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之道】——西汉开国君臣智慧的精华阅此三篇仅此(上篇

个人日记

 

 


        
图片
   【立足之道】(上 

                                     图片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图片图片


 
译文】::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 我得天下的原

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 "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

地, 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

,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

个方面.(就拿) 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

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 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

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

有一位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都被说服。
 
       


       开篇语:

      川陕大道陕西段,所遇人文胜迹最多者均与西汉开国君臣有关,如韩信曾“暗度”之陈仓古           
       道,张良
隐居的紫柏山张良庙,刘邦居于汉中时的宫殿旧址古汉台等,二千多年,这些人物
       
       的故事及遗迹能流
传至今而不湮灭,实在是因为其中有太多值得玩味学习的东西,比如我们

       今天在此文中所想
探讨的问题,就是极具“现代性”的问题,这问题的初起,似乎有些孩子

       气,就是:西汉开
国君臣中,谁的智慧更高一些?但在这个貌似稚嫩的“排行榜”之问后面,        
       如果再追问下去
,则就大有深意了,例如:这些人的智慧是怎么来的?后人能否学习到?等     
       等。

   
     

  
 
   

                                  
图片
 
        图片
       一;要说起西汉开国君臣中谁最有智慧,笔者以为,非汉高祖刘邦莫属
 

       
要说起西汉开国君臣中谁最有智慧,笔者以为,非汉高祖刘邦莫属,而且不只如此,刘邦
       
       也是那个时
代,全中国最有智慧的人物。也许您会说,这个看法是“以成败论智慧”,没
      
       错,在这里,是可以“
以成败论智慧”的。因为刘邦的成功不是通过偶然的机遇获得的,
       
       而是在长达四年的反秦战争和同样
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获得的,在这八年的战争中,他
      
       与所有的敌人斗智斗勇,对抗的各方都有获的
机会,而最终胜利者一定是智力最为卓越者。
  
       刘邦智慧超群的最突出表现是具有从善如流的能力。所谓从善如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善

       于听取正确
的意见。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其实很难做到。你要能听取正确的意见,那就意
 
       味着你心里一定有什么
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标准,而任何意见,在没有经过实践验证之前,

       是谁也不知道正确与否的。所以
,从善如流的真正难度在于,他能对一种意见的最终结果

       有正确的判断,也就是他的心里预先已知道
什么是正确的东西了。
  
  图片
        
     刘邦平生听取的正确意见不计其数,仅史料有明确记载的就有数十处之多,以至于后世有些评
   
     论家认
为刘邦是个自己没有什么主见的人,尽是别人出主意了。而且,那些提意见的人也丝毫

     没考虑到刘
的面子,上来就用很难堪的话将他一军,可刘邦并不计较这些,而是彻底听取人家

     正确的意见,并且
雷厉风行地迅速执行。这里,我们仅从著名的“鸿门宴”之前的过程来品味

     刘邦从善如流的本事。
年,刘邦先攻破武关,占领了秦国的腹心要地之后,曾听取某些人的

     意见,派兵把守函谷关,抗拒项
羽的部队入关。项羽大怒,以四十万得胜之师不费吹灰之力,

     就攻破函谷关,陈兵灞上,并准备一举
灭刘邦的全部军队。项羽的一位叔父项伯与刘邦的第

     一谋士张良是生死之交,怕张良死于战争,
夜骑马给张良来通风报信,让他快逃。张良发现
    
     事态紧急马上进见刘邦,先汇报了项伯送来的消息,
然后以略带责备的口气问:“是谁给你出
    
     的馊主意,派兵拒守函谷关的?”
  



图片     

  
     这时的刘邦已知形势的严峻,略带歉意地说:“唉,是有个蠢小子劝我守住函谷关,不让其他

     诸侯的
军队进来,我就可以在秦地当大王了,我就听了他的。”张良又问:“您自己想一想,

     能打过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半饷,说:“打不过,可事已至此,您说怎么办吧?”张良沉吟

     了一下说:“先求项
伯帮忙。”刘邦问:“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回答:“项伯当年

     曾犯过杀人的死罪,是我藏
匿了他。”刘邦又问:“你们俩谁年龄大?”张良说:“他年龄略          
     大。”刘邦说:“你把他请进来,
我将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对待他。”(注意这细节,刘邦已经

     迅速地思考着如何能打动项伯的办法了。)
  
     项伯本不想来见刘邦,毕竟这是“泄露情报”的事儿,但被张良硬拽着进入了刘邦的大帐,刘

     邦马上
以对待兄长的礼数长揖迎接,殷勤祝酒,并反复陈述,自己派兵守函谷关,不是防项羽

     的,而是防止
其他盗寇入关的,自己封存了秦皇的宫室,就等着项羽的到来,并即兴发挥,与

     项伯结成儿女亲家。
项伯终于被刘邦所打动,答应回去在项羽面前为他说好话,但嘱咐刘邦明

     天早晨要亲自到项羽住处谢
罪。第二天早上,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去赴“鸿门宴”,这就不

