄的。
通过观看前页的两幅照片,我们知道勃兰登堡门更适合拍摄全景。这幅照片的背景很素净,在天空的衬托下,勃兰登堡门显得更加雄伟。前景中的人物作为主题的一部分,加强了照片的空间感。而人物的衣着和配饰则暗示了拍摄照片的季节。
  注意干扰因素
  相信每位摄影爱好者都知道一个有关电线杆的例子。讨论人像摄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个例子,它说的是照片中的电线杆好像是从模特的脑袋里长出来的一样。现在这个例子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大多数摄影初学者都不会犯这种错误。但是拍摄时潜在的干扰因素却是无穷尽的,即便是训练有素的摄影师也会在拍摄时陷入这些干扰元素的圈套。
  有时候,关于某个图像元素究竟是不是干扰因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摄影者对此很敏感,有的则不太敏感。为此,可以给干扰因素下这样一个定义:但凡和照片想要表达的主旨无关,却又会吸引观赏者注意的景物,都可以称为干扰因素。因而,从原则上来说每个元素都有可能是干扰因素。
尽管改变取景区域后那道线条消失了,但是仔细看一看,你就会发现玻璃表面的反光变得更加明显了,它取代线条成为照片中新的干扰因素。倘若实在找不到一个理想的拍摄角度,摄影者只能作一个选择:要么放弃这个拍摄主题,要么拍摄一幅后期更容易润色和修饰的照片。
  任何因素都有可能产生干扰
  请你留心照片中明亮的斑点和区域。它们有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引起观赏者的注意。穿着红衣服的行人、带有信号色的招牌和景物都是照片中的亮点,哪怕它们处在照片的边缘区域,也会吸引观赏者的视线。明显的线条、倒影、色斑或是首要主题旁边和后面闪烁的阳光都极有可能对照片产生干扰。
  去掉脑中的“滤镜”
  人类的感知并不能由自己的意识控制,因为看见什么或看不见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状态。例如,与那些精神放松、睡眠充足的人相比,那些压力大、赶时间或者很疲劳的人更容易忽视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此外,交警和司机看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母亲和孩子看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无意识的过滤有助于我们确定行动的方向,从而更快地作出适应环境的决定。
  但是,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头脑中的“滤镜”却会妨碍我们的拍摄,因为它会导致我们对图像中的干扰因素视而不见。所以学习摄影不能只知道相机上有几个按键以及它们都有什么功能,最重要的还是感知的训练。
  那些不清楚图像中哪些因素会对照片起干扰作用的人,通常也看不见这些干扰因素。在摄影课和摄影论坛上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当老师明确地指出来时,学员们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照片中的某个景物。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这个景物,尽管它明明就在照片里,而且还很清楚。这种现象称为选择性感知。
  有拍摄经验的摄影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摄影“记忆数据库”,这里储存了大量关于干扰因素的例子,比如照明用的开关和蜡烛就会对照片形成一定的干扰。此外,与玻璃瓶的瓶颈和窗玻璃的反光一样,放错位置的花束同样也会毁掉整幅照片;而在拍摄风景和城市景观的照片中,干扰因素通常是吊车、电话线、汽车以及总是出现在错误位置的垃圾桶,还有地上的碎纸片和烟蒂等。
拍摄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会紧盯着自己所要拍摄的首要主题,以至于他们的感知忽略了上述这些干扰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者通常会忽视前景和背景,尤其是当他和某个人有眼神交流的时候。请你务必扩大自己的注意力范围。究竟在景框中都能看见什么?请你在脑海中用文字将它们描述出来,并逐个说出你所看到的景物。你会惊奇地发现,大脑在瞬间内有意识地感知到了所有的东西。

干扰因素也可能变成照片的首要主题。通过对其大小和长度的表现,你能将景框内某个干扰元素的意义传达给观赏者。
  照片的真实性应当有多少?
  倘若你能及时发现干扰因素,就可以把它们从取景区域中移开,从而将主题“收拾干净”。而能“收拾”到什么程度,就要取决于个人意愿了。把公园长凳上的报纸丢进垃圾箱或者拔掉草地上的杂草,这些肯定没有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拾起别人丢掉的烟蒂或者把树上的整根树枝扯下来的。
  有的人也许会说,稍后在电脑上把照片修饰一下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是请你注意,鉴于你所拍摄的照片数量—通常来说,摄影者会在同一个场景中拍摄不止一幅照片—你很可能为了修饰今年拍摄的照片,而把明年的假期也搭进来了。所以,你最好还是“睁大眼睛”,在拍摄的时候就把令人讨厌的干扰因素从视野中驱逐出去。
  确定位置
  不少照片都是摄影者碰巧处在某个绝妙的位置才拍摄出来的,之前他根本没有考虑要在这个位置进行拍摄。拍摄时摄影者所处的位置既有可能毁了照片,也有可能把照片拍得很特别。所以,选择拍摄地点和角度前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只期待巧合。
  拍摄时的周边环境会对照片的主题和基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摄影者在选择角度的同时,也就确定了照片将要涵盖多少周边环境。根据相机镜头的不同,周边环境在照片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用广角镜头拍摄时这个比例就会高一些,用长焦镜头向首要主题大幅推进的话,这个比例就会低一些。如果背景比较嘈杂,而且对首要主题来说也没什么意义,那就尽量选一处让背景尽可能中立的位置。
  此外,在构图的时候要将首要主题稍稍往旁边移一点,好让其他的元素跟它并列或相连,这样整幅照片看上去就会比较和谐。

