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鲜为人知的芬兰战争题材永恒经典【家园保卫战】独家提供BD高清

个人日记

 

 

 

300x420 (12 KB)


家园保卫战 Ghetto Blaster (1989)

7.8


影片没有去细究战争的是非责任,也不将重心放在对芬兰保国战争的夸大和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上,相反用通篇的力度和时间去描述战争的惨烈和无情,血腥镜头层出不穷,颇具视觉震撼力量。 

 

 1939至1940年的冬季,二战的东部战线,苏联大军连续105天不间断地用重型大炮,强大的空军力量和装备精良的步兵团进攻小国芬兰的边境,在打退敌人入侵的机会微乎极微的情况下,是什么使这么一个小国的保卫者成功击退敌人?

[热诚推荐] 
 名气不大但却深受好评的二战反战题材战争电影永恒经典大片。芬兰导演帕克·帕累克(Pekka Parikka)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39年至1940年的芬兰东部边境,苏芬战争中芬军机动军步兵排一群年青人的战争经历:缺乏训练加装备落后,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以卵击石的拚杀;饥寒交迫加血肉模糊,在硝烟未散中迎来荣辱参半的和平……以弱胜强,无人慷慨陈词;寡不敌众,只见黯然神伤。恃强凌弱者辱,以卵击石者哀。短兵相接的阵地战,不讲战术的冲锋与反冲锋,一场双方实力悬殊但却一时难分胜负的战争。影片风格低调纪实,基调悲凉沉痛,节奏由散步开始、以冲刺结束。战争场面相当逼真,死伤画面有点血腥。塔尼里·马科拉(Taneli Mäkelä)、维萨·威瑞柯(Vesa Vierikko)、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a)、海基·帕维莱宁(Heikki Paavilainen)、安提·莱维奥(Antti Raivio)、艾斯科·科维罗(Esko Kovero)、马迪·索沙洛(Martti Suosalo)等主演。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史载苏芬战争(通称冬季战争)发生于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结果为苏军在付出十数倍于芬军的伤亡代价后迫使芬兰割地求和,将10%的领土划给苏联。关于苏芬战争的起因,该影片借芬军士兵之口简单解释说,“苏联人说为了保卫列宁格勒,需要芬兰卡累利阿的一半和汉科半岛。”关于苏芬战争中苏联的领土收获,据说曾有一位苏军将军在战后表示,“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影片中苏联红军的装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其间有一句战场上芬兰士兵的对白颇令人难以为怀——“我还有腿吗?”“一条。”该影片与《无名战士》(Tuntematon Sotilas,1955)堪称姐妹篇,合为苏芬战争及其续战首要经典。

影片历史背景
 
苏芬战争(Soviet-Finnish War)
 
