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清平乐
《清平乐》原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名。调名来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沈括说的“雅乐”是指战国以前的古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诗经》。“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歌词经流传后成了当时的乐府诗。“燕乐”是指隋唐时代流传的中原音乐,随着历史的延续和区域的扩展,融合了各民族的音乐而成的新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起初多半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短句体,当时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即唐宋词。
“清商乐”是指“清商三调”。相和歌中有“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
据传,742年(天宝元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80多岁的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一见他,就把李白比做被天庭贬谪下凡的神仙,“呼为谪仙人”。然后就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很高兴。喝完发现没带钱。贺知章就把身上用黄金做的小乌龟抵作了酒钱。贺知章是八十多岁的一个著名的老作家,是一个大官,请李白吃饭喝酒。也有一些资料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非常地喜欢。总之,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不但政治地位高,在文坛上地位也很高,所以李白马上就在长安声名鹊起。
于是,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供奉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流传下来的诗名就叫“清平调”,为何叫“清平调”呢?大概是因为唐玄宗喜欢“清调”、“平调”而恶“瑟调(侧调)”。【王灼《碧鸡漫志》:“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
既然是“择上两调”,那么乐师李龟年为其二人弹奏的乐曲就是“清调”和“平调”,吟唱的歌词当然就是李白的三首新诗,因而李白的诗冠名为“清平调”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看来,前面提到《清平乐》词牌名来由的第一种说法是错的,因为取“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冠名的是李白的“清平调”的三首诗,而非词牌《清平乐》。这两者完全是无关的,李白的“清平调”的风格是沿袭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清商乐),而《清平乐》却是长短句的“曲子词”。
《清平乐》调名来由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
所谓“应制”,《辞海·应制》:“旧时指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李白待诏翰林之时,处于宫廷侍从的地位,应召写一些应制供奉之诗是不可少的。《全唐诗》有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据《本事诗》所载:“即应玄宗诏命之作。”所以《清平乐》调名来由是李白作应制词后被用来冠名的说法是可能的。《清平调》与《清平乐》 都是李白的应制作品,前者用的体裁是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后者用的体裁是“曲子词。前者因为用“清调”和“平调”歌咏而冠名“清平调”。那后者又是因什么而被冠名为《清平乐》的呢?
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考“清平”二字云:“《鉴戒录》载五代时陈裕诗:‘阿家解舞《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温庭筠《清平乐》辞:‘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
由此可知调名中“清平”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而是指一种舞蹈的名称。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乐强盛,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的:“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据《唐书》载:南诏有清平宫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专司朝廷礼乐。如果杨宪益所说属实,那么这“清平乐”词名的来由与历史上的南诏国的南诏乐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与南诏国发生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阁逻凤的南诏国打败了唐朝,阁逻凤统一了整个云南,成为雄才大略的一代南诏王。他令人撰文,详述天宝战争的原因、经过,并着重言明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将其刻制成巨碑,这个碑就是云南最大的唐碑――德化碑,于公元766年立于王宫门外。安史之乱后,唐朝也重新调整对南诏的政策。于是,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时来大理,与南诏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下,叛唐43年的南诏又与唐重修旧好。次年唐德宗又派御史中丞袁滋前来南诏,重新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
