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学习

个人日记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宝林寺,在广东韶州(韶关)南华山),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慧能住在宝林寺,这次出来讲学),为众开缘(缘:梵语音译,意指良好关系)说法。师升座次(登台就座),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觉悟的本性。菩提:梵语音译,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悟;自性:自我的本性,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这里的讲法与儒家之人之初性本善,慈让之心人皆有之,现代讲人人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想通的),本来清净(孩子没有这么多顾虑,比大人要单纯快活的多),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顿悟之法,一点参透,心下澄明。顿悟教人从认知入手,一事通则事事通。渐修教人从日常生活入手,一点点主意,莫使本性沾染)。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专心致志的过美好的生活,原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正是中间过程中的机巧心思,让本来平静的生活多了很多尘劳烦恼。人在社会上总有自己的位置,此处与彼处并无差别,不生妄念,直心处事,就是佛的境界)

(人先天具有生物性,衣食男女,好逸恶劳。通过后天学习,逐渐有了社会性,社会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贪婪、怯懦、自私、懒惰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从物欲妄念中生发出来的恶劣品质。)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籍贯在范阳(今北京大兴一带)),左降流于岭南(五岭以南,今广东地区),作新州(今广东西南新兴地区)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今广东佛山一带);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南海佛教文化兴盛,慧能耳濡目染,已有根基,洽闻此语,心下澄明),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qí]州黄梅县(位居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尾南缘,三省交界,南临长江 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求做佛三字,是慧能的心里话,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大气坦荡,不扭捏,不怯场,一代宗师,出道之初就有不同凡响的气质。)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gé liáo,对南方人的贬称),若为堪作佛?”(弘忍当时一定有些吃惊,然后说句稍显苛薄的话调侃一下慧能)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第一句陈述,简明清晰地道出佛性普遍存在的特性。第二句是反问,面对大师侃侃而谈,不亢不卑,也是慧能大气自信的表现。正是因为知道獦獠与和尚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才有自信以平等的态度与大师交流)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几句在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印证和指引)。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领悟的快),汝更勿言,看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初看此段,以为弘忍与慧能不够坦荡。仔细想来,有恶人可能害人是客观事实,这一点在六祖获得衣钵之后,众人追抢可以看出。求佛是求取人生的道理,不是学习神仙法术,懂得了佛法照样可能被人追杀。在这种背景下的直接传授衣钵,不是坦荡,而是愚蠢。佛法不离世间法。学佛之后,人应该变得更有智慧,能够更自如地应对世事。五祖弘忍传法慧能,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而他的小心,也是能完成此次关键性传承的重要原因)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是生死),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报),不求出离生死苦海(生死轮回的苦海)。自性(自己本有的佛性)若迷,福何可救(修行福德怎么可能拯救你呢)

佛教修行的目的是脱离生死轮会,达到涅磐境界。无论禅宗六祖如何说,总不背离这项目标。而我看坛经,取其自心清净,当下即是佛土之意。只求此生,无望来生。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反观自己的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这里是指自身的佛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用想,直接说出来的,就是本心中最真实的意思。平时多修养,当事之时尽可以打开思想,真话直说,怎么讲都是合适的,思量前后,反而词不达意,越说越远)。若如此者,轮刀上阵(就是拿着刀上战场打仗的时候),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听到吩咐),退而递相(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清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胡乱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依靠指望)秀师,何烦作偈(可以看出,神秀在这里有很高的威望,很大的势力,结合后来众人追截慧能。从另一个角度,在没有明确规则的情况下,传承本就是危险的事,自达摩一下,禅宗代代相传,虽不平静,由于影响力不大,总算平安,五祖有门徒数以千计,势力大了,传衣钵这事也变的复杂起来)。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这样一种常见的痛苦),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说不必思量,言下即是,神秀思前想后,可见没有开悟)。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楞伽经里的经文故事),及五祖血脉图 (将初祖达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宗传承过程画成图 ),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这种心态,如何能成大师,也可以是虔诚,也可算是紧张)。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神秀的心理活动写的很真切,这一段的描写有些夸张,慧能可能把神秀的心理活动了解的这么清楚)。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觉悟成佛,故名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此说,仍为有我之境界。有我就有妄念,就不可能直心处事。虽然时时拂拭,还是难保不受困扰)。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其他人都不知道)。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宿:过去、前世。业:人的一切言行思想。障:障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水。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神秀的勤拂拭,还是执著于“我”,不想使“我”惹上尘埃。如此辛苦修行,总不能入自由的境界。要参透这一层,就要除掉关于我的妄念,这样才能自由往来,不畏生死)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是普通人如此修行,这可以不入恶道,而且对自己大有益处。不要幻想人人都有慧能的资质根基,所以最合适的途径是既修又悟,在修中悟,在悟中修。)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会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言下即是,这正是神秀所未达到的境界,凡有思想,便不自由,还是没有真正看透),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发现自己的本性。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自觉认识,万种事物和境界都达到同一而没有一点滞碍;一样真了,则样样都真,万种事物和境界都是相同如一的,相同如一的心,就是真实的。悟了就是一下子就把世界想明白了,人生与世界万物运行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本质的真理是永恒不灭的,悟了以后,在任何时候,处理所有事的时候,都可以体现出来,思想行动都流畅通达。把一件事想明白了,所有的事就都明白了,万事万物同一道理的心就是最真实,最本质的自性)。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就是真正觉悟了的自性啊)。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神秀滞于此)。

