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画传》
手机日志
东坡画传
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九日出生
谏遭受奸臣迫害的故事,苏轼望着母亲说:“如果我长大了变成范滂,你容许吗?”
母亲道:“儿能当范滂,我就不能当范母吗?”,苏轼从小便受到爱国爱民的教育。
04 苏轼十二岁时,一天在屋后和几个小朋友挖地游戏,发现一块光滑细润的异石,
他高兴地将石捡回家,磨成一方墨砚,用它来磨墨习字,从此他的书法不断进步,
08 同年四月底,因母亲病故,苏轼兄弟奔丧回家服孝,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
全家(父苏询、弟苏辙、妻王弗等)由眉山赴京师,水陆兼程历时四个多月,饱赏水光山色。
09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小儿苏迈赴任陕西凤翔府判官,弟弟苏询接着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苏轼、苏辙兄弟告假回家,悲痛地护送父亲和王弗的
11 熙宁一年(公元1068年)十月,苏轼(三十三岁)在眉山续亡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二十岁)为妻。十二月苏轼携家人赴京,在朝廷史馆(皇家图书馆)任职。
12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事”(副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和
13 熙宁二年至三年二月之间,苏轼前后二次“上皇帝书”(九千字),陈述对新法的
意见,未得到神宗的支持。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七月,他乞外任,离开京师,到
14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买了一个十二岁的歌女王朝云为
15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太守任内,时值中秋,柔顺贤淑的夫人王闰之
见苏轼心里闷闷不乐,便在厅备下小酌,苏轼说:“今晚月色明媚,还是移席在杏花树下一起
赏月吧!”,夫人陪苏轼饮酒道:“如此明月夜,对酒当歌,还是叫朝云弹唱一曲助兴吧!”
16 朝云能歌善舞,欣然答应,她敬慕、同情苏轼,心知老爷心境不好,便手抱琵琶将
17 苏轼被悠扬的歌声和明媚的月色所感动,深情的说:“这首《江城子》词是我去年
冬猎时写的,还是让我写首新词!”他沉思一阵,立即挥笔写成一首《水调歌头》。
18 夫人和朝云旁边看边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最后读到“但愿人
19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太守,八月间洪水暴发,河堤被冲毁,淹及徐州
20 苏轼立即来到城门边,对老百姓说:“人心浮动,谁来守城!大家要齐心协力抗御
洪水,只要我苏某人在就决不会让水淹徐州城!”并吩咐州吏派人分头劝说富户回城。
21 苏轼又动员武卫营官兵保卫徐州城和老百姓,苏轼亲临抗洪前线,指挥加固堤围,
22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太守,朝廷御史李定、舒禀、何正臣等,
从苏轼历年来反映人民呼声的诗词中断章摘句,指控他“妄自尊大写诗讽剌新法”等罪名,
23 元丰二年七月八日,苏轼入狱囚五个多月,造成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24 神宗临朝亲自过问这个案子,舒禀等举诗为证,说苏轼有意攻击明主,神宗说:“朕
却看不出这些诗与我有什么关系”,神宗便征询王安石意见,王安石说:“苏轼是当代
有才华的人,哪有盛世杀才士的道理!”,神宗说:“王卿言之有理,此案从轻发落。”。
25 苏轼出狱后被贬为湖北黄州(今黄冈)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初居城东定惠院,
后迁临皋亭。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冬,又迁去城外的黄泥坡,建了几间房屋,因在
26 苏轼官奉不多,生活困难,托朋友向黄州府要来十亩军营地,他和家人躬耕于东坡
27 东坡纳朝云为侍妾,过着快活的日子,由于深入实际,接近群众,他的作品内容不
28 元丰七年至元佑二年(公元1084年-1087年)苏东坡先后在常州、登州任太守,在
朝廷任“中书舍人”得到英宗皇后的重用,提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著名学者最高职位)。
29 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司马光等人掌权,他们废除一切新法,东坡提出应“较量利害,
参用所长”,却遭到司马光的横蛮拒绝,引起东坡不满,说:“真是司马牛!司马牛!”。
30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秋,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当地经常有疫病发生,苏东坡
亲自带领大夫给百姓治病,而且筹集了两千串钱,并把自己积存的五十两黄金捐赠出来,
31 苏东坡亲自邀请有经验的老农和地方人士到西湖实地勘察,作出治湖计划。并带领
群众浚湖挖泥,筑成一道长堤,沿堤种上花木,湖中种植菱角、荷花,后人称为“苏堤”。
32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苏东坡调任颖州太守。好友赵德麟从杭州专程来访,
送来杭州父老的 许多礼物,并对苏东坡说:“现在杭州百姓安居乐业,为颂扬先生德政,
许多人家里挂了你的画像 ,城里还建了生祠”苏东坡感慨地说:“为民谋利自是为官本分!”