如果词调名《清平乐》确是因南诏乐而得名,那么始作者决不是李白而另有其人。因为,南诏与唐朝重修旧好时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而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全唐诗》写有《清平乐》词的作者除李白外,还有李煜、温庭筠、韦庄、尹鹗、毛熙震、欧阳炯、孙光宪、冯延巳。他们当中必有一个才是《清平乐》的始作者,毕竟由民间先写成再流传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作为应制作品才会迅速流传。
综上所述,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
李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
宋张辑《清平乐》词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易名《忆萝月》。
元张翥《清平乐·寄山居道人约看杏花》词有“明朝来醉东风”句,故后人更名为《醉东风》。
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2、南乡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多咏江南风物。
按敦煌卷子内的舞谱,《南乡子》当为舞曲,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可见《南乡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后来才用作词调。
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 认为《南乡子》来源于此。而近人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密云:“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式与‘竹枝’体一样。”
《白香词谱》载:“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是古地区名,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当时北面是益州,南面是交州,东面是荆州南部,西面是诸部落(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吐蕃尚未建立)。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国的一部分。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归晋后,南中版图归属晋代,晋亡时,许多有才学的人隐居于此。
《南乡子》应该是流行于南乡一带的民谣曲调,不排除是隐居于南中的高士所作。调名来源据《白香词谱》说:“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但是如果调名取于欧阳炯的“路入南中”,那调名就应该是《南中子》而不是《南乡子》,何况欧阳炯所作的词调名已是《南乡子》了,可见欧阳炯是依《南乡子》的曲调填的词。
我们知道唐教坊许多教坊曲都是乐工收集的民间曲调,这些曲调名一般都保留原地名。《南乡子》就是采集于南乡的曲调,“子”是曲子的简称。原来的“教坊曲”是没有歌词的,文人为使曲调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于是依曲填词,最终形成了“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南乡子》本是舞曲,文人配上歌词后被后人仿效,于是就成了特定的词调了。最早为《南乡子》作词的是欧阳炯和李珣。《花间集》载此调,计欧阳炯八首、李珣十七首,所咏皆是南方风物。
欧阳炯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南乡子》始作词调另一个人李珣(约855-约930),字德润,生于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生卒年月不详。李珣的先祖是波斯人,其父随唐僖宗入蜀。李珣少年时很有诗名,以秀才豫宾贡,事蜀主衍。国亡不仕。李珣词风清婉,他作的《南乡子》十七首写南方风土较具特色,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50余首,载《花间集》及《樽前集》中。
《南乡子》本为单调,五代人填此调字数有增减。冯延已将原调添作双调,成今体的五十六字体。
元代马钰《莫思乡·继重阳韵》,依律即是《南乡子》
元代诗人侯善渊写了七首《仙乡子》,依律即是《南乡子》,所以后人把《仙乡子》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元丘处机有《好离乡》词二首,依律即是《南乡子》,所以后人把《好离乡》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清人蒋起荣有词名《蕉叶怨》。 所用谱即《南乡子》。后人将《蕉叶怨》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元代虞集将《南乡子》和《一剪梅》二调组合而成的词调,名《南乡一剪梅》
此词牌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延巳、李珣俱本此添字,属添字体。
这个词牌个人更喜欢辛弃疾那首,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鍪,音móu。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
43、卜算子
相传唐代骆宾王作诗喜欢用数字,人称“卜算子”,词家遂用为调名。(见《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故称骆义乌。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赋《咏鹅》诗,被传为佳话,时称神童。父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今山东济南东北)令。可惜父亲早逝,生活窘困,母亲带着他到袞州瑕丘投靠亲友,“藜藿无甘旨之膳”,以致沦落为“市井博徒”。青少年时期落魄无羁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崇尚侠义,性格豪爽,富于反抗和冒险精神。文如其人,宾王的豪爽及侠义精神自然也现于他的文学及诗歌的创作中。
