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可别一棍子打死教科书
个人日记
众所周知, 前不久,《舌尖上的重庆》和《推销》在重庆市和国家级习作赛课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来自于教科书,两次学习习作任务的创编体现了众多研究者的智慧,课堂上体现了“读者意识”“创设情境”“带入”“范文策略”等先进的习作指导思想,指导过程中包含了激活动机、方法支撑、导引修改、阅读交流等详尽有效的手段,课堂精简而精彩,把一堂习作课上到了极致。这次赛课的成功,可以说习作任务的创建立下首功,是后续课堂教学得以精彩呈现的根本。
舌尖上的重庆
于是,“单元习作要真正有效,需要二次改造,让它变得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这成为理所当然。确实,有目共睹,改造习作任务带来了精彩的习作课堂,所有人都得承认这一点。著名习作指导大师何捷老师的习作指导任务从来都不是来自于教科书。当这些热闹的课堂吸引我们的眼球之后,当这些理论无可辩驳地对我们洗脑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跟着他们揭竿而起,革教科书的命,把教科书一棍子打死呢?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两个有趣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有哪个孩子的优秀习作是凭老师用20分钟的习作课给指导出来的呢?另一个问题是,那些我读过的优秀的文章,有哪一篇是在老师给他制定的习作任务限定下完成的呢?
教科书“内容泛,方法空”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奥秘?
在我们的习作教学实践中,三四年级的习作初入门的孩子面临的第一难题,是面对题目不知道写什么,找不到写作材料。其实,所有的小学生习作的第一难题也是找不到写作材料,找不到属于自己生活中的材料,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材料,然后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得真实。
所以,“内容泛”其实是给学生放开内容筛选的枷锁,降低选材的难度。教师从多个角度,以示例或话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激活他们自己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儿童记忆,让他们有话可说,相对自由地说,有内容,有真实的材料可写。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肯定的态度,让孩子们成功的自由表达增强自我的写作信心。
因此,越是具体明确的习作要求,越是给孩子戴上内容的枷锁,“跑题”二字让学生面对题目束手无策,空有儿童生活的广阔天空,却找不到一点充满童真童趣的材料,然后还要接受老师给他“假大空”的批评。
“方法空”也不是教科书的罪状。
新课标要求:“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这里,“不拘形式”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写作自由。但是,“有方法指导”的习作课上,当学生被带入情境,找到写作材料时,满怀激情有表达的冲动时,老师如果突然跳出来进行方法指导,又是例文,又是结构,学生会误认为这是一个固定的框架,这直接打断他的思路,一飘冷水浇灭他写作的激情,所谓的“有方法”其实是最差的方法。
“不拘形式”,“方法空”的教科书习作任务,背后暗藏玄机。习作指导必须有方法,但指导方法的时机,不在习作课上,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以教材为范本,从课文中学表达顺序,学细致描写,学用词准确,学连续动作,学细致观察,学遣词造句……把这些方法积淀在孩子们的心中,习作之时,不拘形式,不作要求,他们以前学过的方法会自然地浮现出来,为他所用,如此的表达、写作,才是自然天成,才会有真情实感。
“内容泛,方法空”的习作任务,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学生完成的周记,这种既没有内容限制也没有方法要求的习作任务,才是出最多精品的一片天地。
“降低难度,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学中喊了多年的口号。如果一堂课里,教师用五至十分钟帮学生打开思路,剩下的时间都留给他写作,才是更有实效的。可是,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却是无法走上公开课台面的。
舌尖上的重庆
美食是重庆的三大名片之一,重庆吸引着八方来客。请你面向来自各地的客人,推荐一种自己最喜欢、最有特色的重庆美食,展示重庆风采!做到特点鲜明,感受独特,题目自定。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教科书,单元习作任务的要求显得多么琐碎而卑微,如此“内容泛、方法空”的习作任务,怎能上出一堂精彩的习作指导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习作一览
单元 | 内容提示 | 习作要求 |
1 | 校园一景或别处景物或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 注意观察,有顺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
2 | 说心里话。(对老师说) |
|
3 | 综合性学习。可以介绍大自然的启示,可以说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可以谈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还以说想发明什么。 | 分小组交流,派代表到班上汇报,把发现写下来,也可以把活动或心得写下来。写好后互相修改。 |