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苏联对芬兰进行的战争。又称“冬季战争”。
当时的芬兰政府在德国法西斯政府的怂恿下,妄图成为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并为反抗苏联而专门构筑了闻名二战史的曼纳林防线(笑独行按:新译曼纳海姆防线),又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修建了接收能力十倍于芬兰飞机的机场,大肆进行反苏宣传。
1939年10月德国侵占波兰后不久,苏联以列宁格勒等城市过分暴露和维护西北边境安全为由,要求芬兰转让芬兰湾诸岛屿和雷巴奇半岛部分领土,租让汉科半岛军事基地并将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后移。作为补偿,苏联将卡累利阿地区两倍于上述地区的领土转让给芬兰。亲德的芬兰政府以自身安全和中立地位为由,无情拒绝苏方要求。11月9日,双方谈判破裂。11月26日,芬兰炮击列宁格勒苏军。28日,在边界苏军屡次喊话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对付芬兰不可调和的敌对立场,苏联暂时废除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并于次日宣布断交,30日对芬兰宣战。
苏军企图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主要突击,在拉多加湖以北边境以积极行动牵制芬军。据此,苏军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为梅列茨科夫)从巴伦支海至芬兰湾展开4个集团军,由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提供支援。其中,第7集团军(辖13个步兵师、5个坦克旅,戈列连科指挥)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普里(旧俄领土维堡),进逼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第8集团军(辖6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索边尼科夫指挥)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展开,以正面攻击支援第7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第9集团军(辖8个步兵师,崔可夫指挥)在坎达拉克沙、乌赫京斯卡亚、雷博勒方向展开,占领奥卢和凯米,切断芬兰南、北之间的联系;第14集团军(辖3个步兵师,弗洛洛夫指挥)在摩尔曼斯克方向展开,占领佩特萨莫(今佩琴加),切断芬兰北部与挪威的联系。苏军展开总兵力约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1800余门、飞机约800架。
芬军总兵力包括民兵、预备役在内约40万人,坦克约60辆、飞机100余架、火炮100余门,总司令为曼纳海姆元帅。芬军的战略企图是利用高寒和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等天候地理条件并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发挥士兵擅长滑雪、精于射击、熟悉地形等特点,以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阻滞苏军进攻,等待英、法等国援助,幻想在有利条件下与苏媾和。为此,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第2、第3集团军(共5个师、4个骑兵师,由奥斯泰尔曼统一指挥),坚守曼纳海姆防线;拉多加湖北岸的防御由第4集团军(2个师又1个团)负责;中部边境地区为第5集团军的9个边防营;北部拉普兰地区为4个独立营。预备队为第1集团军的2个缺编师和1个骑兵旅。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苏军全线进攻,芬军顽强抗击(1939.11.30~1940.2.10)
 
战争爆发后,苏军第7集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迅速进抵曼纳海姆防线。12月6日至20日,该部右翼在炮兵和舰炮火力支援下,对泰帕莱发起进攻,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芬军防御,未果;15日至23日改从左翼向苏马发起重点进攻,因步、炮、坦协同较差,战术呆板而受挫。第8集团军至12月5日在拉多加湖北岸推进10~20公里;9日起,该部所属各师先后遭到芬兰第4集团军反击,损失惨重。
在边界中段,第9集团军左翼第54师向库赫莫发起进攻,12月8日在进军途中遭芬军伏击和分割,随后转入防御;中路第163、第44师沿森林公路向奥卢推进,在苏奥穆斯萨尔米遭芬军阻截、袭扰,至次年1月7日先后被歼;右翼第122师、第88师从坎达拉克沙实施突击,12月16日进抵距凯米耶尔维25公里处,遭芬军反击后被迫撤至萨拉地区设防,直至停战。
在摩尔曼斯克方向,第104师在海军协同下迅速攻占佩特萨莫和雷巴奇半岛,随后分兵南下,次年1月28日在瑙齐受阻。
 
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军战败求和(1940.2.11~3.13)
 
苏军及时总结失利教训,确定单靠列宁格勒一个军区的力量,无法获得全胜,只得调整部署,从其他军区增调兵力,于1939年12月底在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增编第13集团军(辖9个步兵师又1个坦克旅),接替第7集团军右翼防务;次年1月7日组建西北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军事委员日丹诺夫),统一指挥第7、第13集团军。其企图是:由第7集团军从左翼实施主要突击,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普里;由第13集团军从右翼实施辅助突击,占领凯基萨尔米。
经周密准备后,西北方面军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于2月11日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猛烈突击。14日,步兵12师率先进入突破口,第7集团军在苏马附近突入芬军主要防御地带,并形成宽5公里、纵深5~6公里的突破口;但其右邻第13集团军进攻受阻,未能突破芬军防御。至18日,芬军主力撤至第二防御地带。苏军第7集团军企图以不间断的进攻继续突破,但未能如愿。28日,苏军经变更部署后重新发起进攻,当日粉碎芬军抵抗。
3月2日,苏军进抵芬军后方防御地带,从东北方向包围芬军维普里集团;其左翼部队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渡过冰冻的维堡湾,从西面迂回,切断维普里通往赫尔辛基的公路。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全线突破,第13集团军强渡武奥克萨河,向凯基萨尔米发动进攻。芬军精疲力竭,弹尽粮绝。为避免亡国,芬兰政府被迫向苏联求和,本来可以占领芬兰的苏军随之立即撤军。
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次日停止军事行动,战争结束。
此战,苏军轻敌自大,准备仓促,战术呆板,协同很差,伤亡约10万人(苏联称4.8万人),芬军损失6.8万余人(苏联统计约20万人)。【笑独行按:关于苏芬战争中双方的伤亡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哈珀-柯林斯版《世界军事历史全书》([美]R.E.杜派、[美]T.N.杜派著,中文版由传海等根据英文版第四版译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8月初版)记载,“在这次战争中,芬军死亡25000人,伤43000人。虽然苏军的伤亡情况从未公布,但因其进攻计划考虑欠周密,没有考虑到地形气候等不利因素,故伤亡较大。据估计,死亡人数高达20万人,受伤人数超过40万。”其间,关于苏军的伤亡情况,据说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其于1970年秘密出版的个人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中的说法是“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
通过战争,苏联最终达成了获得芬兰领土10%的目标,其中包括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部分岛屿和雷巴奇半岛的一部分,并租借汉科半岛30年,同时取得了在西北作战的经验,有利于完善军队的指挥及其战斗训练。在这场为祖国开疆拓土的战斗中,诞生了400名苏联英雄。
但这场战争也严重损害了与芬兰的国家关系,促使芬兰彻底倒向德国,于1941年6月站在德国一方参加侵苏战争。
 