青年时代的骆宾王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中任参军、录事之类的小官。适逢乾封元年高宗登泰山封禅,宾王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因此被赐为奉礼郎,后又任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骆宾王以奉礼郎的身份从军西域,正遇薛仁贵战败于大非川,滞戍边塞两年多,回到长安不久又进入蜀地,从军姚州(今云南楚雄一带), 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总府里任书记,随军征战,拟写檄文布告等。上元元年官任武功主簿,后又调任明堂主簿、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升任侍御史。此后不久因事入狱,究其因,据说为“坐赃左迁临海丞”。《新唐书·文艺本传》中却记载为:“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 诗人在狱中作有《萤火赋》、《狱中咏蝉》和《狱中书精通简知己》,屡次诉说自己的冤屈。仪凤四年改年号元调露元年,大赦天下,宾王因此得以出狱,之后又赴幽燕进入幕府。
调露二年秋天任临海县丞,因郁郁不得志不久弃官而去。嗣圣元年九月,徐敬业起兵扬州,以匡复李唐王朝的名义征讨武则天。骆宾王加入了匡复府在其中任艺文令,此期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名扬天下。 武后读之亦为之惊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不明。史诗记载说法不一,《朝野佥载》称:“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本事诗·征异》则说他落发为僧。民间又有他在灵隐寺与宋之问联诗的传说。 骆宾王现存的作品,有《骆临海集》十卷,《全唐诗》中收入其诗三卷,共一百多首。
另有一说法是取自黄庭坚词“似扶着、卖卜算”,大概是取现在卖卜算命之人的意思。
据《唐宋词学大辞典》记载,“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这个可能是最多变体的词调了。《词谱》以苏轼“缺月挂疏桐”一首为正体。
宋秦湛《卜算子·春情》因上阙有“极目烟中百尺楼” 句,因易名《百尺楼》
宋僧如晦《卜算子》因下阙首句有“目断楚天遥”句, 故后人更名为《楚天遥》。
苏轼《卜算子》,因上阙首句有“缺月挂疏桐”句,故后人更名为《缺月挂疏桐》;因上阙结句有“缥缈孤鸿影”句,故后人更名为《孤鸿》。
宋无名氏《卜算子》:“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因上阙首句有“蹙破眉峰碧”句,故后人更名为《眉峰碧》。
宋无名氏酒令《卜算子令》:“我有一枝花,斟我些儿酒。唯愿花心似我心,岁岁长相守。 满满泛金杯,重把花来嗅。不愿花枝在我旁,付与他人手。”
元代道教将《卜算子》改为《黄鹤洞中仙》。
唐五代钟辐有词名《卜算子慢》:“桃花院落,烟重露寒,寂寞禁烟晴昼。风拂珠帘,还记去年时候。惜春心、不喜闲窗绣。倚屏山、和衣睡觉。醺醺暗消残酒。 独倚危阑久。把玉笋偷弹,黛蛾轻斗。一点相思,万般自家甘受。抽金钗、欲买丹青手。写别来、容颜寄与,使知人清瘦。”这是最早见到的《卜算子慢》,见于《唐五代词》,但仅此一首。宋人的作品中有省了“慢”字的,名《卜算子》,例见柳永《乐章集》。
这个词牌佳作无数,因了周传雄的那首《寂寞沙洲冷》,个人最喜欢的便是苏轼的那首: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陆游的那首: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4、贺新郎
杨湜《古今词话》记载,苏东坡做杭州太守的时候,有一个他非常喜爱的官妓秀兰。这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苏东坡很喜欢她,著名的“参破老僧禅矣”的故事就是苏轼带她而为的。
大通禅师和苏东坡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一日,苏东坡带着朋友上山逛庙,其中还有官妓秀兰。大通禅师操行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更别说女人了,大家知道大通和尚的老规矩,就在山门外面等候。苏东坡仗着是大通和尚的老朋友,竟然带着秀兰先进了寺庙。大通和尚一见苏东坡带了一个妓女进来,一脸的不高兴。显出不悦之色,高声念佛:“阿弥陀佛!”
苏东坡听出了禅师内心的不满与责怪,正想陪个不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大通禅师又沉着脸说:“施主名满天下,何苦如此?来破坏老纳的清规!”
苏东坡心虚,嘻皮笑脸地说:“禅师若肯把自己诵经的木鱼借给秀兰姑娘,我愿意写一首道歉诗,叫她唱给禅师。”
大通禅师拿他没办法,摇摇头把手中的木鱼交给了东坡。东坡又将木鱼递给了秀兰,随即写下《南柯子》,令秀兰歌唱,秀兰将东坡的词稍加揣摩之后,便敲动起木鱼,打着拍子,盈盈地唱了起来:“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通和尚也开怀大笑,忘了佛家的清规戒律,苏东坡一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得意地说:“今日我参破老僧禅矣。”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之幽默,而秀兰天性黠慧,和随机应变的才能,亦可见一斑,也可知秀兰惹苏轼喜爱的缘由了。
一天,苏东坡又在西湖中与社会贤达召开宴会,自然是高朋满座,杭州各界达官名流纷纷前来捧场,苏轼点的几个官妓都到了,只有秀兰依仗苏东坡的宠爱迟迟未来来。在大家要求下,苏轼也觉得没面子,只好派人去催促,等了好一阵子她才来。苏东坡便询问原因。秀兰就撒娇着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场合,就特意洗发沐浴,洗完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有些困意,就小睡了一会儿。刚睡着,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就急忙起来问情况,才知道是乐营的将官催促我参加宴会。并不是我有意怠慢各位官爷。姗姗来迟,并非本意,还请各位老爷原谅。”苏东坡听完便顺坡下驴,笑了笑,说:“算了,来了就好。”
但在坐的有一位府幕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秘书长吧,由于某种原因,还是不肯原谅她,现在看到秀兰迟到,也不顾苏东坡的面子,大发雷霆,骂秀兰说:“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然大家都来了,就你一个人迟到?”秀兰觉得很委屈,就极力辩白,但还是不能平息这位参军的怒气。”苏东坡一看苗头不对,就以眼色示意秀兰。聪明伶俐的秀兰,顺手将路边正在盛开的石榴树上,摘了一束花,把其中最娇艳的一枝亲手送给这位参军,其他人也纷纷出来打圆场,才勉强平息了这位参军的怨气。苏东坡见冷了场,赶紧说“我作一首新词给大家解解闷,好不好?”顿时宾客纷纷鼓掌齐声喊“好!”于是,苏东坡当场挥毫,立填了一词: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稼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他将刚才发生的事,巧妙写入词中,即显示了自己才学,又洋溢着十分的风雅。书闭,要秀兰当场演唱。秀兰当然高兴,放婉呛,拨筝琴,响遏行云。在歌声中,大家尽情的畅饮。