一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轻慢于人,就不是佛的境界。因为轻慢是比较心所致,归根结底是我的执着,世人的我执难道不是本心。佛言破除我执,便破除了烦恼。佛是中药铺,是教人不烦心的学问。世事通达了,便不会被认知的障碍所迷惑,做出错误的行为,给自己引来烦恼),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对人来讲生死是第一大事,任何事拿到生死之前都可以放下,在诸事面前,想想生死,便可以处理的更超脱一点),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无相),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刺史的佐僚,当时的寺院里有这么多官员,寺院也许是当时的文化活动中心),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听完了),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不能轻视别人,认识到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埋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如果轻视别人,就会由此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这样说话,是被慧能的说法震动,也有一点调侃之意)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旦了悟万法皆空,就不会沾染世俗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什么时候),使他肉身菩萨(虽是肉身,但精神上已达到菩萨的境界)。”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擦了一是为了保护慧能,二是认为此为上智之人的修炼法门,并不适合凡夫俗子学习),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偷偷来到)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腰里绑着个大石头,以增加身体的重量),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读书,做禅都不是修炼,舂米 反而是一种修炼,关键忘我,达到忘我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乃问曰:“米熟也未?(熟了是指舂好了的意思)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用筛子筛一下。这一段说的都是家常话,修行无非是吃饭睡觉。但又有言外之意)。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这一段太传奇了,佛门清净地,也需要这么多机巧,五祖传衣钵于慧能,只考虑悟性高低,没考虑资历地位。但这种做法不为世俗所接受,只能秘授衣钵,不得已而为之);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有的心念都不要受到外物干扰,就事论事,不为利益关系锁困扰,尤其要破除我执,只要不参杂私欲,行动就会自然通达),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是我的,也是世界的本质规律,一切万法,都要从这一原点出发来认识考虑)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大道至简,本质的规律是很简单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质规律是永恒的,科学的道理是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世界的本质规律,是科学无限接近所不能到达的,而人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却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也是禅宗不立文字的缘由所在),何期自性,不自具足(自性是完满的,不依赖任何其他事物),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本身是不会改变的,不因此人为过善,作过恶而改变),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生万物,一个道理明白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理解)。”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如来有十种称谓,其中一种叫调御丈夫,‘调’是对情绪来说的,‘伏’是对烦恼来讲的,能调,就不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能伏,就不会受负面情绪影响。凡夫没有能力调伏,所以情绪、烦恼常常发作,而佛则能够把情绪化解为智慧)、天人师(如来十号之一,意为天和人都尊佛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顿悟之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佛教术语,即一切有感情、有见闻觉知的生命。可译为众生,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被称为无情。有情众生由于业的差别,可分为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前三者情感多于理性,称为三恶道;后三者理性多于情感,被称为三善道),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众生没有超脱有情,所以难脱因果报应的循环;后两句说超脱有情而觉悟后就能达无性亦无生的佛教空谛境界,即凭着个人感情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有果报如影随形,抛开个人私心,没有在因地下种,才可以得到最终的解脱)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信物),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真正的道理是教不会的,需要他自己觉悟,自己了解。学生学习亦是如此,老师可以交给他们知识,却无法直接赋予其智慧)。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诸佛所传,老师所付,无非本体本心。本体即本心,即所谓的佛性,或者道。而本体“不可说”,不可用文字传承,只可以心传心,故曰“密付”);衣为争端,止汝勿传(前几代相传因为禅宗影响力不大,衣钵只算是信物,随着禅宗的发展,此衣钵已成为地位的象征)。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指怀集县,“会”指四会县,都是广东省的县名)

