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月说词》
个人日记
紫月说词
填词一
酌调
网络之中,写诗填词者无数,而成词者更是不少。通观现在的词,有些不得不说填词的第一步就么有掌握好。那么第一步是什么呢?就是酌调。填词一
酌调
那么为什么要先酌调?又如何酌调?我们慢慢说来: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它本为歌唱而作。说白了词在古代就是歌词,而词谱就等同于我们现在的五线谱。正因为如此词调就规定一首词的音乐腔调的。
而我们选择填词,不是要去选择词牌,而是选择词的音乐腔调。这样填出来的词,方能音韵,感情和谐。
当然各个词调都有它特定的声情――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初学填词者要懂得如何选择它,如何掌握运用它。如《满江红》、《水调歌头》一类词调,声情都是激越雄壮的,一般不用它写婉约柔情;《小重山》、《一剪梅》等是细腻轻扬的,一般不宜写豪放感情。
又如:
《雨霖铃》《普萨蛮》《蝶恋花》《卜算子》《千秋岁》等易表达压抑凄凉的感情。而虽然同属于压抑凄凉,各词调又有不同之处:
《雨霖铃》缠绵哀怨,《普萨蛮》紧促转低沉。
《蝶恋花》幽咽调,《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急切。《千秋岁》凄凉幽怨、声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绝不能祝寿喜庆。
再如:
《鹊桥仙》《一剪梅》《鹧鸪天》《长相思》》《浣溪沙》易表达缠绵婉转的感情,当然也是有不尽相同之处:
《鹊桥仙》多用于女相会,描写感情。
《一剪梅》描写细腻轻扬的感情。
《鹧鸪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风丽之情。
《长相思》多怀旧,写女子,以声助得其双美。
《浣溪沙》音节流丽谐婉,可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是不可表达豪放之情。
更如:
《清平乐》《渔家傲》《贺新郎》易表达豪放壮志的感情。而《清平乐》,上片感拗怒,下片转为和婉。《渔家傲》拗怒,表达兀傲凄壮、爽朗襟怀的调子。《贺新郎》调高昂,宜表达慷慨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感。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拗怒:一直怒火】
而今人填词,懂音律者不多,我们很难从每一个词牌中读懂它的音乐性,一般词人不再为应歌而填词,以为抒怀达意,词同于诗,可以不顾它的音乐性,因之并忽略词调的声情。这种情形早在宋代就已产生:
如《千秋岁》这个调子,欧阳修、秦观、李之仪诸人的作品都带着凄凉幽怨的感情(秦观填这个调,有“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
我们看这个调子的声韵组织:
千秋岁的定格
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正所谓“填词”必须“选调”,原是选调的声情而不是选调的名字。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分辨每个词调的声情呢?
在词和音乐还不曾脱离的时候,有些论词的书籍,记载过某些词调的声情。最著名的是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它对《雨霖铃》、《何满子》、《念奴娇》等调,都有详细的著录,这是介绍词调声情最可宝贵的材料,可惜这类材料保存下来的不多。我们现在研究词调,只有拿《词律》、《词谱》等书作基础,仔细揣摩它的声情。大概可有几种方法:
一、从声、韵方面探索,这包括字声平拗和韵脚疏密等;
二、从形式结构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等等;
三、排比前人许多同调的作品,看他们用这个调子写哪种感情的最多,怎样写得最好。
这样琢磨推敲,也许会对于运用某些词调声情的规律十得七八。
但是,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掌握词调的声情,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词的内容,决不应死守词的格调而妨碍它的思想感情。
北宋婉约派词人周邦彦,尽管他精通音律,讲究声调,但是由于作品内容空虚,他的成就便远不及苏、门豪放派的作家。而苏、辛派作家作品因为有丰实内容,自然要求突破格律的束缚。所以我们揣摩词调的声情,不应为声情而声情,走上周邦彦一派的歧路。我们要能入能出,做到《庄子》所说“得鱼忘筌”的地步 。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一点。
还有,形式格调虽然有定而实无定,能活用形式格调的人,是作家。我们说某个词调宜于写豪放感情,或宜于写婉约感情,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并不排斥许许多多例外的作品。
譬如我们一般都说《满江红》是声情激越的调子,宜于写豪放感情,但是辛弃疾“敲碎离愁”一首说:“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是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写来书,从头读。”“风卷庭梧”一首说:“天远难穷休久望,楼高欲下还重倚。拼一襟寂寞泪弹秋,无人会。”何尝便不如“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又如《六州歌头》的声韵结构,无疑是沉郁顿挫的,从宋代贺铸、张孝祥、刘过诸作家所作可见。而辛弃疾的“晨来问疾”一首,韩元吉的“东风着意”一首却用它来写幽隐、咏桃花,声情又何尝不合。可见大作家能运用一种形式纵横无碍地写多种情感,而不会困于格律之下。
我们说选调,原要揣摩声情,但不能以揣摩所得的声情来衡量大作家具体的作品。反之,我们有时却要以大作家具体的作品为标准,来衡量某些词调的声情。一个词调用多种具体作品来衡量,可以有多种声情,如前举《满江红》、《六州歌头》是。(当然,首先要估定这首具体作品的价值。)古语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我们说词调声情,正要体会这句合理的古语.