另,据苏东坡该词的小序亦有记载:“仆乃作一曲,名贺新凉,令秀兰歌以侑觞。”
两个记载均是说此词名为《贺新凉》,“凉”与“郎”只是一音之转,不知道是何人改成了《贺新郎》,而后人就将错就错,干脆以“凉”替“郎”,就这样传流了下去,就将本曲永远沿作《贺新郎》了。
不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不认同《古今词话》的说法,他认为,苏东坡这首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岂能是为一妓女所作?‘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化用的是古诗“卷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之意,而《古今词话》却解作‘忽有人叩门声,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这是第一可笑之处;“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中写幽闺之情;而《古今词话》却道“是时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这是第二可笑之处;苏轼此词乃是调寄古曲调名《贺新郎》而来,而《古今词话》却言‘取其沐浴新凉,曲名《贺新凉》,后人不知之,误为《贺新郎》’,这是第三可笑之处。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不知道了,谁叫古时不流行写日记呢。要是东坡先生自己把事情记录下来,后人也不用各自脑补,争论不休了。
PS:个人也不太认同《古今词话》那个故事,翻看原文,索隐的痕迹太浓了。就好像是我们听到一首歌,然后根据这首歌的歌词脑补出一个故事,写了一本小说,没趣得很。不过我也不认同胡仔的说法,他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明显也是自己脑补的,至于第三点,除了他,并没有其他文献记载有一古曲调名叫《贺新郎》,所以也难以让人信服。
苏轼词,有“乳燕飞华屋”句,名《乳燕飞》,有“晚凉新浴”句,名《贺新凉》,有“风敲竹”句,名《风敲竹》
叶梦得词,有“唱金缕”句,名《金缕歌》,又名《金缕曲》,又名《金缕词》
张辑词,有“把貂裘换酒长安市”句,名《貂裘换酒》。
这个词牌没有偏爱的词,作罢!
是记取,我感觉读来是记取比较顺,但很多词集都是用惟有.
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她有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当时读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这个词牌名会这么长,求科普。。。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记取?)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看过两个版本的这首词,一首是惟有,一首是记取,我感觉读来是记取比较顺,但很多词集都是用惟有 .
45、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取自《列仙传》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忆秦娥》的时候提过,但既然现在要讲《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少不得再罗嗦罗嗦。
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海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亿侗寻到华山,才闻声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这么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传说自然就引得后代文人墨客争相歌诵。
景龙(中宗年号)三年(709年)八月十三日,唐中宗驾临长公主府看望太平公主,席间皇帝命臣下以此事为题作诗,当时任同平章事的李峤便作了一首七律: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因尾联有“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句,后人便于此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词牌名。《高丽史·乐志》一名《忆吹箫》。
这个词牌始见于晁补之《琴趣外篇》,最有名的则是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写于赵明诚和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后,赵明诚重返仕途之时。旨在写临别心神,也就是作者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
文中的“阳关”是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入乐府作为送别之曲。武陵人指的《幽冥录》所载关于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事,这里借指心爱的人远去,个人猜测,怕还有另一层担心,丈夫独自远行,作为妻子自然会担心他是否有“天台之遇”。秦楼指的是弄玉与萧史所居之所,这里借指李清照与丈夫在青州的居所。
丈夫即将远行,任凭词人吟唱千百遍婉转凄切的《阳关曲》也留不住。遥想当年弄玉萧史双双随凤比翼双飞,再看看自己,只能孤单单的留在被烟雾笼罩的“秦楼”。
丈夫离开以后,词人怕是只能终日痴痴凝望丈夫归来时必经的路口。那份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走“远”了的“武陵人”又岂能了解,恐怕只有那整日为伴的楼前流水,才能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终日凝望的眼神。
结合通篇深意,所以个人认为“惟有”较“记取”更适合。
46、喝火令
千余年前的江南金陵。烟花三月里的一个傍晚,一辆秀雅的马车时疾时缓地行驶在秦淮河畔酒肆林立、笙歌燕舞的石板街路。 清脆的马蹄声伴着婉转的车铃,在飘逸的柳丝下余音袅袅,犹如一首韵味悠长的江南小令,温婉中透着激越;韵律里点着豪情…… 春风微拂,车后的绣花门帘时开时合,露出了车内女子俏丽的脸庞。
路旁酒楼中一位书生被美女所迷,不觉中,冲到街上、拦住马车并大声喊到:“请问小姐芳名?能否容小生一见?”