33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至次年八月,苏东坡升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
34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八月,太后逝世,年仅十八岁的哲宗执政,改元佑为绍圣,
苏轼被罢去 礼部尚书,调任河北定州太守。妻子王闰之亦在此时逝世,时年四十五岁。
苏迫、苏过是她所生 。
35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章敦任宰相,新党执政,苏东坡以“毁谤先帝”
之罪名,被贬为 “宁远军节都副使惠州安置”。他对朝云说:“此去岭南瘴疠之地,长途跋涉,
使你受苦,吾心不 忍,清自便吧!”。朝云垂泪劝慰:“自夫人辞世后,
照料学士的担子全落在妾身上,就是跟你到天涯海角,我也心甘情愿”。
36 年迈五十九岁的苏东坡把次子苏迨(二十四岁)遣回宜兴田庄,只带小儿苏过
(二十二岁),朝云和两名老婢,经历五个多月艰难的水陆行程,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来到惠州。
37 苏东坡到惠州后初居合江楼,詹范太守和父老百姓对他热情接待,使苏东坡感到很
愉快。除了静 坐读书外每日陶情山水,观赏风景,引起他许多遐想,仿佛眼前就是蓬莱仙境,
他吟咏《寓居合江 楼》诗:“海山葱胧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
38 一天惠州太守詹范带来酒肉探望苏东坡,苏东坡高兴地与太守饮酒畅谈说:“詹兄,
你真使我有 他乡逢故知之感啊!”,詹范也诚挚地说:“子瞻兄,酒逢知己千杯少,
难道我还怕受你的牵连吗 ?”两人开怀大笑。
39 冬去春来又到了初夏,一日罗浮山长老邀请苏东坡品尝荔枝,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坐
轿同往,长老 早已恭候,陪同苏东坡父子游览荔枝园并品尝鲜荔枝。苏东坡见景抒怀
吟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长老说:“先生云水襟怀,出口成诗,可敬可佩。”
40 苏东坡好友苏州定慧寺的卓契顺,得知苏东坡远谪岭南,不辞劳苦千里来惠州探望,
还带来苏辙 、苏迈和一些好友的信,苏东坡读着一封封沾满汗水的书信,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41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秋,一天晚上朝云默默愁坐,苏东坡爱怜地问道:“阿云,
你在想什么 ?”朝云叹道:“别人一次次升迁,可是学士一再被贬,不知何缘故?”,
苏东坡听了摸着肚皮哈哈大笑道:“你猜猜这里装的是什么?”朝云会意地苦笑道:
“原来学士肚子里装的是不合时宜的东西。”
42 一日苏东坡与朝云闲坐,看窗外落木萧萧,有悲秋之意,就叫朝云唱自己写的
《蝶恋花》词,当 朝云唱至“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泣不成声。
苏东坡亦老泪盈眶,用衣袖替她拭 泪说:“我方悲秋,你又伤春矣!”