大多数在家里或餐馆里拍摄的照片都不怎么成功,因为这些地方的装饰品和杂物太多了。也许墙上的某张图片会破坏背景的整体感觉,但是往往没有人会想到要拿掉它。餐桌上面的吊灯垂到了景框中,用于装饰的墙纸也不能如变魔术般消失。总之,问题几乎总是“东西太多了”。
  你必须得有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和构图技巧,才能将这么多的元素协调地集中到一幅照片里。其实,从原则上来说这是可以办到的,因为许多在家里拍摄的人像,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总的来说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小的。为了让在家里拍摄的照片看上去比较完美,就必须在拍摄前收拾、布置一下你准备拍摄的地方。
1/30 s f2.8 50 mm ISO 100如果你不能改变拍摄场景的背景环境,而在那个时候拍摄照片对你又具有纪念意义,那你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干扰元素、逆光、红眼。如果拍摄时采用间接闪光的话,就能避免红眼效应。而且为了使拍摄效果好一点儿,我们可以将那几个瓶子放到一边去。
  充满象征意义的地点
  专业艺术照的拍摄地点基本上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它和照片想要表达的主旨会有一定的关联。在不同的场景中,比如火车站里、教堂内、废墟中、工厂里、海滩上和森林里,拍摄人像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
  和谐的构图
  作为和谐的构造原则,黄金分割不只存在于数学领域,还存在于大自然和艺术领域中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构图的照片看上去会特别协调,并且独具魅力。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照片被别人欣赏,最好别把首要主题放置在照片的正中间。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如果A段的长度∶B段的长度 = (A段+B段)的长度∶A段的长度,那么A段和B段的比例就构成了黄金分割比例。
  三分法
  在摄影中有一种根据黄金分割比例创建的构图法则,那就是三分法:不论竖幅、横幅还是正方形的景框,你都可以在脑海中把它平分为九份。想象有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把图像分成了九个矩形,并使它们的大小相等。将首要主题—照片中吸引视线的部分—放置于四个交点中的一个或让其顺着其中某条假想线延展。许多相机的显示屏上可以显示相应的九等分网格,这样三分法构图就明显简单多了。相反,某些相机的中央自动对焦功能则刚好会对焦在取景器的中间,这种情况就很麻烦,因为这样一来首要主题通常就会位于照片的中间位置。这类照片就会不太协调,完全没有动感,有时候还很枯燥。
1/160 s f4.5 53 mm ISO 100 -1/3实际操作当中,可以大概地把照片的三分之一处当做黄金分割的近似值,用它来划分图像。
 
1/80 s f8 100 mm ISO 400 −1居中构图和三分法构图的效果不同。若将某个活跃的首要主题置于图像的正中间,会让它看上去像是静止了一般。

1/100 s f8 100 mm ISO 400 −1若将首要主题从照片的正中间移开,你可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好像白白浪费了很多画面。实际上,首要主题在景框内占据的空间还是和原来一样,只不过这一个小小的移动造成的主观影响可不小
1/100 s f8 100 mm ISO 400 −1三分法同样适用于拍摄正方形的照片。
  拍摄时请让首要主题偏离中心位置。同时,为使自动对焦不会因此而对焦在错误的点上,请你将相机对焦于首要主题上,并且半按下快门释放键。然后在这个状态下修正取景区域,之后再完全按下快门释放键。倘若你能把相机调节装置上相应的自动对焦区域激活或进行手动对焦,就更好了。
  居中构图的照片
  从原则上来说,三分法禁止拍摄居中构图的照片。但是,任何规则都有例外。让首要主题位于照片的正中间也可能很有意义,同时让把次要元素或线条对称布置的话,还有强调首要主题的作用。究竟将首要主题居中或者对称构图是否有意义,还需在具体情况下仔细斟酌。如果这种构图方式可以突出照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就没有反对的必要了。居中构图的照片能传递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
1/250 s f8 135 mm ISO 800 +2雕塑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比如这尊佛像代表着宁静、和谐以及凝聚。居中安排有助于表达照片的主旨……
1/350 s f9.5 80 mm ISO 800 +1……这倒不是要排除非居中的构图方式。
  运用你的想象力
  我们对某幅照片的感知和理解,基于能否在其中看见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照片的主题明确、有吸引力,还是模糊、混乱,取决于形态最简单的图像元素是如何布置的。请你后退一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自己拍摄的照片。