只见帘子一挑,车内美人回道:“公子可是对我有意?”
书生一愣;“当然,倾慕小姐美貌。”
“那你可愿娶我?”
“为了小姐,情愿去死。”
“这倒不必。”女子说:“你过来。”近了,书生见这女子真是美得令人窒息。只见她在车中斟上一杯酒,手一挥,便有火焰从杯中燃起,且越燃越烈。
“你把它喝了,我便嫁你。”
书生箭步上前,接过灼手的酒杯毫不犹豫地一饮而下,刹那间,火焰随酒灌入他的五脏六腑,瞬间失去了知觉。
醒来后,已是第二天的早晨,书生见自己躺在一个温香的闺房里,旁边,昨夜的美人笑靥如花:“公子诚心待我,我愿与你结秦晋之好。”言罢,取来琵琶,莺声唱道:
寒草斜阳暮,秦淮月转廊。
靡靡音色照海棠。
不识巫山雨季,夜夜梦钱塘。
落寞花飞远,多情露水凉。
添香研墨更神伤。
无奈江南,无奈好春光。
无奈堂前旧燕,相看两茫茫
“好词!”书生不禁击掌叫好:“请问小姐,曲子何名?”
女子羞涩一笑:“随意唱来,没有曲名,遇见公子,欣然而已。”
“哦,没有曲名?小姐即兴而为,文采飞扬,词曲俱佳,妙哉!”书生再次击掌叫好:“此曲虽前无古人,愿后有来者,就叫它《喝火令》吧”
这就是喝火令的由来。此调《全宋词》只黄庭坚一首。
喝火令
<黄庭坚>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舞时歌处动人心。
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
便愁云雨又难寻。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
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47、永遇乐
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有一个忧伤的故事。
唐朝有个书生杜秘书,工于填词。他邻居的有个小女儿叫酥香,非常美丽,也非常聪慧,所有才子佳人曲子都能吟讽背诵,特别喜欢杜秘书写的词。郎情妾意,私订终身,日复一日,心生爱恋。终于有一天,她与他相见,遂成“踰墙之好”,非婚同居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酥香家的一个仆人发现后,报告了主子。由于没有媒妁之言,加上酥香的父母坚决反对,书生被告了官,判了刑,发配到遥远的河朔。临行前,他为酥香写了一首《永遇乐》诗,酥香拿着这首词,连唱三遍,声竭而亡。
自此后,杜秘书所创的这首《永遇乐》的曲子词就在民间和着这个故事传流起来,使我们今天依旧可以感同身受。
后来,宋人晁补之被贬隐居东皋之时,因担心苏轼与其他同门,在一年的端午节,他用这个《永遇乐》的曲子也作了一首词,取名叫做《消息》,即挂怀这些朋友们,想听到他们的消息之意,并且将原来的宫调改为了越调。
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红日葵开,映墙遮牖,小斋端午。
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
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
想沈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蜡酒深斟,菖葅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永遇乐》一词历代佳词甚多,但广为称道的自然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知道,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据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从这里可以看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也正说明辛弃疾的典用得贴切自然,否则以辛弃疾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自然是因为这些典故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所以就这首词而言,用典绝对不是辛弃疾的缺点。
48、鹧鸪天
据《填词名解》载: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但明杨慎《词品》认为此说法未必确实。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北宋宋初之作,至晏几道填此词独多。查《全唐诗》并没有叫郑隅的人,恐是郑嵎之误。郑嵎,字宾先,大中五年进士第。《全唐诗》里只见郑嵎的“津阳门诗”一首,但未见“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句。也有人认为:“鹧鸪天取郑山禺‘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句”。查唐、宋、五代诗人中,也没有郑山禺其人。《唐宋词赏析》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崳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但《全唐诗》也没见郑崳其人。
