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 梁启超 -----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们: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他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惹尘埃
神秀曰: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悟性如光
有人问佛祖:
“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他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
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你看见吗?”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他仍然伸手不见五指,
只好说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佛祖说:“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
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回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道:“您为什么自己参拜自己呢?”
观音菩萨回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
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
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
所以看你像一尊佛;
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
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
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
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
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
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
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
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
这伟大的祝福,才是生活的至理。
芥子纳须弥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
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
“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
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
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
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一切的禅理,有时从事上去说明,有时从理上去解释。
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
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
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
那么这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
三千芥子藏吾愁,愁到极处转成空,不空也是空。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
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
“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放下
以前,有一个修行人,双手捧着一束鲜花,
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来意,
便问:你今天来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讲:
世尊,我只是个修道人,我什么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诉他:好!你既然是来求道,那就放下吧!
于是,修行人就把花放下,双手合十。
佛陀又告诉他:再放下!
修行人觉得奇怪,
于是,把两手也放下,
佛陀又说:还要放下!
此时修行人不解地说:
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还有什么要放下的呢?
佛陀说:你有求的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当下大彻大悟。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
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
“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
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
“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