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正手拉球的稳定性?-国球汇

手机日志

文/四季为乐_武汉

稳定性的环节分析

拉球的稳定性来源于拉球时球拍的稳定性,而球拍的稳定性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大致有腿部、腰部、大臂、小臂、手腕、手指。

手腕、手指之间的稳定性分析

手腕与手指是击打过程中最灵活的部位,只要稍有调节,球拍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直拍击打时只要大拇指与食指稍作调节,球拍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也即板型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击打时最好在引拍的过程中就将板型调节好,如果不是具有超级调节能力的高手,挥拍击打时要尽可能地保持手腕、手指的稳定。

大臂与小臂之间的稳定性分析

小臂可以沿着自身的轴转动,也可以在与大臂的同一个平面内转动—这个平面我们不妨称之为“收臂面”。小臂自身轴的转动可以异常灵活地调节板型;而小臂在“收臂面”内的运动(我们平时称之为收小臂)由于生理的限制,是小臂运动时稳定度最高的,而且也是小臂力量最大的运动方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收臂面”的稳定性,将拍面也处于“收臂面”内以保障拉球的稳定性。

腿部与腰部之间的稳定性分析

腿部的发力既可以使人前后移动,也可以使人左右移动,还可以使人上下移动;腰部既可以在一个平面内转动,也可以前后左右晃动。因此,要保持拍面、“收臂面”的稳定性,腿部就要使得人向前后左右移动而尽可能少地上下移动,于此同时腰部还要尽可能地在水平面上转动,这不仅是击打稳定性的要求,也是导致球拍向前击打出高质量的要求。

稳定性的三点说明

充分利用收臂面的稳定性去摩擦球
  
拉球中让拍面与收臂面处于同一个平面,用大臂调节板型,并充分利用小臂在收臂面中稳定性高且力量大的特点,充分地摩擦球。

尽可能地利用腿腰力量大的特点去撞击球

有了拍面同处于收臂面中后所具有的稳定性,即可利用腿腰力量大的特点,蹬腿、转腰带动该稳定的平面最大限度的去撞击球。

慎用手腕手指和小臂的灵活性对板型进行调节

小臂自身轴、手腕、手指对板型的调节异常灵敏,正是由于这样的灵敏性极易破坏击打的稳定性,拉球时非特殊情况最好慎用。

稳定性的案例分析

容国团的攻球方式分析

容国团先生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获得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可以说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贡献巨大。由于时代和工具也即球拍的限制,从现在来看,容国团的正手攻球的击打方式在稳定性和击打质量上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容先生的球拍平面与大臂加小臂的平面不在一个平面内,本身就不稳定,加上其板型是通过手指、手腕与小臂自有轴进行调节的,灵活度高且参入环节多,对整个击打系统的稳定不利。其次,容先生的击打,较少让力量大且稳定性较好的腿腰参入,为提高击打质量,也就只能通过抬高肘部从而让挥动的小臂获得更多的向前分量来进行,这样的击打稳定性不高不说,且单靠手臂的力量也难以击打出高质量的球。

需要指出的是,容先生的这种架肩、抬肘和单靠手臂力量的击打方式目前并不少见,多存在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业余爱好者中。

超一流的拉球方式分析

世界上的超一流运动员,由于生理结构的微小差异,不可避免地在拉球方式上也会有些微小的区别,但他们的拉球方式却都有着稳定性的共性,比如他们在拉球时,球拍与收臂面就是共处于一个平面的,所以,业余界广泛流行的“包住球”的拉球方式是不可取的,至少在稳定性和快速衔接上是有问题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