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头记》有感
个人日记
百家千姓皆说梦,桃花开谢几度逢?
梦里人遇梦外人, 春风秋雨一孤灯。
—— 题 记
梦里人遇梦外人, 春风秋雨一孤灯。
—— 题 记
这段时间,读了由霍国玲与紫军校勘的脂砚斋全评本《石头记》,一时间心里五味具杂,分不清辨不明具体是何种滋味,只觉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各成门派,终究不过是混碗饭吃。
百余年来,研红学派多矣,霍氏为有别于其他派系,特将己派取名为“石学派”,且与别的派系无异,皆奉己为正宗。
石学派的两大论点,其一,曹雪芹原作《红楼梦》有百一十回,后经反复增删,将后三十回特意一刀砍掉,只剩前八十回。其二,雍正乃曹雪芹用计毒杀。真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正不涉及当前之政治,怎么胡孱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来。
且说其一,此书曹先生十余载增删,若是他特意只留前八十回,在第八十回的最末,大概就不必留什么“且听下回分解”了吧?脂砚斋的批评都可以改之又改,就那么几个字,总有闲暇一笔抹去的吧?
从书中的几处点评,可知曹先生确实作有百一十回的《红楼梦》,至于为何变成了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的,待考。
说其二,霍氏凭空想象出林黛玉的原型名竺香玉者,从曹家的一名小戏子发展成雍正的皇后,并为了爱情与曹雪芹里应外合毒杀了雍正,结果大权却被乾隆阴谋夺取,竺受逼迫出宫为尼僧,后为曹生下一子,压力过大自杀,如此云云。
霍氏的最大本事,是可以将书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发挥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胆索引,无心求证,只要论点足够新颖足够有卖点,其所著的一系列《红楼解梦》能大热就足矣,很有点无知者无畏。
竺香玉如何凭空出世的?香玉二字,根据的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一个故事,小老鼠用分身法偷香芋的故事,香芋之谐音岂不就是香玉?且由此分身法断定十二金钗都是她一人的分身。那么竺字如何来的?据说香玉皇后的寝殿内挂有十二面画屏,画屏的内容皆为竹,竹与竺同音,岂不就是姓竺?
如此穿凿附会,如此地北天南,可为茶余饭后之一笑耳。
据霍氏说,《石头记》正面小说,反面历史,什么历史?即曹氏家族的兴衰及曹先生毒杀雍正的一段秘史,后引起乾隆的极大惶恐,命人销毁所有有关的证据,比如各种《红楼梦》手抄本及竺香玉皇后的档案资料。作为禁书之一的《红楼梦》在当时自然是要被销毁的,至于竺香玉皇后,历史上果有其人乎?
简单,让有关史学家查一查朝鲜的《李氏实录》即知。朝鲜,作为大清帝国的附属国,清室每次皇后策立或丧礼都会遣使昭告,李室也必载入史籍,无一例外。所谓竺皇后云云,在彼邦史籍中根本就查无此人,可见纯属虚构。李室心怀大明,一直以来就轻蔑清室,完全没有必要帮着隐瞒。
又据霍氏解说,曹毒杀了雍正,是想扶当时年仅三岁的竺皇后儿子上位的,以一展其胸中抱负,没曾想蛋糕却被乾隆给吃了,真真无稽之谈。乾隆名弘历,从小就被康熙看好,且被康熙带入皇宫亲自教读,雍正可说是“父凭子贵”,他能当上皇帝,与出了痘的弘历有很大关系。另,雍正元年,雍正已然存有密诏立弘历为太子,万一有什么不测,自有早已安排好的顾命大臣遵旨办事,乾隆阴谋夺位之说,根本就站不住脚。
至于霍氏其他的分析结论,倒颇有道理,譬如黛玉不堪谣言自缢而亡,香菱在黛玉之前病殁,宝钗忧郁死于雪中,史湘云后跳塘而死,妙玉被一老朽强霸成婚,凤姐被休不久死去,等等。
金陵十二钗可说家喻户晓,不赘言,且看看霍氏排的钗副 ——
金陵副十二钗:
甄英莲,尤二姐,尤三姐,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四姐儿,傅秋芳,张金哥,娇杏;
又副十二钗:
