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闲游

休闲搞笑

 -------2014年的11月至12月,我连续看了好几本余华的小说,比如他的《活着》,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已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余华作品的写作背景大都选为解放初期、文革、改革开放这几段时期。特别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很逼近真实生活,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当然,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对性的描写略显露骨了点。我很喜欢余华刻画的各种人物。其个性鲜明,情感错综复杂,语言幽默,场面真实.....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外国读者的青睐,很多外媒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下面几段文字是我对余华作品一些肤浅的读后观感。没有别意,只为证实我真的读过余华几本书而已。 
 
1、 【我活着看完了】
 

昨晚在刷碗时,我脱口而出:贝贝,我终于活着看完了。
贝贝嬉皮笑脸的应道:你本来就是活着的,什么时候死过呀?
嘿嘿,原来这句话少了个“把”字。应该是我把《活着》看完了。

双十一那天,当别人都忙着为自己大淘小淘宝贝时,我家贝贝却悄悄为她爸妈淘了保暖内衣和羽绒服,外加几箱书籍回来。

我随便翻了翻上面几本,看到《活着》时,我马上眼睛就亮了。
《活着》,早就知道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在国外还获了大奖,但国内好像还没公映。
当今时代,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的了。

想起某些网友,连几百字的心情说说都没耐心看完的人,怎么能指望ta去读上万甚至数十万字的巨著呢。更何况人们对于电影的信赖,极大的减少了阅读小说的乐趣。

可是,不阅读原著,又怎能体会到书中语言的简练,人物勾画的精准神速,还有作者与生俱来的幽默呢?
看了《活着》,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比电影的特写还真实的映在我的脑海里。

书中主角福贵性格鲜明,经历复杂坎坷,年轻时我行我素,无法无天,目中无人,吃喝嫖赌,样样在行。很快就败光家业,气死生父。

中年时真的改邪归正了,却又接二连三在他眼皮底下失去亲人,晚年落得个只能与一只老牛作伴的凄惨下场。

面对如此落魄孤苦艰辛的命运,福贵仍能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缓语调说:“我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

这就是活着!
这就是《活着》的语言魅力。

《活着》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也很朴素,作者的力量就在于他的人物塑造和描写方式,他要让读者自己去窥探那些生活与他们如此不同的人物的心灵,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是小角色和风景的描写,也是寥寥数语就熟练的勾勒出来了。
比如十六七岁的“春生”被抓去当壮丁,途中被解放军包围,在前进不行后退不成的境遇中,生存就成了最大的眼前问题。

食物只能靠空运,当初空运来的是大米,可大米要煮熟才能吃,在那种只能躲在危险的战坑里不能动弹的 地方,柴火显然比米更难得了。国军后来改空投饼干,当人们都拼命去抢饼干时,机灵的“春生”却去捡或者去脱别人脚上的胶鞋。福贵不解,“春生”说,抢不到饼干,咱就捡鞋子,因为胶鞋可以生火煮饭啊。
就因此举,“春生”被我牢牢的记住了。

还有那个简单善良,听话照做,热情仗义偶也有些小我的“队长”,我对贝贝如是说,那个队长可以说是活着里最可爱的一个人。

其实“可爱”用在活着里很多人身上都很合适。

“家珍”是个可爱温柔勤俭贤惠的女子;“有庆”是个可爱憨厚的小子,他奔跑起来比刘翔还快,思想单纯,又十分孝顺听话,爱动物如己的好孩子;那个自小因病成了又聋又哑,漂亮能干,特别看重亲情的可爱“凤霞”;还有那个偏头翘肩善解人意的可爱“二喜”;还有那个不叫外公叫福贵,说话象倒豆子一样快的可爱小“苦根”……甚至那个见钱眼开的“胖妓女”;赌场使诈抽老千,后来取代福贵地主之位的“龙二”;以貌取人的“小仆人”;那闭错眼打枪的“国军连长”;那个教有庆体育的“胖老师”,他们的着墨虽都很少,却仍把“可爱”留给了我。

活着里没有一个坏人,或者说没有一个合格象样的坏人,不好的只是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活着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全部人生,他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时期,所有人物的命运都被推在这段特殊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活着真的写得太悲惨了,特别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意外之死,真的真的让人难以接受,但他又真实的发生了。

我到现在都没从《活着》里活着走出来呢。
可我至始至终的确还活着。

唉!贝贝,我告诉你,这活着现在让我想着想着又莫名的伤心了起来,细细又一想想,我又会感觉踏实起来。因为我是活着读完活着的!
-----2014年11月26日

  2、
【妙笔生奶糖】
听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还听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像还没听说过“书中自有大白兔奶糖”的哈。

就在昨天,我亲眼目睹了书中自有大白兔奶糖这一奇迹的出现。
因为《活着》,我爱上了余华的《兄弟》。呵呵!只要还《活着》,就永远爱不完哈。

《兄弟》的上部里,大白兔奶糖就是李光头和宋钢兄弟俩童年时嘴里的山珍海味。
六十年代的大白兔奶糖,我没见过,更别提吃过了。

但每每看他们“兄弟”俩那饿狼似的吃相,我也条件反射的一个劲的吞着自己的口水。
孤陋寡闻的我,搜索了脑中所有的记忆,也想不出大白兔奶糖该是个什么样子。

就在我午休到点,合上书页上班之际,脑海里还在不停闪现和拼凑大白兔奶糖的具体影像,尔后竟定格在兄弟俩一连口中含着四五颗还没剥纸的那夸张吃相的情景。

心里不停的自问:大白兔奶糖真有那么好吃吗?我要到哪里才能买到这个古董级的奶糖呢?
现在市面上好吃的糖多了去了,谁还有兴趣吃这个糖呢?

