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

手机日志

翻过年关出了俩事,一个是duang,一个是霾,霾是柴静搞的,duang则是搞的成龙。

对于duang,我因为朋友圈被刷爆,才去查了查啥是duang,发现真是挺无聊的,

无聊我们为什么要传播?

很多人是因为别人传,自己跟着也传,为的是能追上时髦,成为自己朋友圈里的全知、先知。

相对于柴静的穹顶之下,duang真的弱爆了。

 

媒体,甭管大众的还是分众的,首先要有自己获取和发布信息的渠道,也就是入口和出口,

第二,就是对信息要保持充分的好奇和梳理能力,

两者兼备,才产生影响力,我们想拥有的不就是这些吗?

 

电影里,牛掰的警察都有线人,现实中也是,要不渗透进犯罪一线,还怎么打击犯罪?

这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出口呢?公检法司,按顺序排,最后的司,就是监狱。

至于梳理的能力,就来自于对法律体系的运用,法律冷冰冰不讲人情,

但在法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感性的东西有时候会产生干扰,影响公正,

近几年出现的新词“舆论审判”就是很好的例子。

 

什么是舆论审判?就是一个犯罪嫌疑人有没有罪,罪有多重,由大家的民意所向决定,

法律上的结果,有意无意的倾向于社会舆论。

但舆论多是发自于感性的,感性竟然可以影响法律的理性,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事儿,

反过来说,如果我犯了罪,如果我能煽动大众对我的感性支持,我就可以少获刑,甚至不服刑,

所以我为什么不亲民?这是我犯事儿以后逃脱罪责的小把柄啊,这是我拥有话语权的底气啊!

 

柴静离开央视,相当于一个叛逆的孩子离家出走,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她不得不放弃那个无法改变的母体,

穹顶之下,寄托了柴静个人对这个社会的诉求,那种全知的姿态,真有点像美国,

站在公义道德层面,真挑不出她毛病,但她挑起了战争却不平息,并以此站在金字塔顶端,

是不是太那个了?

 

舆论就是场战争,对于很多缺乏科学认知的大众,雾霾致命论的公布,触及的是恐慌,而不是心灵。

我们都感性的认为,理想化可以倒逼社会进步,但大众都还没有准备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时,

只会想到抱头逃命,和对未来的无奈与失望。

 

我媳妇看完穹顶之下,第一反应就是说:“太吓人了,想多活几年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啊!”

我们都知道雾霾是个罪犯,但柴静跳过法律,直接用舆论给判了死刑,

大家突然对生存的空间产生困扰,可我们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只要雾霾不导致群死群伤,

我们照样从农村进城,我们照样烧低标的油,我们照样呼吸,我们照样挥霍环境制造污染,

在我们拥有的物质多到用之不尽前,其它都是浮云。

 

我要的是我这一辈子,其它人的一辈子关我屁事?

我没房没车连个媳妇都娶不上,别人有房有车有好几个媳妇,凭什么我去关注环境?

那么多企业污染环境赚大钱,我一分落不着净跟着吸二手烟,这是我的责任?

别跟我谈境界,现在不随大流闻着钱的味道前进,老了谁养活我?

 

在感性消退之后,大家会恢复到我行我素,唯一记住的怨恨,是社会资源的不公,

唯一喜欢上的名字,是柴静,因为她说了我们一直想听的,那就是雾霾致命,

然后呢?

然后柴静去了零污染的世外桃源定居,开着大排量的车,在粉丝的鲜花掌声里偶尔内疚一下,

老去的时候,带着未尽的抱负,给儿孙讲自己年轻时辉煌的故事。

 

我们一个人究竟可以拥有多少的影响力?试试就知道了。

我说:“闺女你要先去完成作业,然后才能玩PAD!”

闺女说:“你们都可以天天玩,为什么我就得写作业?这不公平!”

在她眼里,只有切身经历有关于她的才是不公平,对于父母为她付出的艰辛,

她看不到,也理解不了,因为她还在无知的年龄。

 

你影响得了无知吗?

 

以前,跟一朋友聊起来为什么做电视,他的理由让我吃惊,

他说:“我来自农村,但我回老家,县里有人陪着,村长听说我回来就提着东西来串门,这是一个农民能得到的吗?披上记者的光环,就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更能谋求生活的公平”

记者为什么能赢得公平和尊重?

因为有话语权,因为有影响力,因为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操控舆论,

说起社会的良知,记者的精神,那也是人前显摆,暗地里,都藏在自己需求的背后。

 

朋友问我,你是为了什么做电视?我的理由同样也让他吃惊。

我是为了跟前女友置气,她因为电视而放弃了我,所以我想展示我的才华和能力,让她亲眼看到,你在乎的东西对我来说多么不值一提。

朋友笑了:“这么文艺啊?那目的达到了吧?”

我摇头:“年轻气盛完全颠覆了我,我不该迁怒于电视,并为此狭隘一生,她离开我是对的,我根本是个无知且自私的人,因为对职业的选择也如此的不负责任”

 

所以,真正的影响力来自于清醒,清醒来自于对世界的客观认知,

这么说来,有几个人能说自己的影响力,是不狭隘的?

