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老师的那些话

领悟生命

最近疯狂的迷上了孙正聿老师,一个真正的大家却从未以“家”自居,听他讲课才知晓什么叫“境界”!择其部分妙语,摘录如下:
 

《关于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

广义的文科,是一种思想中的现实,或者说是一种思想中的时代。理论有三个基本的向度,一个是向上的兼容性,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提炼、结晶和升华;另一个是任何一种文科理论都有时代的容涵性,都是思想中的时代;第三,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逻辑的展开性,都表现为一个概念系统。

当代社会思潮,可以概括为五句话,叫作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

歌德说过一段话,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成长

范式转换说到底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

古代哲学是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而直接断言存在,近代哲学是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去理解存在,而现代哲学则是从思维和存在的中介即实践、语言等等去反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我把搞文科概括为8个字:功夫、学养、悟性、境界。没有专业系统的功夫,没有广博知识的学养,没有很高的悟性,没有强烈的人格的魅力和境界,文科是搞不好的。

理论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不是概念系统的不可能称之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

为什么你是专业的?因为你操作的是一套概念;他是业余的,他操作的是一套名称。列宁说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阶梯支撑点,是具有丰厚的历史内容的。

读头疼的书才能达到专业!

真正的概念是蕴涵着一套背景知识的。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你不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说了些什么。那你还说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所有文科科研,第一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概念系统,第二是隐含着的东西,就是隐含在概念之中的背景知识。所以普希金说,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所以普希金说,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

没有一个自为的过程,你总是自在,那你怎么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呢?

文科的研究要三面向,三跳出, 面向本文与悬搁本文,面向现实与拉开间距,面向自我与跳出自我。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论才能看到什么样的现实。

专业的阅读应该做到“看到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阅读不仅要记住知识,还要培养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

我们有的博士生,用谁都听不懂的话在讲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我们应该用谁都听懂的话讲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道理,伽达默尔讲合法的偏见,振聋发聩。我们所有的认识成果都是偏见,又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都是合法的偏见。

我把文科的评价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五个标准:解释原则的创新、概念框架的构建、背景知识的转换、提问方式的更新、逻辑关系的重组。我看到我们所谓的文科研究,好多都是第五个层次——逻辑关系的重组。表现在书上,都不是著,甚至都不是编著,而是编。

研究生学习就是寻找理论资源的过程,多读一点经典的书。

从来造成困难的都是思维,思维把不间断的东西间割断了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因为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和理科恰恰相反,理科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

历史、现状、问题、对策。这是公文,不是论文。公文是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论文是把一个道理讲明白。所以论文在于论证,论证在于逻辑。所以我最强调论文的逻辑之美。

文科要达到的是一种境界,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

文科研究最根本的一点,一个前提就是抑制不住的渴望。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你是要研究这个社会、这个人类,如果你仅仅从自己的一己私利来进行研究,你不可能把问题看清楚。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首先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一种渴望。

现在提倡教授上课堂,这是什么道理呢?不上课堂是什么教授呢?教授不就是老师吗?老师不就是讲课的吗?你的自我实现不就是在课堂上吗?

你选择了一种职业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我们选择了文科研究,选择作为一个学者、一个职业学者而不是业余学者,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为学术而学术,就是通过研究学术你才存在的。

要有难为自己的韧性,我认为文科研究的过程就是和自己较劲的过程。

科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从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而哲学以科学提供的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科学是形成关于世界的思想,而哲学是对科学所形成的思想的反思,因此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只有当哲学无家可归的时候,哲学才真正地四海为家。

正是因为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有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心态,有这样一种和自己较劲的韧劲,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在研究的结果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常人所难以体会到的这样一种美的体验。
                                       
                                       
《哲学与人生》

哲学:“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哲学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

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那么人生呢,它也是自然。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然而,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它恰好超越了这个自然!把自然而然的世界改造成了一个对于人来说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这才是人!

人和动物都是一种生命活动,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

我们只有能够成为人,才能够成为某种人,才能够去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去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去扮演某种特殊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

什么叫作神话的世界?神话的世界是自然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宗教的世界?宗教的世界是世俗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艺术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是无情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伦理世界?伦理世界是小我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科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是经验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哲学的世界?哲学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就因为他心中有老子、有孔子、有庄子,有孟子,养我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为什么小人常戚戚呢?因为他只知道张三李四,矶矶喳喳,尔虞我诈,蝇蝇苟苟。

没有选择的标准,给你什么标准就是什么标准,你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是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你们现在的生活,我把它叫作一种失去了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

什么叫科学?科学给予我们一种普遍必然性的认识,从而对经验世界作出规律性的解释和预见。科学的世界是一个超验的世界,超越了经验的世界。


读书的境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两句名言,一句叫做“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更问题更重要”,另一句叫做“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到学校里边是来学习知识的,但知识能否成为你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批判地、反思地去进行学习。文学家莱辛有一句名言:“与其记住两个真理,不如弄懂半个真理。”所以我国的大学者王国维也谈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句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登高望远,博览群书。第二句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意思是用处恋人的那种热情去读书。这总还容易,难的是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要想能够获得真知,就必须是见人所未见,发现人所未知的真知。文学巨匠歌德曾经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知识少才有准确的知识,知识多了就会有自己的独立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在学习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树立一种反思的意识、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理论学到手、学活,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内容、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孙正聿《孙正聿讲演录·赞美理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