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让我如此多情——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一)2013新版

天下(收转)

 前言:

       如果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那么宋朝就是经济和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宋朝施政方针是重文轻武,历经十八位皇帝三百二十年。宋朝虽然最终被元所灭,但在这个时期,不仅造就了数以百计的才子,同时也造就了许多才女,这是特定的环境之下所产生的必然性。
  唐朝是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最高的时期。女性皇帝武则天的登基,使得女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抒写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种大力提倡女性识字读书,大大的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使女性迎来了一片曙光。这种读书的风气直接影响到宋朝,从此更多的女人不仅是容貌上的神采飞扬,还有知识上的文采飞扬,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了大批的美才女。
  在宋朝,确切的讲,其实在北宋时期,女性的地位还是较高的,只是到了南宋,由于程朱理学得到了发展,女性受到了很大的束缚,这从女性的“三寸金莲”中就不难看出。
  他们虽然宣扬着“女子无才便是德”,鼓吹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偏偏有一些女性不怕这种束缚,公开叫板。这就是知识带来的力量和勇气。她们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发挥着自己的扫眉之才,在那些枯燥的女工生活里,在那些寂寞无助的夜晚,抒写了一首又一首足以令男性也自叹不如的绝妙好词。
       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必定和它灿烂辉煌的文明是密不可分的。宋词的普及和发展,代表着宋代文化教育成功的一面。
     已经无从得知,宋朝的女子是如何开始敢去写属于自己真实情感的词的。但可以肯定,她们是
从乱世风雨的五代十国中那些士大夫们温软香艳的笔下,带着款款深情和浅浅忧伤,一路走来的。   
    惊讶和赞叹之余,也不得不要承认,她们靠着自己内敛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极高的审美情趣,在宋词这片姹紫嫣红的园圃里,获得了词学史上宝贵而独特的一席之地。
    尽管她们生活空间仍然还是很狭小,但她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她们所展现出来的美丽,或如花开,或如蝶舞。 
    宋朝的才女是所有朝代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她们是最多才,也是最多情的。不仅只是为了欣赏她们的才情,更是为了靠近她们的心灵。读她们的词,听她们的故事。用心享受千年前一场姹紫嫣红花开的盛事,用心感受千年前一场断井颓垣的寂寞。

  她们虽绝尘而去,可我庆幸能在文字中与她们相遇。就像是某场约定,重逢月下。惊讶地看着她们在时光的尘埃里,仍旧那般明媚如花。
    拈花不语,以心传心。就恍如隔世的瞬间,我相信,彼此一定有种久违不见的感觉。

    

小序
  前段时间,紫藤树编辑社的紫藤找我,说是想在他们的电子刊物上连载我的这部系列文章,他让我把前面的作品,再加修改一下。其实,如果他不来找我,我也有想重写前面几篇文章的打算。
     当我打开这篇日志的时候,忽然发现离当初写的时间已是时隔三载。如遇故友,心中不免感概万分。当我再写这些女子时,便索性删除了原文,写成了一篇全新的文字。
  三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除了又逝去了一千多个日夜,也没有什么不同。但这些女子对我来说,在我的心境里,我对她们却又有另一番重新的认识和不同的感受。
       尽管时光流泻不止,而我依然在写。那文字里的酸甜苦辣,也真的是,唯有自己知了。
  青若非常感谢那些一直以来支持和鼓励我的好友,在此一并致谢。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有动力和自信;也因为有了你们,才使得我的文字变得更有意义。


 
 一。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图片
 
 (1)【清水出芙蓉】(第二人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你,是东篱黄昏后,一株暗香盈袖的傲菊。香压群芳,才冠古今。
  你,是敛滟湖光中,一擎亭亭玉立的清荷。冰清玉洁,孤傲清绝。
  你,更像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如仙族精灵般的女子。餐风饮露,吹花嚼蕊。
  你,自幼聪敏好学,饱读诗书,集多才多艺为一身。
  你,喜载舟醉酒,也爱打马弹琴。你工诗写文、精通音律;你酷爱书画,且特别擅长写词。
  你,原想过着简单知足,随遇而安的生活。而残酷的现实,强悍的命运,偏偏让你经受了亡国丧夫的悲痛。
  你,几经颠沛流离,数回历经坎坷。可苍天的捉弄,冥冥中的安排,却又注定了你一生的不平凡。
  