1/320 s f9 130 mm ISO 100 −2/3通过剪裁将照片元素简化到了基础形态元素,这样屋顶看上去像人的眼睛一样。
  “椅子”之所以是椅子,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它具有特定的形态,有靠背、人可以坐在上面。但是相机却不能识别一把椅子和一个不同线条的集合有什么区别。而对摄影者来说,这样就有更多艺术创造的可能性了。比如,他可以让照片中的某些特定线条看上去像一把椅子。人类的大脑总是乐于从陌生的事物中发现自己熟悉的形态并给它们命名,然后把这个主题归到某个准范畴中去。不过对某些有创造性的摄影者来说,这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因为许多别具一格的形态并不为大众所接受—直到人们认识并理解它们为止。
  一幅照片的内在秩序,体现在摄影者对图像框架内线条、形态的安排。通过这种安排,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实际上并不是照片中那个样子的东西。在观赏者的无意识中,许多挨得很近的点会结合成一条“有意”的线条。同样,明暗之间的对比、不同形状的色块也会被我们的大脑“解释”为线条。

 卡尼莎三角:尽管没有清晰的线条,但是这幅照片中白色的倒三角看起来却非常清楚。运用相同的方式,我们可以辨别一幅照片中各个图像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哪怕摄影者并没有特意把它表现出来。

 对相机来说,这只是黑色区域、白色区域和曲线构成的组合而已。而观赏者却能从中看见两张人脸或一个白色的花瓶。而观赏者的个人经验则决定了他先看到这幅双关图中的哪一个变体。

1/160 s f8 35 mm ISO 100光与影的亮度不同,让我们在本没有线条的草地上看见了线条。倘若在其他场景中,物体的投影和这幅照片中的一样清楚,就可以让这种效果看起来非常明显,同时它的作用也非常微妙。
  避免倾斜
  许多直线特别是海平面上的地平线,在照片里常常是倾斜的—要么向左微倾,要么向右微倾。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我们感官的错觉吧。比如你注视一把直尺的时候,即便把它是斜着放置的,在我们看来它也还是平直的。只有用坐标系加以比对,你才能看出它在空间中的实际倾斜程度。相机的景框(即取景器或显示屏)就是拍摄时的坐标系。倘若在拍摄的时候,你特别有意识地注意首要主题周围的框架线,就可以比较容易地避免类似地平线倾斜之类的问题了。
  地平线倾斜估计是最常见的拍摄错误之一,还没有哪位摄影者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的。针对倾斜问题,许多相机特别是便携式相机,很多都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现出坐标网格线。在这个坐标系上,你就可以精确地将地平线或其他直线对齐。对使用单反相机的摄影者而言,则可以买到一些相关的配件—在相机内部安装一块承影毛玻璃,取景器上就会显示线条模板了。
 1/250 s f9.5 70 mm ISO 100即便拍摄主题是海平面与远处的水平线,但地平线倾斜的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尽管拍摄这种照片取景很简单,只要对齐线条就行了,但是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把前景设置在海平面的中间并不合适,因为这样就缺少了吸引眼球的点。
1/125 s f8 28 mm ISO 100 −1远处的地平线(红色直线)的确是平直的,但是由于陆地与海面的明暗对比,海岸线反而让人感觉倾斜了。因为前景实在太平淡了,所以海岸线就受到了太多的关注,从而凸显了倾斜的线条—结果就导致了这样的照片效果。

 1/400 s f7.1 70 mm ISO 100到底要不要摆正呢?风景照中轻微的坡度常会让观赏者感到疑惑。为改善照片的效果,你可以将稍微有点儿倾斜的线条变平。尽管通过相机上的水平仪可以保证相机处于水平状态,但这样并不能保证照片中的所有线条都保持水平对齐。
  另外,借助三脚架拍摄的摄影者能够将类似问题处理得更加精准。你可以运用相机上的水平仪,精确地将线条对齐。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倾斜并不总是由相机造成的。通常在丘陵地带会有实际的坡度,而这些坡度在照片中就会给观赏者形成这样的印象—好像地平线是倾斜的。但正是由于照片只有二维,不会造成空间感,所以为达到效果把倾斜线变平也会很简单。而你是不是愿意给照片做这种“整容手术”,则是个人喜好问题了。
  有时候,即便照片中没有典型的地平线,也会有其他不该发生倾斜的线条出现。因此,请你依据图像中最主要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来调整取景区域。

 1/15 s f5 70 mm ISO 500人像摄影中,模特身旁或身后的线条在对齐的时候非常重要。
  识别变形
  伴随着线条的倾斜,通常还会出现图像的变形及视觉上的失真,这些现象一般可以理解为镜头的成像错误。变形有桶状变形和枕状变形两种,主题会因变形而导致成像失真。在照片中,这种错误在直线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新型的数码相机安装有内置的软件,可以自动修正因镜头而产生的变形。老款的相机同样也有相应的软件,储存了许多商业通用的相机和镜头的参数值。在电脑上修饰照片时,软件会以相机的数据为依据。而用扫描仪扫描正片得到的数码照片,自然不会包含任何拍摄数据。但是运用Photoshop 或其他的图像处理软件也能消除扫描照片的变形。
 