4 | 看图写话。(图为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情境,画面有个女孩。) |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真情实感。 |
5 | 给材料习作。本单元课文,非典事例,可以说生命现象,生命故事,生命感受或启发。 | 内容具体,真实感受,题目自拟,认真修改,办“热爱生命”墙报。 |
6 | 综合性学习。内容为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把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听到、看到、想到的,可以是景、人、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 表达清楚,运用优美词句,写好后读一读,改一改。 |
7 | 命题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通过具体事例来夸人物的精神、品质。 | 把事情说清楚,表达敬佩之情,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完后认真修改。 |
8 | 自由表达。写听别人或给别人讲故事的情景;编个寓言或童话;写梦想或希望;把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写进习作。 | 先认真想一想,自己最想写什么。把内容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
于是,“单元习作要真正有效,需要二次改造,让它变得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这成为理所当然。确实,有目共睹,改造习作任务带来了精彩的习作课堂,所有人都得承认这一点。著名习作指导大师何捷老师的习作指导任务从来都不是来自于教科书。当这些热闹的课堂吸引我们的眼球之后,当这些理论无可辩驳地对我们洗脑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跟着他们揭竿而起,革教科书的命,把教科书一棍子打死呢?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两个有趣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有哪个孩子的优秀习作是凭老师用20分钟的习作课给指导出来的呢?另一个问题是,那些我读过的优秀的文章,有哪一篇是在老师给他制定的习作任务限定下完成的呢?
教科书“内容泛,方法空”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奥秘?
在我们的习作教学实践中,三四年级的习作初入门的孩子面临的第一难题,是面对题目不知道写什么,找不到写作材料。其实,所有的小学生习作的第一难题也是找不到写作材料,找不到属于自己生活中的材料,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材料,然后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得真实。
所以,“内容泛”其实是给学生放开内容筛选的枷锁,降低选材的难度。教师从多个角度,以示例或话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激活他们自己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儿童记忆,让他们有话可说,相对自由地说,有内容,有真实的材料可写。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肯定的态度,让孩子们成功的自由表达增强自我的写作信心。
因此,越是具体明确的习作要求,越是给孩子戴上内容的枷锁,“跑题”二字让学生面对题目束手无策,空有儿童生活的广阔天空,却找不到一点充满童真童趣的材料,然后还要接受老师给他“假大空”的批评。
“方法空”也不是教科书的罪状。
新课标要求:“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这里,“不拘形式”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写作自由。但是,“有方法指导”的习作课上,当学生被带入情境,找到写作材料时,满怀激情有表达的冲动时,老师如果突然跳出来进行方法指导,又是例文,又是结构,学生会误认为这是一个固定的框架,这直接打断他的思路,一飘冷水浇灭他写作的激情,所谓的“有方法”其实是最差的方法。
“不拘形式”,“方法空”的教科书习作任务,背后暗藏玄机。习作指导必须有方法,但指导方法的时机,不在习作课上,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以教材为范本,从课文中学表达顺序,学细致描写,学用词准确,学连续动作,学细致观察,学遣词造句……把这些方法积淀在孩子们的心中,习作之时,不拘形式,不作要求,他们以前学过的方法会自然地浮现出来,为他所用,如此的表达、写作,才是自然天成,才会有真情实感。
“内容泛,方法空”的习作任务,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学生完成的周记,这种既没有内容限制也没有方法要求的习作任务,才是出最多精品的一片天地。
“降低难度,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学中喊了多年的口号。如果一堂课里,教师用五至十分钟帮学生打开思路,剩下的时间都留给他写作,才是更有实效的。可是,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却是无法走上公开课台面的。
文章评论
一片荒漠
好![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