晴雯,花袭人,金鸳鸯,平儿,琥珀,紫鹃,白金钏,白玉钏,翠缕,彩霞,麝月,素云;
三副十二钗:
林红玉,翠墨,司棋,雪雁,茜雪,入画,秋纹,芸香,柳五儿,龄官,芳官,藕官;
四副十二钗:娇红,偕鸳,佩凤,秋桐,宝蟾,鲍二家的,多姑娘,云儿,瑞珠,宝珠,坠儿,智能。
至于评得如何,各有各见,见仁见智。刘心武甚至评到了金陵十二钗八副册,且前四副册多与霍氏的不同,尤其将十二小官列为四副册,窃以为比起霍氏的高明多了,真真很见功夫。
所谓石学派骇人听闻的论断,有博出位的嫌疑,与前几年某教授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相类。红评也看过不少,有说林黛玉后来被迫嫁给了贾雨村的,因了贾雨村与薛蟠投射的是雍正,这倒可以归为石学一派;有说贾府被抄后妙玉乘船逃难,被某王爷所劫,她愤而用计引爆船上藏着的火药与王爷同归于尽的;有说秦可卿是某犯事王爷的遗孤,避难于贾府,后恐事发悬梁自尽的;有说林黛玉一夜偶闻谋反秘事,知大难临头,于是投湖自尽的......各类评说端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相当精彩。靠这行吃饭,那没办法,必须如此,更多的却是将这些当成休闲式的谈资。
《红楼梦》之所以这么美这么魅力无穷,一则曹先生倾注了其毕生心血,一则因了书是残缺的,正如断臂的维纳斯那样总能引发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不论各派说的是公理还是婆理,且少些吵闹甚至攻击,多些理智与学术。
百年不绝说红楼,各说各法,只要不太过,还是很欢迎的。
金陵副十二钗:
甄英莲,尤二姐,尤三姐,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四姐儿,傅秋芳,张金哥,娇杏;
又副十二钗:
晴雯,花袭人,金鸳鸯,平儿,琥珀,紫鹃,白金钏,白玉钏,翠缕,彩霞,麝月,素云;
三副十二钗:
林红玉,翠墨,司棋,雪雁,茜雪,入画,秋纹,芸香,柳五儿,龄官,芳官,藕官;
四副十二钗:娇红,偕鸳,佩凤,秋桐,宝蟾,鲍二家的,多姑娘,云儿,瑞珠,宝珠,坠儿,智能。
至于评得如何,各有各见,见仁见智。刘心武甚至评到了金陵十二钗八副册,且前四副册多与霍氏的不同,尤其将十二小官列为四副册,窃以为比起霍氏的高明多了,真真很见功夫。
所谓石学派骇人听闻的论断,有博出位的嫌疑,与前几年某教授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相类。红评也看过不少,有说林黛玉后来被迫嫁给了贾雨村的,因了贾雨村与薛蟠投射的是雍正,这倒可以归为石学一派;有说贾府被抄后妙玉乘船逃难,被某王爷所劫,她愤而用计引爆船上藏着的火药与王爷同归于尽的;有说秦可卿是某犯事王爷的遗孤,避难于贾府,后恐事发悬梁自尽的;有说林黛玉一夜偶闻谋反秘事,知大难临头,于是投湖自尽的......各类评说端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相当精彩。靠这行吃饭,那没办法,必须如此,更多的却是将这些当成休闲式的谈资。
《红楼梦》之所以这么美这么魅力无穷,一则曹先生倾注了其毕生心血,一则因了书是残缺的,正如断臂的维纳斯那样总能引发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不论各派说的是公理还是婆理,且少些吵闹甚至攻击,多些理智与学术。
百年不绝说红楼,各说各法,只要不太过,还是很欢迎的。
文章评论
荷
[em]e179[/em][em]e179[/em][em]e160[/em][em]e160[/em]
茗
早[em]e177[/em][em]e177[/em][em]e177[/em]
零
[em]e112[/em]
莫空悲
历史无从考证,残缺的东西总能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所以魅力无穷!就是这个理![em]e142[/em]
雪魄云心
我也最爱红楼[em]e142[/em]
雨汐
呜呜,没文化,真可怕,我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