何况过去的很多东西都早已被淘汰了,谁还会在乎什么大白兔小白兔?

“刘姐,想什么呢,这么入神?给!大白兔奶糖!你两颗,我两颗。梅给的,听说是他朋友从远方快递给她的,中午你出去了,她还没来得及分给你呢。”

“哇!啊呀呀,哇塞!哥们,你真是我肚里的蛔虫,你怎么知道我在找大白兔奶糖?你又怎么知道我现在就好想看到或吃到这个糖?”

我顺手翻开书给她看:“哥们,这书中是不是常提到这个宝贝似的大白兔奶糖?我没骗你吧?你觉得神奇不?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呢?”

“丫的,这大白兔奶糖难道也会懂穿越之术?哥们,你看,你看,这本书里是不是有太多的大白兔奶糖呢?”我动作敏捷的继续翻书给同事看,好像白日里遇见了大聊斋一样稀奇。

“是啊,是啊,这也太巧合了吧?真是无巧不成书哈!”同事也惊讶的附和道。

“这个余华太神了,简直可以与神笔马良相比了。人家画鸟,鸟就会立刻飞起来,余华大笔一写一个大白兔奶糖,大白兔奶糖就立马出现在我眼前了。”

我眉飞色舞表情夸张的对给我糖的同事说个不停。

回家后,又把这事说给贝贝听,她也觉得十分新鲜。

哦,与其说大白兔奶糖会懂穿越之术,不如说余华能妙笔生糖呼?!

  3、 《情色难断兄弟情》

圣经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起初,余华的《兄弟》,只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构思,可是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后来篇幅超过了50万字。

我花了一个多星期才读完(一天读三个多小时,每天才看一百页)。我无论读谁的文字,无论何种体裁的文字,我都是很认真的一字一句的看,没看完的文字,或没认真读的文字,我是不会轻易写评论的。但只要读完的文字,我都会写上几句我内心最真实的话语。

《兄弟》是余华的又一力作,他的幽默,他的果断,他文字的犀利,语气的辛辣,他笔锋的狠准稳,这些过硬的功力,不是我等凡夫能随便效仿和模仿的。

余华他很擅长刻画人物,大都只需寥寥几句就能把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
兄弟中的主角李光头,他出口不是他妈的就是王八蛋,一层匪气十足的外表下,却裹着满肚子的侠肝义胆,顶着一颗超出常人许多倍的聪慧大脑。

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把李光头一步步推向了成功的最巅峰。

后因兄弟宋钢和他同时看上了一个女子,又都露骨的表现出重色轻兄弟,再因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宋钢在万念俱灰中走向了灭亡,宋钢在写给李光头的遗书中说:我们曾经是兄弟,就是生离死别了还是兄弟。李光头因宋钢一死,从此一蹶不振,武功全废,他从一个精力超旺盛的阳刚男人变成了阳痿男人。

写作真是一件很苦也很奇妙的事情,从狭窄开始往往会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是余华的总结,我本人也深有体会。

余华还说,无论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半部分,是文革中的故事,李光头和宋钢因父母的再婚有缘成为兄弟。兄弟俩在那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的时代双双失去父母,满街流浪,处处被人欺凌,食不果腹,命运不能自己主宰。

那么极其恶劣的环境,他们在游丝的夹缝中相依为命,逐渐的兄弟情深。
兄弟俩个性迥异,导致后来的命运也天差地别。

但他们那份患难与共的特殊情感,不知不觉烙在了彼此的骨髓里。

后部写的改革开放后的故事,这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
兄弟俩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沉默中爆发,在爆发中产生了连环爆。

兄弟俩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的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在恩怨交集和情色诱惑里自食其果。

《兄弟》里还有一个看点,就是李光头兄弟俩生活的那个刘镇,刘镇里有一群神一样的群众,无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家事天下事,怪事荒诞事,无中生有的事,只要到了刘镇神一样的群众那里,都可以一一化解,都可以尘埃落定,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哦,我明白了,原来群众的眼睛真的真的是雪亮的呢!
这个神一样的群众一直贯穿兄弟的始末,还在贯穿他们的未来。

嘿嘿,我突然又明白了什么,其实,这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群众就是时间。
因为时间是最公平的。

额!兄弟,手足情深的好兄弟,生离死别还是兄弟!情色难断兄弟情啊!
兄弟,记住,从窄门走,你就会越走越宽广,就会得永生!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123

余华的作品我没有读过,真是孤陋寡闻了,也许正如你说的那样——“想起某些网友,连几百字的心情说说都没耐心看完的人,怎么能指望ta去读上万甚至数十万字的巨著呢。” 不过,凡是让我感兴趣的文章,碰到了,还是要读的,比如一芳。[ft=#2f2e33,4,楷体_gb2312][/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