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修行之路

 我的一个朋友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她很热心,到各种公益团体去做义工,也经常参加一些佛学夏令营等活动。她说她很喜欢那种「安详」、「自在」的感觉。而有一次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不平事,突然间就火冒三丈,差点把房顶掀了。这时我笑着对她说:“你的那些『安详』、『自在』,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你那不是佛法,是『小资情调』。”

    这里的“小资”是指一种生活状态:「小资」指生活上衣食无忧,不必为了养家餬口而奔命,也没有什么病痛,安闲自在,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生活」。他们一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们也有文化,了解一些佛法,也能吟诵出「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诗句,也能引用「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来和别人辩论。在生活中,他们有一些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献」、「博爱」、「分享」等等理念,偶尔也有「安详」、「自在」、「空灵」的觉受。他们也许就会认为——「这就是佛法」。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佛法呢?佛法所带来的安详、自在是建立在无我智慧基础上的,因此是真实的、坚固的,是能经受住境界考验的。而「小资情调」的核心还是一个「我」,只不过是凭藉修习世间善法所得来的福报,将外界对于这个「我」的侵犯暂时地屏蔽掉了,因而保持了一种「安详」的表象;但假如这个「我」真的受到了侵犯,就依然会如火山爆发一般的不可收拾。所以,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这样所谓的「安详」是不堪一击的。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可以做到如如不动,而我们呢,哪怕一个打火机的小火苗碰到手指,恐怕也会哇哇大叫。那时还能「安详」「自在」吗?
图片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师,早年在五台山打坐时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认为「证悟」了。后来他被人陷害,充军流放岭南,其间经历了种种苦难艰险,而就在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发觉他原先所「证悟」的那些东西仅仅是浮光掠影,丝毫派不上用场。于是,他开始了铭心刻骨的反省,继而在修行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到,他非常感谢这一段苦难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好像天地间巨大的钳锤,将他内心中蕴藏的我执烦恼锤打得一干二净,使他获益匪浅。纵观古今高僧大德,几乎各个都是具足刚骨的硬汉,有着斩钉截铁的性格。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们的洒脱、自在,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艰苦磨砺之后展现出来的智慧,绝非轻轻飘飘、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否则,那所谓的「洒脱自在」仅仅是古人所呵斥的「软暖习气」而已。当今,在社会上流行的「心灵感悟」类书籍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小资情调」。疲惫的现代人也许需要这样「心灵的滋补品」。但是,这也可能是心灵的麻醉剂,因为当暴风骤雨真正来临的时候,这些真的管用吗?世间善法本来也是好事,可是世间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视听,对众生的危害恐怕要远远超过杀、盗、淫、妄等等恶法。

    品茶赏月也可能开悟,但绝不能说品茶赏月就是禅;佛法不离日常生活,但也绝不能说日常生活就是佛法。古德警示过:「心术在毫厘之辨」。所作所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还是把佛法蜕变为世间法,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责任。

 
文来源于网络     编辑:慕凌佛画堂 

 请喜欢我空间的朋友加我QQ:1667135122  加我微信mlfht999
请扫一扫下面二维码,添加微信:

 



文章评论

菩提花开

师兄说得极是,学佛就是寻找内心的安祥和宁静!

冰雁

[em]e179[/em] 阿弥陀佛

莞尔

深入浅出剖析世味,领悟…[em]e163[/em]

星星之火

真是说到很多人心里去了,文章写得很好,境界高远!向您学习,致敬![em]e100[/em]

盛雪

品茶赏月也可能开悟,但绝不能说品茶赏月就是禅;佛法不离日常生活,但也绝不能说日常生活就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