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如何做出“良心剧”?这是《铁血淞沪》的奋斗

个人日记

 

如何做出“良心剧”?这是《铁血淞沪》的奋斗

2015-08-19 广电独家

抗战剧作为一个必播的类型,基本上就是在狭窄之地反复耕耘。在此情况下,抗战剧对于品质的要求就愈发迫切,品质的提升也难度愈大。


近期正在上海开拍的《铁血淞沪》着眼于品质提升,从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集结强大的后援力量和制作班底


《铁血淞沪》以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 以上海周家一家人和张治中一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大背景相结合,讲述了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上海人民在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带领下共御外敌、保卫上海的热血故事。




运作《铁血淞沪》的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天幕星映、银纪资产、南方领航、尚世影业、中视精彩、东方网等公司联合出品了该剧。由于具有较高的商业性、艺术性与历史性,该剧获得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被列入2015年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


“这是一部良心之作,”导演桑华表示,“我们做了很多第一,很多原创,是想这部剧成为走心的、独一的剧”。


制作团队方面, 该剧总监制、总策划由李洋担任,其本人擅长操作军事谍战题材的影视剧,近年来监制策划了近百部影视作品,包括《历史的天空》《亮剑》《士兵突击》等。


总导演桑华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其代表作品有《中国机长》、《张闻天》、《天边外》、《中国命运的决战》、《龙票》等。


该剧经多年筹备策划,聘请吴基民先生、胡惠英女士及张治中将军后人担任历史文学顾问,真实还原“一二八”战役史实。


在演员阵容上,该剧汇集了万茜、朱雨辰、孙之鸿、张志坚、张光北、刘鑫等众多实力明星组成的强大演员阵容。



此外,《铁血淞沪》花重金聘请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幕后制作团队。“金鸡奖最佳摄影”张力、业界著名美指都向东、八一厂“金牌服装设计师”高文宴等业界精英搭建的制作班底,将重现恢宏的战斗场面和精致的“东方巴黎”老上海,为观众呈现真实、震撼、感人的上海保卫战。


不吝重金致力还原真实


有了强大的支撑力量,《铁血淞沪》对品质有了更高的目标水准。比如在置景、道具上,该剧就下了这些功夫。


第一个在上海挖战壕的拍摄团队



为了更真实的还原庙行大捷,天通庵战役,真如战役等激烈战事,更好地再现淞沪战场的场景,剧组甚至花费大量物力人力财力,在佘山景区挖掘了一条近一人深的战壕,成为了第一个在上海挖战壕的剧组。


道具1:1精雕细琢还原




由于战争戏份比重很高,《铁血淞沪》剧组还聘请了专业团队,根据史实还原复制剧中的服装、道具, 更按照接近1:1比例来重金打造战车、坦克、装甲车、小钢炮,还有腾空而起的浓烟、尘土,效果如同置身于好莱坞大片。


还原军舰“出云号”




“出云号”是当年停泊在黄浦江的日军第三舰队的旗舰,中日双方围绕它多次发生了惊心动魄的战斗。为了保证真实还原“出云号”的画面效果和整体美感,确保前后期技术上的有效沟通,特效团队蹲守拍摄现场,对拍摄镜头进行初步合成,导演、摄影师都要配合特效团队,前后反复修改、重拍,才让镜头以及特效画面达到更加完美、真实的效果。


“出云号必须按照史料照片完全还原,有很多细节在照片资料上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光是建模,演示位置,确定镜头,我们就做了两个月”,一位特效工作人员介绍。


带着使命感去呈现不可遗忘的历史


《铁血淞沪》将全方位地真实再现了“一二八抗战”的全貌,还原当时著名的庙行大捷、天通庵战役、真如战役等激烈战事,令得日军三易其帅,以及各方各界在十九路军的带领下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历史。


极大比重的战争戏,高度的战争场景还原,用纪实手法表现战争的惨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该剧将为观众奉上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



通过聚焦大时代下的两个家庭,《铁血淞沪》将战争烽烟、动作谍战、商界风云、伦理亲情、成长励志、爱情纠葛等元素为一炉。


导演桑华表示:“我们不仅是在讲‘家’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小家来折射大家,‘大家’没了,‘小家’也不会存在。通过这部剧要表现的是历史与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响亮的一枪。”


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国民党军队抗战里面少见的军民联合抗战,上海义勇军的部队是参加抗战的国民军队的一半;战争中,上海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当时的上海可谓是“空前团结”。



“这样重要的历史片段在影视剧的表现中太少了,可以说几乎没有看到。我希望通过《铁血淞沪》使我们的后辈了解这一段重要史实,更希望基于此,传递一种‘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使命感”。桑华说、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孤品、做精品”。总策划人李洋表示,“我们花了很多的代价很多的力气去做这些,不光是我作为一名职业制片人的责任感,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


这些使命感包括“对渐渐离开人世的老兵的使命感,希望在他们无多的时日里帮他们找回最不可被湮灭、被颠覆、被儿戏的记忆,给予我们能给的安慰与敬意;对后世人的使命感,希望他们的认知里,抗日应该是严肃的、沉重的,而不应该被妖魔化、被抽象化;还有就是对历史的使命感,对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曾逝去的最崇高的敬意。” 李洋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