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

个人日记

星期五,在讲评作文的时候,我正要讲“围绕中心写具体”时,回过头来,突然看到程浪斜着身子坐在座位上,正在出神,他发现我瞪了他一眼,立即就回过神来,端端正正地坐好了。

我灵光一闪,这不正是很好的材料吗?

我决定重演刚才的一幕,让程浪重新摆好姿势,然后我回头看他一眼,他立即端正坐好。然后问其他同学,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如果把这个过程描写下来,就好比画家作画一样,那么可以具体地写出好长一段来。但这只是把事情写清楚了,如果要再把写作水平提高一级,就要能够通过一段描写表达一个中心。先想一想,刚才看到的这一幕可以用来写他的什么特点呢?

孩子们一头雾水。

我们写过写人的作文,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是难题,如果我想写这同学“不专心”的特点,我就要这样写:“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给我们讲写作文。你看他斜靠在桌子上,一手支着头,抬眼望着天花板,那双眼睛里没有一丝神采,也不见光亮。他是在发呆吗?他在回味课余玩耍的弹珠吗?他是在预测今天的午餐会吃什么菜肴?还是觉得今天老师的课不中听,对作文不感兴趣?噢!他居然在吮吸手指,这是在细细地品味手指的味道?”出神的想象最能表现他的不专心,其他动作描写就不需要仔细写了。孩子们惊讶地看着我。

我又接着说,如果我想写他是个“好动”的同学,我又要这样写:“上课了,同学们正在专专心心地听老师讲课,大家坐得端端正正的,真是头正、肩平、两足稳如山啊。可是,我旁边却有一位同学,他才安静地坐了两分钟不到,就开始动了起来。他的一条腿往旁边斜出去,伸到了过道中间,另一条腿屈在凳子下,把椅子也撑得歪了起来,一摇一晃。他又用一只胳膊支在桌子上,撑手脑袋,随着凳子的摇晃,脑袋也一晃一晃。连手指也没闲着,伸进了嘴里吸得津津有味。他眼睛忽闪忽闪,不时还露出一点儿诡秘的微笑。”不是吗?你想写“好动”就要仔细写“动作”呀,其他内容就略过了。

如果我不想这么写来批评这位同学,我想夸他一下,我想写他是“自觉改错”的同学。孩子们一片惊呼——哇——我就要这么写:“今天上课的时候,他正斜坐在座位上出神,突然老师的眼睛向他瞟了一眼,老师就那么停了不到一秒的时间,他就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了。他马上就把腿收到了桌子下,连椅子也立即四平八稳地来个了“立正”。他两只手立即就放到了桌子上,一上一下地叠放得整整齐齐。他两眼偷偷地瞧了瞧老师,见老师没有生气,他又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这次要写出他的“改”,就要仔细写他自觉改正时的变化,就不用再描写他的“不专心”时的行为了。

可我又说,在这件事里,刚才那些我都不想写。孩子们兴奋得有些坐不住了。我想写老师“目光的力量”,我就写老师的表情,头怎样转过来,眼珠怎样转向他,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他立即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我再写一句,老师的目光比批评还管用啊!这不是也行么?

然后,我说,如果我们能写得细致,像刚才那样写,像以前看视频写“乌鸦喝水”一样,随便就能把一分钟或半分钟的镜头写上一两百字,写上半页或一页作文纸。但是,有时候,一件事长达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里,内容太多了,怎么办?我们就要有选择了,动笔之前,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中心是什么。围绕着要写的中心,详细写哪一个情节?哪一个情节一笔带过?当你懂得了这一点,你的作文就又提高一个层次了。

有的孩子出神地看着我,我知道有人听明白了。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完全把我讲的这一段当个电视节目看了,要想他们懂得这个写作的方法,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他懂了,真能在写作中运用起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有时候,播种的性质就是如此,收获的希望就是这样渺茫。但是,就算今天我的一课好比一集无聊的动画片,只要能在他们心里留下一点游丝一样的痕迹,也就值得了。

文章评论

海洋星

教育需要播种的毅力,更需要守望的耐心。你这是以智力作支撑的坚守。[em]e179[/em]

HO HO

貌似我也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