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
个人日记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
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
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
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
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
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
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
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
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
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
“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
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
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
,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
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
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
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
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
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
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
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
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
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
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
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0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
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五、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
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
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
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
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
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
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
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
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
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
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
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
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
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
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
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
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
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
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
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
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
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
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
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
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
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
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
A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2、阳维脉:外 关。
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 脉。
5、任 脉:列缺。6、督 脉:后 溪。
7、冲 脉:公孙。8、带 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
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脉交会穴
内关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秘诀,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公孙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之功。 适用人群: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疗效。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我们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时常会用一个词——美丽动人,但近几年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尤其是时髦的女孩痛经高发。究其原因,大多是冻出来的。
痛经是妇科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着装习惯造成的。现在很多时尚女孩穿衣服只讲究漂亮,衣服多紧身短小,有的露脐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很多有痛经经历的女孩都知道,痛经目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不仅不能根治病痛,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很有可能给怀孕生子带来隐患。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应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我建议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治疗痛经效果更好。“女儿红”的配方:红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温开水喝就可以。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后溪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缓解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会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大家养生保健时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点揉此穴,对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这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
申脉
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它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病人,佝偻着肩背,歪歪扭扭地坐到我的面前。我仔细看了看他,只见这位患者脸上、两眼有些浮肿,额头上也湿淋淋的,一看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我想起了灵龟八法中关于申脉的一句歌诀:“腰背屈强腿痛,遍身肿满汗头淋。”
经过仔细问诊,病人告诉我,前几天他在去公园锻炼身体的途中因为突然变天受凉了,不发烧也不咳嗽,只是觉得胸口很闷,说话提不起气。开始他也没在意,结果两天后,全身一阵阵地出冷汗,尤其是早上起床时,脸部浮肿得厉害。
诊断后,我给他开了一服发汗解表的小青龙汤,然后在他的申脉穴上扎了一针。一针下去,病人佝偻的身躯渐渐能伸直了,出汗也比刚才少了,感觉身体舒服了许多。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矫健。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
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
外关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火车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坐飞机出差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觉。这是因为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大气压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压力,导致听力陡然下降造成的。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气。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
