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江南——杭州篇

个人日记

    听惯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却鲜有机会领略,之前曾去过上海和台州,那也是几十年前,印象十分模糊。因公事在身,没有机会游玩,匆匆到访,便也匆匆离去。前段时间,难得一家人共聚华堂,孩子们也有空,利用这个假期一起出去走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出行同样重要。让孩子们出去长长见识也未尝不可。

    此前去华东,行程并未仔细规划,后来辗转走了几个城市,旅行也算完美。因为行程太过匆忙,却从未沉下心回味这悠悠古韵。回家已两天,每至深夜,总想起朱瓴顿舍中弥漫的茉莉花香,还有那洇在宣纸上漫衍出的榭楼亭台。思绪颇不宁静,总觉得那些回忆太过美妙,也不满足这些经历仅仅在聊天中略略提起。又答应了一位故友,把它记录成文字,这才重拾那些美妙的情绪,让它永远停留在淡烟浅霞的记忆中。
    
想到江南,人们不自觉的想到烟雨,似乎千百年来,烟雨,油纸伞,雨巷就是江南的代名词。可惜的是,此行并未看见戴望舒所说的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至于烟雨,大致是在杭州游灵隐寺时所遇的绵绵细雨吧!
     
(一)杭州
    
到杭州是第二天上午,还在火车上,就已经忘却了一宿没有安睡的疲惫,被江南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出江西上饶至浙江衢州路段,虽大多数建筑被山水间藏匿的幢幢别墅所替代,还是能看出徽派建筑的影子。徽派建筑是汉族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借华东山水之灵气,融汉族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火车正好行经徽派建筑的核心地带,虽是走马观花,但每遇青瓦白墙,雕梁画栋都足以让我为之一震。
   
下火车后,我们的目的地是临安岛石,一位工友家中。途径昌化。朋友开车来接,后来车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说起昌化,懂石头的人绝对不会陌生。中国四大名石中的昌化石就产于此。我曾有幸结实一位爱好收藏石头的朋友,所以对昌化这个地方很是向往。心想,如果能捡块昌化鸡血石,那就赚大发了。事实证明,我只是路过。 
    
车行至昌化至岛石路段,这里是有名的浙西大峡谷,山路崎岖险峻,好在山路修葺工程较为完善,虽地形地势十分恶劣,在车里丝毫没有颠簸的感觉,反而可以尽情的欣赏大自然勾勒出来的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公路盘踞在半山的峭壁之上,旁边是绵延数十里的水库,水清鱼翔,优哉游哉。两岸则万山重叠,奇峰秀石,千峡相连,幽壑交错。浙西峡谷曾有白马岩中出,黄牛壁上耕的美誉,可见山水之奇险。峡谷中修筑了两座大坝,防洪,发电,灌溉均可,坝下的河流从峡谷石缝中流出,急处飞流直下,缓处娟娟细流。漫过沙地,卵石,草丛,形成大小不一的碧色水潭,倒映着岸边翠色修竹与褚色岩石,一直蜿蜒流淌至视野的尽头。因为几天前的台风,峡谷的雨水聚集,山泉汇集成瀑,从高高的山头跌落,或粗或细,如链如匹,万壑千山。也是一奇观,半山腰上,偶有几座乡居别墅林立,使原本孤寂的山林变得不安分了。可能是听惯了一路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也可能一路怀着太过欢欣的心情。与重庆三峡相比,倒少了子规啼泣的哀伤之感,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也许三峡游玩并不哀伤,只是古人强加的种种情感罢了。当两岸青山退去,房子慢慢划过视线,远处隐约透出声声犬吠,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岛石小镇不大,是一个三叉路口和两条河流的汇聚之地, 除了三条公路与外界相连,四面崇山阻隔。岛石放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可能就是世外桃源,当然也可能是穷乡僻壤。山上郁郁葱葱,到处种满了山核桃树,时值山核桃丰收前夕,高大健硕的山核桃树挂满枝头,清风吹过,它摇曳着树枝,仿佛向过往的行人招手,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山核桃是临安特产,受独特的气候条件的地理环境生长,故友家中也承包大片的山核桃树。带我们在山林间走了一番,在城市待的时间太久,这种久违的乡土气息也忘却了,如此甚好,孩子们也高兴极了。