极少有相机能够提供完全不变形的成像(中图完全不变形;左图枕状变形;右图桶状变形)。
桶状变形会导致海平面看上去像球面一般,图像的中间向上拱起,两边则向内弯曲。对于类似的照片,我们可以用Photoshop的球面化滤镜把地平线弄直。
  利用目测
  倘若镜头里的地平线看上去总是有那么点儿倾斜,而你又没有特殊的相机配件进行调整,那就最好养成在按快门释放键前往左右两边看一看的习惯,比较一下地平线与图像边框之间的距离。尽管这样做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拍出笔直的线条,但是它能提高对主题的关注度。在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你可以在后期用图像处理软件把照片中的线条修直。不过,修整和剪裁图像的边缘会导致某些素材缺失。所以,在对这类照片构图的时候请注意,将重要的图像元素放置在距离照片边缘足够远的地方。
  用线条构图
  在拍摄时有时会遇见这样的主题:它的线条会延伸至各个方向。如果对这种杂乱无章的情况不加整理就将其摄入照片的话,视觉效果就会不大理想。多数人更愿意观赏简单明了的主题,因为它们能提供方向感,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作为摄影者,你的任务就是要让照片的主题有条理,而这主要取决于你在拍摄时是如何决定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运用错综复杂的元素进行构图,只不过必须考虑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这样的照片。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摄影艺术家,可能想“挑战” 一下观赏者。如果是那样,他们在照片元素的排列顺序上就得费点儿心思,以保证观赏者(比如来参观照片展览的人)能有足够的时间在照片前驻足,可以深入研究其中的含义。新手则要记住这句名言:保持主题的简单明确性。倘若拍摄对象的线条及其方向很多,那最好就只选取其中的某一部分。请关注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向主题靠近些进行拍摄。
 
错误 1/500 s f11 135 mm ISO 200 −1/3这幅照片的布局很不明确。尽管线条的整体趋势是向右上方走的,可也有几根线条是往下走的—主题很美,但效果表达得不清楚。

正确 1/320 s f9 135 mm ISO 200 −1/3并行的树枝表现了宁静的感觉。如果背景中的枝条没有彼此相交就更好了。倘若采用更大的光圈孔径拍摄,就可以让背景变得更加模糊,以至消失。
  直线
  照片中的直线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水平方向的线条既能给人稳定协调、宁静安详的感觉,但同时又会表达一种停滞不前的意思—甚至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在照片中,主导性的地平线非常重要,它们在表现空间和照片的方向感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地平线所处的不同位置—靠近照片边缘或是在照片中间,会给人造成动态和静态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
  水平线越是居中,照片看上去就越静,但是这样的照片可能让人觉得很枯燥。另外,如果水平线把主题分成了两部分,还可能毁了整幅照片。为了不给观赏者造成倾斜的印象,就得让明显的水平线条和照片边框平行对齐,这一点很重要。与汇聚线类似,故意造成的强烈倾斜对首要主题的干扰程度,远小于无意中形成的微小倾斜对首要主题造成的干扰。
  粗线条代表着强大与坚韧,细线条则代表着细小与柔弱。水平线条如果并列排开,也许会削弱它们的强度,却能造就空间的纵深感。在取景器里或者显示屏上观察主题时,不要只局限于它们的内容(可爱的小狗、优美的风景……),还要考虑它们的抽象形态。几个点在哪儿构成了线条?哪几块颜色区域相互连接?拍摄主题的纹理有什么变化?光与影的边界在哪里消失?这种理论性的思考一开始可能让人很不习惯,但是它可以锻炼你的观察力。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比以前看到更多的细节,也就会犯更少的犯错误。从下到上垂直穿过照片的线条代表着高度、强度和力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带有垂直线条的主题用竖幅格式拍出来,比用横幅格式拍出的更强势。更重要的是,使垂直的线条—特别是处于照片边缘的线条—尽可能地和照片的边界对齐。
  在特定环境下,单独一根垂直的线条能表现不安和破碎的感觉。这取决于主题本身以及照片中出现的元素。不论是水平线还是垂直线,适用于任何一种直线的法则就是:把图像中的所有直线都对齐。

1/100 s f6.3 28 mm ISO 100 −2/3竖幅的构图突出了垂直线条,并且让它们看上去更有力度。
1/80 s f5.6 28 mm ISO 100 −2/3大量垂直排列的元素在高度上被削弱了,同时横幅的构图形式也加强了建筑物坚固的感觉。在照片的下边缘可以看到由于镜头造成的轻微变形:线条的两端都微微向上弯曲,左边比右边更明显。