  你,有一双生花妙笔的手,还有一颗七窍玲珑的心。
  你,有女子细腻委婉的情思,也有丈夫坦荡超脱的襟怀。
  你,提出“词别是一家”,力求词人应重典故,协音律。
  你,喜欢用寻常语入词,那婉约的词风清丽婉转,语尽而意不止,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的“易安体”。
  你,只是用一个普通女子骨子里的真情实感,就能抒写出一阕阙玉色生香的婉约词。
  你说,秦观的词虽情深婉约,但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你也说,柳永的词过于低俗,一点也不高雅。你又说,苏轼、欧阳修的词是以诗入词,不协音律。你还说,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你更说,王安石写文章还可以,如果写词的话,简直让人读不下去。
  
  请问,古往今来,有哪位女子能如你这样才气冲天?
  请想,芸芸众生,还又有谁能似你这般敢傲视群才?
  只有你,也只有你,才敢教天下须眉才子,为之汗颜。
  除了你,也除了你,才能让无数诗家词客,自叹弗如。
  你,是当之无愧的旷世才女,你,是流芳百世的一代词宗。
  你就是你,千古唯一的李清照。
  
                图片
    
     
       (2)【清风明月情】(第三人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她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洒脱与浪漫,她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的疏狂与豪情。
  她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与羞涩,她有“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时女性独有的娇嗔和妩媚。
  她有“眼波才动被人猜”小女人的可爱温柔,她有“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那份如水的脉脉温情。
  她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闲情意趣,她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那种种的不快和相思之苦。
  
  几度相思愁绝,憔悴瘦损,她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悲物怜己。
  几番惆怅失落,寂寞凄清,她叹:“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此乃心有所系。
  一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她恨:“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实为无奈悲凉。
  直至白发苍苍,珠泪暗弹,她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令人心有戚戚,我见犹怜。
  
  风吹雨过,人世间,又一番花落香冷。
  如今,依稀还闻得了她吐气如兰的香,隐约还能听得见她清纯莞尔的笑。
  她虽然带着一生的华丽与沧桑,一世的明媚和忧伤,杳然遁去。
  但是,从此她的玉骨刻成了一座高山,使得后人不可逾越;
  于是,从此她的冰心也化作一片沧海,谁也将再无法泅渡。
  此花开尽更无花。
 
图片
     
     (3)【清辉照乾坤】(第一人称)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怅然天地间,一江烟波起。
  载不动,许多愁。
  我只是,一个喜爱安静地写着宋词的女子。
  岁月虽然馈赠给了我曾经的宁静与美好,但也给了我太多忧愁和无以复加的伤痛。
  人世间缘起缘灭,谁能改变掌心布控的宿命?一个多情而美丽的弱女子,又怎抵得过似水的流年?
  
  人生三杯酒后,终须是别离。
  谁都将是,这红尘里各自沿路看风景的过客。
  于是,我逐渐明白,那个曾属于我的今生今世,真的是愈行愈远了。
  可我还是在微笑着的,因为我更知道,这离我的夫君明诚,那可是越来越近了。
  
  我从天上来,还许我回天去。
  请无需怜我,尘埃落定时,我是一片花魂一滴雨露。
  又何必寻我,香印成灰后,我是一川烟色一带清流。
  
  总记得,花月底下共赋诗,也还记得,赌书泼茶香犹在。
  明诚,请你等等我。    








 (4)【青史留美名】
     
         接触李清照的词,最初那还是在课本中所学的那几首代表作品。我想我喜欢和痴迷她的词,也应该是从一句“人比黄花瘦”和另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开始的。
  历来对她的评价之高,人数之多,更是横贯古今,绝无仅有。
  李清照不仅仅是天下所有女性的殊荣,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余每读其词,无限追怀,无尽唏嘘。