鹧鸪又名石鸡、嘎嘎鸡、红腿鸡。鹧鸪分布于云南、贵州南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安徽黄山等地区,是我国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鹧鸪的啼鸣声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唐代许多诗人都写过鹧鸪,虽然诗人们赋予的意义不尽相同,但他们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唐白居易《长洲苑》:“春入长洲草又生,鹧鸪飞起少人行。年深不辨娃宫处,夜夜苏台空月明。”唐顾况《湖中》:“青草湖边日色低,黄茅嶂里鹧鸪啼。丈夫飘荡今如此,一曲长歌楚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死后,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在水畔建黄陵庙纪念二妃。这一带过去常作为流放之地,屈原也是被流放在此地的。此情此景、此地此诗,游子征人无不感叹涉足凄迷荒水西。”唐皇甫松《竹枝》:“槟榔花发鹧鸪啼,雄飞烟瘴雌亦飞。木棉花尽荔支垂,千花万花待郎归。”唐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白居易的意象是旅人;顾况的意象是家况;皇甫松的意象是恋人;李白的意象是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
鹧鸪与杜鹃、鸳鸯、鸿雁、燕子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但鹧鸪被诗人寓于的内涵却比杜鹃、鸳鸯、鸿雁、燕子等更加丰富。在唐以后的送别诗中,人们常常用鹧鸪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蓣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蓣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但远山传来鹧鸪的啼鸣声深深地衬托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鹧鸪喜欢雌雄对啼,所以诗人笔下的鹧鸪也象征爱情。如:“鹧鸪相逐飞”(顾复);“双双飞鹧鸪”(李殉);“双双金鹧鸪”(温庭筠)。鹧鸪叫声悲婉凄切,后也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无名氏《听唱鹧鸪》:“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云愁。夜来省得曾闻处,万里月明湘水流。”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在所有写鹧鸪的诗中,要数晚唐诗人郑谷写的《鹧鸪》诗最为出色了。郑谷《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郑谷这首诗,用描写哀怨凄切的鹧鸪声,抒发了作者背井离乡的乡愁旅思,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悲凄的鹧鸪声,触发了许多无奈的惆怅。诗中的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郑谷也因此诗而被诗家誉为“郑鹧鸪”,《唐才子传》:“尝赋鹧鸪,警绝”,可见郑谷这首《鹧鸪》是如何传诵当时了。名气一旦大了,拜访的人也就自然多了。当时有个著名的诗僧叫齐己,有一天带着自己的诗稿来会郑谷。当郑谷读到他的一首名《早梅》诗时,见里写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于是对齐己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为佳。”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从此郑谷又多了一个雅号“一字师”。
唐教坊曲有曲名叫《山鹧鸪》的,《山鹧鸪》又称《鹧鸪词》,这里说的《鹧鸪词》仅仅是曲调名,也就是我们说的“鹧鸪曲”。为“鹧鸪曲”而作的“歌词”叫“鹧鸪辞”,“鹧鸪辞”也作“鹧鸪词”或“山鹧鸪词”。
《乐府诗集》有李益《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问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和许浑《听歌鹧鸪辞》:“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响转碧霄云驻影,曲终清漏月沈晖。山行水宿不知远,犹梦玉钗金缕衣。”显然在李益(748—829)时代(即盛唐时期)就有了鹧鸪的音乐―――《山鹧鸪》和为《山鹧鸪》而作的歌词《鹧鸪辞》了。
《乐府诗集》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所以“鹧鸪词”这种乡土文化的诗歌,应该源于民间,后经唐代伶工整理或改编就成了同名教坊曲,也就有了后来的吹奏乐《鹧鸪曲》和与之相匹配的唱词《鹧鸪词》了。但作为词调的《鹧鸪天》应该是始于宋代宋祁,宋祁写成“鹧鸪词”后,取唐人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的“鹧鸪天”三字作为题目(原诗已经散佚,已无从考证了)。这个“鹧鸪天”仅仅是题目而已,后来众多仿效宋祁“鹧鸪词”的人也都取“鹧鸪天”为题目,最终使得“鹧鸪天”形成词调而流传下来。
话说宋祁的《鹧鸪天》还牵扯到一段桃花运呢。
据《词苑萃编》记载,宋祁作翰林学士时,某日,他路过京城内的繁台街时,正巧遇上了宫廷出来的车子。其中有一辆车内的宫女揭开车帘,娇声唤道:“小宋!”这一声娇唤,立刻让宋祁神魂颠倒,但却不敢就着她的声音回答;毕竟作为臣子,宫里那些即便是自己倾心的最美的女人,那也是他不敢非分觊觎的,但作为文人,他不由得对车中美人的那声娇呼又感到很是受用,不自禁的浮想联翩,于是回到家后就写了那首著名的《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由于他词名远播,很快这首词便传唱开了,一直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知道了,追问此事,是何人呼了这一声“小宋”,有宫女回禀道:“我以前侍侯御宴,见到宣召翰林学士,左右的人指点说那是小宋。后来在车中偶然见到,所以试了叫了他一声。”仁宗召来宋祁,故意提起此事。宋祁自然汗流浃背,连忙磕头直呼“罪臣该死”。谁知宋仁宗却笑着说:“蓬山并不远啊!”便将宫女赐给了他。
