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

个人日记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
          
           新加坡学者 董玉振
  *********************************************************        
        
        
  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共完成了八十多万公里的公路(不包括遍布乡村的非油面 道路建设),两万多公里的铁路,其中绝大部分是穿越于群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使云
  
  南(除了早期的一条窄轨)、广西、四川、贵州、青海、福建、新\*、宁夏 、河套平原等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甘肃省在解放初期的铁路
  
  只有陇海铁路到 天水段,解放后延伸到兰州,并建设兰新线)。在水利建设方面,完成了主要大 江河的治理工作,兴建了五万多座水库,库
  
  容在20亿立方米以上的31座超大型水库中,30座为49年后所建。仅淮河治理就修建了3400座水库(现在即使建3400座 标准游泳池也是一个浩大
  
  的开支)。为毛泽东之后从容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2,在文教方面:
  
  “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最高曾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建立了上千所大专院校和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改革开放
  
  后,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从来没达到过3%这一世界平均线,人大代表每年喊破嗓子, 政府就是不理)。在“文革”期间,学龄儿童根本不存在
  
  上不起学的问题,与后 来普遍存在的失学儿童现象形成鲜明对照(当时在农村一些家长不让女孩读书,纯粹是封建余毒的影响,并不是上不起
  
  学的问题。笔者家乡就有几十位这样的女 孩,包括笔者的姐姐)。197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更达到96.8%的历史高点,毛逝世 后却连年停顿在
  
  这一水平线以下,一直到1987年,才恢复到97.2%;初中毕业升学 率在1975年为60.4%,从此以后再没有达到过这一数据,1998年为过去二十多
  
  年的
  最高点,才达到50.7%(笔者家乡就是个证明,1976年高中毕业生每年有十几位, 后来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高中生越来越少);在校学生数
  
  占总人口的比例,1976年为22.4%,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22.7%,后来再没达到这一比例,1998年为后来的最高点,才达到17.3%,和“文革”
  
  爆发的1966年相差无几(15.7%)。在校中学生数,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6779.9万;小学在校学生数的历史最高点为1976年,达1.5005亿,
  
  后来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从来没有达到过上述数据,因学费负担而辍学的问题,自改革开放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过[2]。毛泽东时代的升学率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高的。这也表明了毛泽东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所做的贡献和中国社会的高度平民化色彩,这和今天“贵族”式
  
  教育相比,具有更高的道德层次;当考虑到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这种对比变得更加鲜明。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和香港商人对在中国投资普遍
  
  的担忧是:在大陆是否能招到接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他们以为大陆象菲律宾和印尼)。中国各级官员和学者也在胡说八道什么“劳动力素质
  
  是制约中国吸引外资的障碍”。但令最初试探性投资的外商惊奇的是,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到处都是,这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想象
  
  的。虽然取消高考使得高等教育受到极大的摧残,但不能因此否定基础教育的伟大成就,至于那些说什么“文革”期间没人好好学习,更是犯
  
  了一叶障目的错误,除了“文革”开始的两年,后来的教育(包括绝大部分高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很小。
  
  
  


作者:江湖丙 只看此人-->时间:2009-02-24 03:33:23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之二
          
           新加坡学者 董玉振
  *********************************************************        
        
        
        
  3,毛泽东时代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建立了规模庞大、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
  为 我国科学研究和设计的全方位发展,打下了基础(保守估计有3千多所)。而这样 庞大的科研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是唯一的,在全球范围来看,也只有美、苏拥有 这样齐全的科研门类配套。没有这些科研机构,中国在解放后二、三十年建起的 较高素质的民用和军事工业,根本不可想象。这些院所的存在,为改革开放后对 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设备及零部件国产化、跟踪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发 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4,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
  各县城和公社建立了卫生院,并培养了遍布乡村的赤脚医 生队伍(这真是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创意)。城市居民实现免费医疗,农民看 病也收费低廉,发烧感冒类打针吃药费用只相当于几个鸡蛋的价钱。相对完善的 医疗保健体系,使得1976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达到男人为六十六岁,女人六十九 岁,这在发展中国家中几乎居于最高水平。这从一个方面赋予毛泽东时代中国政 府及其执政体制的人道主义的色彩。虽然在政治斗争中有些反人道内容,但不能 因此而否定全国绝大多数人民所享受的人道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成就是在国际环境恶劣、大战不断的情况下,通过自力 更生实现的。在毛逝世时,即没留下外债,也无通货膨胀,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极其罕见的。毛泽东时代还留下大量外汇储备,截止1977年共有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和外汇储备23.45亿美元(请记住:70年代毛逝世前还引进了几十亿美元的飞机和工业设备)。为华国峰和邓小平时代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准备了条件。
  即使邓小平也承认:“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 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 阵地”,“总之,我们还是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以及“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作者:江湖丙 只看此人-->时间:2009-02-24 03:40:19


  毛泽东建国后的成就和留给后人的遗产(一)
  ***************************************
  有些人说毛泽东不懂经济、不懂建设。我则认为他们要么是没看清事实,要么是故意歪曲。毛泽东不仅懂经济、懂建设,而且是很懂。要证明这一点太容易了。说远的,当年在井岗山、在瑞金、在延安,那样恶劣的情况下,毛泽东很快却把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与“白区”的政府经济建设形成鲜明的对照。说近的,从四九年建国时的一穷二白、遍地狼藉的战火废墟上,毛泽东领导的新政府到五二年,在短短的三年内将中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期间还进行了极端惨烈、代价极大,却又是令世人皆惊、令华族申腰的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般的懂经济、懂建设所能做到的吗?有人会说恢复性工作相对来说较容易,那么在这之后的建设总应该说明问题吧?五二年后的建设是什么样子呢?就感性的看,中国那些代“洋”子的产品都很快有了其“土”货,并满足遍及城乡的生活生产需要。什么“洋钉”、“洋火”、“洋铲”、“洋油”、“洋灯”、“洋布”……,到任何农村供销社都能见到,这些看似普通,可不是一点半点的生产能力所能达到的。
  若嫌这些层次低,那么层次“高”的,钢铁不用提了(多得成了有些人的批判素材),我们有了系统的纺织、印染工业、机械机床制(铸)造工业(比如车床、刨床、钻床、万吨水压机)、品种繁多的化学工业(比如水泥、酸、硷、炼油、化纤、化肥、农药……);我们生产出了自己的自行车、汽车(卡车、客车、吉普车、轿车)、摩托车(幸福牌双轮、三轮)、火车(蒸汽、柴油、电动机车)、轮船(百顿、千顿、万吨)、飞机、电唱机、收音机、电视机(?)、大炮、坦克、军舰、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还勘探并成功地开采出了大庆、胜利油田的石油、建立了品种齐全的医药工业、成功合成了胰岛素、转移核糖核酸(tRNA)。……
  至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当然,这里所举只能是挂一漏万,要一一列出,真得要“罄竹难书”了。不否认这里面许多东西在解放前的上海滩上也能见到,但若要落实到整个中国都能见到、都能用上,那这里面的任何一项可就都不是轻松简单的事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