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于谦祠

挥戈驻景

        到过杭城的人,必定欣赏过西湖的美景,然而欣赏过西湖美景的人,却未必访过于谦祠。正月初八凌晨零点四十分,我搭乘的2998次列车驶入了杭州站。本来晚点了许久的列车却意外的提前到站了,当众位旅客提着行李紧着下车时,我还在犹豫这是不是真的。出站后我在建国南路找了一家旅馆宿了一夜,上午十点我背着行囊沿西湖大道步行走向西湖。这是我第二次来西湖,第一次是去年国庆期间,那次我是从浙二医院附近沿解放路出发的,同样也是步行。前一次迎面的初夏的气息,而这一次却是冬天的残味。
       在没来杭城之前,我想象的杭城是一个艺术之乡、歌舞之地,然而当我到了这之后却感到失望了——这儿和别的城市已没有多大区别  ,画船载酒、轻歌曼舞、对景赋诗都是古远的梦了。不过这一次我穿行于河坊街,总算还是感受到了些想望中的杭城的味道。 我在一个绘头像的摊位前看了许久的绘画,直到一对母子两个的素描画完才离开。之后我在吴山广场歇息了一会儿,接着又登上了城隍阁。在城隍阁一层一层往上去看四周那些风景,那是别有趣味的。
       于谦祠位于三台山麓乌龟潭边,位置比较隐秘,在西湖的地图上不太显眼。我早就得知来访于谦祠的游人少,但当我觅得于谦祠时还是被它的冷清震慑住了。我到来时已经是五点钟了,由于是阴天,又加上密林的遮挡,暮色显得已经有点重。我感到遗憾只因耽于路上的风景,错过了祠堂的开放时间。我静静地在那儿徘徊了一会儿,然后沿着一条甬道来到静穆的墓地。那儿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几尊石马和石像守护着这位英灵。这时,暮色更加浓重了,我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墓前的香炉,突然高树上有什么东西叫起来,起初我以为那是一只鸟,但我抬头看时却见那是一只松鼠的暗影。我感到有些讶异,我似乎从未听见过松鼠的叫声,我想也许我是听见过的,但是从来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今晚的情形则不同,它的叫声让我感觉到那是在告诉这里的英灵,有人前来拜访了。
       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敬意,假如我会作诗,我一定作一首诗在他的墓前吟颂。然而我现在只是空手而来,连一朵鲜花也不曾准备。我不禁感到难过起来。西湖处处的布置都很精致,游客如云;而唯独于谦祠简陋非常,游客甚少。我感觉草房和木椅把这里渲染得很悲凉。唉,这样一位有着卓绝的历史功绩的英雄,就算建一座奢华点的祠堂来纪念他有何不可?难道我们的英雄生前如此清苦,死后不应得到后人的一点荣华吗?
       在这里我不想再赘言他作为一位明朝重臣为民办了多少好事,因为这些有心的你在书籍或者网上中都可以轻易找到。我记得小学课本上学过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接着又熟悉了另一首《入京》”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但我只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而已,直到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才真正知道了些他的平生。当我读到北京保卫战这段故事时,不禁感慨”赖有此公“,否则宋王朝的命运又要在明重演一遍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后,群臣惊惶失措纷纷主张弃京南迁,唯于谦及少数朝臣力排众议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断却了也先要挟的念想,且立即调集军队保卫空虚的北京城。果然最后也先手中明朝皇帝的法宝也没捞到什么好处。一年后也先求和,于谦说服代宗迎回了被俘的太上皇。此后的故事读来令人心痛,因为我们的英雄在八年后被处死了。死时家无余财,只有皇帝赏赐的物品严严实实的封存着。
       当初,汉王朱
高煦谋反被俘,于谦声色俱厉地数落其罪状,迫使这位自比秦王的大王伏地战栗不止,自称万死。宣宗大悦。无疑正是这一次随驾亲征的一些表现,于谦开始被皇帝重视。巡抚山西、河南,不负百姓的期望,不负皇帝的恩宠。此后于谦的威望越来越高,朝野对他的仰仗也越来越盛,特别到了土木之后代宗执政时期几乎事事得先问于谦。于谦性格刚强、刻苦严明,不谙世俗,不避猜疑嫉恨。这些给他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也同样铺就了一条阴暗之路。如英宗前期王振把持朝政,外地官员朝京都要向王振送礼,唯独于谦每次都是两手空空。《入京》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写的,它表明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信念。王振嫉恨于谦那是必然的,幸运的是于谦这次只坐了三个月牢狱。再到后来,代宗病危,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拥朱祁镇复辟——这就是”夺门之变“。这一丘之貉平素都十分嫉恨于谦的公正严明,因此得意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设计把他下狱处死了。
       西湖有三杰“岳飞、于谦、张煌言”, 三人都未终天年,岳飞以“莫须有”被处死,于谦以“此举无名”被处死,张煌言被自己人出卖致死。 三人都因战而闻名,岳飞的战并未收回大宋的江山,张煌言的战更是于事无补,只有于谦的战,一战而功成。 人固有一死。从自然地法则来看,天对于谦又是何其厚爱。冯唐长寿,不过是虚耗年华;贾谊博才,也只得汨罗投诗。于谦的一生却是幸运的,因为他施展了自己的报复,且所做的一切确确实实使国家和百姓得到了益处。况且,从死的角度来说,人的死亡是为了人的新生,好人的死是为了惩戒恶人,也是为了使愚昧的人清醒。一个伟人或者英雄在生前也许我们感觉不到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当他离去后我们会感觉像是房屋失去了一根有力支柱摇摇欲坠,不安全感就会压迫我们的心口。所以,于谦死后不久有人感慨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在于谦之后明朝还出现了几位名臣,如王守仁、海瑞、徐阶、张居正等,然而没有一位能像于谦一样,正是“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我之所以仰慕于谦这个人,并是幻想建立什么大功业,只是难过自己不能像于谦那样活得清白、活得洒脱,活得诚实。每当我曲意迎合别人,每当我附和别人以笑脸,每当我说谎,每当我胆怯,每当我清醒,我就会暗自懊恨我自己!
       由于第二天要上班了,我只能对于谦祠匆匆一瞥了,下一次到西湖时,我将再次来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蒋知行

救时宰相于谦,令人钦佩!我也难过于自身渐渐少去的真性情……

念鯉

超级佩服于谦,德才兼备的英雄啊,古往今来有几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