     清晨的岛石小镇显得尤为静谧,水气氤氲的河面弥漫着空气的气息,河水欢乐的唱着歌流向远处,偶与卵石交积着奏出美妙的交响。大山深处笼罩着层层薄雾,像待嫁的新娘穿着婚纱卖弄着自己娇媚的舞姿,池塘的阵阵蛙鸣此起彼伏,响应着大自然的召唤,田间辛勤劳作的人们弯着腰,勤劳的工作着,骤闻华韵乍起,原来是好友的箫声,和着大自然的乐章,到激情处开始泛滥,置身于这一隅安逸之处,享受着大自然的交响,褪去人世的烦躁与浮华,欣赏这原本美丽的世界,十分惬意。
     
来到岛石,不得不提及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传承,数千年经久不息。吴越人为人谦和,注重礼节,在好友家里闲居数日,这点深有体会。客人莅临或者饭后都会掇来一本香茗,清香四溢,可惜我不懂品茶,个中甘甜无法细数。这大概也是与湖湘文化的不同吧!走在小镇上,家家户户的门口贴的春联都为手写,书法隽秀有力,很是漂亮。难怪临安有: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由此可见也。值得一提的是吴语,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誉,当地人说话完全听不懂。至于吴语有多么优雅,在浙江时并没什么感触,后及苏州才真正有所体会,毕竟那儿才是吴语的发源地。我是古汉语的爱好者,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最大区别在入声字区分,现代人多受到中华新韵的教育,入声字根本就区分不出来,这是学习古诗词格律的一大障碍。但是吴语只要一发音就能轻松辨别。让人好生羡慕。其实我对吴越文化知之甚少,这只是一些体会,其他也不敢多言,作罢。

     在好友家停留了五天,开始返杭。在杭州待了两天,第二天晚上到达苏州。杭州游玩的区域十分局限,第一天去了灵隐寺和飞来峰,第二天环西湖骑行。从杭州汽车西站南行几公里便可到达灵隐寺景区,其实此前对灵隐寺的印象并不深刻,只是知道这里出了个济公活佛尔尔。读过叶圣陶的散文集,西湖的描写很多,对灵隐寺的论述却很少。一下出租车,我们便穿梭在古木密林和蜂拥人群之中,行人来往络绎不绝,列肆喧嚣,衢路为之阻塞。偶尔路旁的标杆上冒出灵隐寺的字眼帮助游人导向。路旁各种卖杭州特产的店铺,伴着江南的丝丝润雨,行走在青石铺就的地板上,不禁打了一个趔趄。
     
买好景区门票后,我们便朝灵隐寺的牌坊走去。沿着牌坊延伸的略有坡度的大道往深山方向,一条小溪从山涧中蜿蜒而流,棵棵古木从两岸掩映水中,或提着俊逸的裙子矗立在高高的拱桥之上,泛着清波的水面撕扯着古树的倒影。溪水南面即为飞来峰,北面多为庙宇、店铺。我倚在沿溪陈旧的长廊靠椅上,享受着江南细雨滋润的一方灵气,冥思着历史留下的痕迹与沧桑。亭檐垂下的雨水打在溪水之中溅起朵朵水花,突然山林深处传来声声布谷打断了我的思绪,这才想起还有不少的路没有走。
    
