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高的秘密: 死亡之后的生命

修行之路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二、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三、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四、从奇怪的死亡说到美好的死亡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如果说人死亡之后很痛苦,一般人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说死亡之后安详宁静,也许有人会误以为既然死亡很好,那何不早一点死,以求得解脱呢?因此以中道的立场而言,死亡是:「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过去有户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贺客盈门来祝贺,有位禅师也接受了礼请,禅师不但没有庆生的喜悦,反而号啕大哭。员外大惑不解,问他: 
 
     「禅师,您为什么如此哀恸呢?」 
 
     禅师忧戚满面地回答说: 「我悲伤你家多了一个死人!」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一般人看到百龄以上的古稀老翁,总会祝贺说:「祝您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年九九重阳节时,各县市政府还会特别表扬当地的人瑞,为他们的长命百岁祝嘏。但是我们如果细加思考的话,一个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果真可喜吗?如果一个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他一百岁的儿子染病死了,甚至八十岁的孙子也相继去世了,更可悲的是连六十岁的曾孙也不幸撒手尘寰,这时一个白发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快乐,反而要老来孤独无依地目送自己的儿孙一个一个离他而逝。因此,长命百岁有时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 
 
     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可以到处海阔天空,悠遊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对于这必经的大限之期,我们应该抱持怎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下面以四点来说明: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典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的翻动他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事情,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 
 
     《读者文摘》也曾专题报导过一位死而复生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此时,他的神识已离开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里,他看到一大群人争论不休,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于是,他走过去告诉警察车祸是如何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说的话。这时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有精神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身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自己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就浑然无知了,接著有一种温暖、舒适、安详的感受。」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另一位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自在地飞向前面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鬼魅阴森、不寒而栗。 
   佛经说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揹著沉重的躯壳;临死时,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慾,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不过,在佛门里,也有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的飘然潇洒,悠遊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的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1.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2.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3.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即因遭受意外而亡,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被虎豹豺狼咬噬……都是事先难以预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4.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便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例如东晋的道安大师,对身坏命终能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集合长安五重寺的全寺徒众,到大雄宝殿礼佛、诵经,然后平静的宣布: 
 
     「我要去了。你们应如往常一样,为阎浮世间弘扬佛法,为痴迷众生端心正命。」 
 
     弟子们如晴天霹雳,非常震惊,劝挽道安说: 
 
     「师父,您身安体健,正应该常住世间,续佛慧命,怎能放手而去呢?现在要开斋了,请师父吃饭吧!」 
 
     道安应允:「好,我吃一点。」 
 
     于是他和平常一样的进食,饭后和平常一样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时灭度了。像道安大师往生的情况,是最无痛无苦,逍遥自如的了。所以如能精进学佛,摆脱生死炽然的业识,就可以求证正觉涅槃的境界。 
 图片
     经典记载人死亡时有三种征候:  
1.地大增上:如果亡者是因为肉体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沉于海中一样,缓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中」一样。 
 
     2.水大增上:如果亡者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浸在水中一样,先有湿冷的感觉,然后逐渐转为火焰燃烧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中」一样。 
 
     3.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中」一样。 
 
     人死亡后的情形,依佛经的种种记载来看,由于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所以人死后的境况要比生前好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1.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遊,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一旦死亡,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 
 
     2.肉体的负担:《法句经》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餵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时要忍受牵肠腐胃的痛楚……。死亡后,魂魄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3.人天的神通:活著时,人的种种能力受到躯体限制,死后则不受物质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外,其余物质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 
 
     所以,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不是一切的终止,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神识从旧有的身体出窍后,等于离开了生长数十年的人世间,开始为他另一次生命的开展寻找出口。从死亡到投胎转世的这一段时间,佛教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随著前世的业力,寻找他投胎转世的因缘,等到因缘具足转生之后,便会忘记前世的经历,这叫「隔阴之迷」;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就是说明死亡状况的流转。 
 
     其实,知不知道过去生,晓不晓得未来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佛法里,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四大假合的躯壳,而生命却是绵延不断的。如法正觉的道心、自性,虽历千秋万世亦常存不灭;知道这身体如水泡,觉悟世间如幻化,能够如此,对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了。 
 图片
     二、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民间的道教,相信人死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后,万民匍匐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静候上帝的审判。佛教对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生前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每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左右操纵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于是有人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们既有升天国、下地狱的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佛教则更进一步预知死后转世投胎于六道的那一趣,而用一首偈来表达投胎的去处:「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 
 
     这首诗偈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身体的那一个部位最后冷却,就代表往生到那里。如果亡者死后是从脚底冷至头顶,而头顶还暖热的话,表示他成圣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还是暖热的,表示灵魂从眼睛出去,这个人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窝还是温热的,是再世为人而转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热的,表示这个人堕入「饿鬼道」了;死后一段时间膝盖犹暖热的,表示沦入「畜生道」了;如果一个人最后冰冷的部位是脚底,就是受罪而堕落到地狱里去了。 
 
     所以,人死后会随著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1.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著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时候的一句「阿弥陀佛」,比念佛几十年还有效,随著这人天交战时的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3.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时,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无论是由那一种业力受生,大部分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三、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于死后的葬仪也各自相异。在尸身的处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尸身的保护上也有冷冻、风干、尸解、木乃伊等种种不同的方法。而佛教对死后的处理方式,也有一些原则和其它宗教大异其趣。例如,人死之后八个小时内,最好不要随便搬弄他,也不要哭出声。 
 
     这是因为人的呼吸刚刚停止、心脏不再跳动时,理论上可以宣告死亡,但他的神经系统和脑部还在运作,神识里,还残存著某些知觉,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死亡,移动他,会引起亡者身体的不舒服,容易引发痛感,而生起瞋恨心。因此,不管他的姿态是躺、坐、还是侧著,都不宜随便搬动,也不急于帮他换寿衣。 
 
     所以人往生之后,最好以助念来协助亡者系念佛号,帮助他往生善道,千万不要哭出声来,忍不住哭出声时,也要避开,因为亡者的身躯虽然已经僵冷,但耳识还未完全失去功用,听到亲人家属的哭声

文章评论

缘聚缘散

阿弥陀佛![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79[/em]

妙竹《不聊天》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60[/em][em]e196[/em][em]e196[/em][em]e196[/em]

海涛

不知生,焉知死。通达了然了死亡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对待这难得的人身。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有幸为人,就要好好利用这身色壳子,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感恩明和师兄!!

ゞ[em]e257378[/em] 越来越好

清廉指数全球第178位;医疗公平全球倒数第四;大学收费是世界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城乡收入差距世界第一;税负全球第二;矿难死人数占全球80%;行政成本最高;全球收费公路14万公里10万在这里;豆腐渣工程90%以上在这个国家;每年三公消费上万亿,是全球其他国家之和看到这个,我们应该怎么办!

华英雄

师傅!我的卵巢癌转移复发了,不晓得还可以有多久求您帮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