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志2015年3月5日——浅说黑白摄影之拍摄情绪

个人日记

撰文:上善若水
摄影:皓若 

    有两种动力在鼓励着摄影者追求他们的爱好,第一种是来自场控影像的满足感,第二种源自对完美工艺的追求。一旦前者得到满足,后者将取而代之。面对美丽场景时,摄影者禁不住举起相机拍下一张照片,似乎在景物与摄影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奇特能量。这种吸引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准确捕获瞬间的一刹那,会让摄影者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感。当摄影者按下快门的时刻,他与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第一种动力所在。

    第二种动力是一种超越技术范畴的非常神秘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因人而异,依据不同的个人,他可能是愉悦的,也可能是痛苦的。如果摄影者对捕捉瞬间的认知能把时间的碎片融合在一起,接下来的体验就是情绪的传达了。因为,毕竟只有极少数的观者能从照片中获得和摄影者一样的情绪体验,除非照片能向他们传达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被拍摄的场景就与观者产生了联系,而摄影者拍摄的瞬间就成为这种联系的纽带。如果观看者对照片的体验是独立的,没有受到任何对照片含义解读的影响,那么观者所得到的体验是最本真单纯的,并能无限接近摄影者所要传递的情绪。

    但是,如果要在影像中传达情绪,最重要的是影像必须来自摄影者内心深处。假如面对美丽场景,摄影者不能心存喜悦和激动,就不可能将这种喜悦和激动的情绪传达到影像中,而拍不出赞美自然的照片。实际上,只要使用好的器材,运用合理的技巧,精准构图,完美曝光就可以拍出一张漂亮的照片。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会发现这样的照片和在风景区买到的明信片一样,全是蓝天、白云和绿叶。

    当摄影者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进行创作时,是由个人情绪的敏感度决定他的处理手法,还是由被拍摄的事物决定他的情绪呢?事实上两者皆有。摄影者的情绪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在乡村野外。随着对这种敏感情绪更深了解的同时,摄影也成为了表达这种感觉的途径。当摄影者孤独地伫立在山谷中,注视透过云层缝隙照射下来的阳光,缓缓地在山谷里游弋,树木、岩石和农庄被依次照亮,然后又一次进入阴暗中。这时正是他放飞情感的那一刻,尽管周边无人,他可能依然渴望对别人说:“你看到了吗?你感觉到了吗?那就是我所要表达的!”

图片
 
    两张照片都有我的情绪在里面的。上图是对劳动者的歌颂,那么下图呢,是对乞讨者的什么情绪呢?

图片 


文章评论

梅雪

观者不受任何对照片解读的影响,是本真的,单纯的。有时候可能会去看,摄者是在什么情况或心情下拍摄的。大多数时候,喜欢直接看图片,如果图表达的胜过了文字,此时无语胜有声。

★云淡风清

乞讨者这一跪,成了名副其实的“拜金主义”。当然,你的情绪是什么,我还在猜想中[em]e132[/em]

暖暖的童话

好难哦!我在试着解读,一张平面的黑白照片,你赋予了太多的情绪,而别人又能读出几分呢?

香羽灵

这里,有太多的因素影响情绪。原本每次看到乞讨者会心生怜悯,并投币以表心安。后来当乞讨成为一种职业,面对乞讨的人,也就不一样的感觉了。

悠然

如此写下去,拍下去,可以出书了。

清秋

这种乞讨的场景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反应,或同情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乞讨者,或鄙视那些有劳动能力却以乞讨为生的人,但是无论是哪一类乞讨者,一跪就跪掉了人的尊严,难道人为了钱什么都可以不要吗?

四季

如若是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那白发老人应该颐养天年,现实往往差强人意,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返贫,天灾,人祸,或者人为设置的障碍,使百姓信息闭塞,无路可走可寻,不得而为,放弃自尊,跪乞,韩信忍的一时胯下辱,方有后来的人上人。

兰若

从图片看,宁愿相信这位白发老者的乞讨行为确实是出于无计可施、走投无路。

梅雪

对于老人和残疾人,因没生存能力而乞讨,表示同情。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干活而把乞讨作为职业,那是行骗,表示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