1/800 s f8 50 mm ISO 80 −2/3深远的地平线与微微倾斜的花朵的组合加强了照片的动感。
  细心拍摄
  让线条和图像边框精确地对齐,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方面,由于相机镜头造成的成像失真,总有些线条会弯曲。另一方面,单反数码相机取景器中的图像和实际成像的区域之间总会出现小偏差。尤其是当你将线条放置在距离图像边框特别近的位置时,偏差有时会比原先计划的更大。这种情况下,应当在每次拍摄后都立即查看显示屏上的图像,看看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跟预想的一样。有可能的话,请你重复拍摄几次。
  动态的线条
  利用特别倾斜的地平线,你可以毫不费力地让静态的主题呈现出动态的效果。虽然我们常常会说到“地平线”,但并不是非得在照片中显示出实际的线条。
  运用对角线可以更好、更容易地吸引观赏者的视线。大多数情况下,对角线都非常显眼,容易引起观赏者的注意。若干条对角线能够产生一种纵深感,特别是当它们汇聚在照片当中,或是汇聚在照片之外的某条假想线上时。对角线的走向可以很倾斜,也可以很平缓。对角线越倾斜,主题的动态感和紧张感就越强。
  有些明显的对角线从照片的一个角落延伸至另一个角落,刚好把照片分成两半。和那种被中间的一条地平线分成两半的照片一样,这种照片的效果也不好。若将线条安排在紧邻角落的位置,就能让整幅照片更加扣人心弦。如同所有的规则都有例外一样,这里也会有例外。所以,拍摄的时候除了牢记上面的准则之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应该给同一主题拍摄不同类型的照片。你可以在电脑显示器上直接比较这些照片的效果,或是比较打印出来的照片的效果。
  人类书写和阅读的习惯是从左往右的。当然我们“阅读”照片时也会遵循这一习惯。那些构图方向与阅读习惯方向相反的主题,会让大部分人觉得很别扭,没什么吸引力。要是再加上一条从上往下延伸的线条,就会让观赏者感到一种难以捉摸的不安,甚至还会导致他们心情变糟。上升的线条能够鼓舞人,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节节攀升的股市图表。反之,下沉的线条往往不太讨人喜欢。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以后应当只拍摄从左下方向右上方上升的线条,因为也许照片主旨要求的是相反的意境。请留心照片中线条的走势。它们趋向何方?
  请根据拍摄的主题来布置线条的走向。假如照片的主旨要求线条上升,但是在现有的拍摄情况下无法实现,那么就可以将主题拍摄得可以在后期对其做镜像。但要避免把能让人识别出镜像的景物拍摄进来,比如钟表、标签以及惯用右手者所做的手势等等。
  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角线—锯齿线,它能在照片中产生更多的紧张感。不过我们不能过度运用这种线条,因为它给观赏者带来的紧张可能转变为不安。

1/500 s f11 135 mm ISO 100 −1/3两条垂直线—喷泉的水柱及和平天使雕像。
1/60 s f5.好6的 5构0图 m是m 成I功SO的 1一00半 +18/93自然界中的垂直线条。树木的线条并不是完全笔直的,要把它和图像边框对齐,就得靠拍摄者个人的感觉了。

1/60 s f5 70 mm ISO 100 −1/3相机的倾斜使模特看上去是斜着站立的。这样,观赏者的视线就被引到了对角线上。
1/6 s f4.5 53 mm ISO 200 −1斜向上和斜向下的线条把电梯上的人框住了。尽管视觉上有些混乱,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秩序。
1/100 s f7.1 28 mm ISO 100 −1/3拍摄时不必总是采用中央对称的角度。倾斜的视角能表达出方向感、产生空间效果,同时让照片看上去更具动态美。
  曲线
  曲线的效果和对角线的强度相当,特别适合于引导观赏者在照片上的视线。当然,用曲形线条构图明显要难得多。首先得找到一个已经包含类似构图元素的主题。人类的创造物—曲线形的街道或者旋转楼梯—就是这样的主题。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曲线。
1/80 s f6.3 12 mm ISO 100 −1/3通过调节白平衡,人为地加强了沥青的灰色调,使其变为冷色调。如此一来,更衬托出了黄色的线条,凸显了照片的活力。
1/125 s f8 100 mm ISO 400运用已自然存在于主题中的曲线。

1/15 s f8 20 mm ISO 100建筑主题特别适合运用线条和形态的拍摄方式。
  纯粹的形式
  大多数人在构图时,都不会有意识地对抽象的线条、形态和颜色区域进行分析。他们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根据“整体”感觉构图—某栋房子、某辆汽车、某处风景。我们会拍摄某样东西,是因为觉得它整体看上去很不错,或者是想记录其最具象征性的一面。所以我们常常是在后期整理照片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主题中除了线条和颜色之外,还有一些典型的形态和布局。尽管极少被觉察到,但是圆形、方形、三角形和其他几何图形有时确实决定了我们是否认为某个主题值得拍摄。
  除了这些明确的轮廓,其实照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形态和布局,大多数人看第一眼时,不会觉得照片中有几何状的图案。但是具有一定水平的摄影者在按下快门释放键前就能发现这些元素,并且能够按照某些几何原理来安排这些元素。美籍摄影师、作家比尔·赫特尔在《人像摄影摆姿指南》一书中写道:拍摄人物合影时,要合理安排模特的位置,以在照片中产生一个三角形。他指的是什么呢?
1/125 s f11 80 mm ISO 100基础形态:方形。

