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看妈
个人日记
沐浴着三八温馨的阳光,迎着乍暖还寒的早春的风, 脚踏未融尽的冰雪,手捧粉红的康乃馨花,我去看望妈妈。
妈妈的家,在中固村南2里的一个小山沟里。妈妈的家,没有院墙,没有篱笆;没有红砖,没有白瓦。二年半前,妈妈从辽南赶回来,和老伴团聚,她们与百多个乡邻老友,每天笑迎红日,唱送晚霞。松林看灰兔,草丛觅野花……
轻轻的把花束摆放在爸妈的房前,我深深的鞠了三个躬,似看见妈妈的笑脸,听见妈妈的话……
还记得吧,妈妈?54年前的三八节,您终于当上了代课教师!晚上,天都快黑了,您才从沈河区大西一校回家,我姐姐给您献上一朵玉兰花。您含泪笑了,眼角含着幸福的泪花。51年前的春天,您终于转正了,您把小小的红色教师证贴在脸上,任由喜泪润湿了它。多少清晨,您背着才几个月大的小女儿,乘有轨电车去学校上班,您瘦弱的背影,在儿子眼中是那么坚强,那么高大!多少个冬夜,我在睡梦中被您的咳声叫醒,昏黄的台灯前,您披着棉袄,批改作业,画勾、打叉。1960年秋天,过度的饥饿和劳累,使您患了严重的肋膜炎,您瘦弱不堪,脸黄如蜡。那天,几个孩子来看苏老师,小手中,有的是一枚熟鸡蛋,有的是一朵野菊花……第二天清早,您不顾儿女的苦劝,爬起来去上班。您说:我想孩子们,我得对得起国家的三十八元六啊!从此,省城的好多小学,留下了您闪光的足迹,辛勤的汗水,喜悦的泪花。
1962年,受倒霉的丈夫连累,您被“自愿辞职”,别了学校,别了同事,别了学生,别了省城,到辽北开原农村,租了土房,安了新家。从此,拿惯了钢笔粉笔的秀手,学会了攥烧火棍、挥扒锄、挖野菜、搓苞米、栽土豆、烧地瓜。三月缺柴火,您到村外去搂干苞米叶,女教师的腰,被压成一个虾;五月缺粮,您领着小女儿去剜野菜,春风吹白了您的秀发;7月断炊,您领着我去自留地抠土豆,汗珠掉在豆角秧下;寒冬腊月,您舍不得多烧宝贵的苞米秸,蜷在微温的被窝里,您给我和妹妹讲沈河的校长,和平的同事,皇姑的班长,大东的校花。多少次,您拿出那个小布包,轻轻打开,让我和妹妹看您的教师证、工会会员证,看师生的合影,重返讲台的梦啊,伴您熬暖了寒冬,熬凉了酷夏!可一直熬到了四人帮垮台,60岁的您花白了头发,您也没有盼来回城的喜信,复职的回答!啊!我倒霉的母亲!我可怜的妈妈!
1978年春天,我下决心参加高考,您又担起了带孩子的重担,好让儿子多一点学习复习的时间,让儿媳多一会疲惫的睡眠。7月7号,喝下您亲手蒸的鸡蛋羹,我信心百倍的走进了考场;9月,我欣喜若狂的接到了铁岭师专的录取通知书。当您用颤抖的手接过它,您的双眼,满是喜悦的泪花!二年后我毕业回到母校任教,当您翻开儿子的毕业证书,您红润的脸啊,就是一朵雨后的杜鹃花!
不说了,妈妈,您起来,往北看,那两栋高高的教学楼,就是儿子工作的学校——开原市中固中学,铁岭市和开原市的先进学校,中固镇千名学子成长的摇篮,求知的港湾!妈妈,您未了的心愿,儿子替您实现了,您梦想的蓝图儿子将替您绘完!
再见——老爸!再见——亲爱的妈妈!过了妇女节,就是清明节,清明节儿子还来看你们,那天,你们想让儿子带点什么——是黄裱烧纸、水果糕点,还是美丽的迎春花?
后记:此文写于2010年三八节前。 
文章评论
秀外惠中
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