还有的人身体虚弱,反复感冒,有时感冒好了以后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调理,免去吃药之苦。另外,点揉外关穴还可以预防老年人的听力下降。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我经常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弯腰捡东西时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他去附近医院做药物治疗后,病情反倒加重了。后来被家人抬到我的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腰扭伤。我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先用手法来帮他放松局部僵紧的肌肉,然后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运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临走时,我告诉他回家后在扎针的地方,也就是在外关穴进行点揉,以巩固疗效。
有人觉得很奇怪,腰痛却从手上来治,其实这正是我们祖先高明的地方。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传统武术里有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疗效更佳。
足临泣
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药,就是足临泣穴。
道家认为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足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的气血运行。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我有一个70多岁的老患者,早晨起床后感觉口苦咽干,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并告诉他每天睡觉前点揉足临泣穴三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复诊时,他告诉我口苦症状基本没有了,而且走路时也感觉轻盈有劲了,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岁。他高兴地说:“您这方子里也没有补药,怎么就好了呢?”有上述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近几年流行足疗,说明足底按摩确实对人体保健效果不错。经过一天的工作,大多会感觉浑身疲惫,做做足底按摩,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但是足疗需要去专业的机构,费时费钱,不是人人都可以作为日常保健之用的。对于没时间做足疗的朋友,我建议睡前不妨点揉一会儿足临泣穴,很快就通体舒泰,一身的疲劳就缓解了。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因为足临泣穴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在学中医的人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天,老师对弟子说:“去采一种不是药的草回来,你就可以毕业啦。”弟子以为不难,沾沾自喜地领命而去。谁知几天后却空手而归,苦着脸对老师说:“看来弟子是不能毕业了。”老师问他:“为什么?”弟子回答说:“我看遍了山上所有的草,但是我没有找到一种不是药的草,难复师命。”老师笑了:“你已经学成,可以走了。”
因为这个学生明白了中医的至理,在他眼中,草木金石皆是药品。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生来就蕴藏着各种大药,善用者用之。
足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观察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列缺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
现在颈椎有病变的人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也跟现在的脑力劳动增加有关。上班族多半颈椎、腰椎有问题,只是仗着年轻不太在意,到40岁之后,颈椎病发作了就悔之晚矣。我身边有不少年轻的朋友,时常抱怨上一天班后脖子痛,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病来,往往也就不当回事。这样最容易积劳成疾。
人的身体可以说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自身就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般的小病通过休息就能调节过来。但是在发生病变之后,自身的修复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个外在因素来启动它。
人的先天本来健康,病都是后天得的。成人之后,后天生长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导致自身修复机能发挥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人体这部机器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某一部件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相对应的修复部件,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治疗和调节。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列缺穴的功效只有我们平时亲身体会过才能发现它的不同寻常之处。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照海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八脉交会穴的医疗妙用
作者:太师椅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申脉穴——专治身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
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
内关穴——养颜养心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外关穴——“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后溪穴——统治颈肩腰椎病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井穴
1 概述
井穴,五俞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 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
2 十二井穴
其名称是: 肺 -- 少商
大肠 -- 商阳
心包 -- 中冲
三焦 -- 关冲
心 -- 少冲
小肠 -- 少泽
脾 -- 隐白
胃 -- 厉兑
肝 -- 大敦
胆 --(足)窍阴
肾 -- 涌泉
膀胱 -- 至阴
指手指端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病在脏者,取之井;……’。
络穴
“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十五络穴”。
3 十
1 概述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
足少阴之络穴大钟
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2 定义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3 十五络穴表
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脾大络任脉督脉
络穴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大包鸠尾长强
4 详情
内关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秘诀,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公孙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之功。 适用人群: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疗效。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我们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时常会用一个词——美丽动人,但近几年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尤其是时髦的女孩痛经高发。究其原因,大多是冻出来的。
痛经是妇科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着装习惯造成的。现在很多时尚女孩穿衣服只讲究漂亮,衣服多紧身短小,有的露脐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很多有痛经经历的女孩都知道,痛经目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不仅不能根治病痛,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很有可能给怀孕生子带来隐患。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应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我建议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治疗痛经效果更好。“女儿红”的配方:红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温开水喝就可以。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后溪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缓解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会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大家养生保健时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点揉此穴,对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这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
申脉
