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政:浅谈初中学生管理之我见
个人日记
张立政:浅谈初中学生管理之我见
学生管理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管理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因为初中生的思想比小学生复杂得多,但与高中生相比又欠成熟,介于似懂事又不是十分明白事理之间,处于人生的青涩期。此时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从担任初中校长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管理初中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三化行动”润物无声
对教育者来说,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作家冰心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由此可见,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施行“爱心三化行动”,要求每位教师从细节入手,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一是交流谈心普遍化。每位老师都有一个专用笔记本,记录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姓名、学习态度、思想表现、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制定相应的帮教计划和措施,然后详实地记录平日跟他们交流谈心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等。
二是家校联系经常化。班主任把每位家长的基本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并详细记录好交流的时间、联系方式以及内容等。每月至少和每位家长交流一次。即使假期也要定期联系家长,每位班主任在寒暑假期间,或家访或电话联系都不少于两次。
三是活动开展制度化。学校成立了“爱心三化行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及时调控活动进展情况。学校政教处具体负责,对教师开展活动情况每周一抽检,一月一累计,评选出每月的“爱心大使”,并将检查结果记入师德考核。
我校“爱心三化行动”的推行实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效的改善了师生关系,收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教育效果。
文化熏陶耳濡目染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美国教育家桃乐斯诺特在《人这样成长》中写道:“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一个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定志向……”
我们力争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一是丰富多彩的墙壁文化。在学生出入最多的地方,分别以行孝、爱国、勤奋、励志、勤俭、合作、创新、诚信、劝学为主题,建设起图文并茂的的墙壁文化,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为强化教育效果,学校政教处、团支部协同语文组搞了几次专题活动,分别以十幅版面为专题,开展征文比赛,或者写心得体会,一周一个专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版面内容的理解。学校还选择优秀作品张贴在宣传栏中,扩大宣传教育力度。
二是简洁醒目的教室文化。在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有效的引领和激励着学生;教室外墙正面是以安全为主题的宣传图片,生动形象,入脑入心,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是提升思想的校本课程。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加强学生管理的关键。为此,我们组织专人编写了校本课程《修养》,内容包括校风校训解读、中学生修养的必要性、礼仪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个性品格修养、性情修养和人际交往修养等七个方面。由政治教师兼任,一周一课时,学期结束根据学生日常作业和期末测评,计入综合素质评价。
全员管理不留缝隙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而“修复破窗”只靠班主任的力量又是难以达到的,所以我们实行了全员管理策略。
具体做法是:我们首先统一认识,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本课程《修养》,经过师生的广泛讨论,制订了全面的、综合的又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语言的文明程度,是否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诚实守信,是否能明辨是非敢说真话并敢于坚持立场,是否言行一致并有责任心,是否有感恩之心并能善待自己和他人,是否珍惜时间并做到不打扰他人,学习是否刻苦、上课是否勤于思考、注意力是否集中、对作业的态度是否认真,对待劳动的态度如何、是否有集体主义观念,与同学的互助合作交流情况如何,以及生活习惯、自理能力以及消费状况怎样,是否能遵守交通规则、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是否爱护学校公物以及社会公共设施,是否能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否节俭,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是否勇于接受挑战,是否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等。每一位教职工、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评价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作为学生评价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位学生先在小组内对自己本周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组内同学根据平时的观察记录相互评价,再提交由班主任、三位任课老师和三名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班级评价,最后由政教处根据平时的记录权衡之后做出学校评价,一并存入档案。
班主任结合评价结果进行班内总结,该表扬的表扬,该谈话的谈话。出现问题的同学,会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出症结所在,进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写出思想表现总结,也一并存入档案。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种全面、全员化的评价制度,操作起来确实很麻烦。但是,我们评价的根本宗旨不在于非要把学生划分出等级,而是以此作为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手段,让学生明白是与非,明白什么是高雅与低俗,明白我们在推崇什么,在抵制什么,潜移默化的形成最朴素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认知。我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渐渐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行为渐渐走上了正轨。这样,我们的老师学生也就不用天天盯着同学,不用每天做那么多的记录了。其实,我们的这种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更多的是关注其精神层面和身心健康,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引领学生关注细节,关注身边人的生活,以一颗细腻丰润的心灵感知四季的风云变幻,感知社会的人情冷暖,体察生活的美好与艰辛;引领学生走出狭隘,走出自我小天地,走向阳光,走向高雅,在举手投足间尽显心胸的宽容与美好,品质的纯净与清新,塑造新时期中学生的新形象。
闲暇教育益智益德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任务减轻,空余时间明显增多。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令人担忧。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完成作业后,相当多的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或者和朋友闲聊逛街上,青春年华就这样在无所事事中白白地流逝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精神发展的不健全,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责任感及主动性都会受到妨碍。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因此,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闲暇时间,让学生获得心理的快乐、智力的提升、学习的进步,成了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使闲暇教育与在校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进行了“以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渗透闲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地处龙泉河畔,石门山脚下,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为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是走进石门坊,编写校本教材。我们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石门坊地理人文的开发与研究》,为搞好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石门坊,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编写了校本教材《情系石门坊》,在课题阶段性成果的汇报交流中,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二是追本溯源,关注龙泉河。2009年2月至5月,开展了关注龙泉河的科技实践活动,调查过去龙泉河给沿岸居民带来的影响、现在断流的原因以及龙泉河源头污染情况,培养了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实践成果《关注龙泉河我们齐努力》,获第25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是小手牵大手,捧出放心菜。针对蔬菜安全问题,去年入冬以来,我们初一学生成立了纸坊中学“小手牵大手,捧出放心菜”科技实践活动小组,实地调查了学校附近的几个蔬菜大棚的用药情况,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研究确定了严把蔬菜“安全期采摘”关的方案,以及土法灭虫,生物灭虫等无毒种植的方法,我们广泛的向家长宣传讲解,并亲自参与自己家大棚蔬菜的管理,监督父母的蔬菜种植,确保了蔬菜的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爱,使教育在戒尺与斥责之外另辟了一个新天地,给管理融进了亲情与感动;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原本浅薄飘浮的思想打上了厚重的底色;而独特的评价体系和无微不至的闲暇教育,又在无形中引领着学生走向细腻,走向崇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直都是我们学校教育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作者系临朐县城关街道纸坊中学校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