填词二
一填词的原则:
1、根据题意,选择词牌。写慷慨激越之意,宜用句短节拍短促之谱,张显抑扬顿挫之势。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等,高阳台、齐天乐、八声甘州也可为之。欲抒发婉转缓曲之情,宜用长短句错落之调,以应低徊往复之需。浣溪沙、蝶恋花、木兰花,音节和婉,作者最多,宜写情,亦宜写景。从写诗转入填词者,不妨先用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玉楼春来练习,因为这些词调以五七言句为主,和近体诗的节奏相近。
2、填词要有襟怀。词中要有胸怀抱负。要有真感情、美的画镜、深的蕴意。要用心尽意,恰到好处。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必须是:情动于物,思起于兴,胸次郁勃,欲掩不能,而于稍事冷却,笔下谈来,不可强为之。为填新词强说愁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
3、“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词外求词之道,一是多读书,二是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蕙风词话)。入门之初,先辩雅俗。温厚和平,诗教之正,也是词之根本。
二、词的构成
词的核心构成是“境”“情”“意”。
境--就是词中的境象。其构成是:景、物、事、理。境是构成词章内容的因素之一,它既是词章的描述对象,也是物化情兴的载体。它位于词章的外层。境所用的事件、故事、景物、细节,看似外部的东西,但往往用它来刻画更深层次的内容。有的还是词眼所在。
情--就是性情。包括:情致、情感、情绪、情味。而小词最合适“情兴”。说它为咏情而设,一点也不为过。古人言情,本来是: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故“情”于词章乃是词心所在,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词素。它位于词章的中层。
意--就是词人所言的志意也。意,贵新、贵远、贵奇。现在我们一般说的意即“意蕴”,包括意旨、意图、意趣,它属于理念的范畴。而意于词之中,一般是或明或暗,不需直白。它具有美学的特征,由审美主体的词人与审美客体的读者来共同完成。意,代表着词章的中心位置的题旨,是词章立意中心所在。
“境”“情”“意”是构成词章主体的统一体,一般是不可分割的。当然除此之外,词的构成还有:境界、风度、文采、气格等。
三 依声填词的基本要求
1、词语居中,词腔界于雅俗之间。诗的腔调古朴典雅,曲的腔调俚俗油滑,词的腔调则在雅俗之间。倚声填词, 即求别与诗,也别陷入曲中俗调,乃为中正也。
2、词之妙,在于必得诗、曲之长,既要有清新的志意统领,还要有感人的事物境象。
阮郎归/严仁
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弄花喈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3、词要说得情出,也要写得景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要交融和渗透情与景会之意。
分析例词: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词的铺陈和主题要紧密结合统一。这是初学者的基本课所在。
5、情与理融,不滞于理。严羽《沧浪诗话》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就是这个意思。词是声情文学形式之一,所以不能专致于说理,情意切合,则理在其中。
6、词的语言贵清新。文贵高洁,诗尚清真,何况词呼?所谓新,就是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语意出新,使我们可解又耐读。
7、词必须形神兼备,首尾一气。
8、词忌三气:道学气、书本气、禅和子气(和尚回参禅人之气味)。
以上所述,将要求与原则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把握三点:
(1)、词者,写当时胸襟,淋漓尽情;
(2)、意蕴内涵,净化人心,是词至上之义;
(3)传神写照,事语精妙,雅俗共赏;方为好词。
四、词的内容要求:
1、形象思维应由感而发
词体应置于文学审美的范畴,坚持风骚形象思维,坚持比兴寄托的道路。切忌以文入词、以理入词、以义入词。词之内容应该是有感而发,它包括四层意思:
(1)呈自然之妙;
(2)显动态之趣;
(3)传艺术之神;
(4)创意境之美;
2、景事描写要自然、畅达
一个成功的词章不在于有奇特的文笔,深奥莫测的字句,而是要自然不造做,让读者看到的景、事、人、情浑然无间,互相浑融,谐合,恰到好处。故对初学词的要求就是畅达为上(畅达尽情),形象思维要流荡自然(生动形象)。可以言约之,或白描直寻,或托物比兴而不隔也。
如:易安词《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3、诗道如花,何况词呼?词有色有香,无香也有色!