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今江西九江),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老师说:应该是我度你呀,慧能说:迷的时候要老师来度,觉悟的时候,可以自己度自己了。可见真正的人才是不用教的。而助人觉悟才是最好的教育。这需要有耐心,需要通透地了解人性,还需要眼光和胸怀)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佛法的兴起是要经历许多磨难的)。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岭之一)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格外努力希望参的透、寻的到佛法),为众人先,趋及(赶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此处不像衣在人在的愚莽之人,足见慧能之智慧通达,不会为空相而执着。佛绝不是蠢人,在各种危机面前都能通达流畅,应对自如)。惠明至,提不动(拿不动这衣服,这里有点传奇),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在盘石上打坐,隐的不慌张,出来很坦然,稳稳地在石上打坐,这里不能用自信,既然不著于我,则对所有结果都能坦然接受,这样才有这份从容淡定)。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杜绝一切俗缘,不生一点俗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此时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吗)?”

(慧明此时也有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四品将军学佛法,不为名利只为求得真谛,而追截五祖传人,是对佛之大不敬,既已劫到,自己所为是善是恶,他自己也矛盾,紧张的连衣钵都拿不起来了,恰好此时,慧能让他不思善,不思恶,放下心中那块大石头。沉重的负担陡然卸下,惠明当即开悟。)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除了刚才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别的密意吗)”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说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来观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儿了)。”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惠明后改名道明,以避慧能之讳,并下岭劝退追来了的僧众,独往庐山香炉峰布水台结庵而居。三年后,道明来到袁州新喻县蒙山,住持灵隐寺,创建西华禅寺,大倡玄机,广弘佛法,一音宣讲,万人咸悦。自从道明定居蒙山以来,新喻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建佛寺,遂为江西佛教大山。

惠能后至曹溪(广东韶关市南),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今广东新会县),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隐居了这么久,一是因为师傅有嘱托。二是一个修练成熟的过程,艰难的丰富的生活加深了他对佛法的理解),时与猎人随宜说法(与猎人说法的过程,也是他后来成为一带宗师的前期准备)。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仍可以智慧的坚守。智慧的坚守是一种能力)。”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不能总是躲着)。”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

(印宗(627-713),唐僧人。俗姓印,吴郡(今苏州)人,生即茹素,长而出家,通《涅槃经》。高宗咸亨元年(670) 在京都盛扬道化。上元中敕住大爱敬寺,辞谢不赴。游行观采,至黄梅东山,向弘忍大师咨受禅法。过岭南,遇六祖惠能,问答之间,深诣玄理。东返故里,刺使王胄置坛请其传戒,先后度人数千百。又赴天柱、报恩诸寺,置坛度人。博学能文。著有《心要集》,今佚。)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完整的说法是:人心感受到风吹幡动。幡是表象,风是动力,心是感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最终都会成为我们的感知。站在世界的立场上,我是微乎其微的一粒微尘,站在我的立场上,世界不过是眼前的一片幻想,调节自己的感知,不产生情感倾向,就不会种下因果)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详细询问佛法的深奥含义。征:召集,责问、询问的意思),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慧能把佛法变为自性,所以可以高度概括,深入浅出,不受经文理论束缚)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黄梅的祖师在付托传法时,有什么指示教诲 )?”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只说如何认识自性,没有讲如何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谓曰:“为是二法(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二法,对立之法,分别之法,而佛法是统一之法,无分别之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即奸淫、杀戮、偷盗、大妄语四重罪),作五逆罪(指五种极恶之行为,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及一阐提(佛教称断绝善根之极恶人为一阐提 )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举善根为例,说明佛法不二,即没有常与无常的分别,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蕴(又称五蕴,人对世界的五种感知,即色、受、想、行、识 )之与界(十八界,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具体包括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明白了解)其性无二(一般人看到了分别,而智者知道他们的本质是统一的);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这种统一不二的本质,就是佛法)。”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对自己的谦称)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

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开始传授)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这难道不是多少劫的缘分吗?)?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能够听到上面的顿教法门,和慧能得法的由来)。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自己的智慧)。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各自让自己静下心来)。闻了,各自除疑(要各自去除疑惑,就好像听佛和祖师亲自讲说一样),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1:神秀与慧能

当年五祖弘忍门人才济济,堪为人师者有十大弟子,首先英名远播的就是神秀。他是一位极博学的僧人。公元700年,以99岁高龄被召入朝,武则天亲行跪礼。神秀被尊为“两京法王,三国帝师”,706年,神秀去世,长安城“送葬僧俗,数逾十万”。

