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手机日志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屈原生平: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知识百科:

    【法定节假日】2008年“端午节”被国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因此,端午节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下来的。因而形成了端午节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代时,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图为2009年7月29日,火龙舟在全国龙舟暨独竹漂邀请赛开幕式上表演喷火。 新华社发

    端午佳节将至,赛龙舟作为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民间水上体育活动。这项流传久远的竞技项目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寄托。人们除了在龙舟上激烈角逐外,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演绎龙舟文化。>>>端午节:龙舟文化的演绎(高清组图)

    【习俗——划龙舟】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龙舟竞渡(故宫博物院藏)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因地而不同。旧时西湖上的龙舟,长约四五丈,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和各式旗帜。中舱分上下两层,中舱下层敲锣打鼓,旁坐水手划船。船尾树蜈蚣旗。又如,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遍插旌旗,迎风招展,舱中鼓乐笙箫,粗细间作。两旁有划手16人,船头立篙师一人,执长篙,称挡头。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杨妃春睡”等节目。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图为2011年6月6日,在湖北宜昌秭归县举行的“游江招魂”祭屈原仪式上,一条象征“神鱼”的巨型龙舟载着“屈原”,在众龙舟的簇拥下亮相。  新华社发

    今天用来竞渡的龙船,已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分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同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7丈多,长则11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的龙,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栩栩如生。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船稍短,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将千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诗中提到的“标”即“标杆”,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标杆”上悬挂锦彩、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先到者先得。“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标又分“鱼标”、“鸭标”和“铁标”等。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并不容易。铁标重,抛落江中便沉水底,没有熟练的潜水本领,更是得不到的。因此,龙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龙舟竞渡今天已得到新的发展。龙舟竞渡已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自1984年起,“屈原杯”龙舟赛已经举行了10多届。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随后,亚洲和欧洲的龙舟联合会也相继成立,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每年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比赛,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均已成功举办多届。

【习俗——五彩丝、香囊】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2010年6月11日,辽宁丹东市民选购香囊和五彩线。新华社发(陈浩 摄)

制作和佩戴香囊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香囊通常以彩色丝布包裹朱砂、雄黄等有浓郁芳香气味的中药材料制作而成,大小形状各异,在中国古代有求吉祈福的意义,也曾是传递爱情的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香囊成为端午文化的承载物,其造型也不断推陈出新。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图为6月4日,在苏州山塘街民间工艺亭,顾客在选购香囊。王建康 摄

  端午节临近,不少苏州市民来到香囊店购买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中国质量报》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艾草、菖蒲和蒜】

    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的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崇信,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端午节里话端午 端午习俗解码(组图)

  爷爷给孙子涂雄黄

    【雄黄】

    其色橙红,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可治痛疮肿毒,虫蛇咬伤。

    俗信端午节时有“五毒”之说,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饮了雄黄酒便可以杀“五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但其实雄黄含有汞,是有毒的。还有一些地方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饮雄黄”习俗不再流行 雄黄酒有毒市面难见售卖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饮雄黄”习俗不再流行 雄黄酒有毒市面难见售卖

 

  龙舟雨下,端午节的粽香已经全城扬。从种类来看,如今的粽子真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不过,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粽子的制作方法却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北方粽子以甜为主,个头小,尖尖的三角锥形,多是简单白糯米,或者杂以赤豆、红枣、蜜饯类,蘸白糖食用,粽叶香浓。中原地区,粽子甜咸兼备,馅料也开始多样,比较有名的嘉兴粽,就有竹叶粽、艾香粽、薄荷香粽、火腿粽等。在广东,粽子个头增大很多,以咸为主,形状多样,糯米事先用酱油浸渍,馅料更是变化多端,比较知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咸蛋粽等,里面一般都会有腌过的五花肉,肉香扑鼻。

  但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传统粽子的烹饪方法似乎没有差异,只有蒸、煮两种。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据传有24种常用烹饪技法,比如炒、炸、煎、爆、熘、焖、炖等。难道就没有蒸煮之外的烹饪技法适用于粽子?当然有,而且不少。在广州,大厨们更是绞尽脑汁,集思广益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粽子,而且都相当时尚。别看小小一只粽,几口甚至一口就吃完了,厨师背后的付出,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