  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传》
  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忧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朱彧
  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右皇朝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有才藻名。——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
  宋闺秀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吾郡人,词家大宗。——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五》
  明诚,李易安之夫也。文笔最高,《金石录》煞做得好。——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
  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显著名者。——魏仲恭《断肠诗集》
  李氏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德夫之室,李文叔女。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已版行于世。——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
  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陈郁《藏一话腴。内篇卷下》
  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罗大经《鹤林玉。卷十二》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须溪词。卷二》
  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其诗词行于世多。尝见其为乃夫作《金石录后序》,使后之人叹息而已。今录于此。——无名氏《瑞桂堂暇录》
        有此文才,有此智识,亦闺阁之杰也。——刘士鏻编《古今文致。卷三》
  其妻李易安,又文妇中杰出者。亦能博古穷奇。文词清婉,有《漱玉集》行世。——郎瑛《七修类。卷十七》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杨慎《词品。卷二》
  易安,我之知已也。今世少解人,自当远与易安作朋。易安往矣,不可复得。每作词时,为酬一杯酒。——茅映《词的。卷一》
  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吴承恩《花草新编。卷四》
  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易安间气所生,不独雄于闺阁也。——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三》
  闺秀若易安居士,词之正也。——秦士奇《草堂诗余正集》
  夫女子,微也,有识如此,丈夫独无所见哉!——曹安《谰言长语。卷下》
  意见声调,绝响一代,班妤、左嫔、蔡文姬之流也。——董复亨《章丘县志。卷二十八》
  易安居士能书、能画,又能词,而又长于文藻。迄今学士每读《金石录序》,顿令精神开爽。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大奇,大奇!——张丑《才妇录》
  余谓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二安之外,无首席矣。——卓人月《古今词统》引徐士俊眉批
  李家一女郎,犹能驾秦轶黄,凌苏轹柳,而况稼轩老子哉!——宋祖法《历城县志。卷十五》
  易安居士,诗词尤独步,缙绅咸推重之。其"绿肥红瘦"之句暨"人与黄花俱瘦"之语传播古今。又"宠柳娇花"之言,为词话所赏识。晦庵水子云:今时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徐伯龄《蟫精集。卷十四》
  其词新鲜;曰小山,其词聪俊;曰易安。——宋徵璧《倚声初集。卷二》
  易安落笔即奇工。————王士禄《神释堂语》
  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四》
  清照博雅,有隽才,为词家大宗。——宫懋让《诸城县志。乾隆卷三十六》
  李易安诗余,脍炙千秋,当在《金荃》、《兰畹》之上。古文如《金石录后序》,自是大家举止,绝不作闺阁妮妮语。——陈宏绪《寒夜录。卷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格非之女也。幼有才藻,为词家大宗。——周乐《漱玉集》
  其所为古诗,放翁、遗山且犹不逮,诚斋、石湖以下无论矣。——樊增祥《石雪斋诗集。卷二》
  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從淮海、大晟來,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纪晓岚《四库提要》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
  李易安漱玉词,匪特闺阁无此清才,即求之词家能手亦罕。——李佳《左庵词话》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填词杂说》
  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沈曾植《菌阁琐谈》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她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胡适《国语文学史》
  她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郭沫若
  
     
     
二。断肠人在香闺:朱淑真 
 

图片
 

   (1)她是一个极为聪明的女子。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朱淑真《谒金门。春半》
  
  其实在李清照十几岁的时候,宋朝还诞生过另一位大才女——朱淑真
  她的诗词作品文词清婉,情致缠绵。曾有人将她和李清照一并称之为“词坛双壁”。她还被称作“红艳诗人”和“断肠词人”。
  她的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自号幽栖居士。和李清照一样,她也是出身在官宦人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的熏陶。她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晚清词人况周颐,在《断肠词跋》中写有:“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他意思是说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闺阁中写诗词的佼佼者,只可惜,她俩都遭受到过后人的妒忌和诽谤。
  想想也很正常,在中国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子的地位始终是低微和卑贱的。女子写诗填词,被看作是不光彩的事。特别是那些才高的女子,她们的才华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这对要面子的男人,无疑是感到羞愧难当。于是,有人心怀嫉妒,挖空心思来诋毁和贬低她们的作品,甚至是她们的人格。
  不知有多少想踏入文学殿堂的女子,偶尔间舞文弄墨,也只敢也只能是笑着对别人说,我只是玩玩而已。
  我手写我心,我词唱我情。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如《年年玉镜台》及《春已半》等篇,殊不让和凝、李珣辈,惟骨韵不高,可称小品。”
        我相信,
陈廷焯对她的评价是中肯的。言她词作骨韵不高,并不是说她的词写得没有水平。而是指没有李清照的作品雅人深致,情趣深远。因此,他后来在书的“卷五”处又写了:“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可亚于易安。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朱淑真是很聪明的,她在《掬水月在手诗序》中写道:“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耳”。还曾在一首《自责·其一》的诗中写道: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从表面上来看,她似乎是在为自己辩解和忏悔,说身为女子真的是不应该写诗。你以为,她的内心就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我看不是这样,她那都是蒙蔽别人的。谁又知晓,在那些寂寞的时光里,她正暗地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正坚持不懈地写诗填词呢?