南顿北渐的矛盾是后代弟子的夸张,其实慧能并不排斥神秀。《坛经》云: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韧,悟人顿修。可见顿渐只是针对不同资质人的修行方法。神秀也不排斥顿悟,在强调“时时勤拂拭”的同时,也强调“一念静心,顿超佛地”。

慧能最大的过人之处,不在顿渐之分,而在于他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第一次见弘忍时,就明确表白“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獦獠与和尚不同,佛性何有差异?”。他不讲外在形式,将坐禅修行寓于日常生活,所谓“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顿悟成佛说否定了自身以外的经典和权威,强调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使繁琐的仪轨和浩瀚的典籍失去了意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佛教简单化,适应了平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2: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

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盘思想。最能体现般若特色的是《心经》、《金刚经》,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于破除“佛法”,以臻于无住生心的境界。般若类经典讲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对俗界的厌弃,却难免使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无所栖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从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涅盘经》是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般若明无我,涅盘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盘说一切众生有佛性。般若说色即是空,涅槃讲空即是色。正是般若“真空”与涅盘“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为圆满的体系。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大家)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教导正道的人叫善知识,教导邪到的人被称为恶知识),菩提般若之智(觉悟的智慧),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内心物语,外界影响至人心迷。在种种幻想面前,容易被大众舆论,各种条规所蛊惑,忘记了常识),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开示指导才能认识到自性,了解自己,才会有尊严和勇气)。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人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对本质的认识能力是有差别的),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让各位都有觉悟的智慧。会做事是聪明,对事物的本质看得清是智慧。认识问题靠智慧,解决问题靠聪明)。志心谛听(专心至志地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觉悟的智慧),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说食物的名称是不会饱的,说人生的道理是不会成佛的),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认识到本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知道一个道理很容易,但是要治住这颗躁动的心很难,所以不能满足与看,还要坚持去读,像做功课一样,每天要花一些时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如果口念心不行,好想法会像火花一闪,稍纵即逝,只有日日奉行,才能融入身体)。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通过不断的阅读,达到心口相应的境界,使自性逐渐明朗,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读经不是输入教条,而是帮助自己发现本性,让本性更自然的流动,那就是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大到极处即是虚空,就可以忽略所有细小的差别,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人心即是世界,世界广大即是新量广大,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固着于生死,是对时间虚空广大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世界的本源是虚空,没有一个物体是真实存在的,人的精神世界也是虚空,没有任何一种道理,规则理论是真实存在的);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自性真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界虚空,但可以变生万物,空有一体,既不可以执着于有,也不可以执着于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佛教说大千世界中每一个世界都有须弥山,此世的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是一样的,看到有能了解空的本质,看到空则知道妙有变化),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能了解到自性之中包含着世界的一切法则,自性中所包含的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但它并不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佛通晓一切,却不一定可以制造一枚铁钉),万法在诸人性中(从更高的视角看万事万物没有太大差别,从医学角度,总统和平民没多大差别,从基因学看,人和苍蝇差别很小)。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如果能不执着于善恶是非,不被这小小事小非所阻滞困扰,就是大,就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作出判断),故约‘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佛教传入中国,为了适应众人,所以变化出不同的形态,目的都是让人过的更好,对于不善于理性思考的人,就教导他念经以求往生,通过精心读经的确也可以息止欲望,平静生活。对于乐于思索的人,则教之以理论,让他们通过学习,认识本质),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这样也不是有生命力的人),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心的容量非常之大,这里的心是指我们的真如本性,生而有之的智慧),遍周法界(包含体现在万事万物当中);(它的作用)即了了分明(是让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变得清清楚楚),应用便知一切(只要用本性来作判断,就能知道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心灵和身体都没有滞碍),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智慧由自心生,从外界是学不来的),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真性情要自己修炼)。一真一切真(能看明白一件事,就能知道所有的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要想大事,行大道,不走旁门佐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之下,都能保持智慧,用大的心量,理性的判断),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用水有波浪和水常流通形容此岸与彼岸,十分贴切,有波浪意味着有阻滞,水长流意味着无挂碍故,妄念不起则会脱离因果循环,达到无生无灭的境界),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知行合一,有想法就去做,就是真性情),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前面说一念智既为般若,这里讲一念行,自身等佛,可见佛即为,理性思考,立言立行的人)。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凡夫与佛,烦恼和菩提,本体是一致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凡夫与佛只在一念之间)。前念着境

文章评论

疯婆阿丑

[em]e134[/em] 有点儿晕眩,不敢妄加评论了[em]e14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