1/250 s f7.1 45 mm ISO 100 −1/3基础形态:圆形或者球形。
  在图像框架中,三个人的脸部轮廓可以有不同的排列方式。请试着将模特的脸部轮廓想象成椭圆形,然后让模特一字排开,这样在照片中就形成了一排椭圆(这种构图方式就不太理想)而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位置上后,不论怎么看,这些椭圆都构成了几何状的形态。三角形(请参考“三角关系”这个用语)是可行且理想的安排形式—既可以安排成等腰三角形,也可以安排成不规则的三角形。
  当然,这必须以抽象思维能力为前提,不过一旦你在构图上的眼光变得犀利了,就能用完全不同的眼光观察眼前的景物。上述的构图方式不仅适用于人像摄影,同样也适用于拍摄其他内容的照片。
  带着相机随拍的时候,请你多多留心景物的形态及其几何排列。练习建议:有目的地寻找圆形和三角形。
 
基础形态:三角形和圆形。
 
 把一个好的主题拍摄成很棒的照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通常都是由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没有处理好,所以影响了整幅照片的效果。相反,如果技术上的处理还存在一点小瑕疵,但是照片的构图恰到好处的话,仍然能拍摄出一幅成功的照片。
  如何安排相同类型的主题 发现纹理 抽象摄影 五彩缤纷的照片? 色彩理论 利用色彩对比 三色法 减弱色彩 单色构图
  如何安排相同类型的主题
  我们在拍摄中使用单个主题—某人或某物—的频率非常高,这样的主题强调的是个体。但照片也可以以一组事物或一群人为主题,这就为照片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和主旨。通常情况下,两者可以互相补充—比如在某则新闻报道中。
  为使照片中的集合主题发挥作用,任何一个成像的元素都不得比其他的元素更大、更显眼。倘若要突出群体中的某一元素,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颜色、亮度(照明)和大小(角度)把它衬托得比其他元素更引人注目。
同类图像元素的集合延伸于整幅照片,从而形成了向上攀升的对角线,这其中只被椭圆形中断过两次。印在杯子表面的名字会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但这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要客体。这个主题以同类事物的重复取胜,而拍摄单个杯子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主题了。
 同类图像元素的大量组合与右上角单个人影的对比构成了主题的张力。这样的照片会让人产生对空旷与深远的联想,但同时也可能让人产生孤独感与失落感。
  发现纹理
  如果你不再满足于整体景物的拍摄,而是开始着手拍摄细节,就会发现,一个真正的微观世界在你眼前展开了。其实物体的表面有许多值得拍摄的地方。刚开始看似形式化的练习,能让你变成一个发现者,久而久之你就会产生巨大的收集兴趣。每一个素材都有它别致的纹理,加上色彩和光线后,它们就会变成另外的模样。就算没有色彩,单是明暗程度的变化也能让物体表面的特征显露无遗。倘若主题中极少有完全不同的颜色,你就可以很好地表现它的纹理。如果你想深入研究黑白摄影,多思考纹理问题将是非常不错的练习方法。色彩和形态的还原,可以让你从具体对象的摄影转到抽象(艺术)作品的创作上。
 沙与水,连带着蔚蓝色天空的倒影—已然形成了一幅抽象画。
 抽象摄影
  选择拍摄主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选用现成的风景,因为只有这些才可拍摄成像。浏览一下网上的美术馆和摄影论坛,你会发现其中主要都是些纪实性的具体形象的照片。从苹果到齐柏林飞艇(硬式飞艇的总称),貌似已经没有什么景物从来没有被拍摄过了。当今摄影者所面临的挑战是,找出新的拍摄对象,即那些从未有人认真研究、拍摄过的主题 —或者把平凡的主题拍摄出人们从未见过的样子。从心理学层面来解释,即:熟悉的形态容易被观赏者接受,但很快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同时,太过非同寻常和陌生的形态,又会被他们拒绝。所以最好还是找到某种折中的拍摄手法,一方面得让人觉得有趣—因为很新颖,另一方面又不能与人的观察习惯有太大的偏差。
相反,这种类型的圣母教堂的照片就拍得很好。主题是否能被重新辨认出来,对大部分观赏者而言至关重要。
  抽象主题的拍摄领域极具吸引力。即使其他人对这种非具象的照片并没有表现出太高的热情,你也不要气馁。其实抽象摄影和具象摄影是一样的:只有坚持,才能融入其中。也许刚开始你不过是觉得好玩儿罢了,到后来却有可能发展成深入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拍摄抽象主题前,你也可以和画家以及其他创作过抽象作品的艺术家一起探讨。拍摄抽象摄影,你首先要考虑的是摄影技巧和拍摄主题,而不是事后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的艺术滤镜把一幅普通的照片修改成一幅所谓的抽象照片。当我们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大幅度地修改时,必须先考虑照片的主旨是什么。对你而言,后期的修改只是形式上的消遣之物,还是真的有强化照片主旨的作用?请你将处理过的抽象照片暂且放在一旁,等几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当你的摄影经验变得更丰富了,再回过头来审视这些照片,因为那时你对自己以前的作品会持有相对客观的态度。