  (2)她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女子。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朱淑真《菩萨蛮》

  说她扑朔迷离,是因为有关她的生卒年代、籍贯以及她的丈夫,历来都引起了很多的争论。
  有人说她生于北宋。明代钱塘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香奁艳语》:“与朱淑真同时,有魏夫人者,亦能诗,尝置酒以邀淑真,命小鬟队舞,因索诗,以“飞雪满群山”为韵。淑真醉中,援笔赋五绝。”
  有人说她生活在南宋,魏仲恭的《断肠集序》:“近时之李易安,尤显著名者”。
  有人说她是浙江钱塘人,持这一观点的人较多。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香奁艳语》:“朱淑真者,钱塘人。”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五》:“有记云:“绍定三年春二月望后三日,钱塘幽栖居士朱淑贞书。”沈雄《古今词话》:“《女红志余》曰:钱塘朱淑真自以所适非偶,词多幽怨。”陶元藻《全浙诗话卷。十九》:“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下里人,世居桃村。”
  有人说她的丈夫是一个市井乡民。冯梦龙在《情史。卷十三。情憾》一文中所言:“早失父母,嫁市井民家。其夫村恶可厌,淑真抑抑不得志,作诗多忧怨之思。”魏仲恭在《断肠诗集序》中所写:“嫁与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但也有人说她嫁给了一个小官吏。此根据是从朱淑真自己写的一首诗《春日书怀》中而来: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
  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
  不管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有一点是能够肯定,她的婚姻是极为的不幸。
  如果说,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是一种幸福。那她在正确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幸和悲哀呢?
  婚后不久,夫妻就出现意趣不相投,性格不合。朱淑真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发出感叹:
  鸥鹭远洋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她即便是璞玉惊华,奈何他身边的人不是一个能鉴玉识香者。
  她一面憎恨着不幸的婚姻,一边渴望能有一个理想的“萧郎”能带她脱离苦海。然而在那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时代,她的选择只能是要么忍辱认命,要么期待来生。
  爱与恨的纠缠,使她寂寞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最后就是关于她的死因,大都认为朱淑真是郁郁而终的。可也有人说她是投河自尽的。这个说法是从魏仲恭的《断肠诗集序》中所写:“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呜呼,冤哉!”
        其死,不能葬骨于地下?如果这段文字是真实记载的话,那带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个暗示呢?围绕着她的这些谜团,看来也只能期待以后的研究者,慢慢地弄个水落石出了。
  
  (3)她还是一位才色双绝的女子。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明代文学家陈霆在他的《渚山堂词话。卷二》一书中写有:“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
  魏仲恭的《断肠诗集序》中也写下:“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朱淑真也是多才多艺的女子。她除了诗词双绝,她对书画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她的书法,有“银钩精楷”之誉,她的很多作品曾被选入了《香闺秀翰》,这一部历代才女的书法作品选集中。
  她曾手书《璇玑图》一文,清朝学者王士禛还见过她的手迹,他在《池北偶谈卷。十五》的书中对此有记载。
  她善于绘画梅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后来还得到过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一副,并在画上题写:“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她一生写过三百多首诗,而保留下来的词却只有二十来首。但这些留珍贵的词作,每一首都可以说是精品。
  她写过一首《断肠迷》的词,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

  下楼来,金钱卜落;“下”字“卜落”为一
  问苍天,人在何方;“天”字“人”去为二
  恨王孙,一直去了;“王”字去“一直”为三
  詈冤家,言去难留;“詈”字“言”去为四
  悔当初,吾错失口;“吾”字失“口”为五
  有上交,无下交;“交”字“有上”“无下”为六
  皂白何须问;“皂”字去“白”为七
  分开不用刀;“分”字“不用刀”为八
  从今莫把仇人靠;“仇”字“莫”“人靠”为九
  千里相思一撇消。“千”字“一撇消”为十

  全词分为十句话,却句句写得是分道扬镳的意思。她一生的悲切与愤懑交织在一起,一生的爱和恨融入了其中。既抒发了自己怨恨决绝之情,又对薄情寡义的丈夫进行谴责。这首词叫绝的地方其实是,你把每句话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正好顺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  
  
  (4)她更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二》里写有:“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然规模唐、五代,不失分寸”。
  她性格刚烈,胆大倔强。她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句话体现出了她高傲不屈的人格。这种敢于抗争,不随波逐流的心志,还成为了当今很多人的座右铭和个性签名。
  李清照写过项羽的诗:“生当作豪杰,死亦为鬼雄。”她也写过很多咏史的诗。如《项羽》:
  自古兴亡本是天,岂容人力预其间.。
  非凭天与凭
逝,唯不前兮战已闲.。

