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看吹手
个人日记
很早以前,大概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开始,在济源与沁阳一带的豫北农村,哪家有老人逝世了,在安葬老人的前天晚上,丧家就会请来唢呐演出队,进行唢呐演奏表演,一方面是为了感谢街坊邻居与众乡亲的热情帮忙,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了让过世的老人,风风光光、排排场场、热热闹闹的离开人间,驾鹤西游,魂升天堂。
大家知道,唢呐是用口吹奏的,因此人们就把他们的演出团队给它惯了一个简单的名字叫------吹手 。周边村庄哪家办丧事了,乡下人吃吧晚饭后就会前去观看唢呐表演,慢慢地也就成了乡下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在安葬逝者的前天下午,在离灵棚前面十几米的大路边摆放一个大方桌,四面放上凳子,这就是唢呐演出的地方,到了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里。演出开始了,桌子上放上各种乐器,还有暖壶、水碗,酒、香烟等一些杂物,四面坐满伴奏的师傅,有拉板胡、二胡的,吹笙的,以及打家伙锣鼓的,当然吹唢呐的是主角,他吹奏的好坏和拿出的唢呐绝活也就决定了今晚演出的成败,所以人们主要观看和倾听的就是他的表演。
当时唢呐主要吹奏的是河南的地方剧种,像豫剧、曲剧和月调,一般演奏的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段,他们吹奏的声音和人唱的差不多,很逼真,惟妙惟肖,人们听得也是津津有味,有的人还能跟着调子哼哼。吹唢呐者和伴奏的有时吹得兴起,在演奏达到高潮部分时,观众们就会鼓掌叫好,这时他们也吹得更起劲了,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洋洋得意,摇头晃脑,把唢呐、笙不时的抛向空中,玩的不亦乐乎,甚至几个人吹着吹着就一蹦多高,常常把观众逗得大笑。
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吹手里有一位赶鼓板的老人,名字叫----马银河,沁阳人士,他人和蔼可亲,可能是他赶鼓板的技术太好了,各个唢呐演出团队只要有演出都邀请他去,他在当时经常会随各个团队来到我们这里演出。现在他人虽早已作古,可我们这里的还有周边村庄中年以上的很多人,没有不知道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吹唢呐人的中间出现了很多女中豪杰,她们逐渐挑起了大梁。那年吹手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只看唢呐表演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要求,演出不再是围着大方桌了,也不能老是那些家伙锣鼓了。搭起了活动舞台,有了演唱歌曲和舞蹈用的电子琴、架子鼓、电脑伴奏带,还配上了五彩舞台闪烁的灯光。吹奏唢呐仅仅只是开始演出的前奏曲,完全退出了它当初独霸天下的主导地位,演唱戏曲、流行歌曲以及眼花缭乱的舞蹈成了主旋律,中间会穿插一些小品、说唱、魔术还有一些搞笑节目。整场演出,高音喇叭,声音洪亮,震耳欲聋,高潮迭起。那场景,那气势不亚于看明星演唱会。三里五村的人相互走动观看,人头攒动,热闹之极。
现在,人到中年,爱静了,已经不再像前些年那么热衷于观看吹手演出了,也有很长的时间没有观看了。昨天晚上,天气闷热,朋友相邀,到外边转转,就骑摩托去尚庄看了一场吹手演出,嗨!还别说,演出的真好!让人眼前一亮,又从新找到了以前那种美好的感觉。

大家知道,唢呐是用口吹奏的,因此人们就把他们的演出团队给它惯了一个简单的名字叫------吹手 。周边村庄哪家办丧事了,乡下人吃吧晚饭后就会前去观看唢呐表演,慢慢地也就成了乡下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在安葬逝者的前天下午,在离灵棚前面十几米的大路边摆放一个大方桌,四面放上凳子,这就是唢呐演出的地方,到了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里。演出开始了,桌子上放上各种乐器,还有暖壶、水碗,酒、香烟等一些杂物,四面坐满伴奏的师傅,有拉板胡、二胡的,吹笙的,以及打家伙锣鼓的,当然吹唢呐的是主角,他吹奏的好坏和拿出的唢呐绝活也就决定了今晚演出的成败,所以人们主要观看和倾听的就是他的表演。
当时唢呐主要吹奏的是河南的地方剧种,像豫剧、曲剧和月调,一般演奏的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段,他们吹奏的声音和人唱的差不多,很逼真,惟妙惟肖,人们听得也是津津有味,有的人还能跟着调子哼哼。吹唢呐者和伴奏的有时吹得兴起,在演奏达到高潮部分时,观众们就会鼓掌叫好,这时他们也吹得更起劲了,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洋洋得意,摇头晃脑,把唢呐、笙不时的抛向空中,玩的不亦乐乎,甚至几个人吹着吹着就一蹦多高,常常把观众逗得大笑。
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吹手里有一位赶鼓板的老人,名字叫----马银河,沁阳人士,他人和蔼可亲,可能是他赶鼓板的技术太好了,各个唢呐演出团队只要有演出都邀请他去,他在当时经常会随各个团队来到我们这里演出。现在他人虽早已作古,可我们这里的还有周边村庄中年以上的很多人,没有不知道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吹唢呐人的中间出现了很多女中豪杰,她们逐渐挑起了大梁。那年吹手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只看唢呐表演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要求,演出不再是围着大方桌了,也不能老是那些家伙锣鼓了。搭起了活动舞台,有了演唱歌曲和舞蹈用的电子琴、架子鼓、电脑伴奏带,还配上了五彩舞台闪烁的灯光。吹奏唢呐仅仅只是开始演出的前奏曲,完全退出了它当初独霸天下的主导地位,演唱戏曲、流行歌曲以及眼花缭乱的舞蹈成了主旋律,中间会穿插一些小品、说唱、魔术还有一些搞笑节目。整场演出,高音喇叭,声音洪亮,震耳欲聋,高潮迭起。那场景,那气势不亚于看明星演唱会。三里五村的人相互走动观看,人头攒动,热闹之极。
现在,人到中年,爱静了,已经不再像前些年那么热衷于观看吹手演出了,也有很长的时间没有观看了。昨天晚上,天气闷热,朋友相邀,到外边转转,就骑摩托去尚庄看了一场吹手演出,嗨!还别说,演出的真好!让人眼前一亮,又从新找到了以前那种美好的感觉。
文章评论
捻一束斜阳
浓重的乡间习俗 演绎成了美丽的乡里文化
捻一束斜阳
这是哪儿啊 你的家乡吗 好美
红叶漫天飞
家乡的风俗现在仍有。配以亲切的《你家在哪里》,那熟悉的旋律好久没听了,于我这外乡的人听来更是感慨万千。想家,想亲人。。。
雨做的云
我们老家也有此风俗,不只丧事还有老人们过生日也要请吹手,按我们老家叫法是喊吹吹。丧事,吹的曲子,哀伤难过,听者动容。喜事,吹的曲子,喜庆热闹,眉开眼笑的。你写这文让我想起老家许多事,那些民风民俗啦,让我们特别怀念老家。
似水柔情
一乡一俗,你那里的吹手,我们这叫乐队,吹拉弹唱都有,以前只在丧事请他们,现在的人们都不分场合了,红白喜事都请,就是一些爱面子的人虚张声势,图个热闹,争个名声罢了,我这人生性好静,从不凑这热闹。
冷月柔情
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风民俗,仿佛让人又回到了故乡,亲切,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