 

这两天霾是个过热的话题,稍带着让柴静占据着大多的舆论头条,

媒体公众人物通过网络发声,她不是第一个人,但她无疑是最有群众缘的一个,

这是她个人品牌打造的第一步,换句话说,这次穹顶之下,是柴静自媒体的起步,

她起步,就比我们高了不知多少。

 

作为一个老电视,我看穹顶之下的时候,首先带着的是质疑的眼光,从每个画面的信息里捕捉真相,

首先,如果做这个片子,真的花费了一百多万,有点高了。

 

片子里大量使用的是素材,甚至很多素材我电脑里都有,显然不是全部现拍的,

甚至采访部分,大量使用的是她在央视工作时的播出素材,按规定,这些东西是内部资料,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但柴静可以免费用,只是她通过放大画面,屏蔽了所有央视相关的字幕信息。

 

如果没有央视的工作背景,调查资料不可能有这么详尽和深度,

不信你拿个摄像机调查一个试试,保准会因为侵犯隐私挨顿揍,即便法律赋予了每个公民监督的权利,挨揍也是不可避免的“义务”。

柴静可以,她那张小脸早已镀了金,同样一个被采访对象,她问出的东西,肯定比你多,

因为尺度和高度在那放着,配合度就自然不同。

 

于是,所有人都热衷于被柴静采访,而我们想要听句真话,是需要物质和情感双重投入的,

对柴静来说,这方面的成本,省了。

所以我大胆推测,这一百万的投入,包括了柴静做这个调查衣食起居的成本,

甚至包括了她推掉工作损失的钱。

 

记得有个画面,是交警查到违规但不能罚款,交警作为执法者,代言法律的人,居然对柴静露出谄媚的笑容,

而柴静则一脸公知相的凝视,一言不发,

她节奏控制的很好,知道这里,是要给画面留白的。

 

谁都得承认,自从互联网进来,新闻逐渐呈现出娱乐的特性,追求好看,追求爆点,

而新闻本身的信息价值被忽略了,就算有也藏得很深。

柴静做的选题,因为存在主观刻意被行业内广为诟病,但也因为带有浓郁的个人观点,饱受好评,

老百姓喜欢听真话,而柴静总能把感性发挥的句句肺腑。

 

为了让片子更真切,柴静甚至搬出了自己的女儿,

我昨天说了两句,立刻有人评论:“柴静要不是因为女儿得了肿瘤,会做这个雾霾的片子吗?”

天哪,记者吃饭靠的就是挖掘选题,女儿只是服务选题、让选题更立体的一个元素,怎么能成了动因?

她可以去报道儿童肿瘤的医治和防护,她可以从道德层面展现亲情和正能量,这都是极具社会意义的选题方向,

但她选择了更高的高度,把人的生死,和体制的诟病联系在一起,上下招呼,够狠。

 

想要影响更多的人,你的主题就必须放大辐射面,让它具有普遍性和群众缘,

雾霾是多好的一个题,有比雾霾覆盖面更大的感同身受吗?

但这个题,真换了媒体来做,恐怕很难做深,因为需要顾及的很多,做了也不见得能播,

再说没钱撑着,没那个动力。

 

但互联网可以,特别是脱去央媒外衣的自媒明星,成了真正代表基层的声音,

做深度调查除了有胆,也得有智慧,更得有钱,

柴静背后的支持者,是非官方的公益环保组织,公益组织的资金来自哪里?

追根溯源下去,你会越来越失望。

 

穹顶之下火了柴静,火了自然之友,和那个打不开的APP,甚至火了无数环保概念股,

但对于雾霾的治理,只有两个词能形容,任重道远,望洋兴叹。

 

年前去北京,进石家庄就一股烟煤的味儿窜鼻子,那当然是钱的味道,

但车该跑跑,烟囱该冒冒,人们不戴口罩照样上街,

因为谁都知道,PM2.5戴口罩也白搭,也都知道空气是免费的,只靠免费的东西活下去,不行。

 

你愿意为别人吸一口新鲜空气,而放弃自己哪怕一天开车的权利吗?

不用回答,只需问问自己。

 

即便是柴静这记重锤敲疼了你环保的神经,

怕死到立刻迁出污染之地,寻找长寿和宜居的人,也肯定不是穷人,

穷人还在拼搏玩经济,理性的现实,不容许他们感性的思考,更没有条件为他们创造认知,

所以柴静带来的,只是一阵风潮,高浓度的科学信息被感性的传播,

人们只记住了霾致癌,但还没到明天就死的地步,所以环保,可以再等等。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稍不坚定,就会被公知左右,影响,甚至绑架,

我们莫名其妙的去传播别人创造的认知,弥补自己认知独立性的不足,并以此掩盖无知,

所以自媒体的神很容易造,只要你观点犀利,并能自圆其说,

但失去了自己的客观,你就成了舆论的垃圾,还怎么要求世界对你公平?

 

穹顶之下是出好戏,柴静用一个女人的细腻情怀,演绎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主观视角,

她是个带有批判精神的人,甚至带点文青的叛逆,用智慧周旋于尺度的边界,名利双收也是应得,

也许每个人都是记者,只是我们没有像她那样欲望强烈的,去探寻真相,所以我们没有影响力。

 

因为信息过剩,所以我们习惯躺着接受,

然后等着山清水秀那边的人,告诉你换个姿势会更舒服。

这是精神上的雾霾,比致癌本身,还他妈致癌。

我是二七阿郎,我的微信和QQ号:80582491感谢你的关注!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