  
  像她这样有见地,有才华,还敢爱敢恨,敢于冲破礼教的束缚,敢热烈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爱情的女子,于古代妇女中,还真是非常少见的。
纪晓岚在《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断肠集》写道:“淑真所适非偶,故多幽怨之音。旧与《漱玉词》合刊,虽未能与清照齐驱,要亦无愧于作者。”
     
 
香港学者黄嫣梨也说过:“对于这位女诗人、女词人,除了同情她的断肠情怀,赞赏她的横溢天才外,还要探隐索微,持公证正,给予她在我国文坛上应得的地位与评价。”
       由此可见后人对她的才华之肯定,评价之高,也是有目共睹的。

  质本洁来还洁去,只可惜,一代才女过早地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可悲的是,她死后,她的父母为了保全所谓的名声和惧怕流言蜚语,居然将她遗留的诗词四处找来清理焚烧。所幸,生前有一些诗词早已被邻人或者亲戚朋友所保存的就“幸免于难”了。
  还是得感谢那个叫魏仲恭的人,他对朱淑真当时是无比的赏识和怜惜。他将朱淑真幸存的诗词重新整理,命名为《断肠集》。这样使得后来的我们,才得以有幸能欣赏得到这位才女的三百多首诗和三十来首词作。
  
  封建时代里,女子多为不幸,作为才女却更是不幸。不知她们的人生命运,为何大抵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李清照的词,能给人以深情委婉的感觉,而朱淑真的词不忍细读,笔调多是哀怨凄恻,仿佛是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种种不幸。
    
  有多少心事,止于唇齿,掩于岁月。就一定有多少情怀,化了烟云,溶了水月。
  有多少女子,隔在时空,淡在烟尘。就一定有多少青春,逝如春草,葬如落花。
        。。。。。。
   

 

  三。姐写的不是词,而是寂寞:魏玩
 

 

图片


  

       她是北宋词坛早期的女词人,她生活的年代要比李清照早几十年。虽然她的名字鲜为人知,可是她的才华,是不容后人忽视的。
  清代江西著名诗人曾燠在《江西诗徵。卷八五。魏玩传》中记载:“玩,字玉汝,襄阳人,道辅姊,曾文肃布妻。博涉群书,工诗,尤擅人伦鉴,累封鲁国夫人。有《魏夫人集》。”
  她姓魏名玩,字玉汝,又称魏夫人,湖北襄州襄阳邓城人。生于宋仁宗宝元三年,也就是公元1040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享年63岁。
  顺便罗嗦一句,对她的名字,其实我一直都产生疑问的,这到底是否是她的真名?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称她为魏夫人的。因为这样称呼,一来有尊敬之意,二来听着也自个舒服,不像那个名字听上去,是那样的怪癖。
  她是文字家魏泰的妹妹,也是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弟媳。而她的丈夫,是宋徽宗时期的宰相——曾布。
  魏夫人跟随丈夫那是夫荣妻贵,她为了保持自己封建妇女贞淑的形象,当然是要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正是由于她的这种贤德的风范,还曾受到皇上的多次褒奖,被封为鲁国夫人。
       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相提并论,他在《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写道:“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此言虽有些偏颇,但说明了她在这位理学大师的心中,当时所占据有重要地位。
        还有明朝的文学家杨慎,在其《词品》一书中也说:“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观、黄庭坚争雄,不徒擅名于闺阁也。”这也足以肯定了魏夫人的才华横溢,词学史上,自然少不了她一笔。
  她一生保留下来的词作,今存有十几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一书中收录十一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书中收其词作四首。
  她的词作,多是描写闺情。词风淡雅,语句清新,画面感非常强。且常以借景抒情,特别善于营造意境来感人。比如:“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不过很奇怪,她写诗的风格,却又散发有一股豪气和一抹悲凉。如《虞美人草行》的:
  鸿门玉斗纷如雪,十万降兵夜流血。
  咸阳宫殿三月红,霸业已随烟烬灭。
  刚强必死仁义王,阴陵失道非天亡。
  英雄本学万人敌,何用屑屑悲红妆。
  三军败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
  香魂夜逐剑光飞,清血化为原上草。
  芳心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
  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
  滔滔逝水流今古,楚汉兴亡两丘土。
  当年遗事总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
  
  就像李清照写起词来凄恻婉约,而诗风开阔豪放。也应了王国维先生一言:“
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难怪清朝词学评论家陈延焯评论她时,便说了:“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夫人在豪迈之时,就连李清照也不能相及,但就总体而言,她的才学还是赶不上李大才女的。
       评价自然很中肯。即使魏玩的才华不及李清照,也不是什么丢脸面的事。因为那个李家女子已经是令人高山仰止在那,又有谁说敢与她相匹呢?