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它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病人,佝偻着肩背,歪歪扭扭地坐到我的面前。我仔细看了看他,只见这位患者脸上、两眼有些浮肿,额头上也湿淋淋的,一看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我想起了灵龟八法中关于申脉的一句歌诀:“腰背屈强腿痛,遍身肿满汗头淋。”
经过仔细问诊,病人告诉我,前几天他在去公园锻炼身体的途中因为突然变天受凉了,不发烧也不咳嗽,只是觉得胸口很闷,说话提不起气。开始他也没在意,结果两天后,全身一阵阵地出冷汗,尤其是早上起床时,脸部浮肿得厉害。
诊断后,我给他开了一服发汗解表的小青龙汤,然后在他的申脉穴上扎了一针。一针下去,病人佝偻的身躯渐渐能伸直了,出汗也比刚才少了,感觉身体舒服了许多。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矫健。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
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
外关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火车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坐飞机出差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觉。这是因为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大气压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压力,导致听力陡然下降造成的。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气。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
还有的人身体虚弱,反复感冒,有时感冒好了以后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调理,免去吃药之苦。另外,点揉外关穴还可以预防老年人的听力下降。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我经常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弯腰捡东西时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他去附近医院做药物治疗后,病情反倒加重了。后来被家人抬到我的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腰扭伤。我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先用手法来帮他放松局部僵紧的肌肉,然后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运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临走时,我告诉他回家后在扎针的地方,也就是在外关穴进行点揉,以巩固疗效。
有人觉得很奇怪,腰痛却从手上来治,其实这正是我们祖先高明的地方。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传统武术里有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疗效更佳。
足临泣
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药,就是足临泣穴。
道家认为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足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的气血运行。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我有一个70多岁的老患者,早晨起床后感觉口苦咽干,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并告诉他每天睡觉前点揉足临泣穴三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复诊时,他告诉我口苦症状基本没有了,而且走路时也感觉轻盈有劲了,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岁。他高兴地说:“您这方子里也没有补药,怎么就好了呢?”有上述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近几年流行足疗,说明足底按摩确实对人体保健效果不错。经过一天的工作,大多会感觉浑身疲惫,做做足底按摩,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但是足疗需要去专业的机构,费时费钱,不是人人都可以作为日常保健之用的。对于没时间做足疗的朋友,我建议睡前不妨点揉一会儿足临泣穴,很快就通体舒泰,一身的疲劳就缓解了。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因为足临泣穴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在学中医的人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天,老师对弟子说:“去采一种不是药的草回来,你就可以毕业啦。”弟子以为不难,沾沾自喜地领命而去。谁知几天后却空手而归,苦着脸对老师说:“看来弟子是不能毕业了。”老师问他:“为什么?”弟子回答说:“我看遍了山上所有的草,但是我没有找到一种不是药的草,难复师命。”老师笑了:“你已经学成,可以走了。”
因为这个学生明白了中医的至理,在他眼中,草木金石皆是药品。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生来就蕴藏着各种大药,善用者用之。
足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观察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列缺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
现在颈椎有病变的人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也跟现在的脑力劳动增加有关。上班族多半颈椎、腰椎有问题,只是仗着年轻不太在意,到40岁之后,颈椎病发作了就悔之晚矣。我身边有不少年轻的朋友,时常抱怨上一天班后脖子痛,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病来,往往也就不当回事。这样最容易积劳成疾。
人的身体可以说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自身就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般的小病通过休息就能调节过来。但是在发生病变之后,自身的修复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个外在因素来启动它。
人的先天本来健康,病都是后天得的。成人之后,后天生长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导致自身修复机能发挥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人体这部机器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某一部件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相对应的修复部件,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治疗和调节。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列缺穴的功效只有我们平时亲身体会过才能发现它的不同寻常之处。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照海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八脉交会穴的医疗妙用
作者:太师椅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申脉穴——专治身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
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
内关穴——养颜养心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外关穴——“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后溪穴——统治颈肩腰椎病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井穴
1 概述
井穴,五俞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 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
2 十二井穴
其名称是: 肺 -- 少商
大肠 -- 商阳
心包 -- 中冲
三焦 -- 关冲
心 -- 少冲
小肠 -- 少泽
脾 -- 隐白
胃 -- 厉兑
肝 -- 大敦
胆 --(足)窍阴
肾 -- 涌泉
膀胱 -- 至阴
指手指端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病在脏者,取之井;……’。
络穴
“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十五络穴”。
3 十
1 概述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
足少阴之络穴大钟
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2 定义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3 十五络穴表
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脾大络任脉督脉
络穴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大包鸠尾长强
4 详情
经络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总之,络穴是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5 十五络穴详解
脾胃大络
一、手太阴—列缺 手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交列缺。这支络脉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络脉并行,直入掌内,散入于鱼际的边缘。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可见到手腕上的锐骨部与手掌发热等证;属虚的可见到张口呵欠,小便次数过多等证。治疗时可取列缺穴。穴在腕上一寸半。本络脉由此处别作联络手阳明经络。
