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代的吃那年代的事

个人日记

<一>
今天不经意的就想起来小时候,我们农村孩子一见了家里来亲戚就特高兴,因为来亲戚家里就有好吃的了,平时基本吃不上的鱼,鸡蛋,妈妈都会做好端上桌了,特别贫穷的人家还会特意去人家借油,我记得我们村上的三婶有时会拿着一个小瓷碗来我家借油,说孩子大姨来了要不大舅来了,也炒个豆腐,白菜粉条什么的,平时不吃油的,都是腌咸菜就饭还得省着吃,那时候好多人家如此过的。


条件好的人家来客也可以有四个菜招待,鱼,豆腐,炒个辣椒爆鸡蛋,再加一个蔬菜。记得我家里经常来亲戚,妈妈娘家人多,姨表亲几十口,都在县城,每逢县城来人我妈就特别高兴,风风火火眉开眼笑,话也格外多起来,喉咙也高起来,好像要让全村人都知道她娘家人来了。紧接着就是赶忙去床席子下面拿钱。一个绢头包裹着的一卷花花绿绿的毛票,一年到头就放在那个老地方。钱往身上一揣,赶去河滩买鱼。有时拎回来的是斤把重的鲤鱼,我们那里叫红鱼,有时是一篾筐小参鱼,这鱼刺少味鲜。鱼下锅,妈妈喜欢在鱼锅里的锅沿贴上一圈锅贴,待鱼好了,锅贴也熟了,那锅贴薄薄的柔韧且有嚼劲,我总喜欢先咬靠近鱼汤汁的一边。
老爸也是急忙骑车赶集。,买几样菜回来,要是来个喝酒的男客,老爸会买回猪耳朵切一碟子,和一些炒花生,他们一边剥花生一边喝酒,每喝一口就听见他们嘴里"滋滋"的声响,那酒盅很小,估计可盛两钱酒,酒壶是那种锡匠师傅手工打造的。我坐在桌边,老爸总会放一把花生在我面前,我剥着花生,吃得满嘴喷香,听着他们聊天,老爸健谈,不论客人是男女老少,也不管是目不识丁还是文化人,他都有话题,谈古论今,天生嗓音洪亮,热情好客,总是不时听见他叫客人吃菜喝酒,高谈阔论间常常伴随着很爽朗的笑声,惹得邻居都听见我家的热闹,总有大婶大叔过来串门探望,过去都家家没有院子,伸头就看到左右舍,抬脚就到邻居家。爸爸酒下肚,脸膛有点红起来,话似乎更多起来,盛情招呼邻居大叔坐下喝两盅。
我妈在烧菜的空档也会不请自来,端起老爸的酒盅,一杯酒一口就干了,夹起一口菜塞嘴里,转身就去忙活,客人再劝喝,她摆摆手回道:"我从来都是一盅头一口头".这成为她的一句老话了。"。那当时语气动作历历在目,用现在话说:好有个性,好直爽毫不做作!我是不是随她?突然觉得妈妈当年好年轻啊!在她那样年轻的时代,我怎么就没有好好仔细的看看她呢,如今看着老态龙钟的她,听着她吃力而不平稳的喘息,看着她床边的氧气瓶,我只能在回子里拼命的看她看年轻的她!


<二>
再有就是亲戚家或是本家族有婚嫁喜事了,我们的传统风俗是必须邀请一对新人来家里做客,我们家乡土话叫"跑短趟",跑短趟要吃一天的,过去农村都是一天吃两顿。这一天主家会有丰盛的菜待客,同村的成年未婚女孩会被邀请为陪客,作为陪客是很开心的,那一天都不用在家干家务,还可以大饱口福,又可以看看新娘子。
再来细说"跑短趟",一般要亲自去新娘婆家请带,而且必须要起早,去晚了新人就被别人抢先带走。那时候结婚大多是在过了农忙季,八月半过后直到年底,所以带跑短趟也都在翻过年正月,为了利用家里的一些过年特意省下的荤菜,每家都想早点去把短趟带了,就完了一桩心事,否则带晚了家里的菜就坏了,又得重新置办,哪来钱啊,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从正月初六开始,新娘新郎开始出客,亲友多的至少一个月就没有懒觉睡,每天五更头就有人咚咚敲门,公公婆婆就先穿衣下床招待来客端茶倒水寒暄,然后就隔着窗户喊小两口起床,小两口十分不情愿的嘴里嘟嘟囔囔的也起床了,男的滴呱新的藏青色中山装,格子围巾,头发梳得滑倒苍蝇;女的红缎子棉袄红围巾绣花红棉鞋,一个人造革小包,里面放进两条糕两把糖果。路近的可以陪客人再坐坐,路远的二三十里路的天蒙蒙亮就要随客人去了,男的骑车,女的车后面坐着。初几天很开心,吃香喝辣的,久了也吃腻了,但是人情来往老风俗,拒绝邀请是要被怪罪的,身不由己的事。