[精彩影评]
 
永远不要战争才是这部影片的真正主题
 
电影拍摄得非常成功,前半部演绎平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手艺人、面包师、教师的普通男子穿上军服,拿起武器,告别亲人,坐上火车、汽车甚至马车、爬犁奔赴战场,细腻悲壮得让人欲哭无泪,但隐约能够感受到他们坚韧的意志和慷慨赴死的情怀,令人心生敬畏。后半部演绎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双方士兵殊死的拼杀,从芬兰士兵的面孔上,观众读出的是坚毅和沉稳。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面对苏军有猛烈炮火支援的集团冲锋,战前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芬兰士兵伏在阵地的冻土上,不管身边炮弹的爆炸多么密集,依旧用手中的仿毛瑟步枪沉着地射击,对面的敌人不断倒地……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把已经炸成碎块的战友的尸体清理出战壕,没有眼泪,没有哭泣,也没有多余的语言,血浆凝固在冻土上,黑红黑红的……
看这部影片,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人在战争的旋涡里根本没有选择生死的权利,不管战争的发动原因、进程或者结局如何,受害最深的莫过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所以,永远不要战争才是这部影片的真正主题。 
 
一场非正义战争
 
关于苏芬战争背景介绍用词上有些偏颇,似乎苏联入侵芬兰的理由很有道理。即使可以认为德国有企图利用芬兰进行战争准备的企图,苏联向对方提出领土要求也是很无礼的。它的动机和作战规模绝不像我们的对越反击战解除国家安全威胁而已,苏军进攻前对赫尔辛基等城市进行的是无情的狂轰滥炸。不因为认为苏联受到威胁就可以认为苏联的行动情有可原,这对国际秩序和和平非常有害的。或许伊拉克战争的创意就是源自于这场战争吧。苏联无疑是对芬兰发动一场侵略战争,一场非正义战争。芬兰军民对苏军进行的顽强抗击也是可以载入军事史册的。

导演: Pekka Parikka
编剧: Antti Tuuri / Pekka Parikka
主演: Taneli Mäkelä / Vesa Vierikko / Timo Torikka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芬兰
语言: 芬兰语
上映日期: 1989-11-30
片长: 195 分钟 / USA: 125 分钟(cut version) / Finland: 265 分钟(分钟iseries version)
又名: 家园保卫战 / 冬季战争

剧情

,内容是讲述苏联在1939年侵略芬兰作为其军事保护区,但芬兰人民不甘坐视家园受辱,奋起反抗,顽强地在冰天雪地间与强大的苏联军队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令苏军损失惨重并英勇保卫了自己的主权。


柏林国际电影节(1990;第40届) 

提名
·金熊奖 Pekka Parikka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