趟过溪水,便是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听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冲着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而来,首要目的地自然是飞来峰顶。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岩骨暴露,峰棱如削。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石窟造像大多分布于山脚下,每尊佛像形色各异,尤数喜笑颜开,坦胸露背的弥勒佛最吸引游人注目,据说这是飞来峰石窟最大的造像,为宋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沿溪小径拾级而上,青苔布满褚石,夹杂着泥土的芳香气息。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各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走在水泥青石堆砌的石阶上,偶有冷泉从山峰凹处倾斜而至,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奏天籁。冷泉亭间石刻有言: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可见这也是绝处风光啊!飞来峰海拔不高,上山的路十分不好走,半山处就开始没有石阶,步伐丝毫不敢图快。其中老树古藤,盘根错节。拦住了通往峰顶的去路,本来就担心滑倒,就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了。短短一二十分钟,我们便到达飞来峰顶。本来怀揣着各种神秘和兴奋登顶,一幅幅波澜壮阔之境早在心中酝酿已久,当看到飞来峰顶四个大字赫然显立,所有的幻想已然泯灭。只见一块不大的平地之中立了一块名为飞来峰顶石碑。来往游人纷纷在石前拍照留恋。说好的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呢?说好的游客到山停步睎,长当一石味玄机。须知物事随因变,莫谓飞来便不飞呢?说好的“ 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呢?周围仅仅是参天古木,并无奇松怪石之景,我心里一下变得失落,古人留下的诗句原来都是骗人的啊!
   
我们从北麓拾径而下,行至半山腰处便是有名的翠微亭,翠微亭小巧玲珑,亭旁山径旋绕,掩映在苍松古木之中,朴素而端庄。此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岳飞而建的。这让我想起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当年老毛在那留了一宿,便铸就爱晚亭的千古美名。翠微亭也是如此,只是凉亭虽小,里面楹联名句众多,皆为现代人题写,书画艺术在杭州这座历史名城出尽了风头,我们细细读完才忍离去。
   
下山后,我们顺着沿溪公路向山涧深处走去,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大殿。因对佛学宗教不感兴趣,所到寺庙只是随便看看 ,殿堂多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除感佛像雕刻之精致,庙宇布局错落有致,周围参天古树环抱之外,并无深深感触。行至山涧最后一个寺庙时,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加之初遇大雨,西湖萦绕的雾气更加平添了几分神秘。遗憾的是,为省下30元的门票费用,我们与灵隐寺擦肩而过。我想,如果不是进去领会佛教禅意,进去又有什么卵用,或许并没有什么遗憾罢。从灵隐寺景区出来后,天色开始暗沉,已时近黄昏。与灵隐寺牌坊作别后,便皓然离去了。
    
因住处与西湖临近,第二天一大早便去了西湖,我们一大家子租了自行车,从断桥处开始环湖一周。其实要说西湖有多美,我是说不上来的,只是几处胜地的名字略有诗意,历史留下的名言诗句较多罢了。我没有诗人的情怀,自然不懂其美妙之处,索性装成文艺的样子,写写吧。
    
断桥的旁边写着断桥残雪四个字,破桥一座,坡度不大,桥底可以泛舟,至于残雪,受时令限制是不可能六月飞雪的。绕断桥至湖心的一条大道即白堤,白堤和苏堤把西湖分为三个部分,当年白居易行至西湖白沙堤上,题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名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白沙堤改为白堤。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回望群山含翠,山岭青葱,湖水涂碧,幽微灵秀,水光敛艳,如在画中游。这让我想起在唐山南湖,湖间小路交错纵横,两湖之景多有同工之妙。炎炎夏日中,西湖荷花开的正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句让西湖的荷花出尽了风头,游鱼在荷叶间自由嬉戏,游人给鱼儿喂食,于莲间自由穿梭,偶有一声汽笛,鱼儿全部潜入水底,不见踪影。一个个莲蓬争相探出脑袋,像一群淘气的孩童,你争我抢,毫不示弱,为的是给来往的行人展现最美的骄姿。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荷盖铺展青霞,粉色的花瓣夹杂着淡白的晕圈,秀而不艳,濯而不妖,安静的躺在荷叶上,静静的做一个睡美人。倘若泛一叶轻舟,穿梭于荷丛之中,那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多么美妙啊!
    