看来宋祁这个“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的风流才子命不是一般的好啊。
《鹧鸪天》形成词调后,不断发展,自然又衍生出许多别名。
宋贺铸《鹧鸪天》:“闻你侬嗟我更嗟,春霜一夜扫秾华。永无清啭欺头管,赖有浓香著臂纱。 侵海角,抵天涯。行云谁为不知家。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因下阙结句有“化出白莲千叶花”句,故名《千叶莲》
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因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句,因名《半死桐 》
吕渭老《圣求词》之《鹧鸪天》,名《思佳客》。
宋韩淲《鹧鸪天》:“看了香梅看瑞香,月桥花槛更云窗。不知是有春多少,玉水灵山醉几场。闲蝶梦,褪蜂黄。尽温柔处尽端相。珠帘十里扬州路,赢得潘郎两鬓霜。”因上阙起句有“看了香梅看瑞香”句,故名《看瑞香》
宋贺铸《鹧鸪天》:“豆蔻梢头莫漫夸,春风十里旧繁华。金缕玉蕊皆殊艳,别有倾城第一花。春雀舫,紫云车。暗期归路指烟霞。无端却似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上阙结句有“别有倾城第一花”句,故名《第一花》
宋贺铸《鹧鸪天》:“烟禁荒荒雨湿云,近郊争出满城人。儿童藉草几成市,杯酒沾花不觉村。 身又老,眼增明。回头一任是红尘。山中谁信无寒食,涧上何如且采苹。”因上阙起句有“烟禁荒荒雨湿云”句,故易名《禁烟》。
宋贺铸《鹧鸪天》:“云弄轻阴谷雨乾,半垂油幕护残寒。化工著意呈新巧,翦刻朝霞飣露盘。 辉锦绣,掩芝兰。开元天宝盛长安。沈香亭子钩阑畔,偏得三郎带笑看。”因上阙结句有“翦刻朝霞飣露盘”句,故名《剪朝霞》
宋卢祖皋《鹧鸪天》因下阙结句有“弄孙教子婆娑醉,岁岁疏梅入寿觥”句,故易名《醉梅花》。
唐李益《山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因诗中有“锦翅鹧鸪飞”句,故后人取“锦鹧鸪”为《鹧鸪天》的别名。
元王恽有词名《鹧鸪引》,按律即是《鹧鸪天》
宋韩淲《鹧鸪天》:“只唱骊歌一叠休,玉溪浮动木兰舟。如何又对云烟晚,不道难禁草树秋。空脉脉,忍悠悠。绸缪终是转绸缪。相思相见知何处,记取新欢说旧游。”因上阙起句有“只唱骊歌一叠休”,故名《骊歌一叠》。
【骊歌,是指逸诗中的《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别时唱的歌。“叠”字的意义是重复,过去的大曲歌词很多都是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四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一叠”就是按原调重复唱了一遍。“三叠”就是指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如《阳关三叠》就是在阳关告别的三次叠唱。】
宋贺铸有词名《思越人》,按律即是《鹧鸪天》(注:《思越人》也是一个调名。)
宋赵令畤《思远人》,按律即是《鹧鸪天》
金马钰《寄呈马运甫》等四首,名《洞中天》,注云:“本名《鹧鸪天》。”道教改《鹧鸪天》为《洞中天》。
这个词牌,自然是小山同学的最得楼主的心,那句“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不知道换了多少声叹息啊。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49、彩云归
《彩云归》,最早起源于宋大曲,《宋史·乐志》:仙吕调。
《彩云归》是宫廷音乐中以大曲形式出现的曲目,而将此曲带到民间,改良成一种单独曲子词形式的,据记载,是大词人柳永。
众所周知,柳永是妓女堆里的大才子,他许多的千古绝唱,都是为妓女而写。而这个《彩云归》,自然也不能例外。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后来有人替他向朝廷求情,终于得了个馀杭县宰的小官,他也乐滋滋赴任去。途经江州的时候,旧习不改,照例浪流妓家。于是便认识了本地一才妓,名做谢玉英。那谢玉英自是国色天香的美人,更难得的是,闺房内还有谢玉英用清秀的蝇头小楷抄录而成,内中诗词一眼看来便很熟悉,翻到封面,四个字映入了眼帘,“柳七新词”。原来是柳永的铁杆粉丝。
才子佳人的相逢,结局自不必说。此间,柳永为她写了许多的新词,他们就一起琴瑟相偕,你唱我和,终日亲热在一起。就这样,恩恩爱爱的度过了十日光景,真是时光苦短,一眨眼,接任的时间到了,万般无奈,两个人恋恋不舍,分别的那晚,他们对月相跪,焚香盟誓。一个说:“我从此永不变心!”一个说:“我从此再不接客,只待柳郎。”第二天,抹着眼泪分别了。
柳永乃是天生的风流浪子,开始还好,常念那玉英恩情,书信频繁,泪痕满笺地诉说着相思之苦,但时日一长,本性又显,依旧钻到了柳街花巷之中去寻那妓女作乐,过起了乐不思蜀的日子,哪里还记得痴心的谢玉英呢。谢玉英也是个耿衷之人,见没了柳永音信,很是着急,书信多催,开始还偶有信息传到,后来竟然音信皆无,人都找不到了去处,但她还是咬着牙等待,坚持。一年过去了,还是一点音信都没有,谢玉英彻底失望了,她知道柳永已经忘了他,忘了他们临别的誓言。于是,她心灰意冷了,人总要活着啊!为生活所迫,她含着眼泪又开始了旧的皮肉生意,开始接客了。