几乎不会有哪个观赏者能猜出这幅照片的原始主题是由一组彩色水彩笔的笔帽构成的。采用“无穷远”对焦的近距离拍摄,原本轮廓分明的对象只剩下了色彩与光的效果,不过基础形态(圆形)仍然保留了下来。特定的颜色排列成行,观赏者可从照片中看出线条;红色元素以上升的对角线的形式穿过照片,引导着观赏者的视线。
  电脑生成的图像(Computer-generatedImaging)
  把不同的图像元素组合成一幅图片,即把不同的图像元素构成一个主题,这种方式以后将会越来越重要。真实的摄影元素与虚拟背景及物体的组合,生成了新的图像—你可以记住这个简单的缩写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ing)。
  媒体称赞它为摄影的新天地,而对创意工作者来说,电脑生成的图像对他们也是一种启迪。无论如何,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人类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和虚拟的照片。观看照片时瞬间触发的感觉在第一时间内是不可控的。我们会把假的照片当成真的—特别是当成像的主题看上去像真的一样时。
  五彩缤纷的照片?
  在那些色彩繁杂的照片中不会有一种颜色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常常是个问题,因为看照片的人不能马上辨认出哪个图像元素最重要。一般情况下,这类照片最大的拍摄错误就是细节太多。比如街景照片里来来往往的行人、五颜六色的手提包、背景中的广告牌或海报;集体照中色彩斑斓的衣服;花坛照片中争奇斗艳的花朵等。这些照片承载的信息量已然超过了观赏者的接受能力。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些不遵循任何规则的好照片。有些照片之所以效果很好,恰恰是因为它的色彩绚丽,比如那些以绚丽的色彩本身做主题的照片。拍摄这样的照片时,为了有很好的成像效果,必然要全面地考虑整体构图。不过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从最简便的规则开始吧—“少即是多”。
 人们在色彩搭配、色彩理论及色彩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大量的研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这并非毫无根据,因为色彩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和情绪。
  原则上我们会对暖色调和冷色调加以区分:蓝色和绿色属于冷色调,红色和橙色属于暖色调。温暖和明亮的颜色特别能将人的视线吸引到照片上,而清冷和暗沉的颜色则不会引起观赏者的注意。未混合的红色、黄色和蓝色被称为基色或原色。与之相对的则是间色,即由两种基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绿色=黄色+蓝色
  橙色=黄色+红色
  紫色=红色+蓝色
  除此之外还有复色(即不只由两种,而是由三种基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以及所谓的中性色(白色、黑色、灰色)。那么这些区分有什么实际用途呢?
  与绘画艺术相同,摄影也注重在构图时有目的地运用颜色。不同的是,画家是在白色的画布上作画,而摄影者则是在拍摄实际存在的事物。所有的景物都有其自身的颜色,因而从原则上讲图像的颜色是预先定下来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种可行的构图方式。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拍摄对象,如果主题的颜色主要是由纯色构成的,那么拍出来的照片就会显得生动醒目。色彩浓重的照片会让人愉悦,但有时也会惹人厌恶。若要引起观赏者的关注,最好采用亮丽的色彩:红色、橙色、粉色、荧光黄、荧光绿。仅由同一色系中的颜色组成的主题,即所谓的单色主题,会让人觉得非常惬意和协调。根据色调的不同,照片能产生动与静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另外,光照情况也会影响最终的成像效果。譬如某个红色的主题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样子,与在阴暗的环境中呈现出的不尽相同。同时,环境的颜色和明亮程度也会对照片的效果产生影响。
 颜色及形态的象征学—持续关注自己的内心,哪怕立于低处,也能感受到向上的力量。照片里灰色中的灰色很容易让人想起某个阴雨绵绵的秋日。可那片金黄色的叶子却是整幅照片中小小的闪光点,即便它没有处在黄金分割点。不单单是树叶的颜色,稍微指向上方的叶柄,也透露出了淡淡的乐观精神。
