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恋一枝草,也还要再来轮回(道证法师)

个人日记

 

一、那蜈蚣呢?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没有摔伤啊?!

有一天,我的恩师和大众去出坡,到野外做工作。她把斗笠放在地上,有一只蜈蚣竟然爬到斗笠里面藏匿起来。当时我的恩师还不知道,要戴斗笠之前必须要敲敲打打再戴,她一戴上就被蜈蚣咬了一下,不但又红又痛,而且整个头都肿起来!但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执事工作,虽然伤口很痛,也得忍耐去做。后来痛到站不稳了,就去向老和尚报告。

老和尚完全没有问她到底伤口如何,是不是要紧,只有问:“那蜈蚣呢?”我的恩师回答说:“当时被咬到,一痛,还没看清楚就把斗笠丢了!”老和尚说:“那蜈蚣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没有摔伤啊?!”  有的人可能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和尚对弟子受伤这么没有关怀心呢?实在讲,老和尚对真正要修行的弟子,是照顾弟子的起心动念,和法身慧命,胜过照顾身体。 

二、你想要什么样的身体?

因为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一定是随时都有身体的,只是每一生换的身体不一样而已:有时候是用“人”的身体,有时候换成“动物”的身体,变成猪啊、牛啊,甚至变蚂蚁,甚至变成饿鬼的身体。身体是一定会存在,会有的,只是好坏大小不一样罢了!决定我们要有哪一种身体,主要是由我们的心念决定。临终一念生气,就会换到地狱痛苦的身体,一念念佛,也可以换来佛的金色身。 

我们平常只会照顾身体、执着身体,反而不知道该照顾我们的起心动念!老和尚很慈悲,提醒弟子,即使是被蜈蚣咬到,忽然间很痛苦的时候,也要保持慈悲的心,照顾蜈蚣,不是照顾自己、怜惜自己。 

当我们能够发出对众生慈悲的心,当下一念就不会感觉自己有痛苦,就等于由我们的“身见”执着中走出来,得到自在解脱。

三、就算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

有一天,我的恩师跟随老和尚到后山经行,忽然间看到一些很美的花草,恩师就说:“等一下!我去拿剪刀把花剪下来插水瓶供佛。”老和尚就说:“这些花草长在这儿,本来就是供养十方佛,哪有需要‘你’去剪来插水瓶才叫做供佛?要知道,在娑婆世界,只要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

老和尚对世间的一枝草、一朵花,都是发广大的供养心,供养十方佛。在老和尚的眼中,每一枝草都是佛的提醒,提醒他放下内心的贪嗔痴,不要再来轮回。 

一枝草,会用的人,用来提醒念佛往生西方;不会用的人,就用来贪爱,争取去轮回。 

对老和尚来说,每一个境界都是使他觉醒的。所以说,会用功的人,好坏的境界都可以生智慧,不会用功的人,处处都会生起贪嗔痴。 

四、水蜜桃给谁吃才“不可惜”?

老和尚在山洞修行打坐八年中间,时常都有猴子会送水果去供养他,猴子的手一次只能拿一颗水果,如果送十颗水果,就表示猴子很辛苦,来来回回走了十趟,所以老和尚一直对猴子很有感恩的心。 

有一天,有人送很大的水蜜桃去供养老和尚,老和尚看了就说要送给猴子吃。弟子一看,是这么大的水蜜桃,竟然要送给猴子吃,就问老和尚说:“这,送猴子吃会不会太可惜了?”老和尚就问他说:“不然给你吃,会不会可惜?”

是啊!“给猴子吃是不是太可惜”,这一句话一说出来就表示,我们的心对众生并没有平等慈悲。好的东西自己用都不会觉得可惜,如果要送给别人,或是送给小动物就觉得很可惜。一块很好的饼干送给蚂蚁吃,也觉得很可惜,舍不得。事实上,我们是不是比一只猴子更虔诚呢?猴子当时供养老和尚的虔诚,我们未必跟得上它!尤其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时常是自私、为自己,舍不得布施,不肯舍己为人,这真是值得惭愧,不值得供养啊!


文章评论

山高月小

我愚钝,照这样说,我们似乎该绝食,对不对?

肥尔不昵

是不是有人砍了你的头,你也要先关心一下他的刀会不会卷刃,腕子会不会脱臼?[em]e140[/em]

林下

其实,老和尚的本意只是告诫徒弟,遇到任何事,先要抛弃“我”,做到“无我”,看淡自我的不幸与幸福,才真正得到大自在,我们的一切痛苦就是执着于自身片刻也不能放下,一旦有人做到忘我无我,身边人眼里总觉得这样的人是神经病,或者不正常。我们这些沉沦的凡夫起心动念都是为了一己私欲,很少会想到别人,对方。生活中要真正体谅别人的苦痛,不要时刻放大别人的小幸福,放大自己的小痛痒,这正是我们与幸福渐行渐远的缘由。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我,那么每一个别人都是自己,别人的苦痛与幸福都与自己相关,当然,万有一如同体大悲的菩萨境界不是我们能理解的,但却是苦修者的梦寐追求。即使是那些向我们挥刀相向的暴徒,我们了解了他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等背景后,才懂得其实他们的愚昧与残暴除了可恨之余,做人做到这样畜生一样不可理喻,也是可悲可惜可怜悯者呀。

林下

释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当时的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讪,仙人于是应机为宫女说法。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答:“尚未。”国王又问:“你证得不还果位了吗?”仙人答:“没有”。国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纵贪欲烦恼的身来挑逗女人!”仙人答:“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着。”国王于是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这时,天降大雨,又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思想上成就的“无生法忍”成就了怨害面前的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 所以,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会,无生法忍是仙人早已融入生命的菩萨本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受”和“忍耐”,但却包含了一切意义上的“忍”,成就了圆满的忍力。

林下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url=http://baike.so.com/doc/5724200.html]般若波罗密多心经[/url]》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大乘密严经》: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url=http://baike.so.com/doc/6567136.html]宗镜录[/url] (卷47)》: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第八识,从凡夫位到八地菩萨,叫做“阿赖耶识”。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佛地叫做“无垢识”,进而转为“大圆镜智”。 “《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大乘密严经又云: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