词有词心,可以展示词人的生活与情感,是其酝酿之所,可以品味词人构思、立意、结构的全过程。词有词骨,姿色如花,可以给人以美感、快感,能够赏心悦目,令人赞美也!它植根于情上,事牵呼于德思,美涉于宜人之香色,而非关于理学家的“理”和道学家的“道”。
例词鉴赏: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简言之,词有色有香是因为:
(1)词源于生活,是形象思维之艺术;
(2)它需要词人情感的充分酝酿,把思想认知之形象投入,将审美意识的涵咏寄寓;
(3)经过剪裁、布局、篇章结构的周密设计,便宜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
(1)词源于生活,是形象思维之艺术;
(2)它需要词人情感的充分酝酿,把思想认知之形象投入,将审美意识的涵咏寄寓;
(3)经过剪裁、布局、篇章结构的周密设计,便宜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
这些是需要简单了解下的,所以作为单独的一节来说。
填词三中
填词三
关于词的【过片】
如何过片: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
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厂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 ”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 “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 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如何过片: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
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厂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 ”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 “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
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 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系。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
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 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 ”(“几人真是经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 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 ”(“几人真是经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填词三
关于词的 “起 ”。 【资料来自网络】
1、词之起--发端
(1)我们知道诗重发端,词也一样。要求起句见要见所咏之意,不可掺入闲事,或另入别意。而咏物词尤其不可,同时注意,词不可油腔滑调、浓妆艳抹,或是陈词滥调,《蕙风词话》也说过:词要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切切不可为之。
(2)长调词起处,必须笼罩全阕,紧扣词旨。现在我们作词,长调大多是“景语徐引”,到第二韵才约略到题,这种手法,往往会有“意浅笔弱”的感觉,此非起句的最佳手法。起处不宜泛泛写景,宜实不宜虚,起处便笼罩全阕,纵有它意也移挪不得。 如:张 先词《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上片是情中之景,下片是景中之情。起句写愁所生,结写恨余所想。起处笼罩全阕,紧扣词旨。上片倒叙。本是情人离去,渐行渐远,柳丝引愁,飞絮惹恨,从而觉得伤高怀远,无穷无尽。进而产生无物似情浓的念头。但词人一上来先谈由自己切身的具体感受而悟出的一般道理,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概括为“伤高怀远”。“几时穷”是问句,而下面却不作正面回答。却说“无物似情浓”,所以这“ 几时穷”乃是说无穷无尽。有“此恨绵绵无绝
1、词之起--发端
(1)我们知道诗重发端,词也一样。要求起句见要见所咏之意,不可掺入闲事,或另入别意。而咏物词尤其不可,同时注意,词不可油腔滑调、浓妆艳抹,或是陈词滥调,《蕙风词话》也说过:词要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切切不可为之。
(2)长调词起处,必须笼罩全阕,紧扣词旨。现在我们作词,长调大多是“景语徐引”,到第二韵才约略到题,这种手法,往往会有“意浅笔弱”的感觉,此非起句的最佳手法。起处不宜泛泛写景,宜实不宜虚,起处便笼罩全阕,纵有它意也移挪不得。 如:张 先词《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上片是情中之景,下片是景中之情。起句写愁所生,结写恨余所想。起处笼罩全阕,紧扣词旨。上片倒叙。本是情人离去,渐行渐远,柳丝引愁,飞絮惹恨,从而觉得伤高怀远,无穷无尽。进而产生无物似情浓的念头。但词人一上来先谈由自己切身的具体感受而悟出的一般道理,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概括为“伤高怀远”。“几时穷”是问句,而下面却不作正面回答。却说“无物似情浓”,所以这“ 几时穷”乃是说无穷无尽。有“此恨绵绵无绝
文章评论
一叶
浣溪沙 人前看似楚盈盈,来时无影去无声。烟云梦里肆飘零。 花名空著轻颜色,玄英四散老春情。二分尘土一分萍。
还乡河
[ft=,2,] 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有感 难忘少小读锄禾,明月床前故事多。 夜雨绵绵愁屋漏,晚风习习听蛙歌。 思从烈日田中酿,岁自轻霜鬓角过。 回首经年如梦逝,细加检点尽蹉跎。 疑与文辞似缺缘,枯肠搜尽未成篇。 才疏难为诗词赋,学浅只知勾股弦。 醉魄曾迷长短句,游魂误上仄平船。 登高更喜桑榆晚,吟得霞飞欲满天。 人间最美是相逢,别恨幽幽入梦中。 夜雨三更敲寂寞,灵犀一点降朦胧。 笛声客醉千山雪,蟾影花怜二月风。 欲问知音何处觅,凭栏犹唱满江红。 [/ft]
海市蜃楼
很实用!
九天揽月
[em]e100[/em] 谢谢!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