     仅需要智慧,还是需要勇气的,万
一去了回不来了呢?刘邦不怕,他的胆略和智慧同样出色。

     在鸿门宴上,他沉着应对,终于化解了这
场危机。
  
  
        图片
  
     刘邦的智慧来自何处?用张良的话说,是来自天授。刘邦本人读书不多,且由于智慧超群,所
    
     以,对
那些以为多读了几本书就有智慧,并靠奇冠异服的打扮来表明自己是智者的儒生十分反
  
     感。他瞧不起
这些人,甚至拿下这些人的帽子往里撒尿,这为他“赢”得了个“侮慢士人”的

     骂名。但对真正有本
事的智者如张良者则不同,他十分恭敬,言听计从,从不简慢。相反,倒

     是张良有时的表现有些过分
。一次,在谏止封六国贵族为王的那次(详情见本文下节),刘邦

     正在吃饭,张良劈手就夺过他手里
的筷子,说:“还吃什么,先说要紧事吧!”张良出身于贵

     族世家、熟读兵法,他本来是带领自己的
一支几百人的起义部队去投靠景驹的,不想在路上碰

     见了刘邦,便与刘邦谈起了他所熟悉的《太公兵
法》。刘邦没读过这本书,但只要张良一提到

     哪儿,刘邦的见解与《兵法》中的精义完全一致。张良
曾经与很多熟读过此书的人讨论过类似
     
     问题,那些人皆不得要领,由此,智慧同样过人的张良发现了
刘邦的厉害,说沛公的智慧来自
     
     天授,从此,开始了两个人一生的紧密合作。
 
   图片

     说到这里,我们得客观地承认,人的智慧确实来自“天授”,而不是后天的教育。后天教育所
       
     起的作
用只是进一步激发了先天的智慧,而创造不出先天没有的东西。这个里的“天”只是指
     
     人的智慧的“
先天性”,即其生与俱来便具有的秉性,而不是任何具有人格色彩的“神”的含

     义。我们只是承认这
样一个事实:人一生下来,便存在着先天的智慧上的差异。至于这种先天

     差异是如何形成的,目前的
 任何科学研究都尚未得出正确的结果。顺便说一下,先天性,不是

     遗传性。人的智慧不是来自其父母
 ,聪明父母生蠢儿女和愚蠢父母生聪明儿女的事例比比是,

     故那种试图让聪明父母多生孩子的所谓
“优生学”是彻头彻尾的妄想。

图片
  
       
    细观刘邦一生中的每个细节, 会发觉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异功能”,而且也没
   
    有费尽
 心思地盘算什么,他所做出的每项决策都轻松自如,极其随意,不论是听取错误的意见
 
    办错事,还是
听取正确的意见办对事,都是如此, 可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他从来没有刻意

    谋划过什么,也没有
事先充分准备过什么,在学习知识,为“革命”做准备方面,他甚至还不如

    项羽。项羽在他叔父项梁
的管束下,文学过兵法、武学过剑法,是受过系统训练的,刘邦可从来
   
    没有经历过这一套。但从实际
的生死竞争中,胜利者却是这个看起来不学无术的刘邦,那就说明

    他的绝大多数决策是正确的,在智
慧上远高于同时代的人,无论是战友,还是敌人。他的这种智
    
    力天赋甚至不能用举重若轻来形容,因
为那种人还有个“轻重”的意识,而刘邦对这些东西几乎

    浑然无知,仿佛是受一种神秘力量的支配在
做着一切事情。这种智慧是学不来的,如果遇到这样
    的天纵英才,恐怕只有死心塌地去追随这一条路
了。而且,能识出这种智慧也得是有智慧的人。
  
       图片
  
    其实,在德行方面,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也是那个时代崛起的各路英雄中最为完美的一个。他
 
    是有
点儿贪杯好色的小毛病,但这些毛病也不大,他没有因贪杯误过任何大事,也没搞多少个女  

    人,更为
难得的是,没因为女人坏了政治上的大事。比如对他十分宠爱的戚夫人,在立其子为太

    子这件事遭遇
众大臣的反对后,他便放弃了这个想法,宁肯对自己心爱的女人酒泪相别。他是个
   
    心地善良的人,而
且出自平民,对平民百姓有着天生的仁爱与同情之心。所以,和项羽动辄屠城
     
    的残暴之举相比,他要
人道多了。他所制定的那些重大政策,如废除秦代的严刑峻法,赦免一切
     
    追随反叛他的国王的百姓等
。在客观上,是为他夺取天下、争取民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

    他本人的出发点来讲,倒不是出
自深沉的功利判断,完全是宅心仁厚的天性使然。他在临终的前

    一年,想到秦始皇、最早起义反秦的
农民领袖陈胜、战国时魏国那位具有侠客风范的名公子信陵

    君等人,都没有了后代,其陵墓没人守护
时,特意下诏,安排二十户人给秦始皇守陵,十户人家

    给陈胜守陵,五户人家给信陵君守陵。这件事
儿已经没有任何收买人心的功能(秦始皇与陈胜本

    来就是对立面,收买这方就得打击另一方),而且
刘邦也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他做此事,完全
    
    是出于对这些知名人物的敬仰和同情,由此可见他心地
厚道的天性。
 
       
  图片
        
    出身社会下层的刘邦具有下层阶级的全部美德,而且还出乎意外地屏蔽了这个阶级所可能具有的

    偏颇
与不足,这一点与项羽的对比十分鲜明。本来,放火烧毁阿房宫的人应是刘邦这样出身下层

    的贫民百
姓,因为他们在修建宫殿的过程亲服苦役,难免积累怨愤,但刘邦表现出的冷静与理性
 
    是当时任何一
个出身贵族世家的起义领袖所难以做到的。至少,当出身贵族世家的项羽放火烧毁

    宫殿的时候,他的
那些贵族朋友没有出来劝阻。
  
    由此,我们看到,为刘邦赢得天下的那些正确的重大政策中,不仅有智慧含量,也有道德含量。

    而刘
邦本人,也确实是集顶尖的智慧、勇气与美德为一身的人物,他能成为西汉一代开国雄主,

     也实属必
然了。
  
 
 
 



 
图片
 
                                                                                                                                             图片 
 
  
 

QQ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