  色彩保真度
  数码摄影中有专门的色彩模式,用于照片显示和印刷—RGB色彩模式(用于显示器显示)和CMYK色彩模式(用于印刷)。在此我们主要研究与构图有关的颜色。若要显示器显示的照片和打印出来的照片看上去都光彩夺目,需要对显示器进行校准。为此,你需要在电脑上安装一台测量仪器,可以定期测量和调整显示器的明亮度和颜色。这种仪器在专卖店里有售,每台大概800元(例如,Colorvision 公司生产的Spyder,或Gretag Macbeth公司出品的 Eye One Display )。
  利用色彩对比
  鲜艳的色彩具有很强的信号作用,其中红色尤为突出。哪怕照片里只有一个很小的红点,也能立马引起观赏者的注意—不论有意还是无意。请你在拍摄时谨慎地选用这些鲜艳的色彩,并确保照片背景中不会出现这样的图像元素—其艳丽的颜色会转移观赏者的视线。同理,在照片的边缘地带也不应该出现色彩明亮的斑点。倘若你将照片中的颜色减至两种,得到的效果将会特别出彩。色谱中相对立的两种颜色是互补色,它们能产生所谓的互补对比,比如蓝色/橙色、红色/绿色、黄色 /紫色。互补对比同时也是冷暖对比。
互补对比未必总是非常明显。你也可以把它处理得很微妙,比如这幅照片中抽象的水面倒影。
  很简单:三色法
  三色法指的是同一幅照片的主题、环境和背景只能运用三种主导颜色,照片的剩余区域只允许极小面积的其他颜色存在。根据三色法,你可以利用红、黄、蓝三种基色进行拍摄,但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有时会显得很做作—不过它能让人眼前一亮。
醒目又富有表现力的组合—红色与充满象征意义的心形主题。
三色法:蓝、黄两种基色加上红色的色彩重点。
采用三色法拍摄照片时,若用红、黄、蓝三种基色或者色谱中的对立色构图,成像的效果最佳。这个法则当然也适用于其他颜色。来制作一块自己的三色调色板吧!
  减弱色彩
  为减弱照片的色彩饱和度,你可以选择合适的拍摄主题,或者运用图像处理软件降低照片的色彩饱和度。这类减弱了色彩饱和度的照片有一种淡雅、宁静的艺术效果,因而并不一定能引起观赏者很大的关注。色彩简单的主题看上去会像变旧或者褪色了一般,又像是覆上了一层青铜锈。所以,倘若你想把某个崭新的物体拍出陈旧的效果,可以尝试降低照片的色彩饱和度。与白色或黑色混合时,任何颜色都会失去自身的色彩特点及鲜亮度。其实纯黑色或纯白色也可以变得暗淡,将这两种颜色混合,便生成了所有颜色中最暗淡的颜色—灰色。如果你想寻找一种耀眼的灰色,那所有付出都是徒劳的。灰色具有让人精神压抑的作用,拍摄任何表达悲伤、忧郁、阴暗、疑惑和消极这类主题的照片时,大面积地运用灰色是首选。
  柔和淡雅的色调特别适合女士及比较性感的主题。局部去饱和及后期颗粒化处理的手法,让这幅照片看上去就像一幅老油画。
 颜色的水洗效果会给人以老旧和损耗的印象—有时候的确如此,有时候却未必。如果你想把某个崭新的物体拍出陈旧的效果,可以尝试降低色彩的饱和度。在色彩减弱的照片中,主题显露出来的轮廓、对比和形态,要比色彩强烈的主题清楚得多。
  单色构图
  单色指的是“单个颜色”或者同种色调。运用单色构图时,照片的颜色是强烈还是淡雅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由同种颜色的不同色调构成的照片,其效果不如具有色彩对比的照片那样醒目,但是观赏照片的人却会觉得很惬意,因为单色会让照片散发某种恬静的气息。
  经过调色的照片是单色照片的一种特殊形式,这项技术源自黑白摄影。以前,通过在冲洗过程中添加化学药剂,正片—有时也可能是负片—会生成均匀的色调。那时最流行的是乌贼墨色,即棕色的色调。这种色调是许多旧黑白照片采用的经典色调,因为这种色调相对比较容易生成。在冲洗黑白照片的时候也有可能产生蓝色或是其他的色调,但是想要调出这些色调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样的照片保存的时间也会相对短一些。在黑白胶片时代,除了昂贵的后期染色之外,调色也是一种改变照片色调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更经济、更迅速。根据照片中所采用的色调的不同,照片还能够产生戏剧化的颜色语言。如今,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者能够运用任何一种颜色进行调色。色调会影响照片的效果,因而调色时运用的颜色必须合相应的照片主题。
  大多数相机都备有一种特殊的拍摄模式,即在拍摄时就将照片调成所选的色调。而在拍摄特别嘈杂和颜色纷繁的主题时,经过调色或者干脆将彩色照片转换成黑白照片,会让照片的效果异常出彩。因为通过这些设置,照片看上去立马就不一样了,要比原先好很多。不过调色也并非十全十美,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以后再也不可能恢复主题的初始颜色了。如果有条件在电脑上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的话,那么在拍摄时最好还是先拍成彩色的,之后再对主题进行相应的调色。
  单蓝色、单绿色、单浅褐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