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入唯识见的必由之路

个人日记

 

禅宗是直接传佛的心印,讲佛乘变现理,首先要相信我们现在都陷在虚妄分别境里,虽然听闻了佛法,但是必须心识转依之后才能亲证法身。我们现在的认知还仅仅是抉择,不是真正实际的决定,我们的认知是依据于我们的世界观,世间生活平台的经验。说虚妄分别是指我们依止的这个意识平台,包括这个宇宙,凡是在这世间认知境里显现的都是,这个抉择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转换认知才有三大阿僧祇劫的施设,从所相到能相一劫,在能相,超越天人的心境又得一劫,再向上进到一心又是一劫。
我们怎么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益呢,就是要把人道的信仰引进来,《入楞伽经》里也谈到,离世得见转依者,要转依,必须依止信。
离世间缘起,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因为离因缘你已不是你,你把因缘中的假你当成真你了,真实的你一定是超越能所的。
实际梦境有两重体验,做梦的你和进入梦境体验的你,但是梦里的你是不能感知到躺在床上的那个你的,所以《楞严经》里才有阿难七处征心而找不到心的问答。 这梦境是两重相依,所以佛乘讲变现理,讲一重只是相依理。入唯识见,就要入两重相依,入心识变现理,凡是牵涉到唯识的,一定牵涉到变现。唯识今学仅仅讲到凡夫的心识,讲一重相依,佛乘讲的唯识见不是一重,是两重,由于这另一重不在世人的感知范围内,所以佛法要引入梵天道的理念,即生因,而这又必须依着信仰才能得以建立,以前学佛普遍认为天道不究竟,实际天道就是佛道,所有的佛成佛都在天界,不过神佛境界的定义不同而已。这两重相依是我们今人修学佛法的捷径,只按一重学,那就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明白法理和不明白的修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同睁着眼和闭着眼,教法理论不同,修道是有天壤之别的。
佛乘的唯识讲无相唯识,这和有相唯识不一样,无相唯识是深般若,是佛乘甚深观照之法异门。所以简洁,不用施设那些道名相,一下就直指到本心,如此才可以自证、自显,只有入佛唯识见才能自显,入诸佛刹土、外道殿堂,既能入就能出。由于这佛乘不是我们亲证的境界,必须得信,修学禅宗是很快,顿超,信切行专才能顿超,不深信,是超过不去的,因为你的经验是来自五蕴,十八界,能所与对待,但你一旦信佛,一下就能转过来,为什么要向大家介绍天道,因为必须得体验信教的感觉,相信我们是果,不是因。
入唯识见是进入心地法门的唯一途径,我们平时经常讲到忏悔,实际要忏悔的是你的信,是不是深信,而不是忏悔缘起里面发生的事,因为缘起中的事相,都是意识平台的问题,在虚妄分别里没有什么对错,佛法的真实不是依着五蕴、十八界来探讨,而是依着心识变现理来说,因为落在缘起中我们的决定,是依着人生经验来的,以缘起的觉受来决定得失,这样看问题只是一层,不是两重,要明白自己不是第一因,不能决定。依佛乘的两重相依才能建立信仰,仅见一重缘起没有办法建立真正的信仰。
见两重缘起之后再修不二法门,再寻向上一路,这时神佛就自然合在一起了,但我们学佛首先要把佛看成神佛,经历了神佛的心识阶段,再把神转变成佛,我们跟神佛学的是神性,然后再把神性变成觉性,神是觉性的一个表达。我们学佛中间缺了神佛这一块,这一块是在法能相、法性能相上来讲的,不是落在所相上讲,缺了这块意识就变得没有层面了,凡夫就可以自己作神的主了,以神的名义来做自己妄想的事,就会迷失在颠倒里。我们现在对佛法的认知是抉择不是决定,并没有亲证法性。六祖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敬畏是宗教信仰的基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