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经典》
 国学三讲
作者;陕西 chengqqc(qq395635475 ) 编辑 化茧为蝶(西窗听雨)
国学究竟应该指什么,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和定义,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来说,其主流依然是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为了使大家能通俗地了解这一主流文化,我把这三家学说的经典各取一些和我们现阶段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关系的内容做一解说,希望在共同的学习中能使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有一个了解,并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这样的想法,有了“共读经典”系列。“共读经典”之一是从道家的代表作品《老子》中选取了三十二章;“共读经典”之二是儒家的《论语》中的二十八句;“共读经典”之三是佛家(主要是禅宗)的公案二十例。----前言
“共读经典”之一
《老子》讲稿 这篇讲稿,希望能用比较简捷明快的语言和文字,让大家了解这部经书的现实意义。同时尽量提供一定的历史史实,以更好地解释某些章节,让大家避免学习理论带来的枯燥性和空洞性。当然要想更好的了解经书,不仅仅是《老子》,除了读经之外,还应该多读读中国的历史。我在这里所提供的历史记载,只是为了说明经和史的密切关系。 读史不可不读经,读经不可不读史。史离经则野,经离史则空。论史须以经为绳,论经须以史为据。
目 录 第一 ………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 ………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 ……… 道冲而用之 第五 ……… 天地不仁 第六 ……… 谷神不死 第七 ……… 天长地久 第八 ……… 上善若水 第九 ……… 持而盈之 第十 ………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一……… 宠辱若惊 第十二………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第十四 ………曲则全 第十五 ………企者不立 第十六 ………重为轻根 第十七 ………善行无辙迹 第十八 ………以道佐人主者 第十九 ………兵者不祥之器 第二十 ………执大象天下往 第二十一 ………将欲歙之 第二十二 ………反者道之动 第二十三……… 上士闻道 第二十四 ………天下之至柔 第二十五 ………名与身孰亲 第二十六 ………大成若缺 第二十七 ………为学日益 第二十八 ………知者不言 第二十九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三十 ………善为士者不武 第三十一 ………知不知尚矣 第三十二 ………信言不美
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解说] 不盈就是不满,只有不满才能容纳,海之所以纳百川是因其不盈;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也是因为不盈。相反,满了则不能接纳,不仅不能接纳,还会把原来有的溢出来。 人也一样。人如果让自己的成见充满自身,就不可能接纳别人的意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固执”。有一则禅宗公案说有个人求禅于一高僧,高僧没有立刻告诉他禅理(禅是不可说的),而是先给他倒茶,茶水已经注满了茶杯,可是高僧还在倒。于是这人就说:“师父,已经满了,你怎么还在倒?”僧说:是啊!你就如同这已经满了的茶杯,里面充满的是各种成见,我怎么能再倒的进去新茶水呢?” 所以学习也是一个道理,求学之前先得倒掉,让自己保持“虚空”。虽然能舍去成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解说] 老子在讲平等。他的平等观显然不仅仅是针对人,是一种大平等,他把这种平等放在宇宙体系里,而人,不过是整个宏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暗含着一个深意:人没什么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的高于一切。当我们不在偏执地唯我独尊的时候,才有真正的平等,才能和谐地发展。 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之所以不时地引用佛,儒,是因为三种理论观点到了高处,有趋于一致的倾向。其实,任何哲学理论都有类似的倾向。佛说:万物皆有佛性。差别只在于:“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是众生“。这是在告诉我们,万物本无差别,如果说有的话,差别也不在身外,而在于内心。基督教不也说众生平等,因信称义。 这里讲的“中“,很有点儒家讲“中”的意思――无过无不及。做事要彻底,但不可过了头,如:“画蛇添足”。现在讲和谐社会,所谓和谐,其实就是“守中”。明白那个“道”,也就是说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道”而行,就是“守中”。 有的可能会问:“道”在哪里呢?从哪里入手去发现呢?如果看不到,找不到,怎么能够“守”呢?的确,这是首先要探求的,我借用庄子的话来解释:道在矢溺中。话听着好象很俗,但说的却是白话,他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但凡涉及我们生活的地方,都存在道,如吃饭,穿衣,喝茶等等。太平常了,平常的让我们习以为常地忽略了。我们忽略了道的真正所在,却总是在道外求道。于是迷茫,于是觉得道不可及,于是道在我们的“追求”中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神秘。 它就在我们身边,否则是骑驴找驴。我们的错误在于忽略了自我的修炼,而沉溺于外物,于是便浮燥、迷茫、盲从,自己驾驭不了自己。 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解说] 这一章目的是讲养生的,但作为我们,应当看到对我们现时段更迫切的东西,那就是老子所讲的“根”的更广泛的涵义。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根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的根是什么?作为学生,我们的根是什么?孔子说:素其位而谋其政。我们是什么人,就应尽力干相应的事。所以,学生当然以学为要务,怎么学呢?这里就有一个体能和智能的分配问题,太急功近利则难长久;不投入身心则难成。老子对我们说:要保持长久的发展,应该如此:“绵绵若存”,似断实连的状态。只有如此,才能“用之不勤”。“不勤”当然不是说“不必勤奋”,恰恰相反,说的是“用之不尽”。 请勿复制
欢迎转载分享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