  如果说古代像她这样有身份的女子,不应该有那么多闺怨的话,那你还真的是错了。
  她和李清照一样,都是因丈夫在外为官,不方便随行,留守春闺度日如年。而且她的丈夫一出门居然就是三年,让她独自守在江西的老家,她又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她有一首《菩萨蛮》的词,是这样写的: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她词中都有哪些意象:绿水、青山、斜阳、楼台、鸳鸯、人家、红杏、柳树、柳絮。作者之所以描写出这些意象,那都有她的目的的。就像下棋的棋子,每走动一粒棋,都有它的作用。
  远处的青山、黄昏的夕阳,还有楼台,此刻都倒映在绿水里。可是,水中为什么会忽然就泛起水花呢?原来,她看见了一对鸳鸯正在水里相嬉追逐。在河岸的对面,有两三户人家。高高的围墙,也没有遮住一两枝红杏,爬出墙头来。
        我们看,这样的画面带给作者当时的感受,那无疑是温馨而美好的。不过别忘了,往往就是这样的意境,也最容易令人触景生情的。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且不说动物里的鸳鸯懂得如何戏水调情吧,就连植物中的红杏,也耐不住寂寞,纷纷探出头来观望。
       物且如此,人又何堪?
  很快,她的视线就转到了和丈夫当初分别的,植有几行杨柳树的那个地方。久而久之。这个地方早已成为了她的望夫路。这个地方,也正是她经常一个人去闲步散心的场所。三见柳绵飞,意思是说飞起的柳絮,都整整已经飘了三年,可她的丈夫却依然没有归来。
  有一首闽南歌曲,开头好像是这样唱的:“离开已经三年后,你煞有去无回头。”可惜她身在古代,这首歌在那个时候当然还没有写出来。不然,我想她肯定会经常去唱的。
  通过对这首词的简单赏析,我们又进一步见识了魏夫人的才华以及了解到她当时所处的环境。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抱怨,也不是一时而起的。那是随着时间不断的积累,随着日夜寂寞的煎熬所产生的。类似这样的词作,她还有很多。如《定风波》:
  
  不是无心惜落花。落花无意恋春华。昨日盈盈枝上笑。谁道。今朝吹去落谁家。
  把酒临风千种恨。难问。梦回云散见无涯。妙舞清歌谁是主。回顾。高城不见夕阳斜。
  
  《系裙腰》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窗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我觉得一个内心不管怎么强大的人,他都应该害怕寂寞的,尤其是长期的寂寞。
       清人青城子编著的《志异续编》中,讲了这么的一个故事。说是古时候有一个寡妇,当她每晚寂寞难耐时,她就将一百个铜钱洒落在地。然后,她吹灭了蜡烛,在一片漆黑中,她又再把散落的铜钱逐一摸起。如此年复一年,又日复一日,长达六十年。等到她死去后,人们才发现那一百个铜钱,个个都被她的手磨得锃亮锃亮的。
       一个寂寞女人的青春和柔情,可怜就这样都用在拭擦这些铜钱上了。
       也许魏夫人早已学会了如何忍对寂寞,也早已尝尽过孤独愁苦的滋味。但在那些流云飞烟的古老时光里,一个女子一生的美丽与哀愁,就这样付与了断井颓垣。
  窗外,寂寂的黄昏庭院里,我又看见了落红逶迤一地。忽然间觉得,它们原来是那样的幽柔而又凄美。

  听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读她们的词,寻找相似的灵魂。
  读这些女子的词,不仅仅只是为了感受一下她们的情感世界,是多么多么的丰富和缠绵。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要以一个现代人的尚古之心和人文精神,通过文字的交流转换出一个时光隧道来。
   只有这样,们才能够和她们畅所欲言。也只有这样,可以轻轻地去抚慰她们那一颗颗,曾经寂寞而伤痛的心。
        因为,谁的流年,又不堪惜呢?
  所以说,这才是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和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青若重写于2013年五月二号(待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