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杂思

个人日记


    
     前几日,寒潮突袭。连着一日一夜狂风肆虐,冷雨纷纷。杨花柳芽,一地狼藉。因为天气中少了阳光的味道,多了些阴郁寒冷,心情便也陡然低落。尤其邻居家院里那一株多年的杏树,每到春天总是迫不及待的开花,今年却深受其害。小小的蓓蕾尚未开全,就已经被风雨践踏的满地残花。一年只一次绽放,一年唯一次灿烂,就这样没有盛装便提前退出了春的舞台。好似不完美的人生,提前画上句号......
    又是清明节,没有散去的云雨,让我沉重的心更加濡湿。好像每一次思想都会挤压出沉甸甸的伤痛。流年苦短,父亲走后三年了,而奶奶已经是十周年。因为奶奶周年祭祀的缘故,妈妈三年来首次返乡,而且是提前三天,在风最大雨最大的那一天。那天的风雨像极了父亲临终前回故乡那时的天气。这让我不敢去猜想她的心理,不敢去询问。那是几十年沉淀的亲情与爱,我没有胆量去聆听。我只知道,当我再一次看到那个村庄,再一次走到父亲安息的地方,所有的记忆都被刹那间唤醒。
    父亲是方圆几十里公认的孝子,奶奶在世时年年回家过年,年年清明回乡扫墓。我们小的时候,总是他一个人,等我和哥哥长大后,便轮流陪着父亲。眼前仿佛还是几年前陪父亲回乡扫墓的样子,迎着清冽的山风,听着父亲缓缓地絮叨。也是一样的淡粉色的山桃花,金黄色的连翘。连绵的山峦,静谧的山路。那时候没有自己的车,下了公共汽车,还有三四里的路要走。而今我们有了车,却没有了爸爸的陪伴......雨丝凉凉的落在脸上,化作眼里的泪滴滴入心。
    家乡的习俗,一年一次祭奠,只允许清明节。别的时候是不准随便到坟前的。入土为安,在这里被演绎到最好。电视剧里,动不动就到亲人坟前痛哭流涕在家乡是禁忌,即便是周年祭奠也只能在家里。所以这唯一的一次就显得格外庄严,格外重要。村上很多外出定居的到了清明节也尽可能赶回来扫墓,祭祀先人。奶奶的十周年祭奠分了上午下午两次,衣服、被褥分次焚烧。乡规很严格,妈妈置备了全套衣物,小姑姑和大表哥他们各准备了一套被褥。我是外孙女也得准备一条被子,妈妈帮我买了一条太空被。老屋院里全体列席,几大包的的祭品由姑父执手亲自点燃。黑烟滚滚,气味刺鼻,十几分钟化为灰烬。说实话,我真的觉得很浪费,但不敢多言。我必须入乡随俗,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慢慢才能废除。否则他们单纯的心会因为没能尽心尽孝而把自己折磨死。将灰烬收纳,一行十几人拿上供品、花圈去到奶奶坟上。途中,乡亲们纷纷赞议,夸人丁兴旺,和睦亲善。我想,这也许才是清明祭祀的最终目的。摆供、培土、跪拜,一帮人挤挤抗抗。悲伤是没有的,孩子争抢着吃蛋糕水果。姑父说了一句谚语,让我们都呵呵大笑。“先敬儿孙后敬祖,留下后人好培土。”是啊,奶奶看着她的一大群儿孙,该多么开心。他们饱了,她才安心。做老人的哪个不是这样?不忘先人,不忘亲恩,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父亲没有进祖茔地,丘在东坡上,这是我一直很窃喜的事。在那里,向阳明亮,比阴冷的地下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每天和我享受一样的日升月落,一样的清风雨露。听鸟语,闻花香,少有寂寞。丘前就是田间小道,不断有行人经过。虽然我一年只来一次,但他老人家能时时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真好。每一次,姑姑、姑父、表哥表弟都会陪着我和哥哥给父亲祭扫,这让我深深的感激。他们帮忙疏通排水道、排气孔,做一切相关的事情。更多时候,我和哥哥是站在那发呆。如果不是他们,我不知道,我们俩会是什么样。我很想趴在透气孔那往里看看,很想对着爸爸说些心里的话,可我什么都没做,就在那发呆。爸,我来了,可就像一个傻子。我是不是很不孝啊?现在这个样子,我还能为您做点什么?我们离的很近,我知道,今天您一定很高兴。您是那么喜欢热闹,大家都来看您,您一定会像生前那样,露出难得的笑容。雨还在飞,爸,看见您最疼爱的孙子了吗?他在给您磕头,很腼腆,很认真。您也许不相信,聪聪说,爷爷死了不好,活着好。因为妈妈不让做的事,爷爷都让他做。您走那年,他才4岁,是怎样的血缘亲情让它如此念念不忘。爸,您的女婿、外孙也都来了。从前我们是一家人,现在我们还是一家人。爸,女儿也给您磕个头。请您保佑妈妈健康长寿!请您护佑您的儿孙平安!爸,我们走了,我知道您就在我们身后。
    离开家乡,太阳出来了,天地清明。

 




文章评论

家米丰

好有朱自清笔下散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