二、手少阴—通里 手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出于穴名叫通里。在腕上一寸半处别出,顺沿着手少阴本经经脉上行,入于心中,再上行而系于舌根,属于目系。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症状为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症状为不能言语。治疗时可取通穴。穴在掌后一寸处(小指侧,掌面)。本经络由此处别走联络手太阳经络。
三、手厥阴—内关 手心主厥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叫内关。在腕上二寸处别出,在两筋之间,顺沿着手厥阴本经经脉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果发生病变,心系的实证为心痛;虚证为项强。治疗时可取内关穴。取内关穴时仍当在腕上两筋之间取之,本络脉由此处别走联络少阳经络。
四、手太阳—支正 手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支正。在腕上五寸处(小指侧,手背面),内注于手少阴经络,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偶穴处。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运动属虚的症状,在皮肤上生赘疣,小者象指头大的痂疥。治疗时可取正穴。
五、手阳明—偏历手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大指侧,手背面),别走而入于手太阴经,其别出的,走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龋齿、耳聋;属虚的证状为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畅。治疗时可取偏历穴。
六、手少阳—外关 手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外关。在腕上二寸处(手背面正中线),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合。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肘关节拘攀;属虚的证状为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外关穴。
七、足太阳—飞扬 足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经。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属虚的证状为鼻中衄血。治疗时可取飞扬穴。
八、足少阳—光明 足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所在处有穴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面。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厥冷;属虚的证状为足软无力而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可取光明穴。
九、足阳明—丰隆 足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丰隆。在外踝四八寸处,别走足太阴经。又一支别行的,沿胫骨外缘上络于头项部,与该处其他各经这经气相会合,向下绕络于咽喉。如果发生了病变,是气向上逆的就见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属实的证状为神志失常的癫狂证;属虚的证状为足缓而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丰隆穴。
十、足太阴—公孙 足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一寸处,别走足阳明经。又一支别行的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果发生了病变,因厥气上逆的会见霍乱的突发病证,属实的证状为肠中疼痛不移;属虚的证状为腹胀如鼓。治疗时可取公孙穴。
十一、足少阴—大钟 足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而至足外踝侧,别走足太阳经。又一支别行的。与足少阴本经经脉上行的相并行,走于心包络下向外贯穿腰脊。如果发生了病变,因起上逆的为心烦胀闷,属实的证状为大小便不通;属虚的证状为腰痛。治疗时可取大钟穴。
十二、足厥阴—蠡沟 足厥阴经脉的主要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经。又一支别行的经过胫部上至睾丸部,归结于阴茎。如果发生了病变因气上逆的为睾丸肿大,突然疝痛,属实的证状为阴器挺大;属虚的证状为阴囊暴痒。治疗时可取蠡沟穴。
十三、任脉—尾翳 任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尾翳(即鸠尾穴)。在鸠尾骨尖下部,散于腹部。如果发生了变变,属实的证状为腹皮痛;属虚的证状为腹部皮肤作痒。治疗时可取尾翳穴。
十四、督脉—长强督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长强(在尾闾骨端下)。挟膂上行,到项部,散于头部,再下行当在左右胛处,别行走足太阳经络,深入贯穿膂内。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脊柱强而不利俯仰;属虚的证状为头部觉重而颤摇。这种证状若是挟脊之脉发生变化而起的,在治疗时可取长强穴。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脾脏的大络,有穴名叫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处。这支大络布三于胸胁。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全身都觉疼痛;属虚的证状为周身骨节都弛纵而无力。治疗时可取大包穴。
6 歌诀
(一)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其,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二)胆络光明肝蟊沟,心络通里掌后搜,大肠偏历肺列缺,胃络丰隆胫外溜。包络三焦内外关(注)。肾络大钟踵上参,膀胱络在飞扬穴,小肠支正臂中观。脾有二络独为异,公孙大包两穴寄,奇经络穴有二名,督脉长强任尾翳。
注:心包络的络穴是内关,三焦的络穴是外关。
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1 概述
编辑本段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
书籍
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2 定义
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各有所属的原穴一个,又称“十二原。”
3 源流
经络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4 经脉
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5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6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1.脏腑原穴相配: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上下的配穴法。适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从部位上讲,内为阴,外为阳。阴经经穴主治偏重内脏疾患,阳经经穴主治偏重于体表器官疾患,在内脏有病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情况下,取阴经原穴的同时需要配以阳经原穴以增强疗效。其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取上下肢相应,是阴阳经同气相求之意。
太溪
2.原络相配,可分为表里原络相配及同经原络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络相配的方法,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某些经有病,兼有表经或里经的病症;具体方法是:某经的病症,先取该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有关表里经的络穴为辅,原为主,络为客,故又称之为主客原络配穴法。如手太阴肺经发病,出现咳喘,气急,兼见腹胀,肠鸣,大便失调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可取肺经原穴太渊为主,辅以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
3.原俞相配: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原穴与相应的背俞穴相配。这是取原穴与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法对阴性病证(包括里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如取肺的背俞穴与肺经的原穴太渊治疗气虚喘咳等。
4.原合相配:可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多种形式。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里)原穴配以阳经(表)的合穴或下合穴。如脾胃失和所致的恶心、呕吐、腹胀,可取脾经原穴太白,配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此为表里双治之法。而同经原合相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各配穴曲池,为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善治头目疼痛、牙龈肿痛。总之,原穴的配伍很灵活,其主治范围十分广泛。
7 功能
1、太渊(输穴,原穴,脉会穴)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文献摘要:
《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2、合谷(原穴)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
配伍: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文献摘要: 《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资生》:风疹,合谷、曲池。 《大成》: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3、冲阳(原穴)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文献摘要:
《素问》: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 《甲乙经》: 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 《铜人》:偏风口眼喎斜,肘肿。
4、太白(输,原穴)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
文章评论