到了那主家刚好天亮,主家妇人已经在和面拌馅了,家家请客早上都是亘古不变的饺子汤圆,饺子一般是大白菜粉丝馅,很少有猪肉馅的,汤圆都是芝麻红糖,里面伴着大油。新娘要嘴甜勤快,主动过来帮忙,尽管主家会客气推让,也不能闲着,人家嘴上不说,背后会说你不懂事说你懒。农村妇人就那样,爱嚼舌头。过会儿,家里会陆陆续续过来一群陪客女孩,都刻意的打扮了的样子,新衣新裤,花枝招展,女孩子大婶大娘的叫着进屋插手帮忙干活,擀皮包饺子围了一桌,主家妇人就去烧火。女孩跟新娘还不熟,只是按辈份礼貌的称呼一声,或是互相笑笑就算。
早饭一般人家不讲究炒菜,弄一碟子辣椒蒜头末末倒上酱油蘸饺子就可以了。永远难忘的是那汤圆,轻轻一咬,一股浓稠的汤汁流出,香甜满嘴,鸡蛋大的汤圆我一顿可以吃掉三四个,另外一大碗饺子,还要喝点汤汤水水的,现在想想不可思议,一个小女孩肚子怎么盛得下那么多东西!


早饭吃罢,一大桌子人打牌的看二层(看二层指围观者)的,嗑瓜子闲聊的,女孩子打毛衣的,纳鞋底的,一屋子嬉笑怒骂很是热闹。我会摊开一本杂志或是小说在角落里静静的翻阅,不识字的长辈们不懂我看的什么书,直夸我很用功。


午后这顿饭往往在一点多钟开始做,剥葱拍蒜,拣菜洗菜生火倒油,两三个女孩帮忙,两点钟来钟便香气满院,拉得我们鼻子不住的嗅着。
主人喊着开吃,打牌的赶忙将牌放下收起,清理桌子。大家都抢着端菜上桌,先是下酒菜:一碟花生米.一碟咸鸭蛋.切成片片的梨,红色的炸糕。接下来就是一盘鱼端上来,鱼都是年前买的草鱼,腌制起来。鱼肉夹起来成块,口感柔韧有嚼头,很香。萝卜是最佳的配料,那是让人吃不厌的东西,鱼因它而更鲜,它因鱼更爽口。

然后就是苏北传统的猪肉炖粉条,色泽恰到好处的红,猪肉和粉条融合一起,干而不焦,粉条绵软有筋,猪肉胖瘦各半,入口肥而不腻,这历来是桌上的一道硬菜,老百姓只有过年才吃上,我们作为客人是不好意思多吃的,夹了两筷就假装说油腻吃不下了,其实谁都可以一人吃掉半碗。

还有桌上少不了的是陀子(tuo),不知道这字怎么写,就这音,书面语叫圆子,圆子有萝卜丝的,也有豆腐拌肉末的,油锅里炸过七分熟左右,凉了储放,配菜是大白菜,要吃的时候,拿一些放入配菜里一起烧,也是非常讨喜欢的苏北特色菜。价廉味美!

最后就是用两个软菜凑数了,韭菜鸡蛋皮,豆腐茄子之类,反正能够凑满六个菜,就是很有面子,人家问起来某某人家几个菜,说六个热菜,人家会称赞"不孬,恩不孬!”

这里猛然想起还有一道不能不说的苏北硬菜,而这道菜只有婚嫁喜事才有,而且必须有!平时任何人家都吃不上,而且一般主妇也不会做,只有厨师才会,名菜叫"素鸡”。
家有喜事了,厨师三天前就请到家,首先要做的就是素鸡,素鸡与鸡无关,怎么做的本人也外行,原料应该是面粉和猪肉末,反正端上桌了是一片一片整齐的一碗,十来人一桌,可以一人吃到一两块。
如今回想,几十年来,大小饭店山珍海味,再也没吃过比素鸡更美味的菜了。不是苏北沭阳人不会懂,而且只有九零年前出生的人才会知道才可能吃过。这道菜早已早已登不上台面了,它也许永远成为记忆了,它将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小小的代表,它曾经包含着人们多少的欢笑也包含着多少的辛酸。



文章评论

此去经年

素鸡我印象深刻!当时觉得是天下最好吃的菜了[em]e102[/em]

写得太好了,那个年代风俗习惯就是这样

我喜欢这样烟火味道的文字

吹尽狂沙

总喜欢先咬靠近鱼汤汁的一边 突然觉得妈妈当年好年轻啊 不识字的长辈们不懂我看的什么书,直夸我很用功 猪肉炖粉条 素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