沿白堤游玩的古迹甚多,有平湖秋月,西泠印社,断桥残雪,苏小小墓和孤山。其中西泠印社让我流连忘返,西泠印社是中国印学博物馆,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隐等人相聚西湖,研讨印学。于是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一进印社如走进一家深院,门额题匾为原社长沙孟海所写,书法遒劲有力,锦鳯鸿翥,潇洒自然。从古屋翘起的肺炎瓦脊和扣着铜环铁钉的褐色大门看出,江南的富庶绝非其他地方所能比拟,从那份空灵飘逸的意境中感受悠久文化沉淀下来的韵味。庭前是一汪清水,湖水碧绿,岸上各种园林景观映衬,左右是两处长廊,宽两米余,墙上挂着各个时期的印章供游人欣赏学习,我们沿长廊一直走到后庭,只见一群学生围在石桌前,桌前拉着长条横幅,似一副对联,后问及当事学生,说是与盗墓笔记有关云云,具体是什么,我也似懂非懂。沿着后山石阶上去,有一处牌坊,楹联有云印传东汉今由昔,社结西泠久且长,未知印社创办起源,很难理解其对联含义,后来才明白,当年几个年轻人创办西泠印社时的意气风发和蓬勃朝气,也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永久传承。山上几处楼阁坐立,风格各异,一处名为印泉的山洞,几块奇石,一堆细竹点缀其上,为印社平添了几缕文学气息,其一处为吴昌硕纪念馆,看了他几幅流传下来的真迹,让多少来往行人汗颜啊!尝闻十年绘画,二十年书法,三十年篆刻,可见中国篆刻文化博大精深。侧面是名为西湖第一景的亭榭,几个孩童坐在石头上绘水墨,极目远方,确实为写生的好去处,山、水、亭榭、楼阁浑然一体。这都是人类的智慧铸就。个人只是偏安一隅,不禁感叹自己的无知和渺小啊!
     
出印社后,于苏堤和白堤的交汇处,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刀光剑影,折戟嘶鸣,闻到了英雄刚正不阿的气息。这里就是岳王庙,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已将风波亭的冤屈涤荡殆尽,不屈的英雄在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们深深的缅怀这位名族英雄。一幅心昭天日的牌匾引起我们同行故友热议,这是当年叶剑英所提,字形很是不堪,毕竟是名家所写,心中纵有所批判也不便多说。岳王庙不大,分分钟便能走完,只是感受历史的瞬息变迁。心无色,焉能示如此之鲜红,人无格,何以昭如此之凛然?岳飞墓前,游人缅怀岳王,纷纷献上白菊花以示敬意,墓前的几尊跪像贴着游人勿吐痰的标语,可见人民对秦桧夫妇和万俟卨的憎恨。
   
沿苏堤一路骑行,游人众多,路旁垂柳随风摇曳,两旁都是湖面,不时有老者于岸边垂钓,这绝对是诗意的生活,不远处就是湖心亭,让我想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景,此人,除几丝薄雪,周围景象十分吻合。湖心亭是湖面一座孤岛,没有陆路通达,本欲租坐游船畅游西湖,后来孩子闹腾,也考虑到安全问题,便此作罢。尝与同行好友戏言:不如咱们游去湖心亭,最终也只是说说罢了。
   
苏堤的尽头便是雷锋塔,买完门票后,我们便开始登塔,如今的雷峰塔与当年之景已是截然不同,在原来的基址上修葺而成。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才获救。如今的雷锋塔钢筋混凝土加固,更有直升电梯直通塔顶,是不可能倒塌了,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誉,西湖上亦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登临塔顶,往北远望,西湖的尽头便是杭州市区,林立高楼,车水马龙。近处则西湖美景尽收眼底,长堤卧波,小岛瑶绿,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映成趣。西子湖畔,薄雾如纱,似刚出浴的小姑娘带着一份羞涩与高雅,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年苏子游西湖时把西湖比作西子,许是他读懂了西湖的灵动与深邃,才会对她如此深情吧!往南面眺望,则是环绕的群山,山不高却俊朗神秘,把西湖紧紧的揽在怀中,千百年来不离不弃。共同的生存理念使他们携手同行,历经历史的沧桑,与文人墨客共舞细品,斟一杯薄酒,同醉这山水之间。
   
从雷峰塔下来,已经时近下午三点,匆忙还了自行车,便奔向火车站,本来打算去西塘古镇和钱塘江观潮,也全部搁置。至此杭州之旅算是告一段落。 


                                                                            ——欧阳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