柳永在馀杭的三年任期满了,要回京述职,这个时候才想到了谢玉英,他匆匆地赶到了江州,可到了居所以后,谢玉英不在,他便耐心等到了晚上,谢玉英依旧未回,惆怅之下,问了邻居,方知道谢玉英又操旧生涯出去接客了,心中勃然大怒,题词一首,泼墨院中花墙上,“……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书罢,忿忿而去。
那谢玉英回来,见到墙壁上柳永的题词,大吃一惊。原来柳郎还如此想着她啊!善良的她内疚了,并没有责怪柳永半分,而是惭愧自己未守前盟,于是,她就毅然卖掉了全部家财,匆匆赶往东京去寻柳永。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啊,她知道柳永多在勾栏混迹,便走遍了东京妓院,费尽周折,终于在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
晚上,两人携手月下,谢玉英笛依红唇,一曲《彩云归》如弃如诉地在夜空回荡着……
柳永灵犀颤动,合着曲声,瞬间提笔写下了一首词:
蘅皋向晚舣轻航。
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
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就这样,一首摘拍而出的词牌《彩云归》就诞生了,一个新的诗词生命就这样呱呱的落地了。
从此,他与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夫妻一般地恩爱生活了起来。柳永依旧以妓者为友,穿迹柳巷,为那些最底层的人填曲作词,做着他人眼中神仙般的日子,颓废着岁月,消磨着时光。
终于有一天,他死在了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陈师师等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重情重义,以妻子身份为他执幡摔瓦,东京众妓都来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
柳永,无钱无权,却死在百姓和歌女们断肠的哭声中。歌女们把柳永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很气派。为了纪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们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柳永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
柳永死后,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彩云归》的故事讲完了。以前我很不喜欢柳永,毕竟我是女生,对于一个流连花丛的男人是喜欢不起来的。但是后来却又有些明白他,他的灵魂也许是只蝴蝶吧。蝴蝶恋花,天性使然。这世上的蝴蝶哪有不爱花的道理?所以他的一生都流连花丛,为美丽的花朵高诵赞歌,也留给我们后人一首又一首的绝唱。
不过我想,醉生梦死的背后,其实他也有满腹的心酸和无奈吧,所以才会叹息一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词牌较偏僻,所填者不多。
50、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本意为咏项羽宠姬虞美人事,因以此为调名。
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据有关史料记载,虞姬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不仅美丽,其舞姿也是楚楚动人,还有她的双剑,挥舞得轻盈如水、快速如风。公元前209年,项羽帮助叔父项梁起义反秦,虞子期是项羽军中的一名战将,而虞姬则是虞子期的妹妹,她爱慕年轻勇猛的项羽,甘愿一生跟随南征北战。巨鹿一战,项羽声名远播。不久便进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在连年的征战中,虞姬始终与项羽形影不离,两人感情十分融洽。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兵困在垓下。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楚营里的将士夜晚又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纷纷逃跑。项羽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与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声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项羽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也流露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哀叹。看到项羽如此悲伤,虞姬凄然拔剑起舞,含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罢,拔剑自刎。虞姬的香消玉殒,让项羽悲痛万分。仓促间,他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项羽率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一直被汉军追至乌江,乌江亭长劝说项羽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说,已无颜面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