43 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七月,朝云染病卧床不起,苏东坡心里悲痛,坐在床边扶
着她说:“得 你万里追随,情深意重,累你生病我心何忍”,朝云微睁双眼说:
“服待学士二十三年,三生有幸 ,今过早与你诀别......”,接着低诵道:
“......如露亦如电......”七月五日朝云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四岁。
44 苏东坡悲痛万分,将朝云葬于西湖孤山之麓,后栖禅寺僧在墓的上面筑了一亭,
按朝云临终时诵 的偈词取名“六如亭”。苏东坡含泪写了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诗》: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 生断后缘.....”。
45 朝云去世后苏东坡寝食不安,常常不能入睡,一天晚上他梦见朝云回家为孩子喂乳,
衣衫皆湿, 苏东坡询问,得知朝云涉水渡过西湖同他相会,心情更是凄苦。
46 一日,苏东坡约了詹范太守和栖禅寺僧希固同游西湖,看到群众往西山斩柴割草
资助筑桥,以寄托对朝云的思念。
47 过了几天,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和詹范太守来嘉佑寺探望苏东坡,在坐谈中苏东坡
谈到前些日子过 河行人不慎溺死水中,便提议在西江支江上造一座新浮桥,以利交通。
他愿将皇帝御赐犀角带(玉 带)捐出来,资助建桥费用。苏东坡关心百姓疾苦,
48 苏东坡偕邓守安、希固等亲临现场指导,并发动群众建桥,半年多后,便将东新、
西新二桥筑成 。城中百姓欢欣雀跃,设宴喜庆两桥竣工。苏轼欣然命笔作《两桥诗》,
描绘了当时的情景:“父 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樽。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49 苏东坡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疾苦,为惠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寓惠三年,先后写
诗一百七十二 首和五十多篇词文,如《荔枝叹》不但艺术水平高,而且深刻揭露和评击当朝
50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年高六十一岁,他在白鹤峰买了几亩地,建筑
了房子,准备在惠州度过晚年。他在《纵笔》诗中写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之句,时任宰相的章辛得知后恼火地说:“子瞻尚尔快乐话耶?”于是又节外生枝,
51 绍圣四年四月的一天,詹范来为苏东坡送行,翟秀才、林行婆等老百姓也聚在江边
相送。苏东坡 向大家一一拱手含泪告别。众人想起苏东坡到惠州后,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
52 苏东坡携小儿苏过走到码头,乘詹范太守预先备好的小船,遥望孤山王朝云墓,
忍痛告别了惠州 百姓。江边群众不愿离去,挥手致意说:“苏学士,多多珍重呵!”。
53 苏东坡与阿过到广州后,又乘船到梧州时,听说弟弟子由(苏辙)也受到株连至雷州。
两人相遇 于藤州后悲喜交集,兄弟情深,一同步行至雷州,苏东坡与子由流泪告别。
54 大海茫茫,群鸥飞翔,苏东坡站在船头心潮起伏,默默念道:“天涯何处无芳草!
55 苏东坡来到海南儋县后,当地黎民帮他筑起了房屋,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美丽
的海岛上,经常 到老百姓家中聊天,群众对他热情招待,有时他还背着大酒瓢,
56 有一日,苏东坡走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民家里借了笠帽,足穿木屐而且归,
农妇及小孩哈 哈大笑,村犬亦汪汪吠叫,很有情趣,后人画了一幅《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
57 苏东坡同儋县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看见当地群众生活困难,很多青少年无法
上学读书,便 同父老商议创办了学校,自己亲自执教培养了不少人才。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
58 徽宗即位,太后摄政,改号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四月,苏东坡遇赦北返,
七月二十八 日在常州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次年闰六月二十日,其弟苏辙遵兄遗嘱,
与苏过扶柩迁葬于汝州郏城钧台乡(今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后来苏辙也葬在这里,
连同苏询的衣冠冢,世称“三苏坟”,植有数百棵古柏,今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 苏东坡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因而得罪了权贵,几经贬谪,生前道路坎坷,死后亦
毁誉无定,而 广大百姓却一直崇敬这位文学家,至其逝世六十九年后,
南宋孝宗才追谥苏东坡为“苏文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